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甲维·茚虫威悬浮剂防治稻纵卷叶螟的试验效果

2015-06-15 12:16刘怀阿邵统响吕敏祈建杭朱锦磊朱兆顺苏建坤
江苏农业科学 2015年4期
关键词:稻纵卷叶螟甲维盐防效

刘怀阿+邵统响+吕敏+祈建杭+朱锦磊+朱兆顺+苏建坤

摘要:研究了20%甲维·茚虫威悬浮剂于2地防治稻纵卷叶螟的试验效果。结果表明,20%甲维·茚虫威悬浮剂150、180 g/hm2处理药后19 d,在江苏睢宁县试验点对稻纵卷叶螟的保叶效果为71.0%、82.1%,杀虫效果为790%、887%;在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试验点保叶效果为84.5%、90.5%,杀虫效果为87.1%、93.6%,表明20%甲维·茚虫威悬浮剂在这2个剂量下对稻纵卷叶螟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适宜大面积生产推广应用。生产上建议于稻纵卷叶螟初孵幼虫盛期至1龄高峰期以150~180 g/hm2兑水600~750 kg/hm2均匀喷雾,如果虫量较大则适当增加药液剂量;若需多次用药防治,则应选择与其他药剂轮换使用。

关键词:甲维盐;茚虫威;稻纵卷叶螟;卷叶率;防效;剂量

中图分类号: S435.112+.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4-0131-03

收稿日期:2015-01-27

基金项目: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编号:201203038)。

作者简介:刘怀阿(1965—),男,江苏泰州人,副研究员,从事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研究。E-mail:13815824068@163.com。

通信作者:苏建坤,研究员,从事昆虫生态及抗药性监测研究。E-mail:yzsujk@163.com。

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ee)是中国水稻产区的主要害虫之一,广发分布于各稻区。除危害水稻外,还可取食大麦、小麦、甘蔗等作物及稗、马唐、芦苇等杂草,以幼虫危害水稻,辍叶成苞,躲藏其中取食上表皮及叶肉,仅留白色下表皮,孕穗后剑叶被害,影响开花结实,空壳率提高,千粒重下降[1]。稻纵卷叶螟是一种迁飞性害虫,由北向南1年发生1~11代,在江苏省发生2~3个世代,江苏每年初次虫源主要来自岭南北部地区,夏季成虫随西南气流迁入,常年主降区为江南和江淮南部[1-2]。江苏2003—2006年发生程度历史罕见,表现为迁入早、迁入量大、峰次增多,大发生至特大发生,严重田块白叶率100%,发生面积之大、危害时间之长为历史之最。农民在水稻生长季节为了防治稻纵卷叶螟要施药3~5次,对水稻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3]。

农药复配技术是合理使用农药、提高农药防治病虫草害效果、发挥农药经济效益及保证农作物丰收的重要手段,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复配农药的发展状况已被全世界公认为农药加工及农药应用水平高低的标志之一[4]。20世纪80年代,抗药性的出现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借助于北美、日本等国农药混用及混剂研究的成功先例,为给老品种寻求出路以及新合成农药延长寿命,混剂的研究大量进行。农药的合理混用可以扩大防治谱,提高防治效果,降低防治成本,延缓或减轻抗药性的产生和发展,同时还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次数,减少在田间的使用量,从而减少了在作物和环境中的残留,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5-6]。

稻纵卷叶螟已经对多种药剂产生了抗药性,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这就给生产上防治造成了较大的困难[7]。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注重水稻害虫防治药剂的研究,先后筛选了吡虫·杀虫单、吡虫·乙酰甲胺磷、噻嗪·异丙威等复配剂,在生产实践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近几年来针对稻纵卷叶螟的危害和防治,与江苏东宝农药化工有限公司联合研制开发了新型复配杀虫剂20%甲维·茚虫威悬浮剂。为进一步验证其实际应用效果,笔者于2013年7月选择了几种药剂与20%甲维·茚虫威悬浮剂一起进行了2地防治稻纵卷叶螟的对比试验,为大面积生产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防治对象

江苏睢宁县试验点试验作物为徐稻5号,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试验点试验作物为扬粳4227,防治对象为稻纵卷叶螟。

