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新常态下的新动力∗
——基于2014年宏观质量观测数据的实证分析

2015-06-15 15:37李艳红
宏观质量研究 2015年1期
关键词:产品质量服务质量消费者

程 虹 李艳红

质量:新常态下的新动力∗
——基于2014年宏观质量观测数据的实证分析

程 虹 李艳红

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后,劳动力、资本等传统要素的作用递减,亟须找到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文章基于2014年宏观质量观测数据的分析表明,质量是经济新常态下重要的新动力,主要表现在5个方面:产品服务质量评价的波动与我国GDP的年度变动趋势高度一致;质量评价的结构性差异反映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动;质量信息的不对称性抑制了我国有效需求的增长;城乡质量二元性的降低缓解了我国城乡经济的二元性;产品质量评价影响了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性。我国产品质量评价与GDP增长的弹性系数为0.21,对于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显著。

质量评价;新动力;调查数据;经济增长

一、引言

我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所谓新常态主要是指: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经济新常态下传统的增长动力如劳动力、资本等要素的作用在不断消减,如何找到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是我国未来经济增长面临的一个重大的理论与现实问题。通过3年的质量观测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本文提出质量将成为我国经济新常态下一个重要的新动力。本文对于这一结论的分析主要基于理论与实证两个方面:从理论上看,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就是消费者的预期和信心(Lucas,1972),而信心最为重要的方面就是对于产品质量的信心。质量评价对于人们的购买行为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这是产品质量影响宏观经济增长的重要微观机制;从实证上看,通过宏观质量观测数据,可建立起消费者质量评价与宏观经济增长变量之间的定量关系。因而,本文将从不同维度验证质量将是我国未来经济增长重要的新动力。

本文分析的数据来源于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2014年的宏观质量观测调查。本次调查在2013年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了样本区域和样本规模,优化了调查问卷,提高了调查的有效性。本次调查共覆盖了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91个城市,103个区县(含县级市),6000余个样本,共获取100余万条数据点。在质量评价的模型上继续沿用了2013年模型,即通过对质量安全(产品不对人造成生理或精神的伤害)、质量满意(指产品质量具有更好的体验性、更高的性价比或符合更高的产品标准)、质量公共服务(政府面向企业和公民的质量相关公共服务)和公民质量素质(与质量发展密切相关的公民意识、知识和能力等方面)四大维度来衡量一个地区的总体质量状况,并通过加权的方法得到区域总体质量指数(简称TQI)。

本文以下各部分将从5个方面验证质量对于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质量评价与我国GDP增长变动的高度关联性;质量评价的结构性变化与我国产业结构变化的显著相关性;质量信息的不对称对于我国消费需求的抑制作用;质量的区域结构与我国经济增长区域结构相吻合;我国城乡质量结构变化对于降低我国城乡经济二元性的作用。对于以上结论,本文主要使用描述性统计的方法加以验证,同时辅之以计量经济学的回归方法。

二、质量评价变化与我国宏观经济增长趋势高度一致

(一)质量评价的向下波动与我国GDP增速放缓趋势一致

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受到消费者信心的影响,消费者的信心主要是对未来的预期,因而大量的经济学研究建立了基于消费者信心的经济预测指数,如密歇根消费者信心指数,对于家户的支出计划以及GDP的下一期变动具有显著的相关性(Bram&Ludvigson,1998;Howrey 2001,等)。宏观质量观测调查是消费者对于质量的信心,是对于未来经济增长预期的重要组成部分。2012-2014年的宏观质量观测数据表明,消费者对于我国总体质量评价的数据在波动性下降,而与此同时我国的GDP增长速度也逐步下降,进入到了一个从高速增长向中速增长的调整时期。

图1 质量评价指数与GDP增长率

根据宏观质量观测数据,2012-2014年我国的总体质量指数呈现出以下波动性下降:从2012年的62.02分,变动为2013年的63.74分,到了2014年下降为60.38分,而质量满意的评价则从2012年的66.58分下降为2013年的65.89分,再下降为2014年的62.75分。产品质量的满意评价也是连续三年下滑,从2012年的64.72分,下降为2013年的62.20分,再下降为2014年的59.4分,落入到及格线以下。质量的这种波动性下滑,造成了消费者对于产品质量的信心不足,这直接地导致了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

