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年谱(1949—1976)》的研究价值(下篇)

2015-06-09 02:27逄先知冯蕙
党史文汇 2015年5期
关键词:官僚主义毛泽东群众

逄先知+冯蕙

三、关于国际战略和战争与和平问题

作为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伟大的战略家,毛泽东一直关注国际形势和国际动态,注重国际战略和战争战略的谋划。对于在世界上团结谁、争取谁、孤立谁、打击谁,他始终心中有数。关于世界格局,他从提出“中间地带”到“两个中间地带”,再到“三个世界”的划分,以及他提出的“一条线”的战略,反映了他广阔的世界眼光和国际战略思维。

早在20世纪40年代中期,毛泽东就提出“中间地带”这个概念,当时指美、苏两国之间的广大地带。到50年代中期,毛泽东又多次讲到这个问题,主要是指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同美国之间的广大地带。后来,他对“中间地带”作了具体分析:“现在的世界,社会主义阵营算一个方面,美国算另一个方面,除此以外,都算中间地带。但是中间地带国家的性质也各不相同:有些国家有殖民地,如英、法、比、荷等国;有些国家取得了真正的独立,如几内亚、阿联、马里、加纳;还有一些国家取得了名义上的独立,实际上仍然是附属国。英国和法国是帝国主义,但同美国也有矛盾,可以作为人民的间接同盟者。”到1964年,毛泽东把中间地带明确区分为两个部分,叫做两个中间地带(有时又称作“两个第三世界”)。他说:“中间地带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指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广大经济落后的国家,一部分是指以欧洲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两部分都反对美国的控制。在东欧各国则发生反对苏联控制的问题。”不久,他又说:“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是第一个中间地带,欧洲、加拿大、澳洲、日本是第二个中间地带。”到1974年,毛泽东明确提出了三个世界的划分: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个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也是第三世界。他把第三世界称作“一大片”。三个世界划分的国际战略的提出,使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争取了广大的朋友。邓小平曾说过:“毛泽东同志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给我们开辟了道路。”

反对霸权主义,中国永远不称霸,中国属于第三世界,这是毛泽东确定并对外宣示的一项基本国策。他向外国政要多次申明,比如1970年6月19日对索马里政府代表团说:“我们把自己算作第三世界的。现在报纸上经常吹美国、苏联、中国叫做大三角。我就不承认。”

长期以来,毛泽东一直反对美国的霸权主义。后来,苏联也搞霸权主义,变成美、苏两霸争夺世界。毛泽东就提出:美、苏两霸一起反。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中苏关系日趋紧张,苏联对中国构成主要威胁。而苏联的扩张野心又威胁着美国的全球利益,特别是美国在欧洲、中东的利益。毛泽东根据中、美、苏三国战略关系的变化,提出“在两个超级大国之间可以利用矛盾,就是我们的政策。两霸我们总要争取一霸,不两面作战。”随后又提出“一条线”的战略,即“美国、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阿拉伯世界,欧洲,都要团结起来”,共同对付苏联霸权主义。所谓“一条线”,毛泽东说,他是按地球纬度划的一条横线。