1.2 供试药剂

20%甲维·茚虫威悬浮剂由江苏东宝农化有限公司提供,30%茚虫威悬浮剂为江苏长青农化有限公司市售产品,22%氰氟虫腙悬浮剂为巴斯夫欧洲公司市售产品,24%甲氧虫酰肼悬浮剂为陶氏益农公司市售产品。

1.3 试验概况

江苏睢宁县试验点选在王集镇光明村永兴合作社承包田块,前茬小麦,土壤类型为沙壤土,pH值7.6,有机质含量1.67%,肥力中等。采用机插秧栽植方式,以河水灌溉,5月25日育秧,6月27日插秧,试验田7月5日施返青肥,同时加入20%丁·苄乳油除草。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试验点设在该所良种繁育基地,前茬油菜,土质为黏性土,肥力中等,pH值6.9,栽植方式机插秧,水稻长势良好,肥水管理一般。

1.4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7个处理:(1)20%甲维·茚虫威悬浮剂 120 g/hm2;(2)20%甲维·茚虫威悬浮剂150 g/hm2;(3)20%甲维·茚虫威悬浮剂180 g/hm2;(4)30%茚虫威悬浮剂 300 g/hm2;(5)22%氰氟虫腙悬浮剂180 g/hm2;(6)24%甲氧虫酰肼悬浮剂225 g/hm2;(7)清水对照(CK)。每处理4次重复,小区面积48 m2,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间筑埂隔开,肥水管理一致。

1.5 施药及调查方法

本试验用药1次,于稻纵卷叶螟卵孵盛期施药。睢宁县试验点于2013年7月30日以卫士-16型喷雾器均匀喷雾;江苏里下河农业科学研究所于2013年7月28日用长江-10型喷雾器均匀喷雾,兑水600 kg/hm2,试验前及试验期间未施用其他任何杀虫剂。调查方法:药后9 d调查卷叶数,药后 19 d 调查卷叶数及剥查活虫数。每小区平行跳跃法调查5点,每点5丛。施药后不定期观察各药剂处理对水稻生长的安全性。endprint

1.6 药效计算方法

卷叶率=调查卷叶数/调查总叶数×100%;保叶效果=[(对照区卷叶率-处理区卷叶率)/对照区卷叶率]×100%;杀虫防效=[(对照区活虫数-处理区活虫数)/对照区活虫数]×100%。计算结果均采用DPS软件Duncans新复极差法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江苏睢宁县试验点

由表1可知,20%甲维·茚虫威悬浮剂防治稻纵卷叶螟药后9 d保叶效果从低到高剂量分别为62.5%、73.3%、842%,对照药剂30%茚虫威悬浮剂、22%氰氟虫腙悬浮剂、24%甲氧虫酰肼悬浮剂的保叶效果为64.6%、56.7%、671%;药后19 d 20%甲维·茚虫威保叶效果依次为607%、71.0%、82.1%,对照药剂依次为70.6%、54.4%、663%。对药后19 d结果进行方差分析,20%甲维·茚虫威 180 g/hm2 处理效果显著优于120 g/hm2处理,高于 150 g/hm2 处理但不显著;150 g/hm2处理高于120 g/hm2处理也不显著。与对照药剂比较,20%甲维·茚虫威180 g/hm2处理显著优于22%氰氟虫腙,同时高于30%茚虫威和24%甲氧虫酰肼,但未达显著水平;150 g/hm2处理均高于3种对照药剂,但不显著。药后19 d 20%甲维·茚虫威由低到高剂量杀虫防效分别为677%、79.0%、88.7%,对照药剂依次为83.9%、629%、839%,分析结果:20%甲维·茚虫威 180 g/hm2 处理防效显著优于120 g/hm2处理,好于150 g/hm2处理,但不显著,150 g/hm2 处理高于120 g/hm2处理亦不显著。与对照药剂比较,20%甲维·茚虫威180 g/hm2处理杀虫防效显著优于22%氰氟虫腙,高于30%茚虫威和24%甲氧虫酰肼,但不显著;150 g/hm2处理杀虫防效显著优于22%氰氟虫腙,低于30%茚虫威、24%甲氧虫酰肼,三者之间不显著。试验期间观察未发现处理药剂对水稻有药害现象。

表1 20%甲维·茚虫威悬浮剂防治稻纵卷叶螟的效果(江苏睢宁)

处理

药后9 d 药后19 d

卷叶数(张) 保叶效果(%) 卷叶数(张) 保叶效果(%) 活虫数(头) 杀虫防效(%)

