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保护伞,送还一片天

2015-06-10 00:33朱娟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5年11期
关键词:独立保护

朱娟

【关键词】保护;独立;溺爱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春天的雨水总是让人欣喜和欢快,校园里的孩子们在雨水中尽情地玩耍着。到了放学那一刻,伴随着阵阵春雷,雨水就像是故意和孩子们开玩笑似的,越变越大,最后竟然倾盆而下了。我站在办公室的窗前向外望去,校门口聚集了越来越多给孩子送伞的家长,他们中稍微性急一点的直接冲进校园奔向孩子的教室。

这时,同事打电话问我怎么没去给孩子送伞?我说,让他自己回来吧。同事觉得我太不关心孩子了。其实,我也担心孩子会淋到雨,但是,从教室到我的办公室只有一小段路是露天的,孩子跑两步就可以了,其余的路都可以从室内走。而大部分家长一个个都迫不及待地冲进校园找到孩子,为孩子撑起一把早已准备好的雨伞,顺便还接过孩子手中的书包毫不犹豫地往自己身上一背,孩子便甩着两个大膀子,大摇大摆地走出校园。远远望去就像是有人在迎接一位在外忙碌了一天的大老板。

我一直在想,如果真的不送伞,孩子们会怎样?据我观察,在蒙蒙细雨中,一部分没有伞的孩子不管三七二十一走进雨中,尽情地享受这细雨的轻抚。雨稍大一点时,孩子们会用各种工具,比如书包、衣服、帽子等护着自己的脑袋,快速地在雨中穿行。还有一些学生会三三两两地挤在一把雨伞下,说说笑笑地走着。雨下得实在太大时,孩子会自动选择一条淋不到太多雨的路来走。所有的选择都是孩子在面临突发天气状况时主动应对的方法。这是孩子分析情况,作出判断,采取行动的过程,这是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锻炼。当我们在孩子还没有跨出教室门就将保护伞撑开为他们开道的同时,我们也就剥夺了他们选择的权利,更为可惜的是剥夺了他们锻炼自己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的机会。

在教育中这种事例不胜枚举。毫无疑问,我们是爱孩子的,但有时候这种完全无缝对接的保护其实是一种溺爱。有研究者在中日学校食堂做过一次对比调查。日本的学校从一年级的小学生开始,每日用餐前都有指定的值日学生齐心协力地搬来全班同学的牛奶并分发给同学们。就餐完毕,孩子们自己收拾餐具餐盘并做好垃圾回收工作。再来看中国一年级学生在食堂就餐的情景,食堂工作人员早已把饭菜分好,孩子们一坐下就吃,吃完将餐具餐盘乱七八糟地叠放在一起,扬长而去。然后,由食堂工作人员收拾残局。我们成年人帮孩子们把大多数的事情都做好了,孩子们只剩下学习和考试需要面对,成了一个个每天只会写作业的“机器”。

教育本应该是最“以人为本”的事业,然而,我们的“人本”去了哪里?一有风吹雨打,我们立即递上一把保护伞护送孩子前行,见不得孩子淋到一滴雨,舍不得孩子吹到一阵风。如果哪一天我们老去,再没有能力为他保驾护航,孩子们又会对我们说些什么呢?我想一定是很多父母都耳熟能详的那一句“都怪你……”收起我们的保护伞,还给孩子一片天,让孩子在风雨中自然生长,这才是给孩子们最大的爱!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育英第二外国语学校,南京,210044)

编辑/李益倩 终校/于 洪endprint

猜你喜欢
独立保护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反渗透长期停用保护方法的探索
李嘉诚:香港没资格“独立”
西班牙宪法法院判加泰罗尼亚“独立”违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