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历代诗歌简论

2015-06-06 10:45贾敏黄昊
关键词:普陀山普陀诗云

贾敏黄昊

(浙江海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浙江舟山316022)

普陀山历代诗歌简论

贾敏黄昊

(浙江海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浙江舟山316022)

普陀山与五台山、峨眉山、九华山并称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是著名的观音道场。历代围绕普陀山观音文化与山海自然风光,产生了大量诗歌,因此普陀山不仅是中国佛教名山,还是东海诗歌名山。这些诗歌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是中国海洋诗歌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普陀山;诗歌;研究

普陀山位于浙江省杭州湾东南海中,是舟山群岛1390个岛屿中的一个小岛,原名“梅岑山”,相传东汉梅福在此炼丹而得名。后因《华严经》有善财第二十七参观音于普陀洛迦之说,遂称“普陀洛迦”。普陀洛迦在古籍中也作“补陀洛迦”、“补陀罗迦”,系梵语音译,意译则为“小白华”,故普陀山一名“白华山”。早在晋太康年间即有佛教信众前来的记载。唐大中元年(847)有梵僧来谒潮音洞,咸通四年(863)日本僧慧锷留下了著名的“不肯去观音”传说。普陀山寺院始建于五代。后梁贞明二年(916)建不肯去观音院。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神宗诏令改建,并赐名“宝陀观音禅寺”。明代受倭寇、海禁等因素影响,屡建屡废,万历年间一度中兴。至清代和民国的扩建,形成普济、法雨、慧济三大巨刹和全山皆寺的格局,遂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被誉为“海天佛国”、“震旦第一佛国”、“海上仙山”。它的影响至今巨大,观音文化信仰,被称为半个亚洲的信仰,在广阔的跨国区域间仍在发挥着文化认同的吸附性效应。历代围绕普陀山观音文化与山海自然风光,产生了大量诗歌,因此普陀山不仅是中国佛教名山,还是东海诗歌名山。

一、普陀山诗歌作者概述

历代描写普陀山诗歌的作者,共计749位。这些作者来自全国各地和海外地区,所历朝代有唐、宋、元、明、清及近代,作者身份有僧人、官员、文人等。①他们中有亲历普陀的朝圣者,有向往普陀的神游者,有借普陀抒怀的吟咏寄托者,更有孜孜于普陀观音道场的筑造者和禅修者。文章拟对普陀山诗歌作者从籍贯、朝代、身份三方面略作分析,以观察普陀山诗歌作者的基本情况。

(一)普陀山诗作者籍贯地理分布情况

历代普陀山诗歌作者的籍贯地理分布极为广泛,除我国大部分地区有诗人分布之外,东亚其他国家如日本也有分布。目前有籍贯可考的诗人有491位,籍贯地理分布情况见表1。

表1 普陀山诗作者籍贯各省分布统计表

纵观诗人的籍贯地理分布状况,浙江省诗人最多,有317位,尤以杭州和宁波为最甚。最主要的原因与地域有关,生活于此地的诗人们,游历普陀山较为方便,同时江南市镇经济发达,人员交往频繁,加上观音信仰的普及,都是造成浙江籍诗人多普陀山诗作的原因。值得一提的是,普陀山诗人里有三位日本籍诗人,其中释竺仙、释心越是入籍日本弘法僧,将中国的文化带到了日本传播与交流。释周良作为日本遣明大使,也为中日文化交流融合做出了贡献。

