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文化

2015-06-08 13:47许中华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5年5期
关键词:丝路新课程探究

许中华

[摘 要]

课堂文化,就是通过智慧型教师的教育智慧,创建、激发富有生命的、有效的课堂,从而形成一种对生命的理解、关怀与尊重。新课程赋予课堂教学新的内涵,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是新课程理想课堂教学的核心理念。每一堂课都是人生中美好的记忆,都是不可重复的生命体验。教师要站在教学艺术境界的高一层,在课堂“指点江山”,在这当中课堂文化显得十分重要。怎样打造有生命力的课堂,营造一个什么样的课堂文化,应该是课堂教学最核心的问题。

[关键词]

课堂文化;中学历史

所谓课堂文化就是通过智慧型教师的教育智慧,创建、激发富有生命的、有效的课堂,从而形成一种对生命的理解、关怀与尊重;开放、自由、和谐、智慧的;提升教师和学生生命质量的课堂文化。课堂文化是一种特殊的聚合化的文化,并带有一定的情境性,主要体现的是一种氛围,是一种人的精神气象,要从人的角度出发,体现对人的关怀与重视,建立在心与心的交流和沟通之上。课堂文化要充分体现个性、人道主义精神,从而形成一种内在的素质聚合力,促进其人格的形成。课堂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一个班级乃至一个学校的风貌、风气。良好的课堂文化具有较强的聚合力。

一、献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

人们常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如中国近代史上的洋务运动的评价一直是教师课堂教学的难点,至今人们对它的评价仍说法不一,有的人认为它的作用主要是积极的,有的人认为是消极的。有一次在课堂上,某老师把这一问题引出,学生立即七嘴八舌,议论纷纷,老师顺水推舟,让学生自由发言,小讨论激发了学生的情意,碰撞中闪烁出新的思维火花与灵感,学生非常活跃,就收到比较好的效果。以下是学生发言的部分实录:

学生一:李鸿章办的轮船招商局收买了美国旗昌轮船公司,多厉害!

学生二:可他用的是国家财政的钱,发的是自己的财,真会“借鸡下蛋”啊!(学生笑)

学生三:他死的时候遗产据说有4000万两银子之多,国家就是让他贪穷的。

学生四:那李鸿章办的开平煤矿取代了洋煤在天津市场的地位,叫中国人扬眉吐气。

学生五:他赚的钱还不是为了造枪炮镇压太平天国起义。

学生六:洪秀全要是得了天下还不如清王朝,你看他革命还没取胜就娶了那么多老婆,开始享乐。(学生笑)

学生七:京张铁路你总该知道吧?它的设计师詹天佑就是当时的官派留学生,由此可见,洋务运动贡献很大。

学生八:请问这位同学“固若金汤”的北洋水师怎么被小日本打败了?……

在学生辩论的基础上,教师打出双方观点,总结深化认识。通过创设情境,激发情意,活跃了学生的思维,突破了难点,学生能从课本及课外读物上寻找史实支撑论点,锻炼了思辨能力,更为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课下同学们纷纷上网查资料,自主研究洋务运动有关问题。通过这一课例,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如果将“捕捉问题”指导行为始终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和各个环节之中,促使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对于孩子今后的发展无疑是很重要的。

二、献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实现思维的开放,精神的自由。在教学中,教师努力创建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环境,形成相互尊重、彼此接纳、坦诚理解的师生关系,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提供前提条件。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真情流露需要一个宽松、自由、毫无外界压力的和谐课堂环境;学生价值思辨的发表和个性张扬的创新更是需要宽容、民主、真诚的师生关系。在师生情感的交流和交融中,完成态度和价值观的升华。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一课,讨论对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创伤,有些学生竟然在下面嘀咕:“二战的规模更大,死伤更多,一战不算什么!”“我玩的游戏里发火箭的威力比一战时大多了!我能同时摧毁敌方二十辆坦克,多爽啊!”由于学生成长于和平年代,在他们的“经历”中战争成了游戏,人最有价值的生命成为游戏中可以任意摧毁的对象。这使很多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难以真正落实。因此有老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如下设计:选七位男生扮演士兵,事先交代好角色要求。然后设置了三个场景:第一,大家欢送这七位男生去当兵,鼓励他们多立战功;第二,战争在持续,一位女生朗读前线的士兵(男生)寄回的书信,信中讲述战争的艰难与伤痛,并委托同学们代替自己看望家中的父母;第三,战争结束,七位男生只回来四位而其余阵亡,缺胳膊少腿的士兵(男生)一脸木然地看着鲜红刺眼的奖章。最后,请学生分组讨论各自的感受,交流对战争的认识。通过这一系列设计,让学生穿越时光的隧道,置身于历史环境中,体验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让学生“亲历”了一战,深刻体验了它的“灾难”性结果,既生动又有效地完成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三、献给学生一个探究的课堂