(二)我国消费者质量满意需求相对不足使得国内消费需求增长乏力

从2013年开始我国质量发展出现了从质量安全性需求向满意性需求转变的重大转折,其主要表现就是消费者对于质量安全的总体评价高于质量满意的总体评价。2014年的观测数据仍然反映出消费者对于质量安全的评价高于质量满意的评价。表1显示,2013年质量安全得分高出质量满意评价1.38分,2014年高出质量满意评价0.42分,尽管质量安全与质量满意之间的差距有所减少,但总体而言,消费者对质量安全的评价依然比质量满意评价高。消费者对某项产品或服务的满意评价,不仅仅只满足于产品和服务的基本功能和安全性能,同时还要考虑该产品和服务给人带来的体验感、品牌价值、品位等其他因素,消费者对质量满意的评价不仅包括对现实状况的评价,还包含着对产品和服务的消费预期等。近年来,我国消费者对境外产品的购买量不断增长,但是消费者在境外购买的产品并不是国内短缺的商品,很多都是国内生产过剩的产品,如家用电器、乳制品等,国内生产的同类产品虽然已基本达到了国家标准所规定的安全性以及技术性能(具体表现为我国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的不断提升),但现有的产品和服务质量难以满足消费者大量涌现的对产品个性化、多样化的高质量需求,从而导致消费者对于质量满意的评价总体不高。

我国消费者质量需求已经发生了从质量安全需求向质量满意需求的根本性转变,这是质量需求升级的内在表现,但产品在固有属性上却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观,从而导致了产品质量满意评价的下降,这直接导致了消费者购买意愿的下降。作为反映消费增长重要指标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其增长率从2012年的12.1%下降为2013年的11.5%,进一步地下降到了2014年的10.9%(图2),产品质量满意对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弹性系数约为0.27。因而,消费者对于我国产品质量的信心不足对于我国消费增长的负面影响极为显著。

表1 2013-2014年质量满意与质量安全的评价对比

图2 我国产品质量评价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

(三)质量评价与PMI波动性一致

采购经理人指数(PMI)是世界各国用于监测宏观经济形势的重要先行指标,该指标被直接地用于表示经济的波动性。质量的评价反映了人们对于产品服务购买的预期,加总起来就反映了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动,因而消费者对于质量的评价与PMI之间应具有重要的关联性。宏观质量观测数据与PMI的年度数据的关联分析可以从实证上验证这一假设。实证的数据表明,我国的质量评价指数与PMI的年度波动性是完全一致的(图3)。数据显示,我国的制造业PMI指数从2012年的50.73上升到2013年的50.76,2014年则降低为50.69,这与我国总体质量评价的先上升后下降,且下降至比2012年更低的水平这一波动趋势是一致的。

图3 质量评价总指数与制造业PMI①

①数据来源:东方财富网,http://data.eastmoney.com/cjsj/pmi.html,年度PMI为各月PMI的平均值。

三、质量评价结构反映了我国经济结构变动

(一)产品质量不高与我国一二产业增长放缓趋势一致

比较2012-2014年数据,可发现消费者对产品领域的总体评价下滑,而服务领域的评价则相对上升。2012年消费者对产品质量总体评价最高,服务质量仅位列第三;2014年,尽管消费者对四大领域的总体评价出现结构性下滑,但是与2013年一样,在消费者对产品、服务、工程、环境这四大维度的总体评价排名中,服务质量排名连续两年位居第一,产品质量排名位居最末。产品质量总体评价低于服务业质量总体评价的趋势性已逐渐显现,该趋势与我国一二产业增长逐渐放缓的趋势保持一致。2012-2014年我国第一二产业占GDP比重增长趋势持续放缓,而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在2012-2014年间持续稳定上升。2013年,我国服务业增长8.3%,超过第二产业增长率0.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了46.1%,首次超过工业成为我国第一大产业。2014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的增长率为8.1%,超过了第二产业0.8个百分点,占比为48.2%,领先优势进一步扩大。这表明,我国的产品服务质量的变动内在地导致了我国第二三产业在增长上的差异性,我国的产品质量评价下降导致了我国第二产业增长速度放缓,而第三产业在质量上的相对优势则使得其增长相对较快。这进一步说明,质量是我国宏观经济增长的重要内在动力。

(二)服务质量评价的波动性上升促进了我国服务业的整体发展

2014年我国服务质量的满意评价为62.58分,与2012年相比上升了0.28分,与2013年相比则下降了2.08分,从总体上来看,我国服务质量呈波动性上升的趋势。