(二)普陀山诗作者朝代分布及各朝诗作数量情况

普陀山诗作者的历代分布状况是不均匀的,而诗作的数量也与各代作者的数量相关。为此我们做出初步统计,相关情况见表2。

表2 普陀山诗作者朝代分布及各朝诗作数量

整个封建社会时期,诗人数量和诗歌数量都呈上升趋势。唐代关于普陀山的诗歌不多,遗留下来的只有王勃的《观音大士赞并序》,但是否为其所作尚有争议。宋代开始,全国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了南方,时人言论中就有“国家根本,仰给东南”之说。宋代普陀山正式建寺,渔民被全数迁出,普陀山完全成为一个佛教圣地,拜谒赞颂的人数增多,诗作数量也上升。明代普陀山佛教屡废屡兴,发展曲折,但终成气象。明初实行海禁,朱元璋下令将浙江沿海诸岛的居民全数迁回内地,普陀山被烧毁的殿宇多达300余间,仅存一个和尚守着一座殿。但到了明代嘉靖、万历以后,普陀山佛教逐步从荒废走向复兴,普陀山诗诗人数量遂从元代27位骤增到178位。清代的普陀山进入鼎盛时期,有关普陀山的诗歌数量空前增加,诗人479位、诗作961首,分别占比64%和62%。封建社会结束之后,普陀山诗歌的数量迅速缩减下来,民国时期诗人只有47位。

(三)普陀山诗作者的身份类型

普陀山诗作者的身份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诗僧,一类是文人(含官员)。普陀山历代僧人文化素养较高,他们长期生活在海天佛国的环境之中,参禅悟道,同时与游历的文人士大夫们又有广泛接触,留下不少普陀山诗作。据统计,普陀山诗作者749人,其中诗僧172人,占普陀山诗作者的22.9%。诗僧中诗作最多者为祝德风,有183首,约占诗歌总数的12%。此外,普陀山诗作者中,文人(含官员)身份的作者578位,占到总人数的77.1%。其中,著名作家有王安石、陆游、宋濂、张岱等。值得一提的是,在749位诗人中,有7位女性诗人,分别是:释鉴源和释成如两位比丘尼,屠隆的女儿和儿媳屠氏瑶瑟和沈氏天孙,以及3位民国女诗人张汝钊、方瘦梅和周瘦鹃。

二、普陀山诗歌内容分类

普陀山诗歌起自唐代迄於民国,共计749位作者留下了1540首诗歌赞偈,这是一个可观的数量。参照王连胜先生对普陀山诗歌的分类,笔者把普陀山诗词分为礼赞观音大士、题咏海天佛国、书写寺僧生活三大类。

(一)礼赞观音大士

这类诗歌共有百余首,主要是赞颂观世音菩萨慈悲济世的高尚神格,还有一些是对拜谒观音和观音现身传说的记载。这些诗歌,一为僧人所作,一为文人所作。其中僧人多写观音大士之庄严宝像,如释天目诗云:“千丈白华岩,回头冷眼看。天龙如领会,沧海亦须乾”(《观音大士赞》)。也有写观音大士的圆融普照,如释原妙诗云:“大海波心,磐陀石上。真观净观,是相非相。如月在天,无水不现。水月俱捐,如何瞻仰”(《观音大士》)。又如释万峰诗云:“白浪生神足,衣珠泛海风。宝陀山顶月,无处不圆通(《观音大士赞》)”。也有以抒情方式来写观音大士的母性光辉,这可谓是礼赞观音大士的“另类”之作,如释清珙诗云:“童子南询尚未回,白华岩下望多时。长天万里无云夜,月在波心说向谁”(《观音大士》)。这类诗歌虽为僧人所作的赞辞,但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能结合山海胜景,形象表达抽象理念,具有一定可读性。至于文人所作赞颂观音者,以黄庭坚与黄龟年为代表。黄庭坚《观世音赞六首》之二云:“圣慈悲愿观自在,海岸孤绝补陀岩。……壁立千仞无依倚,住空还以自念力。”非常巧妙地借助海岸孤绝、壁立千仞的险恶环境,来衬托观音大士戒定慧三学之崇高境界。而黄龟年的《观音大士赞》则写他为避秦侩之祸,与兄岳年隐居马秦山(今朱家尖)时,渡海到普陀山礼佛,亲眼目睹大士现身的过程,最后抒发“分阴实可惜,牺迟必山林。群生迷苦海,拯援使知津。共发向上心,世世同佛会”的内心感受。释虚堂的礼佛普陀,则重在路途艰辛表现其虔诚,诗云:“孤踪抹过海东门,吴越溪山几万重。一拜起来还一拜,不知何处见圆通”(《僧礼补陀》)。值得一提的是,在众多礼赞观音的作品中,有两首女性创作的观音诗歌被保存下来。一首是屠氏瑶瑟(字湘灵,屠隆之女)《礼观音大士》:“水月观音水月明,只将慈眼视群生。众生无量悲无量,应感如传空谷声。”另一首是沈氏天孙(字七娘,屠隆儿媳):“莲花宝座百由旬,莲表禅心不染尘。大士尚容位侍者,此生愿脱女人身。”(《礼观音大士》)这两首诗采用的意象“水”、“月”较为柔和,委婉的表达了女子对观世音菩萨的敬仰。