新情境问题具有很强的开放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从社会热点到生活实际不一而足。有些问题可以没有现成的结论,甚至有的尚有争议,但它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民主意识、科学评价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提高科学素质是十分有益的。枯燥的知识激不起探究的愿望,教师需要把枯燥的知识转化为趣味性的问题让学生探究。例如,中国古代史上有丰富的文学艺术方面的成就,如果仅仅选择一些具体的事例灌输给学生,对学生来说是把知识装进了“容器”,要学习记住这些知识更是一种负担。我让学生研究一个个主题鲜明的小课题,如:“唐诗宋词怎样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等,有的学生选择了“唐代的诗文化”,他们把诗人分成两组,其中一组为唐初期诗人,另一组则为唐中后期的诗人,以此来分析唐朝社会前后期的巨大变化,来理解“文史相通”一直是人们的共识,诗歌作为文学的重要形式与历史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以致于他们非要把这个探究过程写成小论文,获得了校探索活动优秀论文,并发表在学校网页上。学生完全是由于对这些问题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以后才有的探究活动,并且这一问题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因此学生愿意也有能力承担起这一小课题的探究。

四、献给学生一个建构的课堂

建构的课堂,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突出基于自主学习基础上的合作学习,特别是互教互学。要在基于自主学习的互教互学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知识建构,并通过引导迁移运用,不断促进学习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如新课程必修Ⅱ《丝绸之路》栏目,在课堂教学内容结束前,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总结:“你认为古代丝绸之路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以一个形容词表述)”学生的答案应该不外乎“壮观”“发达”“繁荣”“和平”之类。其中教师加以引导,形成共识“古代丝绸之路是一条‘繁荣‘开放‘和平‘友谊的大道”,而这四个形容词其实也就是古丝路的精神所在。然后以教师主导迅速转入另一时空环境——“今天在这条古丝路上都发生着些什么?”突然听到这么一问,学生的精神为之一振:丝绸之路今天还在吗?丝路的现在还像过去那样吗?今天的丝路又发生着怎样的故事?这是学生先前没有想到,但一旦提起来,谁都会感兴趣的事。通过古代和今天景况的天壤之别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我们失去最多的是丝路的什么?是她的精神。古代丝绸之路的确给沿线国家和民族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但她在历史上最有价值的定位还是源于她的精神:繁荣、开放、和平、友谊。丝路不仅仅是一条辉煌一时的商路,更是沿线各民族人民心中珍贵的一段美好记忆。“失去了才懂得珍惜”,教师通过这一过程,使学生真正意识到:我们失去了丝绸之路的精神,这是所有沿线人民最大的不幸。这样既解决了丝路历史意义这一教学难点,同时也充分实现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在这当中,老师给学生留足了空间,收获也是非常丰厚的。

[参 考 文 献]

[1]钟启泉,崔允漷.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教育部制订.初高中学科(历史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新课程的教学实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皮连生主编.智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责任编辑:李雪虹)

猜你喜欢
丝路新课程探究
浅议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的主要教学策略
设问引导探究
2019年全国高考新课程Ⅰ卷生物试题分析与启示
第二届“我即语文”教学奖颁奖典礼暨新课程研讨会在福州一中举行
首届丝路天使总决赛在嘉峪关举行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绸都人
2009年语文新课程《考试大纲》修订记略
相似图形中的探究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