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行健作品《灵山》的解读

2015-06-10 02:00刘芳
北方文学·中旬 2015年7期
关键词:灵山乡愁命运

刘芳

摘 要:《灵山》这本小说主要表达了几个主题,几个主题无一不环绕着作者的愁思和困惑开展。作者用清冷的笔调清醒的记录着人间万象,诉说自己对人生、命运的看法,并试图寻求精神解脱,通向《灵山》之路正是作者个体漫游过程中寻求解脱之路,是作者重新认识自己、认识生命之路。

关键词:乡愁;命运;语言;灵山

这是一本日记还是小说呢?一切读起来那么的真实,作者描绘着我们日常的生活,思考着我们人生的困惑,如同一个平常人又如同一个旁观者,将所见所闻所想一一记录,冷静、客观的,仿佛是在记录一场与己无关的会议内容,没有怨恨、悲喜,有的只是冷和淡。但正是这种冷和淡中透露出了作者悲天悯人的情怀,和对于人类和自身的忧思。关于这本小说所表达了几个主题,但都环绕着忧愁和忧思来开展。

一、乡愁

作品表达作者深深的乡愁,由这种愁绪所引发的诸多关于儿时、亲人的回忆,使作品笼着一层淡淡的伤感之色,例如:第一节里“你长久生活在都市里,需要有种故乡的感觉,你希望有个故乡,给你点儿寄托,好回到孩提时代,捡回漫失了的记忆。”“你好久没有睡在这样的账顶下了,你也早过了望着账顶可以睁眼遐想或是做梦的年纪,今天不知道明天会有什么冲动,该见识的你都一一领教了,你还要找寻什么?”第37节中“我明白我此刻包围在一个死人的世界中,这断墙背后就有我死去的亲人。我想回到他们之中,同他们一起坐在饭桌上,听他们谈那怕最琐碎的事,我想听他们的声音,看到他们的目光,同他们切切实实坐在同一张桌子上,即使并不吃饭。”作者的声音,仿佛是一种自言自语,作者带着读者,走进美好的有亲人相伴的回忆之中,并以此衬托出孤身一人的作者心灵深处的孤单和悲伤,过去的已然过去,不会再回来,恰如亲人们已然死去,消失在这个世界上,不能够再出现,不能够再围绕在作者身边,与作者对话,一切都是作者悲伤的梦幻,如此清醒的梦境展示在作者的脑海之中,一切都带着绝望的、不能够追寻的影子,作者明明知道,却还是不能够摆脱,因为这是自然之道——人死不能复生,时光不能逆流,而作者深深期盼着的,渴望得到的,恰恰就是这种“不可能”,这是作者的心灵的困境,这也许也是作者迫切希望寻到“灵山”、希望得到解脱的办法的原因吧。

二、有关“命运”的思考

“灵山”一词包含着多重含义,表面上灵山似乎只是一个地方,一个作者没有到过却很想去的地方,灵山在浩瀚的史书典籍中是有出处的,佛祖就在灵山玷污摩诃迦叶尊者。灵山象征着作者心灵的彼岸,一个平静的、没有悲伤的心灵境界。在到达灵山之前,作者徘徊于乌伊镇,乌伊镇是一个包罗万象的热闹小镇,它是繁华的人世间的浓缩,代表着一种世俗的诱惑,它是作者到达灵山的必经之地,它是天堂也是地狱,它让人类眷恋也让人类迷失。