处理同美国的关系,在中国的国际战略中,始终占着重要的位置。新中国成立后,在美国敌视新中国、对新中国实行包围封锁的情况下,美帝国主义自然成为中国人民的头号敌人。毛泽东和我们党及时了解美国动向,对美国作出一系列独到的分析和判断,并对美国坚持既敢于斗争又善于斗争,一切以维护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最高利益为根本出发点。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打响不久,毛泽东在讲到中国为什么要进行抗美援朝战争时,曾这样说过:“我们对朝鲜问题,如果置之不理,美帝必然得寸进尺,走日本侵略中国的老路,甚至比日本搞得更凶。它要把三把尖刀插在我们的身上,从朝鲜一把刀插在我们的头上,以台湾一把刀插在我们的腰上,把越南一把刀插在我们的脚上。天下有变,它就从三方面向我们进攻,那我们就被动了。我们抗美援朝就是不许它的如意算盘得逞。‘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毛泽东一直强调,对中国的战争威胁主要来自东面,来自美国。他说:“世界战争的危险和对中国的威胁主要来自美国的好战分子。他们侵占中国的台湾和台湾海峡,还想发动原子战争。”1959年3月,西藏发生武装叛乱。4月26日,印度外交秘书杜德发表谈话,说达赖喇嘛已进入印度。尼赫鲁会见了他,并在议会中宣布,达赖在印度会受到尊重的待遇。杜德的谈话,还把中印关系中出现的不正常现象的责任推到中国方面。在印度严重伤害中印关系的情况下,毛泽东重申中国的主要斗争方向仍然在东方,而不在其他方面。他在审阅中国外交部对杜德谈话的答复稿时,加写了一段话,其中说:“中国人民的敌人是在东方,美帝国主义在台湾、在南朝鲜、在日本、在菲律宾,都有很多的军事基地,都是针对中国的。中国的主要注意力和斗争方针是在东方,在西太平洋地区,在凶恶的侵略的美帝国主义,而不在印度,不在东南亚及南亚的一些国家。”“中国不会这样蠢,东方树敌于美国,西方又树敌于印度。”

由于美国自身存在一些困难,以及它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扶持,毛泽东认为,美国要在东方发动战争,主要依靠日本。他说:“将来美国在东方战争中不依靠日本是搞不起来的,因此我们要很好地研究日本的情况。”又说:“美国如果要打中国,它一国不行,得拉日本、南朝鲜反动派,还有蒋介石。欧洲国家参加不参加就不一定了。主要是没有日本它就不敢打,因为美国管的事太多了,又是亚洲、非洲,又是欧洲,还有拉丁美洲。”说到日本,毛泽东在上世纪70年代中日邦交恢复以后,对日本将来的发展变化有一个清醒的估计。1974年,当英国前首相希思问中国是否相信日本的和平意图时,毛泽东说:“在可以估计到的一段时间内,将来很难说。”

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毛泽东根据美、苏、中三国战略关系的变化,适时调整斗争策略,同美国改善关系。当时美国基于它的战略利益考虑,也急于同中国改善关系。毛泽东对美国改变对华政策,曾作过这样的分析:“我们有些朋友们不理解为什么我们要请尼克松到北京来。美国困难大得很,别的地方紧张起来了,他一定要使东方有个缓和的局面才能够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它的国内,放在欧洲和地中海。他跑到北京的目的就是这个。”

毛泽东同美国领导人会谈中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维护国家的尊严。他会见基辛格时,基辛格总是强调苏联要整中国,并说美国已经决定不允许中国的安全遭到破坏,被毛泽东顶了回去。事后,毛泽东对周恩来、乔冠华等说:我向基辛格差不多讲了三个小时,其实只有一句话,“当心,北极熊要整你们美国”,对付他的“当心,北极熊要整中国”。对美国要注意,斗争的时候容易“左”,搞联合的时候容易右。我看不跟它搞军事同盟一套。世界上的事要看嘛,一百年。今天在座的,有年老的同志、中年的同志,青年同志占多数。要保持清醒头脑,这个要动点脑筋,有所分析。但是乱战一气,也不行。

从新中国成立之日起,毛泽东就希望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以便集中力量进行国内建设。关于战争与和平问题,关于世界大战能不能打起来的问题,是毛泽东一直在思考的重大问题,因为这是制定国际国内方针政策的重要前提。1949年12月他第一次访苏,同斯大林会谈时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和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保障和平?

1954年8月24日,毛泽东在同英国工党代表团谈话时,表达了中国对世界和平的渴望。他说:“中国是农业国,要变为工业国需要几十年,需要各方面帮助,首先需要和平环境。经常打仗不好办事,养许多兵会妨碍经济建设的。如果诸位同意的话,我们要继续创造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我们认为,不同的制度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同年10月23日,在会见印度总理尼赫鲁时,毛泽东再次表达了这个愿望:“我们现在需要几十年的和平,至少几十年的和平,以便开发国内的生产,改善人民的生活。我们不愿打仗。假如能创造这样一个环境,那就很好。凡是赞成这个目标的,我们都能同他合作。”1955年5月26日,毛泽东在会见印尼总理沙斯特罗阿米佐约时说:“就是西方国家,只要它们愿意,我们也愿同它们合作。我们愿意用和平的方法来解决存在的问题。”“如果美国愿意签订一个和平条约,多长的时间都可以,50年不够就100年,不知美国干不干。”每当外国友人问到中国进行建设的条件是什么,毛泽东总是回答:第一要有时间,第二要有和平的国际环境。