表2 2012-2014年我国二三产业增速与比例

图4 2013-2014年服务质量满意评价对比

通过对不同服务行业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服务质量满意评价明显呈现出现代服务评价高于传统服务业的特点。2014年互联网服务以64.21分居于服务质量满意评价榜首,从2013年的第二位上升到第一位。通过对数据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在连续三年的评价中,互联网服务、通讯服务和金融服务等现代服务业领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而医疗、公共交通和社区物业等传统服务业在服务质量评价中排名较后。新兴信息网络技术对民生服务业领域的改造与升级,将明显提升消费者的质量满意评价。

质量评价影响宏观经济增长在结构上的表现,就是质量评价的结构与总体经济增长的结构具有内在的关联性。经济结构有多个维度,而其最为重要的结构就是一二三产业的结构,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主要是指经济以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为主,即工业化的过程;然后由第二产业为主转向第三产业为主,即经济服务化过程(克拉克,1940)。导致产业结构变动的原因主要是需求结构的变动,而需求结构变动最为重要的体现就是消费者质量评价的变动。宏观质量观测数据表明,我国的产品和服务质量评价的波动趋势与我国一二三产业结构的变动是一致的,这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质量对于我国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四、质量信息的不对称抑制了我国有效需求的增长

信息的不对称性会导致交易行为的减少,甚至带来市场的消失,信息的不对称主要就是质量信息的不对称。因而,质量影响我国宏观经济增长的另一重要机制就是质量信息不对称性程度,对于消费者购买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进而影响有效需求的增长。2014年的质量观测数据表明,目前我国由于消费者的质量需求不断增长,但质量信息的供给不充分,导致了市场上质量信息的不对称性加剧,进而影响有效需求的释放。

(一)消费者对于质量公共服务中的质量信息提供评价下降幅度最大

近年来,我国改善质量公共服务的努力从来没有间断过,具体表现为:与质量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修订;以及与质量相关的政府职能转变改革的措施不断出台,如成立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整合食品监管资源等。尽管政府工作中对质量的重视程度不断地提升,但是消费者对于政府的质量公共服务评价却在下降。这说明,我国质量公共服务的客观投入,与不断增长的消费者质量公共服务的需求之间依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尤其是在多元化的质量信息提供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

从质量公共服务各结构变量的得分来看,质量预警与预防、质量信息提供、总体形象、质量教育与救济、消费环境、质量投入这六大结构变量均处在及格线以下,同2013年相比,除了消费环境有所上升以外,其余结构变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其中,质量信息提供的得分下降最大,在2013年59.2分的基础上进一步下降了1.93分。这说明,虽然消费者对政府的质量公共服务总体上的评价不高,但相对而言对于质量信息的提供是最为不满的,随着消费者质量需求的进一步提升,尤其是在安全性以外的质量满意需求,难以得到满足。质量信息供给不足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我国国内需求大量地转移到国外市场, 2014年我国的境外消费为1万亿美元,①数据来源:商务部部长高虎城在2015年答两会记者问。约占我国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3%。

表3 2013-2014年质量公共服务各维度得分

(二)消费者质量知识能力不足影响质量信息的传递

质量信息的供给还表现在消费者对于质量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方面,如对常用的质量标识的认知、对于质量维权常识的运用等,具有更多质量知识能力的消费者能够在意识和行为上具有更加注重质量的倾向,从而降低质量信息的不对称性。质量观测调查数据表明,我国的公民质量素质中质量知识评价低于质量意识与质量能力,为58.69分,没有达到及格线。并且从年度对比来看,质量知识较2013年进一步下降(图5)。这说明随着消费者质量要求的提高,其对于质量知识的需求也进一步增加,但由于面向消费者的质量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消费者质量知识面临着巨大的空缺。质量知识并没有随着受教育程度而发生显著性地提升(图6),在高中至研究生以上这些不同的受教育程度的群体中,消费者自我质量知识的评价并没有显著性地变化,这说明了消费者质量知识的增长是一个较为明显的短板。由于质量知识的不足,质量信息也就无法有效地传递到消费者,使得消费者对于国内的产品质量缺乏合理的认识,而一味地相信国外质量,对国内需求造成不利影响。