(二)题咏海天佛国

普陀山孤悬海上,但寺宇林立,观音信仰绵延不绝,被誉为海天佛国。普陀山绝大多数诗歌,为吟咏海天佛国之作,既有整体吟咏,又有分景描绘,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瑰丽神奇与梵音悠长的普陀山。其中整体写普陀山的,如元代吴莱《夕泛海东寻梅岑山》诗云:“茫茫瀛海间,海岸此孤绝。飞泉乱垂缨,险洞森削铁。天香故遥闻,梵相俄一瞥。鱼龙互围绕,山鬼惊变灭。”黄镇成《补陀岛》诗云:“九天波浪随星客,万壑鱼龙觐水王。日观远开渤澥动,云台倒浸白花香。候神海上应相见,为觅安期却老方。”又如明代丁继嗣《题补陀》诗云:“天下名山说补陀,孤悬海曲傍岩阿。云蒸远岸龙光跃,日照层峦蜃气多。晴昼幢幡开雾霭,清宵钟磬起鼋鼍。沧溟地僻人稀到,喜共胡僧逐队过。”而清代释斌宗《游南海普陀山》诗云:“禅阁齐云浮海屿,风帆过寺带潮烟。”张煌言《月夜登普陀山二》诗云:“古色空山树,玄音暮海钟。海岸真孤绝,青青两三峰。”五家皆从整体写到普陀山之处于东海波涛之中,天香梵相,雄奇神秘。

对于普陀山的分景描写,诗作繁多。普陀景色秀丽,名胜遍及全岛。其中奇石40,有诗作如祝德风《不二石》、释静一《说法台石》等;洞壑27,有诗作如顾光《法华灵洞》、释了圆《潮音洞》等;奇峰18,有诗作如释觉非《观音峰》、释义时《雨华峰》等;灵山17,有诗作如释与楷《豁沙山》、释了义《锦屏山》等;神岩16,有诗作如释戒元《佛手岩》、释广性《龙岩》等;岭12,有诗作如释慧安《几宝岭》、释印怀《旃檀岭》等;古桥12,有诗作如钱镛《永寿桥》、祝德风《大士桥》等;泉11,有诗作如沈大经《真歇泉》、释兴楷《菩提泉》等;礁8,有诗作如吴友兰《善财礁》、释心果《新罗礁》等;池8,有诗作如王振纲《放生池》、释寒山《莲花池》等;岙6,有诗作如周元鼎《吉祥岙》、祝德风《飞少岙》等;涧6,有诗作如赵鸿冈《青玉涧》、祝德风《雪浪涧》等;湾5,有诗作如罗德风《青石湾》、释经庭《龙湾》等;沙滩4,有诗作如屠隆、释通顺《千步金沙》等;境4,有诗作如张林《空有境》、祝德风《藤萝境》等;井4,有诗作如舒元升《梅岑仙井》、祝德风《金沙井》;石门3,有诗作如赵日佩《西天门》、祝德风《东天门》;潭2,有诗作如周学程《龙潭》、祝德风《龟潭》等。②普陀山的壮美景色,旖旎的自然风光在历代诗人笔下形态各异,它们更是普陀历史中不灭的精神之花。