毛泽东的愿望是一回事,现实的情况是另一回事。从新中国成立起,一些西方国家,主要是美国,就对中国实行封锁、遏制等种种手段,并以武力相威胁。特别是到了上世纪60年代,我国周边环境十分险恶。东边是美国支持的台湾,天天喊反攻大陆,南面先是中印边境发生武装冲突,后又有美国侵略越南,北边则有苏联陈兵百万。毛泽东对战争威胁保持了高度警惕。

毛泽东对战争的基本态度是:第一条,反对;第二条,不怕。1956年1月29日,他在审阅政府工作报告时,将其中的一句话修改为:“我们要求和平,但是如果国际侵略集团把战争强加在我们头上的话,我们也并不惧怕战争。” 1959年3月13日,毛泽东会见美国著名黑人学者杜波伊斯,当被问到为什么中国人不害怕战争时,毛泽东是这样回答的:“如果帝国主义一定要发动战争,你害怕有什么用呢?你怕也好,不怕也好,战争反正到来,你越是害怕,战争也许还会来得早一些。因此,我们有两条:第一条,坚决反对战争;第二条,如果帝国主义一定要打仗,我们就同它打。把问题这样想透了,就不害怕了。”1960年8月28日,毛泽东在会见阿尔巴尼亚国防部长时又说:“谁说一定要打仗?一百年不打仗,我都赞成。帝国主义打来了,你怎么办呀?你是要跪在地下,还是要打?要打就要死人。你如果怕打,天天说帝国主义已经变了,他不会打了,没有世界大战的可能性了,那事情好办了,睡觉就是了。这样是很危险的,使人们丧失警惕。”1965年6月28、29日毛泽东在听贺龙等汇报工作时说:“世界上的事情总是那样,你准备不好,敌人就来了;准备好了,敌人反而不敢来。”

毛泽东在处理重大问题,作出重大决策时,总是向最坏的可能性作准备,争取最好的前途和结果,对待战争问题也是如此。

毛泽东在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问题上,坚定不移,绝不容许国家受到任何侵犯和危害。他指出:“我国人民不需要也不应当侵占外国任何领土主权,但是我国人民必须保卫自己的领土主权不受侵犯。”又说:“我们热爱和平。如果有人危害我们的独立,我们的天性就是奋不顾身地起来捍卫。”

捍卫国家主权是要靠实力的。没有实力在国际上就没有发言权,要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就缺乏基础性的条件和保障。毛泽东说:“世界上从有历史以来,没有不搞实力地位的事情。任何阶级、任何国家,都是要搞实力地位的。”这是毛泽东从古今中外的历史经验中得出的结论。联系到当时中国的经济状况,他尖锐地指出:“如果不在今后几十年内,争取彻底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远远落后于帝国主义国家的状态,挨打是不可避免的。”

说到实力,首先是要有一支能打胜仗、能战胜任何侵略者的坚强军队。因为侵略者要侵犯一个国家的领土,危害其独立和主权,最终往往是要诉诸武力,发动侵略战争。新中国刚一成立,毛泽东就提出:“我们不仅应该有强大的陆军,还应建立强大的空军,强大的海军。”毛泽东非常重视空军、海军,特别是海军的建设。他说:“过去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大都是从海上来的。现在太平洋还不太平。我们应该有一支强大的海军。”“我们国家穷,钢铁少,海防线很长,帝国主义就是欺负我们没有海军。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侵略我们都是从海上来的,不要忘记这一历史教训。”1958年6月29日,毛泽东提出:“海军发展值得研究,提出十年搞五十万吨位,这太少,最少搞一百万吨位。我国要和外国做生意,需要远洋船只,还可以造军舰、飞机。要修水上铁路(造军舰)。目前,太平洋实际上是不太平的。”毛泽东从记取历史教训加强国防的角度,并从未来海洋事业发展的角度,提出发展海军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这是一个极具前瞻性的战略考虑。

