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极破局:大数据破解人类千年难题

2015-06-10 03:59靳义翠
祖国 2015年10期
关键词:祖国人类世界

靳义翠

【 人物简介 】

陈晓峰,知名大数据情报与风险管理专家,中国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联盟学术委员会主任。出版二十多部著作,发表各种评论文章上百篇。

关于大数据的运动和话题,可谓轰轰烈烈和喧嚣已久。但是,对很多人来说,大数据依然显得十分模糊甚至陌生,除了全球炙手可热的几家大数据巨头外,还没有太多的政府、企业乃至个人真正用上大数据。大数据究竟能够解决人类怎样的本质问题?大数据究竟改变了我们什么?我们应该为大数据做哪些准备?我们该如何利用大数据?为破解这些疑惑,本刊专访国内知名的大数据情报与风险管理专家、中国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联盟专家委员会陈晓峰主任,为我们一一解读,以飨读者。

《祖国》:我们知道,突如其来的大数据可谓气势凶猛,大数据已经成为近几年的主要话题,那么如何理解大数据呢?

陈晓峰:确实如此。大数据来得有些突然和迅猛,大数据带来的颠覆有些大,人类面对突如其来的大数据还有些恍惚,面对沸腾四起的大数据还存在很多误区,很多人将大数据、大数据应用和大数据产业混在一起谈。

我个人认为,应该分开论述或许比较容易理解。以技术为中心的平台层(并行构架和资源平台,即硬件层面)、系统层面(大数据存储管理和并行编程模型与计算框架)、算法层(基础算法和应用算法)和应用层(应用开发和行业应用)等,这是专业人士或机构关注的部分,普通大众可以不关注。对于以大数据产品价值链为线,包括从数据规划、采集、清洗、整理、挖掘、分析到应用,这个是比较容易理解的,这也是与我们普通大众比较接近的部分。事实上,普通大众关注大数据的应用就够了,也没有太大必要关注大数据本身。

如此分而化之,相信就不乱了。当然,大数据犹如我们所有人使用的电一样,你不用关注发电设备、发电原料、发电技术、电力传输等,你只关注电如何使用就可以了。事实上,究其本质,大数据仅仅为人类认识这个世界提供了丰厚的数据物质基础,大数据本身并不能够直接产生价值。若使大数据从应用中产生巨大价值,还需要人类深刻理解大数据应用的一些机理,还需要人类从传统因果思维方式的桎梏中解脱出来。

《祖国》:既然有大数据产业,就应该有大数据产业链吧?如何理解大数据产业链呢?

陈晓峰:事实上,我认为应该重点提及大数据应用,而不是大数据产业或大数据产业链。大数据是未来的重要生产资料资源,犹如电力一样,犹如都会用到电一样,未来所有的行业都会有“大数据+”,如大数据+农业、大数据+征信金融、大数据+交通、大数据+智慧城市、大数据+养老、大数据+旅游、大数据+新闻、大数据+营销等等。因此,关注大数据应用到哪些领域,比关注大数据产业或大数据产业链或许更加有意义。

《祖国》:您谈到“大数据+”,如何区别“互联网+”呢?目前“互联网+”似乎也有点热的过头了。

陈晓峰:“大数据+”和“互联网+”可以混为一谈,或者说没有区别,因为“互联网+”里面也应该包括有“大数据+”,克强总理说的“互联网+”赋予了互联网全新的含义,这就是“大数据+”。也可以分开叙述,因为互联网发展已有几十年的历史,我们国家也已经有几亿网民的规模,我们对互联网应该说十分熟悉了,但是为何今天才有了“互联网+”呢?过去我们使用的互联网难道就不是“互联网+”吗?显然不是,因为未来的一切都将产生数据,一切都将与数据有关,一切都是数据决策,这就是“大数据+”。表面看,这一轮的“互联网+”似乎有些过热了,但事实上,我们的很多企业还是“+互联网”,而不是“互联网+”。

《祖国》:这倒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那么,如何区分“+互联网”和 “互联网+”呢?

