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地区农村人口对农业产业化扶贫政策的满意度分析

2015-06-15 16:06王宏杰冯海峰李东岳
老区建设 2015年8期
关键词:贫困地区

王宏杰+冯海峰+李东岳

[提 要]文章利用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对调查数据进行计量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受教育年限和农业产业化扶贫政策对收入不平等程度改善的效果两个因素与松滋市农村贫困人口对农业产业化扶贫政策的满意度呈现显著的正向相关性。为了进一步改善农业产业化扶贫政策的效果,提高农村居民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农村居民对农业产业化扶贫政策的满意程度,提出应进一步提高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农村的教育质量,为农村居民尤其是贫困地区居民提供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增强农村居民自身实力,提高其就业竞争力,从而增加收入;同时依托贫困地区特色优势,扶持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从而吸收更多的贫困人口就业,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缩小贫困人口和富裕人口之间的收入差距。

[关键词]贫困地区;产业化扶贫;logistic分析;满意度分析;多维贫困观

作者简介  王宏杰(1973—),女,华中农业大学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贫困问题;冯海峰(1987—),男,华中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贫困问题;李东岳(1990—),男,华中农业大学本科,研究方向为贫困问题。(湖北武汉430070)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农村贫困人口对收入不平等现象的反应程度及扶贫政策研究”(11BZZ027)

埃里克·S·赖纳特(2007)指出,在国家层面上,穷国和富国之间的经济状况显著不同,这是因为各国占主导地位的经济活动是不同的,而这种不同的经济活动之所以会造成国与国之间的较大的贫富差异,主要是主导的产业是完全竞争的还是不完全竞争的,是呈现出报酬递减的趋势还是呈现报酬递增的趋势来决定。在地区层面上,这样的经济活动同样可以解释为何不同的地理区域存在着较大的贫富差距。一般而言,农业生产领域更多的表现为完全竞争和报酬递减的趋势,而工业化领域则体现的是不完全竞争和报酬递增的趋势。除此外,众多的农业经济学者就农业领域的低收入问题基本达成了共识,农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小,农业领域趋于完全竞争市场,农民较难从农业生产中获得较高的利润,利润较多的为非农产业获得,仅仅进行农业生产经营难以为农民带来较高的收入。由众多的研究文献可以得出,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从而能够彻底摆脱贫困的主要途径应该是在农业生产领域之外,即非农产业的领域来寻找更多、更好的机会。

关于非农产业带动农村居民增收的问题,Shen- ggen Fan,Linxiu Zhang和Xiaobo Zhang(2004)曾使用1953-2000年省级层面的数据,对不同类型的政府支出为中国经济的增长和农村贫困的减缓所起到的作用进行了评估。研究的结果表明,减贫的收益主要源于非农领域的就业以及非农就业带来的收入的增加。

产业化对农村居民增加收入、缓解贫困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这一研究的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实践中得到了证实。中国农村居民收入来源显示,上海、浙江等富裕的省市和贵州、甘肃等较贫困的省份相比较,农村居民家庭年人均纯收入的来源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农村居民收入由四部分构成,即工资性纯收入、家庭经营纯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其中,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是农村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二者之和占总收入的近90%,而二者的差异是造成贫困地区和富裕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差异的主要原因。2012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较高的上海、浙江,其人均工资性纯收入均远高于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上海市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工资性纯收入是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的12.72倍,浙江省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工资性纯收入是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的1.45倍。而中西部农村居民收入较低的贵州、甘肃和湖北省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工资性收入则要低于其家庭经营纯收入,贵州省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工资性纯收入是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的87.93%,甘肃省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工资性纯收入是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的84.53%,湖北省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工资性纯收入是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的77.36%。另外,富裕省市的农村居民家庭收入来自工资收入的部分要远高于较贫困的省份,如上海市农村居民家庭的人均工资性收入是甘肃省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工资性收入的6.42倍(见表1)。由此可见,富裕省市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较高,而较高的工资性收入是非农产业的发展解决了当地更多的农村居民进入非农行业就业,从而享受到非农产业的高利润的成果,能够得以脱贫致富。

在这种理论观点的支撑下,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政府积极采取农业产业化的扶贫政策,农业产业化扶贫政策是指政府根据市场导向,选择一种有经济效益的产业,通过组织有实力的企业带动农村居民发展这种产业,为了调动企业参与产业扶贫项目的积极性,政府给这些有实力的企业提供政策上的优惠,如为其提供扶贫贴息贷款、提供税收优惠、优化的环境支持等多方面良好的扶持措施。与此同时,企业则为农村居民提供技术与销售以及生产资料方面的帮扶,通过这种扶助方式,延长了农业生产的产业链,使得农村居民能够享受到农业产业化报酬递增带来的收入的增加,从而帮助贫困地区的农村居民脱贫致富。

从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的视角来看,农业产业化扶贫政策主要有三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其帮扶的效果具有持久性与长效性。农村居民脱贫致富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政府的救济,政府为贫困的农村居民提供现金和食物的帮助,从而使其暂时摆脱贫困的状态,另一种方式是帮助贫困的农村居民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从而增加收入,最终达到长久的脱贫致富的目的,这是政府最希望能够解决农村地区贫困问题的方式。农业产业化扶贫政策就是通过带动贫困地区的农村居民发展农业产业,在发展产业的过程中提高农民致富的能力,这种增收的能力能够让贫困的农村居民彻底摆脱贫困,扶贫措施具有持久性和长效性。第二个特点是辐射面大。相对于贫困村整村推进综合开发政策而言,农业产业化扶贫政策辐射面较广,无论是贫困村的贫困的农村居民还是非贫困村的贫困的农村居民均可受益。以湖北省松滋市为例,全市35个贫困村,这些贫困村的农村居民可以享受到贫困村整村推进综合开发政策带来的实惠,但非贫困村同样存在着贫困人口,这些贫困的农村居民则难以享受到贫困村整村推进综合开发政策带来的优惠条件,从而无法通过整村推进综合开发政策的带动达到脱贫的目的。而农业产业化扶贫政策则能够辐射到这些非贫困村的贫困人口,为其提供了一条非常适宜的脱贫道路。第三个特点是不会为各级政府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无论贫困村整村推进综合开发政策、雨露计划转移培训扶贫政策还是扶贫搬迁易地开发政策,都需要各级政府提供大量的资金支持,因此各级政府的财政负担较重。而农业产业化扶贫模式只需要政府更多地提供优惠的政策措施,通过优惠条件促进龙头企业参与扶贫的积极性和快速发展,从而带动贫困的农村居民增产增收,各级政府在财政负担相对较轻的情况下缓解了贫困问题。由此可见,在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来看,农业产业化扶贫政策是一个极为理想的扶贫措施。

猜你喜欢
贫困地区
比亚迪集团扶贫
三部门发文鼓励政府 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人社部: 深度贫困地区失业保险金将上调
贫困地区如何迈向富裕之路
河北继续加大贫困地区招生力度
中国贫困地区儿童营养及家庭养育状况
贫困地区金融“集结号”
刘延东:为贫困地区孩子开启健康成长实现梦想的幸福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