国防尖端科学技术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实力的重要标志。毛泽东特别重视这件事。他说:“国防尖端,这个东西要切实抓一下,现在世界上没有这个东西,好像就不是一个国家,人家就不理你。”今天我国在两弹一星和航天事业上取得的辉煌成就,就是在毛泽东时代作出了战略谋划并打下了重要基础的。

毛泽东对中国国际战略和战争与和平问题的思考和提出的决策,是随着国际局势、国际关系,特别是中国与美、苏等大国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就是说是真正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的。毛泽东对中国外交和国际战略的深谋远虑及其作出的巨大努力和贡献,是功不可没的。

四、关于党的建设与党的群众路线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党所处的环境变了,地位变了,权力也大了。根据这一新的情况,在党的建设方面,毛泽东的注意力比较集中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提出反腐倡廉,倡导全党同志必须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在全国革命胜利前夕,毛泽东就及时地向全党敲警钟,提出要坚持两个“务必”,警惕“糖衣炮弹”的攻击。事实证明,毛泽东的预见是正确的。1951年12月1日,他在审阅修改《中共中央关于实行精兵简政、增产节约、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和反对官僚主义的决定》时,在加写和改写的一些话中指出:“自从我们占领城市两年至三年以来,严重的贪污案件不断发生,证明一九四九年春季党的二中全会严重地指出资产阶级对党的侵蚀的必然性和为防止克服此种巨大危险的必要性,是完全正确的,现在是全党动员切实执行这项决议的紧急时机了。”“现在必须向全党提出警告:一切从事国家工作、党务工作和人民团体工作的党员,利用职权实行贪污和实行浪费,都是严重的犯罪行为。”“一切贪污行为必须揭发,按其情节轻重,给以程度不等的处理,从警告、调职、撤职、开除党籍、判处各种徒刑、直至枪决。”同时指出:“浪费和贪污在性质上虽有若干不同,但浪费的损失大于贪污,其结果又常与侵吞、盗窃和骗取国家财物或收受他人贿赂的行为相接近。故严惩浪费,必须与严惩贪污同时进行。”

毛泽东及时地发动了一场以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为主要内容的“三反”运动。这次运动是在全国解放不久,法制还很不健全的条件下进行的,做法上又有过头的地方,曾发生了一些错案,但大都很快得到纠正。应当说,这次运动开展得很及时,对于健全党的肌体,防止腐败现象的蔓延,起了积极的和相当长时间的作用。年谱引述了毛泽东关于发动和指导“三反”运动的大量的指示、批示。

毛泽东从新中国成立一直到他的晚年,从来没有放松过同党内的腐败现象进行斗争。

毛泽东总是谆谆教导党的各级干部和广大共产党员一定要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新中国建立伊始,他就提出,希望“全国一切革命工作人员永远保持过去十余年间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工作人员中所具有的艰苦奋斗的作风”。以后他又不断地提醒大家。1956年在八届二中全会上,他提出“要勤俭建国,反对铺张浪费,提倡艰苦朴素作风,与群众同甘共苦”,并把艰苦奋斗提到是我们党的“政治本色”这样的高度来认识。1957年开展整风运动,他希望经过整风,把艰苦奋斗的传统在全党好好发扬起来。他说:“因为革命胜利了,有一部分同志,革命意志有些衰退,革命热情有些不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少了,过去跟敌人打仗时的那种拼命精神少了,而闹地位,闹名誉,讲究吃,讲究穿,比薪水高低,争名夺利,这些东西多起来了。”1965年,毛泽东重上井冈山,颇有感触地对陪同人员说:“没有过去井冈山艰难的奋斗,就不可能有今天。我劝大家,日子好过了,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要丢了,井冈山的革命精神不要丢了。”