陈晓峰:“+互联网”,是站在传统产业思维的角度上将互联网作为改造传统产业的一个工具而已,其核心思想还是以企业本身为中心。“互联网+”, 是以互联网的思维重构或颠覆传统产业,完全是以用户为中心。二者是有本质上的区别。如目前产业互联网中的以用户为中心的柔性制造,就是“互联网+”。

《祖国》:那么,又如何理解您提出的 “大数据+”呢?

陈晓峰:应该说,我们人类目前生活在三个并行的世界中。第一个是我们熟悉而陌生的物理世界,已经有万年的人类历史存在了,在这个物理世界里,由于时空的限制,信息不对称成为人类最大的困局;第二个是我们熟悉的网络世界,因为解决了互联互通的问题,人与人之间联系变得非常方便,世界因此缩短了距离;第三个就是数据世界,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一个由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车联网、自媒体等汇集而成的全新大数据时代正在来临,2014年一年所产生的数据量总和已经超过了人类以前所有有历史记录数据的总和。如此海量的数据,将带领人类从熟悉的线下物理世界跨入陌生的线上数据世界。上面三个世界是并存的,我们未来将游走往返于三个世界之中,只不过我们很多人可能还没有存在三个世界的强烈感觉罢了。大数据就是未来的“电力”,未来任何一个领域都将与大数据相结合,都将离不开大数据来驱动决策和行动。

《祖国》:能否举一个例子解读一下“互联网+”和“大数据+”?

陈晓峰:如目前刚刚兴起的“专车平台”。建设一个平台,或平台自己购车或吸收社会车辆或吸引民间资本购车,经过培训统一标准上岗服务,任何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乃至个人,任何一个人通过手机端就可以直接链接最近的“专车服务”。通过网络支付实现用车之需求方和车辆之服务方的无缝链接,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多年无法解决的“公车疾瘤”一下子都可以解决了,这就是“互联网+”。当然,“专车服务”还可以实现进一步的“大数据+”,通过大数据挖掘,所有的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甚至民营企业使用“专车服务” 完全可以实现“可视化”,使腐败无处可藏。当然,通过“专车服务”所积累的数据又可以产生无限的增值应用,如绩效考核、互联网金融、链接更多其他服务等等,这就是“大数据+”的魅力。endprint

《祖国》:如何理解您所说的信息不对称的千年难题呢?大数据又是如何具体破解呢?

陈晓峰:如何寻找最符合自己的职业方向?如何找到“合脚”的婚姻?如何实现商场如战场的准确决策?国与国之间的自信和信任该如何建立?无形之手与有形之手如何魔法变换?良好社会治理的根基在哪里?所有这些人类需要解决而未能很好解决的问题,都是源于信息不对称,包括信息本身的不对称和信息认知的不对称。人类最终发现:信息不对称是人类自身的根本性困局。

大数据时代,世界上的任何人、任何事、任何物都会时时刻刻产生大量数据,线下的物理世界将通过线上的数据世界来展现。数据世界中,人与人、人与事、人与物、事与事、事与物、物与物之间将展现多幅人类以往难以想象的“关系图”,人类将从如此丰富的“相关性”图谱中获得无限的信息对称,人类将通过线上的数据世界更加清晰真切地认识线下的物理世界。大数据时代,马克思所定义的“生产关系”,将由“人与人的关系”丰富为“人与人、人与事、人与物、事与事、事与物、物与物”的关系,如此丰富的生产关系反过来将促进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祖国》:我很理解您所描述的数据世界。那么,数据世界无疑会带来颠覆性的革命,又如何去理解这种颠覆呢?

陈晓峰:数据世界给人类带来最大的革命就是让信息充分对称起来,这无疑破解了人类千万年来最大的难题,这是颠覆性的。我们人类以往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决策方式、商业模式、产业模式和管理模式等等,都建立在信息不对称的基础之上,现在这个基础突然发生了变化,并且很快就会坍塌了,那么,我们以往形成的所有“方式”或“模式”都将随之而发生颠覆性革命,如果不主动去改变,只能等待被淘汰的命运。因此套用一句名句一点都不为过:“这是一个颠覆的时代,这是一个毁灭的时代,这也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更是一个最糟的时代。”

《祖国》:如果能够理解这种基础性颠覆和变革,我相信每一个人都会有紧迫感和使命感,但是,又该如何行动起来呢?

