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翻译策略及湖北文化“走出去”

2015-06-11 13:30刘晋斯李雯筑
校园英语·中旬 2015年5期
关键词:文化传播走出去

刘晋斯 李雯筑

【摘要】翻译在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中起着重要的纽带作用,是决定文化传播效果的基础。本文从文化翻译和文化“走出去”角度考虑文物翻译,以莱斯的文本类型理论为指导,研究文物翻译的策略,尽可能追求对外文化传播效果最大化。

【关键词】文本类型 文化传播 归化和异化

【Abstract】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and it determines the effect of culture communication.Guided by Reisss text typology,this thesis studies the strategies of translation on cultural relics in a view of cultural translation and culture stepping-out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maximization of the effect of international culture communication.

【Key words】text type; culture communication;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全球化的发展使各国间文化交流活动越来越频繁。而博物馆作为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并对其进行科学研究的场所,通过举办陈列展览传播历史和科学文化知识,为各国间的文化交流提供物质基础。因此,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博物馆看成民族文化对内继承以及对外传播不可或缺的工具和平台。但在现实中,由于缺乏一定的翻译标准,加之翻译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在文物翻译中充斥的大量的问题与错误,既有语言层面的,也有文化层面的,而对于后者,由于不同的处理方法而引起的分歧与争议往往更为严重,而这些错误和问题对外国游客理解我国文化起到了不小的障碍与干扰。本文将以湖北省博物馆文物翻译为研究对象,以文化传播为视角,探讨文物翻译的相关策略。

一、我国文物翻译研究现状

文物翻译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与民族属性,所以与一般实用性文体翻译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一些相关专家学者指出,在翻译过程中的“信、达、雅”原则已无法有效的处理文物翻译涉及的一系列新问题,便对文物翻译的原则展开细致的研究,并提出一系列针对性的建议。刘庆元(2005)指出文物名称中蕴含着各种文化内涵,所以要使所有文物的汉英名称均可以相互对应的难度是十分大的。也就是在文物翻译过程中“达”的原则应优于“信”,而在注重“信”的时候,极有可能造成无法实现“达”,实现文物翻译“达”尤其关键。师新民在研究中把文物翻译“信、达、雅”的标准原则阐述成 “忠实准确、风格得体、通顺流畅”,并且与文物翻译的具体特点相结合阐明了四条标准,简洁性、民族性、回译性与信息性。此后,陈曦,陈汉良以汉英两种语言文化层面的差异为切入点,分析历史文物名词英译中的文化要素,研究归纳历史文物名词的错译误译,并提出翻译的规范化建议。梁倩以及王晓红分别从文化角度对博物馆文物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进行探索,提出要保存本民族的文化特色也必然要采用异化的翻译原则进行。这才能使文化得以传播,实现文化的交流。刘进从文化翻译和跨文化传播学结合的视角,考量对外文化传播文本翻译的策略选择,指出根据翻译目的,文化传播译本功能,传播学受众因素等综合考虑,灵活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尽可能追求对外文化传播效果最大化。纵观前任研究结果,文物翻译与一般性文体翻译明显不同,具有文化内涵与民族属性,研究主要集中在翻译技巧方面或者是把技巧和文化相结合进行探讨。文物翻译最关键的是能够准确传达文化信息,否则译文无法深刻解释文物的精髓,有时还会与原意形成较大的差距。因此,本文在总结国内研究进展的前提下,以归化及异化的策略为指导,从文物解说词文本类型进行阐述。

二、文物解说词文本类型与翻译策略选择

对外文化传播文本的译者,需要多种方法,“归化”和 “异化”不是矛盾的,而是互为补充的。译者要两者兼顾,把握好归化和异化的度,即不能失去中国文化特色,又要让国外受众乐于接受。以莱斯的文本类型翻译理论为指导,文物解说词主要可分为以传递信息为主的文本以及承载独特文化内涵的文本。

1.以传递信息为主的文物解说词文本。此类文物解说文本类型中承载独特文化内涵相对少一些,其主要功能主要是传递指示性或概念性内容,主要解说文物的构造及功能。需要将事实知识用简洁的语言表达清楚,因此翻译时应关注文本内容或主题,而不是语言形式。此时采用以归化为主的策略进行翻译较为妥当。即译者在翻译时风格要做到符合目标读者思维和表达习惯和认知水平,使读者能够象阅读目标语一样顺利流畅地阅读。有时为了达到译本的功能和既定目的,可以视需要对原文进行适当调整、删减甚至改写。

例如:(1)曾姬无卹壶。战国晚期。1930年代盗出于安徽寿县李三孤堆。

酒器。共出一对。二器口内各有内容相同的五行三十九字铭文:“唯王廿又六年,圣桓之夫人曾姬无卹,忘安兹漾陲蒿间之无匹,用作宗彝尊壶,后嗣用之,职在王室。”

译文:Pots of Concubine Wuxu of Zeng

Dated back to the late Warring States Period.Unearthed by grave robbers from Lisangudui in Shou County,Anhui in the 1930s.