毛泽东还特别强调要在青年中加强艰苦奋斗的教育,让这个优良作风一代一代地传下去。他说:“现在我们的上层、中层干部还没有忘记艰苦的斗争,但现在二十岁的青年,革命胜利时只有十岁,不懂艰苦,要加以教育,使他们有革命干劲。不要当了科学家、干部就忘记艰苦,只搞个人主义。”他更担心的是干部子弟,说:“我很担心我们的干部子弟,他们没有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可是架子很大,有很大的优越感。要教育他们不要靠父母,不要靠先烈,要完全靠自己。”

第二,提出反对官僚主义,倡导党和国家的各级干部要以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可以说,毛泽东同党内的官僚主义现象斗争了一辈子。1952年12月,他看到山东分局纪律检查委员会《关于反对官僚主义、反对命令主义、反对违法乱纪的意见的报告》,即为中共中央起草《关于反对官僚主义、反对命令主义、反对违法乱纪的指示》。指出:“对于不了解人民群众的痛苦,不了解离开自己工作机关稍为远一点的下情,不了解县、区、乡三级干部中存在着许多命令主义和违法乱纪的坏人坏事,或者虽然对于这些坏人坏事有一些了解,但是熟视无睹,不引起义愤,不觉得问题严重,因而不采取积极办法去支持好人,惩治坏人,发扬好事,消灭坏事,这样一方面的官僚主义,则在许多地区、许多方面和许多部门,还是基本上没有解决。”毛泽东对官僚主义是毫不留情的。后来,他又在一个批示中写道:“我们一定要把领导上的老爷式作风、官僚主义作风、命令作风,完全消灭得干干净净。”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毛泽东严肃地提出要警惕官僚主义形成一个贵族阶层的问题。他说:“我们一定要警惕,不要滋长官僚主义作风,不要形成一个脱离人民的贵族阶层。谁犯了官僚主义,不去解决群众的问题,骂群众,压群众,总是不改,群众就有理由把他革掉。我说革得很好,应当革掉。”他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还提出要警惕出现“既得利益集团”的问题。他说:“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这就是既得利益集团的问题。每一个时期,总会有这样一部分人,保持旧制度对他们有利,用新制度代替旧制度对他们不利。他们安于已有的制度,不愿意改变这种制度。”这些话是早在50多年以前说的,今天读起来却有很强的现实感。

毛泽东认为,同官僚主义作斗争是一个长期的任务。 “官僚主义和命令主义在我们的党和政府,不但在目前是一个大问题,就是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还将是一个大问题。”“官僚主义这种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坏作风,一年不用扫帚扫一次,就会春风吹又生了。”

毛泽东说,他最厌恶的就是那些高高在上,在老百姓面前、在下级面前摆官僚架子的人。他反复地讲,领导干部要打掉官气,要平等待人,要以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这鲜明地反映了毛泽东的平等观和价值观。他在《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中,专门就这个问题写了一条,其中说:“以真正平等的态度对待干部和群众。必须使人感到人们互相间的关系确实是平等的,使人感到你的心是交给他的。”“人们的工作有所不同,职务有所不同,但是任何人不论官有多大,在人民中间都要以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决不许可摆架子,一定要打掉官风。”毛泽东之所以特别强调地提出这个问题,就是因为我们有些干部,如他所说的,老子天下第一,看不起人,靠资格吃饭,做了官,特别是做了大官,就不愿以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他说“这是一种恶劣现象”。

为保证党和国家的各级干部以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与老百姓打成一片,平等待人,毛泽东曾提出过许多措施,包括规定各级干部每年要有四个月到基层调查并参加生产劳动,解放军的将军下连队当兵等。

