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鸭的饲养管理技术探析

2015-06-15 13:30张远来
南方农业·下旬 2015年3期

张远来

摘 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养鸭作为畜禽养殖业的一个重要分支,得到了广泛关注。很多人对于肉食类鸭子的养殖有一定的经验,但是对于种鸭养殖的知识却是非常匮乏。基于此,通过对种鸭养殖的育雏期、成熟期、产蛋期、换羽期等饲养阶段进行分析,阐述种鸭的饲养管理经验,为种鸭的养殖用户提供相关经验和参考。

关键词 种鸭;饲养技术;换羽管理

中图分类号:S834.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09-138-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对生活消费水平的要求也逐步提升,尤其是对于家禽肉蛋等产品的需求量逐年提升,而与之息息相关的家禽养殖业也得到了相应发展。对很多养殖户来说,种鸭的养殖管理技术非常匮乏,经常由此导致经济损失[1]。所以,在此对种鸭养殖技术做一些相关的介绍,以此为广大种鸭养殖用户提供相应的参考。

1 种鸭各阶段的饲养管理

种鸭饲养一般可以分为3个阶段:育雏期(0~4周)、成熟期(5~24周)、产蛋期(25周到产蛋结束)。对于每个阶段的种鸭都有不同的饲养管理方式[2]。

1.1 育雏期种鸭的饲养管理

目前,对于雏鸭的饲养常用方式有地面圈养和网养,在饲养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方式。有水塘的地方前期用地面圈养,后期可以将圈养和放牧相结合。也可以整个饲养过程都在网上进行,以保证成活率和工作效率[3]。

1.1.1 前期准备

在把雏鸭放进育雏鸭舍之前,要做好相应的准备。一是要做好相应的消毒工作。二是检修育雏工具,安置好饲养槽和饮水槽。三是在鸭舍地面铺好干净的厚实的垫料,调节好室内温度和湿度。

1.1.2 控制好鸭舍温度

育雏鸭舍的温度要控制适宜,只有适当的温度才能保证雏鸭体温调节时自身能量消耗小、生长快,才能提升成活率。

1.1.3 湿度也是制约雏鸭生长的重要条件

鸭舍内相对湿度要保持在第一周为65%左右,第二周为60%左右,第三周为55%左右。

1.1.4 雏鸭的相对密度也要控制好

在雏鸭1周龄时,地面圈养的密度应保持在20~30只/m2,网养的密度保持在30~50只/m2;2周龄时,地面圈养的密度应保持在10~15只/m2,网养的密度保持在15~25只/m2;3周龄时,地面圈养的密度应保持在7~10只/m2,网养的密度保持在10~15只/m2。当密度过低时,鸭舍的利用率降低,空间造成浪费;密度过高时,则影响雏鸭觅食和饮水等活动,不利于雏鸭的生长。

1.1.5 控制好鸭舍的光照

白天提供自然光照,早晚提供微弱光照,训练雏鸭适应黑暗,利于雏鸭能够在不同光照下进行饮食和活动。

1.1.6 最后要保持鸭舍的空气流通

保持鸭舍的通风状态,定时换气。以免造成温度过高,容易导致雏鸭缺氧和产生消化道等病症。

对于雏鸭要进行分群管理,防止鸭群过大导致挤压死亡,降低存活率,应以每300~500只为一群。对于雏鸭应在其出壳12~24 h或是鸭群中有1/3的雏鸭开始觅食时,进行第一次喂食。投放全价颗粒饲料或是半生米饭加蛋黄。对于雏鸭要保持饲料常有,少喂多添。对于雏鸭应保持24 h供给清洁饮水,在水中加入相应的抗生素,维生素等,提高雏鸭的免疫力。在20日龄时要为雏鸭注射防鸭瘟弱毒疫苗,30日龄时注射预防霍乱菌苗。育雏种鸭选取要选择绒毛齐整,光彩亮泽,大小匀称,行动有力,眼神明亮的雏鸭。雏鸭种鸭质量的好坏会影响到以后的生长发育和群体的整齐度。