20%甲维·茚虫威 120 g/hm2 22.5 62.5 24.8 60.7b 5.0 67.7bc

20%甲维·茚虫威 150 g/hm2 16.0 73.3 18.3 71.0ab 3.3 79.0ab

20%甲维·茚虫威 180 g/hm2 9.5 84.2 11.3 82.1a 1.8 88.7a

30%茚虫威300 g/hm2 21.3 64.6 18.5 70.6ab 2.5 83.9ab

22%氰氟虫腙180 g/hm2 26.0 56.7 28.8 54.4b 5.8 62.9c

24%甲氧虫酰肼 225 g/hm2 19.8 67.1 21.3 66.3ab 2.5 83.9ab

CK 60.0 63.0 15.5

注:同列数据后不同小写字母表示5%水平差异显著(P<0.05)。

2.2 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试验点

由表2可见,20%甲维·茚虫威悬浮剂防治稻纵卷叶螟药后9 d 由低到高剂量保叶效果为70.0%、80.8%、88.3%,对照药剂30%茚虫威悬浮剂、22%氰氟虫腙悬浮剂、24%甲氧虫酰肼悬浮剂分别为80.4%、78.2%、86.6%;药后19 d 20%甲维·茚虫威保叶效果依次为77.4%、84.5%、90.5%,对照药剂依次为85.7%、83.8%、89.1%。对药后19 d 数据进行分析,20%甲维·茚虫威180 g/hm2处理保叶效果显著优于 120 g/hm2 处理,高于150 g/hm2处理,但不显著。与对照药剂相比,20%甲维·茚虫威180 g/hm2处理与24%甲氧虫酰肼效果相当,两者优于30%茚虫威和22%氰氟虫腙,但不显著;150 g/hm2处理与30%茚虫威、22%氰氟虫腙效果接近,三者低于24%甲氧虫酰肼,彼此之间均不显著。药后 19 d 20%甲维·茚虫威由低到高剂量对稻纵卷叶螟的杀虫效果分别为806%、87.1%、93.6%,对照药剂依次为871%、81.5%、903%。方差分析结果:20%甲维·茚虫威180 g/hm2处理显著优于120 g/hm2处理,高于150 g/hm2处理,但不显著;150 g/hm2 处理优于120 g/hm2处理,也不显著。与对照药剂对比,20%甲维·茚虫威180 g/hm2处理显著优于22%氰氟虫腙,高于30%茚虫威和24%甲氧虫酰肼,未达显著水平;150 g/hm2 处理与30%茚虫威、24%甲氧虫酰肼效果相近,三者均高于22%氰氟虫腙,彼此间均不显著。试验期间至收割前水稻生长正常,未发现供试药剂对水稻造成不良影响,表明各药剂对水稻安全。

表2 20%甲维·茚虫威悬浮剂防治稻纵卷叶螟的效果(江苏扬州)

处理

药后9 d 药后19 d

卷叶数(张) 保叶效果(%) 卷叶数(张) 保叶效果(%) 活虫数(头) 杀虫防效(%)

20%甲维·茚虫威 120 g/hm2 18.0 70.0 14.3 77.4b 3.0 80.6b

20%甲维·茚虫威 150 g/hm2 11.5 80.8 9.8 84.5ab 2.0 87.1ab

20%甲维·茚虫威 180 g/hm2 7.0 88.3 6.0 90.5a 1.0 93.6a

30%茚虫威300 g/hm2 11.8 80.4 9.0 85.7ab 2.0 87.1abendprint

22%氰氟虫腙180 g/hm2 13.1 78.2 10.2 83.8ab 2.9 81.5b

24%甲氧虫酰肼 225 g/hm2 8.1 86.6 6.9 89.1a 1.5 90.3ab

CK 60.0 63.0 15.5

注:同列数据后不同小写字母表示5%水平差异显著(P<0.05)。

3 小结与讨论

害虫抗药性已经成为日益紧迫的世界性问题,因此制定合理的抗药性治理策略是害虫综合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抗药性治理是既将害虫控制在危害的经济阈值以下,又保持了害虫对杀虫剂的敏感性[8]。通过在时间和空间上大范围限制某些杀虫剂的使用,从而达到保存昆虫对药剂的敏感性来维系杀虫剂的有效性,当前开发一种新农药的时间越来越长、代价越来越大,而因抗性问题被淘汰的速度却越来越快,因此延缓害虫对现有药剂产生抗性显得尤为重要,必须像保护自然资源那样保护害虫对药剂的敏感性,更好地延长药剂的使用寿命。选择最佳的药剂配套使用方案,大力推广新型复配剂的合理使用以及各类单剂、混剂与增效剂之间的搭配,避免长期单一使用某一药剂,注意选择无交互抗性的药剂间进行混用或交替轮换使用[9]。