第三,提出共产党要接受监督。毛泽东说,首先是阶级的监督、群众的监督、人民团体的监督,他还提出要有民主党派的监督。这是毛泽东关于加强执政党建设的一个重要思想。他认为,共产党一党执政,权力很大,在群众中的威望又很高,没有监督就会犯错误。他说:“现在我们胜利了,自己掌握了政权,很容易强调专政,忽略民主的一面。”“我们的党很大,掌握权力,做了许多好事,人们就拍手,毛病就产生了,官僚主义就出来了。”又说:“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力量很大的党,如搞不好,人民就要怕我们。一个党使人民怕,这个党就不好了,就危险了。”在讲到要接受民主党派的监督时,毛泽东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其原因就是因为我们这个党功劳太大,在中国社会的威望太大,这就发生一个危险,容易包办代替,用简单的行政命令行事。所以,我们特地请几个民主党派来监督我们,并且跟我们长期共存。”1957年中国共产党开展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的整风运动,曾邀请民主党派帮助整风,真诚希望他们向党提意见,就是一次具体的监督实践。后来由整风转到反右派斗争时,在反击右派向党和社会主义的进攻中,发生了严重扩大化的错误,其中也伤害了民主党派人士,这是一个严重的教训。党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已总结和吸取了这方面的教训。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要接受民主党派和党外民主人士监督这个方针,是应当很好地实行并长期坚持的。

第四,提出防止和平演变,强调要高度重视和切实抓好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工作。从上世纪50年代末,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国家可能发生和平演变的问题,就开始注意起来。他第一次明确地提出这个问题,是在1959年11月12日同华东地区各省市委第一书记的谈话中。他向到会的同志讲了杜勒斯的三次讲话。其中杜勒斯说到,对社会主义国家“放弃使用武力并不意味着维持现状,而是意味着和平的转变”。毛泽东说:他们要“和平转变谁呢?就是转变我们这些国家,搞颠覆活动,内部转到合乎他的那个思想”。“用和平转变,腐蚀我们”。和平演变是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看到不能以武力征服社会主义国家的情况下提出的新战略,而且是他们的一项长期不变的战略。毛泽东敏锐地抓住这个问题,及时提出要防止和平演变的战略任务,这是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的。但是,这一方针在实施过程中,在阶级斗争扩大化的历史背景下,发生了“左”的偏向。

毛泽东提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问题,并提出接班人的一些基本标准,就是为了保证党不变质,国家不变色,是具有战略眼光的。但是他最终并没有解决好这个问题,而且有着严重的教训。

反腐倡廉,反对官僚主义,共产党要接受监督,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这些都是为了防止中国共产党脱离群众,为了使广大党员和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在各项工作中实现、发展和维护好人民的切身利益和根本利益。因此这些举措都体现了党的群众路线。

毛泽东关于群众路线的论述很多,是他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情况,与不同对象谈的,或者是在一些批示中写下来的。从1959年至1965年这段时间,特别是在纠“左”、总结“大跃进”的经验教训的时候,讲得最多。1959年6月22日,他同河南省委负责人谈话时就指出:“公社教训就是群众路线的问题,脱离群众,刮‘共产风。哪一件事情触怒了群众呢?就是刮‘共产风。”第二次郑州会议以后,毛泽东在1959年3月17日就召开县的四级或五级干部大会,给各省、市、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的通信中指出:“我们的公社党委书记同志们,一定要每日每时关心群众利益,时刻想到自己的政策措施一定要适合当前群众的觉悟水平和当前群众的迫切要求。凡是违背这两条的,一定行不通,一定要失败。”1961年1月29日,他同江苏省委负责人谈话时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是为人民服务,否则是国民党作风。对群众没有感情,对贫下中农没有感情,不顾群众死活,不了解情况,不听群众的话,也不听上边的话,这种人不能做领导工作。”1961年5月14日,毛泽东在转发张平化关于调查问题的来信的批示中指出:“都要坚决走群众路线,一切问题都要和群众商量,然后共同决定,作为政策贯彻执行。各级党委,不许不作调查研究工作。绝对禁止党委少数人不作调查,不同群众商量,关在房子里,作出害死人的主观主义的所谓政策。”1961年5月21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很有感触地说:“过去我们开会,都是说的人家的话,听地委、县委的,总之都是听来的,说人家的话,因为你没有到群众中去,听群众的话。如食堂问题,这次蹲了点,了解了真实情况,才能说我们自己的话。”这段话说得很平实,却包含了深刻的教训,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而得到的认识,对我们今天有很大的教育意义。在1961年6月8日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作自我批评,表示对发动“大跃进”负主要责任时,还说过这样的话:“管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你们、伙夫、马夫讲的,拿到群众中行得通才行。违反客观事物的规律,硬去实行,要受惩罚。”