This is a pair of wine vessels,with the same inscription on the inside of their mouths,which says to the that it was commissioned by Wuxu,a concubine of the monarch of Zeng.

从译文中可以看出,最后一句铭文原文按照目标语的行文习惯和规范进行了归化处理,将铭文能容直接删除,因为后面部分已经明晰化地解释了铭文的准确内涵,在此情况下,引语的内涵比形式更为重要。

(2)积竹木柲。柲是古代长杆兵器的专名。它以木杆为芯,外贴竹片,再以丝线、革带或藤皮绕髤漆制成。这种复合材料制作成的兵器杆,刚柔相济,平滑坚韧,不易折断,利于车战。

译文:Bi Made of Wood and Bamboo

The bi is a long-handled ancient weapon.The handle is made of a wooden shaft wrapped in bamboo slip,which are bound together with strings,leather strips or vine skins and coated in lacquer.Firm and hard to break,it was suitable for chariot combat.

原文在描述兵器特点时,使用四字格较多,意义有所重复。从译文中可以看出,译文采用归化策略,对原文的四字格进行简化,但也描述出该兵器主要特点。同样,在此情况下,词语含义比形式更为重要。

2.以承载独特文化内涵的解说词文本。文化负载类文本具有语言美学特点或浓厚的文化内涵,翻译时既要考虑内容又要注重形式,在保证目标受众具有可读性的前提下,提倡多使用异化策略,尽可能传达汉语言文化特质和汉文化的异质性,保持译本的文化身份,以达到译本的功能和文化传播的目的。因此,翻译时注重源语形式中的美学特点和文化内涵与注重内容同等重要,只要不影响目标读者理解以及文化误解。适度使用异化翻译利于保留源语语言特点和独特的文化内涵,看似不流畅的译文风格向目标读者传递独特文化内涵,也能满足目标读者了解外国文化的心里期待。从而提高对外文化传播的影响力,促进跨文化交流。例如:

(1)玉琀。葬玉,玉琀是一种专门为保护尸体而制作的随葬玉器,出自墓主的口腔和颅腔内,器形有牛、羊、猪、狗、鸭、鱼等。器小如豆,圆雕而成。

译文:Jade han

Burial jade means jade wares buried with the body to preserve it,which were found in the main occupants mouth and skull.Those found in Marquis Yis tomb were carved into such shapes as ox,sheep,pig,dog,duck and fish,which are as small as beans and made by round cutting.

葬之礼在中国起源很早,古人认为,以玉敛葬,可保尸身不腐,使复活成为可能,因此到了汉代,葬玉极为普遍,并已渐渐演变为一套包括玉衣、玉握、玉九窍塞、玉含等葬玉的完善形式。葬玉拥有独特中国文化内涵。因此将葬玉按字面翻译为burial jade,具有独特性。此处玉晗属于葬玉一种,但译文忽略此关系,没有提到玉晗,直接解释葬玉,导致目标读者难以理解。

(2)青白玉镂空秋山饰。辽金元帅气的玉雕常以狩猎活动为主题。文献称鹘捕图案为“春水之饰”,虎鹿山林图案为“秋山之饰”。此玉即是“秋山玉”。

译文:Bluish-white jade with openwork design of Qiushan

Many of the jade carvings made in the Liao,Jin and Yuan Dynasties feature themes about hunting.In historical records,the design of Hu-hunting goose is called “Accessory of Chunshui”,and the design of tiger and deer in mountain forest is called “Accessory of Qiusha”.The one shown here is of the latter kind.

“春水之饰”与“秋水之饰”都是我国北方契丹、女真民族春秋季节游牧射猎生活的具体反映,是极具草原游牧民族特色的玉器作品,充分体现了玉匠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卓越的观察力。极大体现我国古代游牧民族特色。翻译时保留,并对其进行相应解释,能让目标读者充分了解这一文化内涵,从而达到对外传播文化的目的。

三、文物翻译对湖北文化“走出去”的启示

1973年6月9日至9月30日,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一周年,国家文物局和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等联合举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土文物展览》,省博物馆越王勾践剑等13件(组)文物参展。这是省博物馆首次参加由国家文物局组织的大型文物外展活动。此后,湖北省博物馆有多种文物赴世界各地参加展览及展演。湖北省博物馆文化是湖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湖北文化走出去”发展战略的提出,湖北省博物馆对外交流展览及展演次数逐渐增加,而通过传播湖北省博物馆文化正是扩大湖北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的重要途径。

