沈阳体院在辽宁体育强省建设中的定位与作用

2015-06-01 17:56丁林梅
学理论·下 2015年5期
关键词:沈阳体育学院作用定位

丁林梅

摘 要:在推进辽宁体育强省建设的实践中,沈阳体育学院的目标定位应是重新确立为辽宁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夯实“亦读亦训”模式和发挥基础设施资源优势目标,充分发挥沈阳体育学院在推动体育产业发展、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科教兴体以及加速体育文化传播方面的作用,加快辽宁体育强省的建设步伐。

关键词:沈阳体育学院;体育强省;定位;作用

中图分类号:G8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5-0138-02

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推进辽宁体育强省建设,对提高辽宁人民的健康素质,增强城市影响力和社会凝聚力,拉动经济增长,推动辽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辽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明确提出:积极发展体育事业,继续巩固体育强省地位。沈阳体育学院作为教育体系中的行业特色院校,应当肩负起应有的责任,为继续巩固辽宁体育强省地位发挥积极作用。

一、辽宁建设体育强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014年10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这是国家第一次从产业角度确认体育产业发展规划。新的历史发展战略机遇,对辽宁体育强省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辽宁在体育强省的征途上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在群众体育方面

据调查统计,2014年辽宁城市体育人口比例为39.58%,农村体育人口比例为30%。而据国家体育总局2010年统计,我国体育人口已达到人口总数的37%。可见,辽宁体育人口指标大大低于我国的平均水平。随着辽宁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对健康的重视,人民群众对大众健身的需求将会不断增加。

(二)在竞技体育方面

虽然辽宁在全国各省市的竞技体育还处于前列,但是辽宁距离山东、广东等竞技体育强省还存在着差距,如在2010年广州第16届亚运会上,辽宁金牌总数仅列全国第七位;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辽宁省金牌数也仅列全国第七位,没有实现“保三争一”的目标。

(三)在体育产业方面

辽宁体育产业发展不平衡,地区间差距较悬殊。辽宁体育产业主要集中在沈阳、大连等中心城市,主要从事体育服装、运动饮料、运动鞋帽等劳动密集型的体育用品生产,产品技术含量较低,生产规模较小,与全国发达地区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四)在体育人才方面

辽宁科研人员总量少,学历水平不高,缺乏高素质综合型体育科研人才;体育科技的经费投入单一且相对较少;体育科技在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领域发展失衡等。同时,在辽宁省农村体育教师中,普遍存在学历偏低的情况。许多高学历的体育教师不愿意到基层、到农村,这一现状是我省所面临的普遍问题。

二、沈阳体育学院在辽宁体育强省建设中的目标定位

在辽宁建设体育强省的进程中,沈阳体育学院需结合实际,明确自身定位,发挥好教学、科研和基础设施优势,为辽宁体育强省建设发挥主体性作用。

(一)重新确立为辽宁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人才培养目标

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确定高等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依据。

在辽宁建设体育强省的进程中,沈阳体育学院应紧盯社会与市场的需求,充分发挥体育教育资源优势,并根据学校自身特点与条件,卓有远见又实事求是地确立自己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为辽宁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科研和体育文化发展服务,培养各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体育师资、社会指导员以及体育科研、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等体育高级专门人才和各类体育专门人才,为辽宁体育强省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二)夯实竞技体育“院校化”目标

竞技体育“院校化”和“亦读亦训”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目标已在世界体育强国兴起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沈阳体育学院是行业性很强的单科性院校,在构建办学模式时,应当探讨体育行业特点,发挥教学、训练、科研优势,努力做到:体育院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与教学、科研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在着力打造优势项目领军人物的同时,还应兼顾优势项目后备人才的培养,以及由此形成的学院学科发展优势;在科学引领努力提升运动员训练质量的同时,应针对运动员群体的实际特征,采取灵活多样、因地制宜的方式注重运动员的文化学习等,努力为辽宁体育强省的建设中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竞技体育人才。

(三)进一步发挥基础设施资源优势目标

作为建设体育强省的物质基础,沈阳体育学院在基础设施、体育公共服务领域都具有天然的优势。目前沈阳体育学院拥有田径馆、篮排球馆、网球馆、乒羽馆、武术体操馆、体育场、游泳馆、雪场综合训练馆、北陵培训中心、北陵滑雪训练台、北陵综合训练楼等,建筑面积103 731平方米。

沈阳体育学院的白清寨雪上运动中心,占地面积757亩,建筑面积7 596平方米,是国家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队、单板滑雪队训练基地和山地自行车场地,并设有大众滑雪、素质拓展和户外运动的实施场地,为群众体育服务。体育学院未来将把白清寨雪上运动中心占地扩展到3 000亩,新建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和U型场地单板滑雪的夏训水池跳台和室内滑雪场地等,这些体育设施对于建设辽宁体育强省提供基础设施的资源支撑。