毛泽东特别强调要依靠占人口最大多数的劳动人民——农民。他说:“没有农民拥护,不管你修多少铁路,搞多少钢铁,也会搞翻的。”1964年5月12日在听取国家计委领导小组汇报时又说:“要依靠大多数,依靠贫下中农,把他们组织起来。我们这一辈子忘不了贫下中农,有时只要提醒一下就行了。干部子弟恐怕就会忘记了。我们许多人中间,地委书记也忘记了,他们现在丰衣足食了。”“你们做计划工作的也要注意绝大多数,注意贫下中农。”

毛泽东在同外宾谈话时,常常根据中国革命的经验,结合他自己的切身体会,阐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群众路线问题。他对日共《赤旗报》总编辑说:“我们的经验也是列宁的经验,即十月革命前后列宁在世时的经验,主要的是相信群众、组织群众,党的政策要反映群众的意见。在列宁的著作中,可以充分看到他对群众路线的重视。”毛泽东把革命胜利还是失败的决定因素归结于是不是脱离群众。他对阿尔及利亚客人说:“革命总是要经过反复斗争的,做得好可以把政权保持下去,不脱离群众。凡是脱离群众的,非失败不可。凡是胜利了,都是由于得到群众的支持,凡是胜利了又失败,一定是脱离了群众。”1957年4月21日,毛泽东会见日本社会党领导人浅沼稻次郎时,主动提出要谈谈人民力量的问题,他说:“人民力量一定要胜过反人民力量。我们党为什么能取得政权呢?为什么能和有外国援助的军队打仗呢?就是因为有人民。”1963年4月24日,在会见印尼军事友好代表团时,毛泽东又进一步指出:“我们跟蒋介石和日本一共打了二十二年,主要一条经验是,要同群众结合起来。什么时候跟群众合作得好,我们就得到发展;什么时候脱离群众,我们就犯错误,就失败。”1963年9月9日,毛泽东同新西兰共产党主席威廉斯谈话时,曾谈到他对中国情况的认识主要是向群众学习。他是这样说的:“我认识中国经过很长时间,走过很长的道路,有胜利,也有失败。有一个时候可以说是中国人不认识中国。我向马克思学习,向列宁、斯大林学习,向敌人学习,最重要的是向群众学习。”为什么“最重要的是向群众学习”呢?这个话是讲得很深刻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以及人类一切包含真理性认识的思想,归根到底,都是从群众的社会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的。

有一位外国客人问毛泽东:您这样伟大的秘密是什么?力量的源泉是什么?毛泽东回答说:“我没有什么伟大,就是从老百姓那里学了一点知识而已。当然我学了一点马克思主义,但是单学马克思主义还不行,要从中国的特点和事实来研究中国问题。力量的来源是人民群众。不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哪一个也不行。要到人民群众那里学得知识,制定政策,然后再去教育人民群众。”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毛泽东逝世的27年间,是新中国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它是人民共和国奠基的阶段,是我们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积累了正反两方面丰富经验的阶段。今天,无论国际、国内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来看那段历史,对那一代党的领导人进行评价,应该采取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和历史过程中,去加以考察和研究。不能简单地用今天的政策和做法去衡量那段历史,也不能用今天我们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水平,去要求前人。他们的探索,包括成功的和不成功的,都是为我们党和国家留下的极其宝贵的财富。(全文完)

(责编 肖黎)

猜你喜欢
官僚主义毛泽东群众
多让群众咧嘴笑
防范“网上官僚主义”——服务上网不是目的,上手才是
抗美援朝,毛泽东立国之战
1949,毛泽东点将
反对官僚主义、命令主义和违法乱纪
毛泽东:“一定要克服官僚主义”
官僚主义的“遮羞布”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