另外,作品还包含了有关命运的思考,作者这样形容自己的处境“此刻,我像一只掉进这恐怖的罗网里又被这巨大的鱼叉叉住的一条鱼,在鱼叉上挣扎无济于改变我的命运,除非出现奇迹,……”12节最后“冥冥之中,自有命运!”作品中轻描淡写的勾勒出一个个人的命运,男人,尤其是女人,一个渴望功名的乡儒为了一个无用的牌坊,杀死了自己的女儿,花光了自己的积蓄,最终凄惨死去,更为可笑的是,这“知礼人家”四个字来自于“兴致索然,偶临朝政”的皇帝口中,这到底是幸还是不幸,谁也说不清楚?可说不清也就说不清了,反正,自古以来说不清的多了,人还不是这样的活着吗?——这个牌坊现今还立在村东口,偷懒的放牛娃总用来拴牛绳。又如,显赫一时的刑部尚书一夜之间满门抄斩;漂亮的姑妈嫁给暴力的丈夫,却总是不能摆脱这看似最不合情理的生活,可见,在命运面前人是没有自由可言的;被糟蹋的哑巴姑娘被打出家门,轮为人人嫌恶的乞丐和妓女;被土匪霸占的美丽女子最终人老珠黄;被霸占的女学生跳崖;叽叽喳喳的女孩子結婚生子后生活的浑浑噩噩、无精打采;高僧坐化,为争夺衣钵的弟子引发大火,大火过处一片呼天抢地(可是,火依旧照烧不误,人世间的一切悲伤,并不因为人类的可怜和痛苦而停止发生了);一切好的和不好的,都在发生着和消失着,命运的无常,世事的捉弄,这就是人生,就是天道吧,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天道不是不能够改变的吗?更确切的说,不能够为任何人的任何悲伤、任何痛苦、任何死亡、任何怨念、任何恨、任何不公不平、任何人类的悲哀,而改变。哪怕不好,也不能。仿佛,面临着这虚妄、无可捉摸的命运和人生,越是认真越是可笑的?就像34节里说“你老爷子一直到临终前都要找出暗算他爸的凶手。可到了你爸说给你听的时候,就成了故事,只有一生叹息”,再多的痛,都要成为别人口中无关痛痒的故事和笑话了。所谓的自然之道也许本来就应该是不平等的——总有人应该幸福,总有人应该痛苦,痛苦的和幸福的,发生然后消失。有什么道理呢?天道本身就是没有道理?

也许,就应该像书中所说的“真实无法论证的(世界上本来没有真理,何必苦苦寻求真理?),也毋须去论证,让所谓生活的真是的辩士去辩论就得了,要紧的是生活。……真实的只是我自己,真实的只是这瞬间的感受,你无法向他人转述。那门外云雾笼罩下,青山隐约,什么地方那湍急的溪流哗哗水声在你心里作响,这就够了。”“让玄学家去谈玄,你只管走你的路。”第55节,“我说我对这些已没有兴趣,需要的是生活。”正如书中的一句话,佛告须菩提:万相皆虚妄,无相也虚妄。

三、“她”是谁?

可是,虽然深知这些道理,却也难以做到,文中反复出现的“她”,象征着作者自己,她认为“生活就充满痛苦!”“她这多余的生命就这样无影无踪从这世界上消失。……她就是死了,她继母也不会真哭,这家里她只是个累赘,继母有她自己的亲生儿子……不愿意闻消毒水的气味……”她讨厌庸庸碌碌的父亲,讨厌她的工作、她的家、他,可是,当她即将到达灵山之前,她又放弃了继续前行,她忽然觉得父亲、家人变得如此可爱,她即厌恶这样的生活,又迷失在这样的生活之中难以自拔,她就是“我”,总是徘徊灵山附近的乌伊镇,却难以到达灵山(象征自由自在的逍遥之境)。这是作者的另一个困惑,作者无法摆脱生活的诱惑,第39节中说“我必须回到人间烟火中去,去找寻阳光,去找寻温暖,去找寻快乐,去找寻人群,重温那种喧闹,哪怕再带来烦恼,毕竟是人世间的气息。” “……人到中年,该安安稳稳过日子,混上一个不忙的差事,有个不高不低的职位,做妻子的丈夫,孩子的父亲,安一个舒适的小窝,银行上存上一笔款子,月月积累,除去养老,再留点遗产?”(这句话中的“?”似乎表明,作者其实对于这样的生存方式感到困惑或抵触?但是,作者显然找不到更好的生存方式?似乎,大多数做的事情就是最好的?可是作者似乎不想这么做?也许是出于对于常规的、可预知的、平淡的生存的一种不可信赖?)第37节“他们在窃窃私语的交谈,我耳朵一贴到这毛茸茸潮湿的石壁上,他们就不说话了,改用眼色交谈,说我不能这样子下去,我需要一个正常的家庭,应该为我找一个贤惠的妻子,一个能照料我饮食为我持家的女人,我所以得了不治之症,都是饮食不当的缘故。……”但作者接下来就是这样说“……,我这种生活方式也是我自己选择的,不会回到他们为我涉及的轨道上去。我无法想象像他们那样过日子,何况他们的日子过得未必就好,但我止不住想念他们,想看见他们,听他们的声音,同他们谈我记忆中的往事。我想问问我母亲,她是不是带我在湘江上坐过船?”一切都令人伤感的继续没有答案着,这心灵的困境,作者无力摆脱,想逃离却不能。