1.湖北文化海外传播现状。从总体上看,湖北省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很好。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湖北文化在境外的影响甚微。根据《湖北省对外宣传工作总结2004- 2005》,湖北省委和省人民政府这两年的对外宣传活动不多。2004 年和2005 年的对外宣传活动分别只有四项。湖北省广播电视局关于全局文化产品出口情况的报告显示,2004- 2005 年全省仅出口三部文化产品: 记录片《幼儿园》,出口金额3000 美金;电视剧《武当1》和《武当2》共计114 万美金; 2006 年截至5 月为止,全省仅出口一部动漫音像出版物,出口金额2000 美金;一部动画片,出口金额7800 美金。湖北省文化厅关于2004- 2005 年文化产品出口情况统计表明,总共只有17 项初级文化产品出口,包括京剧表演、武术表演、歌舞剧表演、杂技表演、民间艺术表演、综艺表演、楚文化精品展、书画展、编钟演奏。数据表明,湖北文化在国际文化市场上几乎没有影响力。

2.湖北省博物馆文化“走出去”具体策略。

(1)增加海外巡展。让文物走出国门,海外巡展是最为直接、有效、受众最广的文化传播方式。通过海外巡展,可以让更多外国人接触到湖北文化,扩大湖北文化的海外影响力。

(2)建立数字化平台。创建湖北省博物馆官方网站(海外版),全英文显示,内容设置上可以简单一些,以文化传播为主要目的。从而使外国人能够更加便捷、快捷地了解所需要的文化讯息。

(3)文物介绍英译本全球发行。伴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再加上2008年北京奧运会将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展现给了全世界人民,“中国元素”对世界各国都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在这种背景之下,为了更好地向世界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中国博物馆文本英译似乎成了必不可少的历史需求,在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满足这一需求,国内很多博物馆都对展品使用英汉两种文本加以介绍,一些英文版的博物馆相关书籍也得以出版发行。其中外文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中国博物馆巡览》(英文版)和2008年出版的《京城博物馆》(英文版),以及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中国博物馆》(英文版),都对中国博物馆文本英译和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因此,招募高素质的翻译工作人员将湖北省博物馆内所有的文物名称及其简介译成英文,编纂成册并在全球公开发行是传播湖北文化的重要渠道。优秀的译本将对传播文化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结语

在文物展览展演的过程中,文物介绍的英译本是传播湖北文化的关键。如今西方英语文化处于主导地位,译者在翻译中国文化时往往表现出一种顺从,反映在翻译策略上即选择“归化”的翻译策略,也就是“把原作者带入译入语文化”,但是过度使用归化的翻译策略只会让中国的文化传播长期处于劣势地位,无法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平等交流。因此,在对待文物等具有强烈文化内涵的资料翻译时,要采取双重翻译策略,即将语篇层次上的归化和文化层面上的异化合理的结合起来,也就是说对于以信息为主的文本,要考虑外国读者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归化成分可以大于异化,以信息传递为主,而对于承载独特文化内涵文本则多采用异化手段,保留文化特色,把湖北的文化和文明推向世界舞台。湖北楚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博物馆文化作为重要组成部分是湖北文化的巨大财富,其文物翻译是文化传播的核心,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有优秀的英译本,再辅助以一定的宣传方法,那么湖北文化的海外影响力必将逐渐扩大,达到“湖北文化走出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庆元.文物翻译的“达”与“信”[J].中国科技翻译, 2005.02:41-43+5.

[2]师新民.考古文物名词英译探讨[J].中国科技翻译,2007 (8):33-35.

[3]陈曦,陈汉良.历史文物名词英译的规范化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2:161-163.

[4]刘进.对外文化传播翻译策略研究[J].学术界,2010,12.

[5]张美芳.文本类型、翻译目的及翻译策略[J].上海翻译,2013, 04:5-10.

[6]梁倩.论翻译的归化异化与文化传播[J].海外英语,2012, 02:151-152.

[7]王晓红.从文化角度看博物馆文物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J].黑龙江史志,2014,07:280.

[8]唐燕.湖北外宣翻译与荆楚文化输出研究[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4,05:107-109.

[9]钟馨.“湖北文化走出去”战略对策研究[J].理论月刊,2007,12:75-78.

*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B类项目(B2014266)。指导老师:魏家海。

猜你喜欢
文化传播走出去
浅析《黄河晨报》对河东文化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