值得一提是,在普陀山奇石、洞壑、奇峰、灵山、神岩、岭、古桥、泉、礁、池、嶴、涧、湾、沙滩、境、井、石门、潭等共计203处景点基础上,明释通树提炼出“普陀十景”,并分别作诗题咏。其云:“梅岑山水咏者众矣,予采十题作十小传。”诗题为《观音峰》、《达摩峰》、《正趣峰》、《文殊岩》、《弥勒洞》、《善财洞》、《龙女洞》、《真歇泉》、《葛洪井》、《梅岑山》等。但真正意义上的景观选秀,应从明代屠隆开始。屠隆提炼出“普陀十二景”,为此他一口气写下《莲洋午渡》、《钵盂鸿浩》、《天门清梵》、《梅湾春晓》、《磐陀晓日》、《古洞潮音》、《千步金沙》、《静室茶烟》、《茶山夙雾》、《龟潭寒碧》、《香炉翠霭》、《洛迦灯火》等名作,成为后来“普陀十二景”之说的雏形。这十二景,在明代有邵辅忠、丁鸿阳、李桐、陈朝辅等完整题咏;在清代为释幻敏全盘接受,只是在排序和个别称呼上有所不同而已,其中《梅湾春晓》由原第4升至第3,《茶山夙雾》升至《静室茶烟》之前,另《香炉翠霭》改为《炉峰翠霭》。据王自夫先生的研究,“到了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慈溪名士裘琏重修山志,重题普陀十二景,一下子摈弃了屠隆之十二景中的九景,仅保留的三景,其中两景名还被作了修正”。③裘琏重新选定并命名的“普陀十二景”为:佛指名山、短姑圣迹、两洞潮声、千步金沙、华顶云涛、梅岑仙井、朝阳涌日、磐陀夕照、法华灵洞、光熙雪霁、宝塔闻钟、莲池夜月。而裘琏本人只留下《佛指名山》、《短姑圣迹》和《梅岑仙井》3首有关诗作。此后文人多尊裘琏所定“普陀十二景”,为同题之咏,如道光年间释能仑作《佛指名山》、《莲池夜月》、《两洞潮声》、《法华灵洞》、《朝阳涌日》、《光熙雪霁》七首。清代鄞邑陆琦、陆文宇、沈骏、李起隆、邵元美、徐载阳、何月生、鲍廷治、李士章和奉化邬允祁、李应麒、邬景曙等12人同游普陀山时,每人各领一景作诗,留下裘琏所定完整版的“普陀十二景”诗。

除写景之外,题咏海天佛国最多的当数寺宇。如元代释一山的《宝陀寺除夜》、黄溍《游宝陀寺》、张光弼《至普陀洛迦山寺作佛事》等;明代如释德清《题羼提庵》、释向来《宿白华庵》、屠隆《竹庵住持补陀赋赠》、陈献章《宝陀寺漫兴》等;清代释通旭《息耒院漫赋》、释至善《重兴法雨寺颂》、释照机《旃檀精舍口占四首》、释寂因《过梅岑庵》、裘琏《隐秀庵赠舜衷上人》、《过在睿禅师新构伴山精舍有赠》、朱绪曾《补陀普济寺》等,此外涉及到的寺宇有无垢庵、柏子庵、长生庵、梅庵等。其中代表性诗作如明代陈献章《宝陀寺漫兴》诗云:“宝塔凌空十丈高,倚栏南望际惊涛。”而清代张本均《普济寺晓起》则云:“古寺一声钟,千山晓景融。”将寺宇与山海同写,立足不在幽深,境界上追求气象壮阔,这也是多数题咏海天佛国诗歌的风貌。