1.2 育成期种鸭的饲养管理

育成期的种鸭一般采用半舍饲的管理方式。在鸭舍外建立比鸭舍大1/3的运动场,由于采食和喂料的不同,应将公鸭和母鸭分开喂养。公鸭群中配适量母鸭,来促进公鸭生殖系统的发育。为使育成期种鸭体质量达到标准,提升产蛋量和降低产蛋期死亡率、提高受精卵和孵化率,对种鸭要实行限饲。通常是限制每日投喂量,另外还有隔日限饲,2 d的食量在1 d投喂完。种鸭饲养要结合相应的光照控制。光照时间宜短不宜长,强度宜弱不宜强,应多采用自然光照,防止种鸭过程性成熟。同时,保持鸭舍通风良好,以免造成疾病传播。在饮食中添加维生素和抗生素等,预防疾病产生。要控制好鸭群密度,鸭舍应以200~250只一栏为宜,否则会造成种鸭个体差异大,不利饲养管理。

1.3 产蛋期种鸭的饲养管理

种鸭喂食应按照建议的喂料量投放。投喂次数应为4次/d为宜,每天应保持槽内有食,不要过多剩食,少喂多添,让每只鸭都能吃饱。每天应保持充足的饮水,保持水槽的清洁。保持环境卫生,勤打扫鸭舍,保持鸭舍卫生。注意鸭舍内温度,做好保暖防寒等措施。加强鸭舍通风换气,保持垫料干燥。有水池的应尽量保持池水清洁。每天控制光照时间,17 h为宜,灯高2 m加灯罩,灯光分布要均匀,不可随意更改开灯时间,以防降低产蛋率。每天应放种鸭出舍运动,每天运动6~8次,充足的运动能使种鸭保持良好的食欲,提高产蛋率。提前准备好种鸭的产蛋箱。在产蛋舍内放置足够的产蛋箱,箱底铺好松软的草或垫料。随时保持产蛋箱内的清洁,不要随意移动产蛋箱的位置。

2 公种鸭的饲养管理

鸭群中,种鸭的公母比例要分配合理。一般分配比例为1∶(4~5)只为宜。公鸭过少会影响受精率,严重影响种蛋的成活率。公鸭过多会造成争偶从而导致受精率下降。要定期检查公种鸭的精液品质,及时淘汰配种能力弱和伤残的公鸭。保持公种鸭的健康,提供繁殖能力。

3 种鸭的换羽管理

到了秋季,温度降低,鸭群就会自然换羽,从而停止产蛋。换羽约4~5个月,为提高产蛋量,要实行人工强制换羽,提高产蛋量。清点出要换羽的种鸭,驱赶鸭群到新舍内不停跑动,停止光照喂食,只投给青料。第10 d试着拔种鸭主翼羽,若拔时顺利,可先拔主翼羽,再拔覆翼羽,最后拔尾羽。在拔羽后5 d内避免烈日暴晒,要保护毛囊,利于新羽毛的生长。每天要提供营养喂食,增加喂食量。整个人工换羽过程持续45~60 d。

4 结语

种鸭的养殖技术对每个种鸭养殖户都是事关重要的,是养鸭业的基础。它为肉鸭养殖业提供了培育需求。所以,在种鸭养殖过程中,要管理好养殖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要在育雏期,育成期、产蛋期和换羽期,都做好相应的管理,完善相关的技术。平时要多注意种鸭的生长状况,提供良好的饮食环境,做好卫生和疾病预防措施,保证种鸭在每个生长环节都能够健康生长。

参考文献

[1]谢银梅.肉种鸭产蛋期的饲养管理[J].农民致富之友,2014(19):45.

[2]沈瑞.种鸭饲养管理五原则[J].水禽世界,2014(1):11.

[3]侯治平.科学饲养种鸭技术[J].内江科技,2001(2):46.

(责任编辑:刘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