图5 公民质量素质得分

图6 不同受教育程度的质量知识对比

(三)质量社会组织发育不足加剧了质量信息的不对称性

质量信息传递的另一重要载体就是质量的社会组织,在发达国家质量社会组织对于传递质量信号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如德国的商品检验基金会、美国的消费者报告在消费者中建立起了广泛的影响力,能够为消费者提供大量的、多元化的质量信息服务。在我国消费者质量知识调查中,最大的短板在于对质量社会组织的了解,在7个评价指标中这一指标评价最低,仅为52.32分。这与我国面向消费者的质量社会组织极其缺乏,现有的消费者组织不管是在独立性还是质量信息提供方面都与消费者的预期有很大差距,使得消费者主要依赖于政府提供的质量信息。质量社会组织的发展滞后,影响了消费者质量信息的获得,使得我国经济发展中信息不对称性的问题尤为突出。

表4 消费者质量知识评价得分

五、城乡质量二元性的降低缓解了我国经济的二元性

城乡二元结构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现实,城乡质量的二元性将会对我国城乡的经济发展差异造成影响,加剧我国城乡经济的二元结构。从2012年开始我国的总体质量就呈现出较为明确的城乡二元性特征,即相对落后的农村质量与相对发达的城市质量并存。2014年,我国质量的城乡二元性虽然仍然存在,但这种二元性呈降低趋势,质量安全与质量满意的二元性态势出现了一定的逆转,质量的这一转变对于我国城乡经济二元性的消除具有积极影响。

(一)农村在食品等领域的安全评价高于城市

通过城市消费者和农村消费者对不同产品安全评价评价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除食品、农业生产资料、汽车、化妆品外,其他几项城市与农村的评价分值几乎持平,产品质量安全评价的城乡二元性正在降低。通过对比城市和农村的质量安全评价可以发现,农村对于食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的质量安全评价分值普遍显著高于城市。农村食品多是自产自销,农村消费者对食品的生产和消费环节更加了解,因而对食品的安全评价的评价分值更高。农村与城市在安全评价方面差别最大的两种产品分别是化妆品和汽车。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对化妆品和汽车等享受型消费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农村化妆品主要通过乡镇农村的超市、零售日杂店、美容理发店等渠道进行销售,化妆品销售存在“小、散、差、窜”的特点,化妆品的质量也参差不齐,导致农村消费者对化妆品质量安全评价不高。近年来,随着汽车下乡政策的发展以及道路等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农村的汽车普及率越来越高;但是,农村汽车市场以低端汽车为主,农村消费者对汽车的质量安全信心不足,这与我国的质量公共服务的城乡不对称,以及各行业领域的质量服务(如售后服务等)的分布不足有关。因而提升农村居民对于家用电器等消费品的质量安全评价,对于我国的未来消费增长依然具有巨大的潜力。

表5 城乡产品质量安全评价对比

(二)农村产品与服务质量满意评价进步显著

2014年农村居民产品质量满意的评价为61.36分,而城市居民对产品质量的满意评价仅为59.96分,低于及格线。从整体上来看,农村居民对产品质量满意的评价要高于城市居民的评价。从具体的产品领域来看,农村居民在食品、农业生产资料和移动电话领域的质量满意评价要高于城市居民,其中,农村居民对食品领域质量满意的要远远高于城市居民,差距均在1分以上,尤其是在粮食(米面等)和肉类的质量满意评价上,城市与农村差距在2分以上。但是在家用电器、药品、电脑、日用消费品、化妆用品、儿童用品、服装、电梯和汽车领域,均是城市产品质量满意评价高于农村产品满意评价,其中电脑、化妆品和汽车的质量满意评价得分相差较大,差距均在1分以上,但均在2分以下。城乡产品质量满意差距最小的为家用电器,两者差距仅为0.06,城乡差距越来越小。

随着服务型经济的到来,服务对于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日益占据主导,因而服务质量的二元性降低对于我国城乡二元的消除也具有日益重要的作用。2013年,城市居民对服务质量满意评价均高于农村居民,到了2014年,城乡居民对服务质量满意评价的差距越来越小。近几年,随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公共服务的不断完善,农村居民对公共服务质量的变化感受较为明显,农村居民在教育服务、医疗服务、公共交通服务、通讯服务等服务质量的满意评价方面甚至超过了城市居民。其中,城乡差距最大的为医疗服务,但两者之间的差距仅为1.44分。两年间城乡的公共交通服务和通讯服务的差距也较大。城市的物业服务、互联网服务、金融服务还是优于农村。