(三)书写寺僧生活

观普陀山诗歌,其中绝大多数的寺僧所作,皆以山中生活描写为主要。某种程度上,一卷在手,可遍览宋、元、明、清、民国普陀山寺僧生活图景。这对于普陀山佛教文化史的研究,可谓提供了许多鲜活素材。书写普陀山寺僧日常生活,以明代释海观的《山居偈》最为代表。《山居偈》是包含70首诗在内的大型组诗,诗的内容可以分为三部分。首先,对居所环境的描述,如“一径通篱落,两石峙西东”,曲径通幽却又庄严肃穆,简单清净之地是修禅悟道的好去处;“栏外绕绿筠,墙下有流淙”、“山色依栏杆,开门更好看”,可见此地山水环绕,景色宜人;又有诗云:“径尔远林樾,行人道上稀”、“荡缽群猿捧,经颂众鸟亲”,凸显了僧人所住之地的清净,人迹罕至,远离尘世。然而,僧人并不羡慕“龙眠处”、“帝寝所”,写诗道:“何如住山叟,预告化期香”。其次,对僧人日常生活的描述,如“清晨上磐石,观兹旭日晖”是晨起观日而作,“闲涉松竹林,捡拾朱红菌”是出家人采食为炊的写照,“常翻古宿语,玄言如金屑”是僧人在读书诵经的情景,“客来陪笑语,迎送喜相欢”是迎送香客、会客谈禅的社交场景。从诗中可见,诗人的活动范围较小,一般都在寺庙周围,如“清晨上磐石”、“隔寺二里许”、“散步寺门外”、“步出庵门外”等。再次,对超然世外,不为尘扰,追求寂境的描述,如“海上去结茅,从此绝故交”,与故交断绝往来,转而与“樵夫”、“高贤大士”来往,如“山路适樵子,斋头转古帖”、“结伴入山来,多是高贤衲”。僧人一般都离群索居,长年与世隔离,以寂境为美,故诗中多清冷意象,如“月”、“鹤”、“云”、“露”、“枯叶”、“乌啼”等。在词语选择上,“寂”这个字在诗中重复出现7次,如“寂灭”、“岑寂”、“寂寂”、“静寂”等,足见诗人的内心对寂境的追求与向往。生活虽如此单调岑寂,但诗人依然自得其乐,“烘罢上禅床,挺挺脊梁骨”,可见诗僧特别善于从生活本身寻找乐趣,体现了生活禅的本质特征。

除以上三大类外,还有涉及迎来送往、遣志抒怀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普陀山孤悬海上,交通极为不便,因此无论是去往普陀,还是离开普陀,都是生活中一件值得书写的大事。其中送往普陀的诗作,在整个送别诗中占较大比例,如顾养谦《送廓哉上人归普陀》、释竺仙的《送贞禅者之补陀》。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诗中,还有送别外国友人前往普陀山礼佛的诗歌,如释惟一《送日本生禅人礼宝陀游天台》、释德然《送日侍者礼普陀》等。而送别友人离开普陀的诗作也不少,如释一山《雪中送均侍者归京》、屠可寀《普陀将归赋别》、丁继嗣《将归仍赴昱光精舍偕奇峰、素明、大愿诸上人一齐而别》,皆表现了作者对友人将要离开普陀的不舍。此外,遣志抒怀之作亦多,其中清代鄞县人士范廷锷《普陀感旧有作》诗云:“通家不惜一灯传,避暑曾沾太白烟。君去尚存新气象,我来难觅旧因缘。英雄易老凭谁诉,山水多情转自怜。放眼东洋亿万顷,滴成清泪映遥天。”此诗前有小序,可知其感概所系,曰:“潮音禅师为余伯父通公之孙,庚申夏余避暑太白山寺,晨夕晤对,极相投契。……今中兴洛迦,可以不朽,而潦倒书生,事业文章无一成就,既多沦落之感,复切人琴之叹,赋此志慨。”此写一潦倒书生,面对普陀高僧的名山事业所生发的沦落之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普陀山在当地人心目中的地位。

三、普陀山诗歌主要价值

普陀山诗歌皆为普陀山观音道场所独有的文化遗产,上起唐代,下至民国,上千首诗歌内容涵盖范围广,对普陀山的历史地位及其演变都有记述。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文学价值和旅游文化价值。