三、沈阳体育学院在体育强省建设中的作用

沈阳体育学院在辽宁体育强省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特别是在体育产业、竞技体育、体育科研和体育文化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推动体育产业的发展

随着体育产业的发展,辽宁体育产业已初步形成自己的产业体系,除健身娱乐业、竞赛表演业、体育培训业、体育彩票业等体育主体产业之外,还有体育用品、体育广告、体育旅游、体育传媒等体育相关产业。这就需要大批体育有关的管理、运营、宣传、服务等各类体育人才。近些年,沈阳体育学院面向社会需要,并结合办学实践对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规格要求和培养方案进行了不断地修订和完善,培养了大批体育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截至2014年7月,沈阳体育学院各学制、专业毕业生累计51 112人,全日制学生32 548人,其中本专科生27 738人、研究生1 766人,中专生3 044人;在职研究生139人;函授生14 321人;进修生4 104人。毕业生主要服务在教育、体育、文化等领域。沈阳体育院校根据经济社会的需求,目前本科共开办了17个专业,特别是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休闲体育专业、体育经济与管理等专业,为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同时,体育院校还对我省体育产业发展实践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积极开展有关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为促进辽宁体育产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对策咨询,并为辽宁体育强省建设做出了较显著的成绩。

(二)培养竞技体育人才

体育院校是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沈阳体育学院实行“亦读亦训”竞技体育培养模式,培养了参加奥运会、世界杯、亚运会和全运会等国内外重大体育赛事的优秀学生运动员和运动员学生,在各类国际、国内的大型赛事中取得了骄人成绩。截至2014年7月,沈阳体育学院学生运动员和运动员学生共获得奥会金牌16枚、银牌20枚、铜牌11枚,共计47枚奖牌;获得世锦赛金牌40枚、银牌24枚、铜牌24枚,共计88枚;获得世界杯金牌118枚、银牌96枚、铜牌70枚,共计284枚。截至2012年,沈阳体育学院的学生运动员获得残奥会金牌26枚。沈阳体育学院还为辽宁“十二运”提供了大量的工作人员、裁判员、教练员、专业医疗人员、志愿者、啦啦队成员等。

(三)推进科教兴体

沈阳体育学院是辽宁省体育科学研究的生力军。我国体育科学研究力量组成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各级体育科学研究所,它们是我国体育科学的专业队;二是各体育院校(包括综合型大学体育院系)的专家学者。沈阳体育学院为“科技兴体”做出了重要贡献。截至2014年7月,沈阳体育学院共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8项、省部级教学科研课题501项。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2项、国家体育总局科技进步奖12项、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18项、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551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45项、省部级颁发其他科技教学奖励674项。此外,创建了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7个省级(特色)专业、3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4个省级精品课程、3个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4个省级教学团队、6个省级体育优秀课、1个省公共艺术课、1个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四)加速体育文化传播

体育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体育文化的聚散地和传播者。沈阳体育学院聚集了大批从事体育科技和体育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截至2014年7月,现有专任教师452人,其中在编教授65人,在编副教授158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75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300人,博士生导师15人,硕士生导师158人。如此专业的师资队伍,为我国体育文化的传播和繁荣提供了载体。体育学院出版著作、教材354部,其中有4门省级精品教材、5部省首批“十二五”规划教材和1部省第二批“十二五”规划教材;发表论文4 481多篇;沈阳体育学院学报也被顺利评定为全国中文体育类和人文社科类核心期刊以及CSSCI来源核心期刊。

四、结语

沈阳体育学院为辽宁建设体育强省建设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展望未来,沈阳体育学院以其雄厚的师资力量、高端的科研水平和丰富的场馆资源,必将也一定能为实现辽宁体育强省的建设做出新的历史贡献。

参考文献:

[1]刘智远.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实施要点[J].新华文摘,2011,476(8):118.

[2]张伟,于文谦.辽宁由体育大省向体育强省转变的思考[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4,30(2):46-48.

[3]冯欣欣,等.基于辽宁竞技体育优势地位巩固与提升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2,31(10):27-29.

[4]张永刚.辽宁竞技体育实力及发展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9(9):53-55.

[5]于晓光.科学发展观视角下沈阳体育学院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解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3,32(1):1-5.

猜你喜欢
沈阳体育学院作用定位
《导航定位与授时》征稿简则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投稿须知
Smartrail4.0定位和控制
沈阳体育学院诚邀天下英才
找准定位 砥砺前行
试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策略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基于班级管理的班干部培养方法研究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投稿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