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观心理健康 获得幸福绿光

2015-06-10 15:08曾波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5年11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

曾波

〔关键词〕内观训练;家庭关系;心理健康

家庭关系是一个人来到世界上最先接触的人际关系,儿童时期的家庭关系更是足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它对儿童性格的形成、品质的培养、意志的磨练和人际交往模式的建立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为了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给孩子一个美好的未来,很多父母长辈绞尽脑汁,并做出了很大努力。但儿童的心理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之中,在此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傲慢与偏见。其中偏见会使他们无法去爱别人,傲慢则会让别人无法来爱他们。这样看来,单单只是凭着父母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该采取一定的方式教育孩子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体谅他人的良苦用心,矫正自己的偏见。内观训练就是这样一个有效的方法。

一、 什么是内观训练

内观训练是通过内省或反省自己从别人那里得到的恩惠以及给别人带来的麻烦,认识自己内心的不足和欠缺,从而肯定别人的价值,达到发现自我、洞察自我,感恩他人,进而激发内心的深情、提升自己心灵的纯洁的目的。在我看来,内观疗法和换位思考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两者都是学会在人际关系中做到理解、宽容、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

内观训练有三个主题:(1)我们受到他人怎样的照顾和恩惠?(2)我们受到恩惠后对他人有怎样的回报?(3)我们给对方带来了什么样的麻烦?通过对这三个主题的回顾和思考,我们可以正视自己和他人,矫正自己认知上的偏见,改善人际关系,从而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案例分析

现在很多小孩子认为父母对他们的爱是理所当然的。据资料显示,70%的小学生认为父母的付出是天经地义的。有个孩子放学回家后帮妈妈拿了报纸,就向妈妈索要一定的报酬。在平日里,他帮妈妈干家务、帮爸爸拿拖鞋,甚至是乖乖吃饭、听家长的话都要索取相应的回报,但父母丝毫没有意识到孩子所做的一切有何不妥。如果这些孩子觉得他们没有拥有应得的一切,就会变得焦躁不安甚至哭闹。

家庭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是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制度和群体形式。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兄弟姐妹是儿童最亲密的玩伴,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儿童心理素质形成和发展最重要的场所。因此,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维持和谐的家庭关系是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保障。这不仅仅需要家长的努力,还需要儿童积极配合。内观训练可帮助儿童调节自身心理,从而改善家庭关系。

使用方法:内观训练(蓉园小学六年级学生谭某某的内观日记)

主题一:我们受到父母怎样的照顾和恩惠?

父母把我们养大,为我们提供衣食住行;

每天早上妈妈都会早起给我们准备好早餐;

每天爸爸接送我们上学;

晚上,父母总是把我们露在外面的胳膊腿儿放进被子里;

我们喜欢吃的东西,父母总是留给我们吃;

妈妈总是把我们的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

周末父母都会带我们出去玩;

我们做错事的时候爸爸妈妈都会原谅我们。

主题二:我们受到恩惠后对父母有怎样的的回报?

我们很多时候都乖乖听父母的话;

有时候会帮助妈妈做家务;

考很好的成绩让父母开心。

主题三:我们给父母带来了什么样的麻烦?

父母为了照顾我们不能很好地工作;

有时会跟父母吵架,惹他们生气;

加大了生活开支,增加了父母的负担;

时刻让父母为我们担心;

因为父母总是把好的留给我们,所以不能吃自己想吃的;

父母没有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

通过内观训练,孩子开始反思父母对自己如何、自己又给予父母怎样的回报,以及自己给父母带来的大大小小的麻烦,进而理解父母的艰辛。更重要的是,内观训练让孩子们懂得父母的爱是无私的,但绝不是理所当然的,这样可以矫正他们心中的不平等性,让他们更愿意付出,更懂得回报,从而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让他们和谐健康地成长与发展。

三、 内观训练的实效性

蓉园小学的内观训练是湖南省十二五规划课题,且经过为期三年的内观训练实践研究,初步制定出了一套适合学生进行内观训练的方案。

第一步:动员会介绍内观的基本知识,让学生理解内观训练的目的及意义,使他们对内观训练产生兴趣,并渴望参加训练。

第二步:内观训练指导课用两课时(75分钟)讲解内观训练的具体操作程序,让儿童了解内观训练的操作方法,学会做内观训练。

第三步:研究对象每天利用夕会时间回忆三个主题。主题1:“受到的照顾和恩惠”,主题2:“受到恩惠后的回报”,主题3:“给对方带来的麻烦”。

第四步:计算养育费。通过计算养育费并换算到钱的方式让儿童理解从养育者处得到的照顾和恩惠,让儿童理解自己因被养育者爱惜而存在。

第五步:告别的信。让儿童理解自己的以及“对他们重要的人”的时间是有限且宝贵的,从而让他们思考以后怎么珍惜身边的人。

通过开展内观训练实验研究,将研究组与对照组进行心理测量,对比两组在研究前后的心理变化情况,将统计分析的结果记录下来。研究发现,内观训练是一项行之有效的、简便的、系统的认知干预模式,能够有效地降低各种行为问题,提高对母亲的情感温暖的敏感性。学校可以利用内观训练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可以减少儿童退缩、社交问题,违纪问题,攻击问题,内向问题等行为问题。内观训练涉及心理和教育两个领域,能从不同视角解决当代学校教育问题。