通过对城乡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对比我们可以发现,随着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城乡居民对产品和服务质量的评价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在经济新常态下,提升我国农村市场的产品和服务质量,对于改善农村消费环境,释放农村消费潜力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为我国消费和经济的增长提供强大的动力。

(三)城乡质量二元性的改善与城乡经济二元性的下降趋势一致

我国农村地区产品质量评价的提升促进了农村经济的较快增长,在2012-2014年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一直高于城市居民,城乡收入比从2012年的3.10下降为2014年的2.92(图7),城乡的经济二元化结构有所下降。从宏观经济层面来看,农村消费增长总体上领先于城市的消费增长率, 2013年为14.6%,领先城市1.7个百分点,2014年为12.9%,领先城市1.1个百分点(图8),这更为直接地证明了农村质量安全与质量满意评价相对位置的提升,对于农村消费增长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总体上看,我国城乡经济二元性的下降与我国质量评价二元性的缩小呈现一致性,因而不断地加强和改善我国农村地区的产品服务质量,对于进一步启动农村消费,消除城乡二元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表6 城乡产品质量满意评价对比

表7 2014年城乡消费者对服务质量满意的评价

六、产品质量评价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

(一)区域产品质量满意评价与区域GDP增长率正相关

质量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力,而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好坏对该地区居民对于质量的主观评价有着重要的影响。微观产品的顾客满意评价和区域质量安全以及质量的公共服务是改善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重要的因素。如图9所示,通过对区域产品质量满意评价与该地区GDP增长率的相关性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地区的区域产品质量满意评价与该地区的GDP增长率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其相关系数为0.22。以上的特征事实表明,产品质量的满意评价与经济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呈现出较为明显的相关性。

图7 2012-2014年城乡居民收入对比①

①数据来源:2014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图8 2012年-2014年城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②

②数据来源:2014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图9 2014年省级产品质量满意评价与GDP增速关系

(二)产品质量提升对于GDP增长的弹性

进一步的定量实证分析可以进一步地验证产品质量评价对于GDP增长的显著性效应。在控制了政府固定资产投入、消费和国外资本流入这些因素以后,如果总体质量指数中三个不同的维度对于该地区的GDP增长仍然是显著的,那么说明总体质量指数对于经济的增长的转化机制是通畅的,也可以说明总体质量指数与经济周期息息相关。

回归分析表明,在控制了投资、消费和进出口因素后,总体质量指数中三个维度对于区域GDP的增长仍然存在显著的作用。其中产品质量满意评价这一维度的效应比较显著。

表8 不同维度质量评价指数对区域GDP增速的回归结果

回归结果显示,总体质量指数的三个维度对于区域的GDP增长均有不同程度的贡献,其中产品质量安全每增长一分,区域GDP的增长将提高0.135个百分点;质量公共服务每增长一分,区域GDP的增长将提高0.156个百分点;而对于一个地区GDP增长贡献最大的是消费者关于产品质量的满意评价,每变动一分,将对区域GDP的增长率造成0.212个百分点的变动。

以上各弹性系数的结果表明,消费者对于该地区的产品质量评价直接反应了区域的经济发展情况;努力提高以产品质量满意为主的质量水平,是实现区域GDP持续增长的关键。这也间接反映了总体质量指数与经济周期高度相关。

(三)产品质量促进我国GDP增长的数量估计

以回归分析的弹性系数以及我国2014年的GDP总量(63.6万亿元)作为测算的基数,可以得出在不同情形下通过产品质量的提升而得到的我国GDP增长量。目前,我国的产品质量安全得分为59.17,产品质量满意得分为60.38,质量公共服务的得分为56.93,仍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若将该3项指标分别提高5分,则可分别拉动GDP的增长4293亿元、6741.6亿元和4960.8亿元;若分别提高10分,则可拉动GDP增长8586亿元、13483.2亿元和9921.6亿元,由此可见,产品质量满意度的提升对我国GDP增长的拉动具有巨大的潜力。

表9 产品质量提升对于GDP增长的效应的测算

通过连续3年的质量观测调查,对我国质量发展的总体发展趋势以及主要的结构性特征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在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我国消费者的质量型需求显现,在质量安全底线得到满足的前提下,消费者质量满意需求进一步提升,而我国总体质量水平不高以及质量信息的不对称性限制了我国经济增长潜力的释放。不管是宏观的趋势性分析,还是基于区域与城乡的结构性分析,都证明了质量对于我国经济增长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我国总体质量水平仍处于较低水平,通过质量的提升来促进经济增长具有巨大的潜力,质量将成为我国经济新常态下最为重要的动力之一。