目前防治稻纵卷叶螟最常用的单剂包括有机磷类、双酰胺类、大环内酯类、钠通道抑制剂等,从田间防治效果看,茚虫威、氰氟虫腙、甲氧虫酰肼、氯虫苯甲酰胺等对稻纵卷叶螟保叶效果和杀虫效果均在80%左右,可以作为稻纵卷叶螟的选择性药剂[10]。当今提倡水稻害虫治理从栽培技术、生物措施、生态调控等多方面入手,但化学防治仍是最重要的措施[11]。本试验研究结果,20%甲维·茚虫威悬浮剂150、180 g/hm2 防治稻纵卷叶螟药后9 d,在江苏睢宁试验点保叶效果为73.3%、84.2%,在江苏扬州为80.8%、88.3%,相比于对照单剂其速效性有所提高。药后19 d在江苏睢宁试验点保叶效果71.0%、82.1%,杀虫效果79.0%、88.7%;在江苏扬州试验点保叶效果84.5%、90.5%,杀虫效果87.1%、936%。结果表明20%甲维·茚虫威悬浮剂在合适剂量下对稻纵卷叶螟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且对水稻安全,适宜在大面积生产上推广应用。实际使用时建议于稻纵卷叶螟初孵幼虫盛期至1龄高峰期以20%甲维·茚虫威悬浮剂150~180 g/hm2 兑水600~750 kg/hm2均匀喷雾,如果虫量较大则适当增加药液剂量,若需多次用药防治,则应选择与其他药剂轮番使用。由于稻纵卷叶螟在年度间、地区间发生时间、程度及气候条件存在差异,所以必须因量、因时、因地制宜,制定切实可行的治理方案,才能达到最佳效果[11]。

参考文献:

[1]刁春友,朱叶芹. 农作物主要病虫害预测预报与防治[M]. 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89-99.

[2]李保同,裴春梅,葛洪滨,等. 5种复配药剂防治水稻稻纵卷叶螟的田间药效试验[J]. 农药,2008,47(6):450-451.

[3]朱桂梅,杨敬辉,潘以楼,等. 34%丙溴磷·氟啶脲乳油防治稻纵卷叶螟使用技术[J]. 江苏农业科学,2007(6):88-90.

[4]张玉聚,李凤敏. 复配农药实用技术[M]. 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9.

[5]杨燕涛. 水稻害虫可持续治理中杀虫剂适应性评述[J]. 农药,2007,46(9):580-585.

[6]杨向黎,林爱军,王 军. 我国农药混剂的开发与应用现状[J].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2(4):544-548.

[7]苏建坤,褚 柏,陈伟民.稻纵卷叶螟抗药性测定方法初探及抗性监测[J]. 上海农业学报,2003,19(4):81-84.

[8]劳什R T,塔巴什尼可B E. 害虫的抗药性[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7:49-63.

[9]刘怀阿,祈建杭,陈金宏,等. 几种复配剂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比较[J]. 江西农业学报,2013,25(1):70-72.

[10]潘志文,朱 伟,陈银凤,等. 几种杀虫剂对稻纵卷叶螟的田间药效评价[J]. 江苏农业科学,2014,42(12):158-160.

[11]杨燕涛,王东华. 水稻害虫无害化治理中杀虫应用技术探讨[J]. 农药科学与管理,2008,29(2):36-40endprint

猜你喜欢
稻纵卷叶螟甲维盐防效
甲维盐提纯工艺优化研究
农药助剂防治蔬菜小菜蛾田间药效试验
鸭脚树星室木虱的防治药剂筛选试验
30%苯甲·丙环唑不同施药期对水稻纹枯病防效及产量效应的试验研究
不同药剂拌种防治水稻病虫害药效试验初报
脲醛树脂预聚体对甲维盐微囊结构影响
4%甲维盐.氟铃脲乳油防治十字花科蔬菜斜纹夜蛾的药效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