(一)内观训练与感恩教育

应用内观疗法可唤起个体的感恩意识,使其发现内心深处的自我,否定自己,获得新生,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基础。内观疗法能将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利己的、对他人仇恨的心理转变成诚恳的、谦虚的心理状态,使人们从焦虑、不满、对他人的对抗情绪转变为愉快、诚恳、对他人发自内心感谢的心理状态。感恩教育将各种形式,如换位思考、算一笔感恩账、写一封感恩信、举办一次感恩演讲、观看母亲分娩录像等综合起来,让个体在与外界刺激完全隔离的环境中,全力以赴进行内观。内观疗法有一个系统的、具体的操作过程,利用自省、记忆的力量帮助治疗者面对深层意识下的自己,在7天之内使心灵获得解放。内观疗法能使内观者意识到以自我为中心的弊端,能站在他人立场看待问题,纠正自己错误的认知,最终达到更新自我的目的。endprint

(二)内观训练与诚信教育

诚信缺失问题已经越来越受人们重视,诚信教育也是德育的主要内容,而道德教育的最高境界在于道德的内化。道德以评价和命令的方式去调整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但这种评价和命令的原则不是外力强加的,而是要把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自己的道德需要,变他律为自律后,才能卓有成效地发挥其功能。而且,德育过程实际上也是德育对象自身在道德方面不断自主建构的过程。内观法恰恰契合这一思想,从个体内部突破,从个体对诚信的主动认识和建构出发,进行诚信教育。

将内观法应用于诚信教育中,就是让个体主动发现自己的不诚信,不诚信导致的不良后果,以及对他人和社会造成的伤害,以此引起个体的羞愧感和责任感,从而激发个体改善自我的愿望。以往的教育直接让个体学习诚实和信誉,鼓励个体向善,这类似于一种灌输,但对道德内化的效果并不显著。如果从发现“恶”的角度让个体首先看到自己的缺点,并且意识到这个缺点的可恶,主动寻找一个矫正或掩饰的方法,或许效果会更好。内观法的原理正好符合这样一个先“羞恶”再“向善”的要求。在内观过程中,可以涉及:别人对我的诚实行为是什么?我对别人的不诚信行为是什么?我的不诚信行为给对方带来的麻烦是什么?从自己最亲近的人开始思考,慢慢扩展至各种人际关系,一一反思自己的不诚信给对方造成的伤害和损失,体验自己的内疚和罪恶感,培养责任感和连带感。

(三)内观疗法与主观幸福感

内观的三大主题要求人们停止以往从自我立场出发讨论问题的态度,改为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追问自己应该做的事情。随着内观的深入,人们通过前两个主题会幡然醒悟到自己给予他人的极少而从他人处所得到的太多,体会到被爱的事实。另一方面,通过认识自己自私的一面和对他人的攻击,产生自罪心理。通过被爱的事实和自罪形成的鲜明对比,使个体对自己有全面的了解。不管自己如何给人增添麻烦,都始终得到别人无私的爱,这种被爱体验逐渐净化成“无条件被爱的事实”。同时,通过对比自己的自私、罪恶和他人对自己的无私奉献,“根源上的罪恶感”得到深化。但是随着认识到“无条件被爱”的事实,以及经过分离形成了个体后仍能感受到他人和父母的包容,自己便从“原疏远”中解放出来。通过认识根源性罪恶包容了过去由自我意识排挤而遭到内心深处受压抑的部分,自己也从“原压抑”中解放出来,同时认清了包括非自我领域的自己的本来面貌,进而能在知、情、意三方面协调发展,发挥自己的能力。通过内观中原疏远和原压抑在自我形成过程中扬弃,便能从自我约束中解放和逐步完善自己。事实上,随着内观的深化,个体逐渐滋生出清新、解放和安静的感觉,内心充满充实感和活力,通常还会增强与周围环境的共感和包容性,从而发挥精神上自律和充满活力的生命能量,形成一种新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学会体谅他人、完善自我、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提高其对生活各领域的满意度,从而感到更加幸福。

(四)内观疗法与生活满意度

内观法对提高生活满意度的作用体现在通过反省自己从别人那里得到的关爱以及给别人添的麻烦,认识自己的不足,获得对别人价值的肯定,达到洞察自我、激发对他人的感恩之情,从而改善家庭关系、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培养学生乐于交往,善于合作,热爱生命和生活的态度,提高学生生活满意度。

(五) 内观疗法与人际关系

内观疗法通过内省去认识自己内心的不足,获得对别人价值的肯定,进而发现自我、洞察自我,抱有对他人的感谢回报之情,从而激发内心的深情,提升自己心灵的纯洁。内观者在内观时从回忆最亲近的人给自己的关照入手,调动感情进入操作程序。内观过程中被爱感、连带感、喜悦感、羞耻感、成就感、解放感等被充分调动出来。在此基础上,将其以自我为中心的、利己的、对他人仇恨的心理转变成诚恳的、谦虚的心理状态,使其从焦虑、不满、对抗的情绪状态转变到愉快的、对他人有发自内心感谢的心理状态中去,从而改善内观者的人际关系。

(作者单位: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蓉园小学,长沙,410001)

编辑/马茜元 终校/于 洪endprint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
心怀阳光,健康成长
心怀阳光,健康成长
运动过度不利于心理健康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石景山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设计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学设计
第七届“健康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评选活动获奖名单(第一批)
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