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作文写作技巧

2015-06-02 04:17陈芳莉
新课程·上旬 2015年2期
关键词:笼统脉络老汉

陈芳莉

小学生作文本来就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同时也是一大难题。在具体的教学中,语文教师往往针对的是学生作文的立意不高,主题不突出,语句不通顺等这些看似很重要的较明显的问题的解决指导,却忽略了比这些更重要的问题——笼统。这主要表现在,描写上的笼统,生硬的描写就会显得文章缺乏文学味,脉络不清晰,可读性也就不强。其实这都是生搬硬套的结果,也是小学生作文的通病。要避免学生这样笼统的作文,需从以下几个写作技巧开始。

一、可以试着多分几个自然段

从教十几年来,总是看到学生的作文有开头、结尾,正文写了差不多一页,但只有一两个自然段,就这样整篇作文三四个自然段,粘粘糊糊一大篇,看起来篇幅虽长,但脉络不清晰,节奏感不强,缺乏文学味。而我们学习的课文,少则六七个自然段,多则几十个,如《落花生》一文,仅有300多字,可有15个自然段。文章多分几个自然段就显得节奏眀快,脉络清晰,读起来更能吸引读者,并有回味的空间。

二、外貌描写不用“有”

提到用外貌描写来突显人物的特征时,学生往往会在作文中出现这样的句子:“我的妹妹可漂亮了。她有一双黑珍珠似的眼睛,有一个高高的鼻子,有一张樱桃小嘴,还有一头乌黑的头发。”如果试着去掉外貌描写中的“有”,会发现作文不再是那么俗套,一下子流畅优美了许多,如:“我的妹妹可漂亮了。黑珍珠似的眼睛,高高的鼻子和樱桃小嘴,一头乌黑的秀发自然的披在肩上,可吸引人了!”另外,还得抓住人物的具体特征描写,不能千篇一律。在对人物进行外貌描写时,要重点抓住人物的特征,不用“有”字,人物的形象更鲜活,读起来文学味更浓。

三、语言描写少用“说”

为了避免学生作文中语言描写干巴巴地写“某某说”这样生硬的语言描写,可以先来比较下面的三句话。(1)老汉说:“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2)老汉突然冲上前说:“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3)老汉突然冲上前去,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第三句话从老汉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把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干部不徇私情的形象突显而出。显然,在语言描写时可以不用出现“说”,而是在语言描写时加上动作和神态,表达效果显而易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一旦掌握技巧,学生的写作水平会得到提升。

四、心理描写尽量不用“想”

心理活动的描写会让读者有一种旁视、窥视人物的感觉,走进内心世界,感同身受。但若尽量不用“想”这样的提示语,而是把心理活动直接呈现,和盘托出,这样才有现场感和鲜活性。比较一下这两句话:(1)“想挑战一下自己的耐心和细心,就开始绣十字绣了。”(2)“怎样挑战一下自己的耐心和细心呢?对,绣十字绣!”你看,第一句是平铺直叙,感情平淡,第二句一个“对”字,就把孩子眼珠一转、灵机一动的表现跃然纸上。其实作文时不要以“想”打头,直接出现其他语气词,更能显现少年儿童的俏皮和童趣。

五、结尾不俗套

小学生写作文,一般在文章结尾都会点明中心,揭示道理:“通过这件事,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这件事虽然过去很久了,但它让我懂得了……”好像不这样写中心就不明确,意义就不突出,思想就不高尚。其实生活中的小事情,你做了就做了,哪有那么多的人生启迪啊,这样拔高的表述让人觉得生硬、空洞、虚假。好的表达,道理、启示一般不用直白地写出来,往往是把意义隐含在事情中,留有余地,让读者自己去体味、去发现。

参考文献:

袁祎涛.如何培养初中生的英语写作能力[J].考试周刊,2011(35).

?誗编辑 韩 晓

猜你喜欢
笼统脉络老汉
福州吟诵调留存脉络梳理
延安时期的党建“脉络”
刘老汉笑了
第三课 化笼统为具体
组织场域研究脉络梳理与未来展望
囫囵吞枣
“知行并进”与“从做中学”理论脉络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