此外,作者用大量笔墨描写人间的繁华情境,人们生存、在这里哪里,过着相同的每一天,每一个地方重复着另一个地方的人生,每个人与每个人又彼此重复着彼此的人生,因为每个人的人生都是这般相似,作者反复描写人间的繁荣和热闹(实则衬托心灵的孤独和清冷,但是又必须借着这虚妄的、浮光掠影般的人世间的诸多幻想来暂时摆脱心中的寂静和孤独),每个人的人生这般相似,每个人的每一天也是这般雷同,雷同到令人乏味,在小小的乌伊镇,没有过去、未来、时间,有的只是一天有一天、一代人又一代人,然后这些人(或悲或喜,被命运之手这般愚弄着)生存在这一天又一天里。

四、作者的语言观

作者的语言格调清冷、冷静,冷静中包含着些许悲凉和绝望的成分,所以,与其说是一种冷静,倒不如说是一种看透世事之后的冷漠,因为这绝望,导致了什么都不想多说,什么都不想多想?说了又怎样,想了又如何?也因为绝望,作者便只是记录,记录人生百态,就像这样记录似的这般生存,不追寻、不思考、不改变。

在58節中,“女娲造人的时候就造就了他的痛苦。女娲的肠子变成的人在女人的血水中诞生,总也洗不清”,这些与生俱来的痛苦、纠缠,从诞生之日起,总是不能摆脱的。

“不要去摸索灵魂,不要去找寻因果,不要去搜索意义,全在馄饨之中。”一切都是含含糊糊的,分不清楚的存在着。

“人不认可才叫喊,叫喊的也都还没有领会。人就是这个个东西,难缠而自寻烦恼。”人的烦恼来自人心,人不能摆脱自己的心,所以烦恼是必然的。

“你不如继续迷恋那众生相,在欲海中沉沦,所谓精神的需要,不过是自渎,你做了个苦瓜脸。”没有意义的探寻,是一种需要?人仿佛需要做很多没有意义的事情,出于想?

“智慧也是一种奢侈,一种奢侈的浪费。”做的任何事情,都在消失和不存在的过程里,智慧的和愚笨的,好的和坏的,都是没有什么意义?

“人已经讲了这么多废话,你不妨再讲一遍。”道理都是一样,说来说去还在说。被不同的人。

最后,“怎么才能找到有声响,又割不断,且大子旋律,又超越语法和句法的限定,无主谓宾语之分,跨越人称,甩掉逻辑,……”

语言是人创造出来自娱自乐的游戏,而不是用来思考和讲道理的,索绪尔说,人用语言进行思考。而真正的道理就是不用语言而进行的思考。超越语言、主客体、一切对立、一切矛盾——不被束缚的思考。可人们困在语言的游戏里,不知道怎样不用语言进行思考?

五、结语

所以作者徘徊于灵山附近,最终也没有到达,作者试图找到的答案正如作者所说的:“只要生命未到尽头,尽管一步一步,走自己的路。”反正,一切(好的坏的、解脱了的没有解脱的、幸福的痛苦的、执着的不执着的、想过的没有想过的、懂得的不懂得的)既没有意义,也无法改变,却还是要存在着(然后再消失,就像没有存在过似的消失)。

作者内心便是这般矛盾,因为命运的束缚,好似一切仔细想来都透出绝望和无奈的味道,可是,偏偏又不能去不想,不能去认同。作者身陷人生诸般困境,难以解脱。想获得心灵的自在却不能够。这仿佛又回到了一直以来哲学所探讨的基本命题:人应该怎样生活?怎样才能幸福?怎样的人生是有意义的?最终,仿佛是没有答案的。因为一切痛苦、悲伤、绝望、愤怒,如此深邃的融入命运的洪流之中,总是深入骨髓的刻在我们的生命里。

参考文献:

[1] 郭冰茹. 《灵山》的禅意分析[J].华文文学,2014(02).

[2] 刘剑梅. 现代庄子的凯旋——论高行健的大逍遥精神[J]. 华文文学,2012(03).

[3] 刘再复.高行健莫言风格比较论[J].华文文学,2013(02).

[4] 吴智慧. 小说《灵山》的叙事分析[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3(07).

[5] 李娜. 高行健长篇小说的艺术形式研究[J]. 广西师范学院,2014(01).

[6] 肖群. 论《灵山》寻求个体主体性的困境[J].职大学报,2013(10).

[7] 范春霞. 我新故我在——试析高行健的小说《灵山》[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11).

[8] 范春霞. 乡愁的泛滥与——简论华文作家的三种离散心态[J].华文文学,2014(10).

猜你喜欢
灵山乡愁命运
灵山胜景
永远的乡愁
命运的更迭
乡愁
九月的乡愁
命运秀
灵山道中即景(外四首)
命运
命运是否掌控在你手中
对新造的灵山大佛的一些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