(一)历史价值

普陀山诗歌可谓是“普陀山史”的缩影,它对普陀山的自然风光、香火状况以及屡废屡兴的历史事迹等都有反映。值得一提的是,舟山在历史上曾是南明抗清的海上根据地,故当时一些历史事件,在诗歌中也有所体现,有重要的考据意义,可作为考核、证实、说明普陀山与那段历史相关的有力证据。正如浙东学派著名史学家全祖望的祖父全吾骐,曾参加南明武装抗清的斗争,其《日本乞师使者返棹四首》之二云:“墨宝镇三车,九莲重白华。遗臣仗佛力,玉轴上星槎。计以无聊拙,人从万死赊。到头终不济,帝释亦咨嗟。”诗原注曰:“时以慈圣太后颁赐补陀藏经为币,然终不得师。”这首诗记录了南明鲁王派人持万历年间慈圣太后颁赐普陀的藏经赴日,请求日本出师支援,但最终失败的历史事实。虽然乞师未果,但普陀山佛经既以外交媒介赠予日本,可见其分量不轻。更值得引起注意的是,普陀山恰好处于我国和东亚各国交往的航路上,早在唐宋时期,“三韩外国诸山,在杳冥间,海泊至此,必有祈祷。”④普陀山的交通地位,诚如施兆凤诗云:“绝壁列天分日本,长空扶月下琉球”(《登普陀诗》),这既是普陀山观音道场之所以形成的原因,也是普陀山观音道场长盛不衰的原因。故陈继畴诗云“万国归依来宝筏,十年开创颂神功”(《题普陀四首》),屠玉衡诗云“千秋香火真如地,万国梯航大士家”(《题普陀》),易之炯诗云“洛迦山外海冥冥,大士门前贡船停”(《清净境》),以及释楚石《送高丽兰禅人礼补陀》、释远境《次日本僧善海回国》,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些诗歌对于我们以东亚视野重新打量普陀山,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二)文学价值

普陀山诗歌还有极高的文学价值。首先,它扩大了中国文学表现的意象空间。中国古典诗歌的自然意向,多以山川湖泊为主,而对海洋的描写则较少。但在普陀山诗歌中,描写大海的诗句比比皆是,不胜枚举,如邵辅忠《莲洋午渡》诗云:“满洋雪浪白翻天,何处香船是铁船。”陈朝辅诗云“初日未离沧海底,翠微千丈已先红”(《盘陀晓日》)。李文斗诗云:“海暗沙明日似曛,树头石底竟无群”(《大风千步沙所见》)。王安石《洛迦题咏》有云:“山势欲压海,禅宫向此开。”这些诗歌,集中描绘海洋意象,成为普陀山诗歌的主流意象之一,极大拓展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空间。其次,它成就了中国诗歌审美的壮美图景。陆游《梦海山壁间诗不能尽记其意追补四首》之一写海潮如雪之雄壮:“碧海无风镜面平,潮来忽作雪山倾。海上乘云满袖风,醉扪星斗蹑虚空。”张子瑫《游补陀》写海天云瀑之浩壮:“势压海门鳌背重,光摇岛屿蜃楼开。层峦偏向云闲出,飞瀑全疑天上来。”张如兰《题普陀》写天开海岛之阔壮:“地劈东南秋色老,天开海岛夕阳空。”释德立《登白华山赠闻先禅师》写月出山海之清壮:“云开山洞晓,月出海门秋。”施兆凤《同友登普陀》写烟波万里之逸壮:“洛迦遥对海门浮,万里烟波一望收。”沈起潜《梵音洞纪事》写瀚海风雷之狂壮:“瀚海潮生激,风雷势欲狂。”姚燮《青鼓磊》写山海沉雄之气壮:“山势愁海沉,力挽气能健。”祝德风《善财礁》写海激涛喷之怒壮:“礁近潮音古洞前,怒涛喷激海门烟。”中国古代诗歌多以优美为主,但普陀山诗歌海洋审美中出现的雄壮、浩壮、阔壮、清壮、逸壮、狂壮、怒壮等壮美系列,在一部名山诗集中,得到如此集中得表现,文学史上实属罕见。再次,它丰富了中国名山文学中的僧人形象。普陀山,山海辉映,海天一色,其特殊的地理幻境,恰与诗意禅境浑然一体。如释原妙《观音大士》诗云:“大海波心,磐陀石上,真观净观,是相非相。”释敬安《禅寂中忆游普陀》诗云:“莲为大士出尘相,海是空王度世心。”这些诗以海喻禅,开拓了中国诗禅一味中的取象新领域。而且,往来普陀山诗僧们的渡海形象,在海洋背景的映衬下,往往具有非凡的飘然色彩,如王穉登《赠竹安师住补陀》诗云:“衲衣藤笠远从师,足踏莲花渡海时。”管志道《赠敏庵上人》诗云:“竹杖芒鞋百衲衣,飘然山海片云飞。”邵元观《潮音洞》诗云:“海阔潮来千万里,老僧常带白云还。”由此可见,普陀山僧人形象具有鲜明的海洋特质,与五台山、峨眉山、九华山僧人形象所具有山岳特质,有很大不同。凡此种种,对于研究中国名山文学中的僧人形象皆有独特的意义。