陈晓峰:我认为应该从思维和行动两方面来思考。相关性思维是大数据时代的灵魂,人类必须从几千年来 “因果性思维” 的桎梏中解脱出来,转变为“相关性思维”,因为面对海量的数据,人类的因果性思维显得更加苍白无力,更无法通过因果性思维去挖掘海量数据中的“相关性”。但是,可能这并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因为我们人类除了侦察思维和中医思维中残留有“相关性思维”的痕迹外,绝大多数人都是“因果性思维”。大数据只能告诉你“是什么”而无法告诉你“为什么”,但是我们人类在总是获得“是什么”答案后习惯性追求“为什么”。

行动上,政府是最大的数据拥有者,政府应该开放数据为社会服务,并将数据作为创新应用的基础,但是这条路依然不容易,政府部门会因为种种原因而不愿意公开数据,同时,政府应该在数据基础性挖掘技术方面更大投入。人类在改变自己因果性思维的同时,应该更加“亲昵”数据,人人都应该成为数据分析大师,人人都应该具有相关性思维,人人都能够从大数据中获得便利。

《祖国》:仅凭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努力可能还远远不够,应该有专业的第三方机构来提供数据平台服务吧?

陈晓峰:非常正确。犹如“电”有专业的机构提供,每一个政府机关、企业、个人仅仅是“电”的使用者一样。我了解国内有一家专业的第三方专业数据平台机构,他们规划、搜集和整理了大量的数据,已经做了多年的数据积累,包括全球政府数据、媒体数据、社交数据和各种专项数据,并将数据聚合到一个平台上,免费开放给对数据有兴趣的人进行挖掘和应用,然后变成海量的数据应用产品服务社会。我相信,如果这样的第三方平台机构蓬勃发展起来,大数据时代将能够比较快的来临。

《祖国》:您如何看待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呢?

陈晓峰:很显然,如果大数据不能够为绝大多数的政府、企业和个人所实际利用,如果大数据依然是政府、数据企业和数据分析师的专利,如果大数据不能够帮助人类发现价值和规避风险,如果大数据不能够实现智慧决策、智慧创新和智慧地球建设,如果大数据不能够大大提升国家、产业、区域、企业乃至个人的竞争力,如果大数据不能够让世界各国从零和竞争走向融合发展,如果大数据不能破解人类信息不对称难题……那么,大数据时代距离我们依然十分遥远,这也就不能称之为一个全新的大数据时代来临。如果按照上述标准衡量,大数据依然是处于蒹葭苍苍外的在水一方,即使有位宛在中央的大数据佳人,也是与大众不太相干,更无须去做尊贵的大数据时代意淫了。

《祖国》:大数据是美好的,又是闹心的,您是否可以给我们描述一下未来大数据的应用场景图呢?

陈晓峰:我们可以试图想象一下。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线下的物理世界完全由线上的数据世界来呈现,在大数据挖掘技术和人类“相关性思维”的双重作用下,人、事、物之间的“关系”将被无限发现,地球变成一个真正的“数据村”,整个世界实现了最大程度的信息对称。如此,一幅美好的画卷或许能够如此展现在我们眼前:

——基于信息对称建立了人类的自信和信任,人、社会、自然的关系将变得和谐与有序。

——基于信息对称识别了竞争力的互补性和差异性,国家、产业、企业将从零和竞争走向融合发展。

——基于信息对称明确了市场经济的需求所在,市场资源将获得更加充分、高效、有序的配置。

——基于信息对称颠覆了传统落后的商业规则,人类得以重构全新的商业模式,赚取信息不对称的钱将成为可耻。

——基于信息对称提升了认知物理世界的能力,人类将从传统的经验决策真正步入数据智慧决策。

——基于信息对称获得了人、事、物之间的关系图谱,人类的无限想象力将被大大激发,从而实现智慧创新。

——基于信息对称实现了物理世界的完全数据化呈现,人类得以建设一个更加美丽的智慧地球。

《祖国》:谢谢您的解读,为了这个美丽的目标,让我们共同期待,也让我们共同努力。

陈晓峰:“大数据+”,值得人类社会共同努力。endprint

猜你喜欢
祖国人类世界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第一杀手
我和我的祖国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对祖国唱出爱
我和我的祖国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