[1] 程虹,2013:《2012年中国质量状况——消费者感知与模型构建》,《宏观质量研究》第1期。

[2] 程虹,2014:《我国经济增长从“速度时代”转向“质量时代”》,《宏观质量研究》第4期。

[3] 程虹、陈昕洲、罗连发,2013:《质量强国若干重大问题研究》,《宏观质量管理》第3期。

[4] 程虹、李丹丹,2014:《中国质量出现转折——我国质量总体状况与发展趋势分析》,《宏观质量研究》第2期。

[5] 程虹,2009:《宏观质量管理》,湖北人民出版社。

[6] 林毅夫,2008:《经济发展与转型:思潮、战略与自身能力》,北京大学出版社。

[7] 罗连发,2013:《我国存在城乡产品质量二元性吗?——基于我国宏观质量观测数据的实证分析》,《宏观质量研究》第1期。

[8] 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中国质量观测课题组,2014:《2013年中国质量发展观测报告》,《宏观质量研究》第2期。

[9] 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中国质量观测课题组,2013:《2012年中国质量发展观测报告》,《宏观质量研究》第1期。

[10]Akerlof,G.A.,1970,“The market for“lemons”:quality uncertainty and the market mechanism.”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Vol.84,3,488-500.

[11]Bram,J.and Ludvigson,S.1998,“Does Consumer Confidence Forecast Household Expenditure?A Sentiment Index Horse Race”.Economic Policy Review,4(2):59-78.

[12]Cheng Hong,Li Dandan and Luo Lianfa,2013,“The Chinese Perception of Quality:Model building and analysis based on consumers'perception.”Journal of Chinese Management.

[13]CLARK,C.,1967,The conditions of economic progress.Mac Millan.

[14]Howrey,E.P.,2001,“The Predictive Power of the Index of Consumer Sentiment”.Brookings Paperson Economic Activity,(1):175-207.

[15]Lin,Ka.,2013,“A Methodological Exploration of Social Quality Research:A Comparative Evaluation of the Quality of Life and Social Quality Approaches”,International Journal,Vol.18,pp.194-207.

[16]Lucas,Robert,1972,“Expectations and the Neutrality of Money”.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4(2):103-124.

■责任编辑 汪晓清

Quality:New Driving Force of Growth under the New Normal: An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the Data of the Macroscopic Quality Observation in 2014

Cheng Hong and Li Yanhong
(Institute of Quality Development strategy,Wuhan University; Coordination Innovation Center for Macro-Quality Management in Hubei Province)

After China entering the new normal,the function of labor,capital and other traditional elements has diminished.China needs to find new driving force of economic growth.The analysis of the quality data based on Macroscopic quality observation in 2014 shows that quality has become the important new driving force of growth.It mainly shows in five aspects:The change of product/service quality evaluation has a highly consistency with the fluctuation and trend of China's annual GDP;The structural differences of quality evaluation drive the chang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Quality information asymmetry restrain the growth of effective demand;The reduce of quality duality of the urban and rural relieves the economy duality of the urban and rural in our country;The evaluation of product quality has influenced th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pattern in our country to a large extent.The elastic coefficient of product quality evaluation and GDP growth is 0.21.Quality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China economic growth.

Quality Evaluation;Macro Quality Observation;Survey Data;Economic Growth

∗程虹、李艳红,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宏观质量管理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电子邮箱:919637855@qq.com、yanhonglee@whu.edu.cn。本研究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1&ZD158)、“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5BAH27F01)、科技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310202)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软课题“团体标准必要性可行性研究及管理制度设计”的资助,特此致谢。感谢王力集团对本课题的鼎力支持。感谢匿名评审人,文责自负。

猜你喜欢
产品质量服务质量消费者
质量鉴定中产品质量特性及重要度确认的重要性
门诊服务质量管理的实践研究
航天外包产品质量控制方法研究
航天产品质量控制及提升方法研究
消费者网上购物六注意
新媒体环境下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质量的提高
系无理取闹?NO! 请为消费者擦干眼泪
论如何提升博物馆人性化公共服务质量
加强PPE流通领域产品质量监督
日化品牌怎样才能吸引年轻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