(三)旅游文化价值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时也提升了旅游竞争力。在当代,游客选择旅游地点时不只是追求山水之美,景点的文化内涵成为其选择的重要砝码,他们不仅想饱览山水,更想在游历之中受到精神洗礼。普陀山诗歌是发掘、记录和整理其旅游资源的重要载体,对于充实、丰富和提高普陀山的文化品位,对普陀旅游模式的改变和普陀山文化内涵的提升有着积极作用。首先,普陀山历史上的著名诗僧,他们曾作诸多山居诗,可以为今日游客的山居体验,提供早课、诵经、砍柴、采菇、为炊、打坐等日常生活的参照。其次,这些诗歌为普陀山文化旅游产品,如诗扇、册页、卷轴、茶叶、食品设计等,增添诗意化和审美化的效果。再次,一千余首诗歌,为规划建设普陀山诗词碑林,提供了足够的历史素材,同时也是宣传普陀山最形象、最为人喜闻乐见的普陀山传播媒介。

注释:

①目前,关于普陀山诗歌收集最多的是王连胜《普陀山诗词全集》,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本文所有列举诗歌、诗作者以及其他统计资料均来自该书,特此致谢。

②关于“奇石40”、“洞壑27”等说法,参考王连胜:《普陀山诗词全集·前言》第8页,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

③王自夫:《明清“普陀十二景”演变探微》,《舟山日报》,2014年10月15日。

④[宋]张邦基:《墨庄漫录》,见纪昀,陆锡熊,孙士毅:《四库全书》,乾隆四十三年(1778)。

The Study on Poetry of Mount Putuo

JIA Min HUANG Hao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Zhoushan 316022,China)

Known as one of the four famous Buddhist mountains in China along with Mount Wutai,Mount E'mei and Mount Jiuhua, Mount Putuo is a sacred place for Guanyin (the Goddess of Mercy).In all previous dynasties,a large number of poems have been written about its Guanyin culture and mountain scenery.Therefore,Mount Putuo is not only a sacred Buddhist mountain in China but also a mountain noted for poetry in the East China Sea.These poems have high aesthetic,cultural and historical value,and they are the important part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marine poetry.

Mount Putuo;poetry;study

I207.22

A

1008-8318(2015)12-0059-06

2015-10-18

贾敏(1992-),女,山西忻州人,硕士研究生;黄昊(1990-),男,浙江普陀人,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普陀山普陀诗云
“领”航蒲公英 “巾”彩少先队——上海市普陀区新普陀小学、新普陀小学东校“红色”风采
难忘的中秋节
景区外文翻译现状实证调查和研究
Thinking on the Treatment of Lung Cancer by Regulating Lung-Intestinal Axis Microecology b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有爱的家
On Edith Wharton’s Feminine Consciousness through the Images in The Age of Innocence
浣花笺上月下柳
——徐诗云素描
普陀山に見る観音信仰中日交流の歴史を検証
普陀山古建筑之美
张江高新区普陀园科协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