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域、惯习与文化传承

2015-06-15 14:37陈柳吴淑岚廖婷
老区建设 2015年8期
关键词:场域

陈柳+吴淑岚+廖婷

[提  要]南昌采茶戏是南昌地区特有的地方传统戏曲剧种,其表  形式多样且生动活泼,内容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故事为主,自其诞生以来深受南昌人民的喜爱。在今天这样一个多元化审美时代里,南昌采茶戏走过辉煌,迎来了发展困境,当下的生存现状让人深深担忧。文章试图结合皮埃尔·布迪厄的场域、惯习理论,即立足剧团、员、观众等场域行动者,从布迪厄理论分析当前采茶戏所面临的问题及其原因,通过分析整理,试图摸索出一个切实可行的南昌采茶戏的全新传承方案。

[关键词]场域;惯习;南昌采茶戏

作者简介  陈 柳(1972—),女,上饶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音乐学;吴姝岚(1976—),女,上饶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音乐学;(江西上饶 334001)廖 婷(1973—),女,江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音乐学。(江西南昌 330022)

南昌采茶戏是流传于江西南昌地区的一个地方戏曲剧种,故名“南昌采茶戏”,其也是江西境内诸多地方剧种中的代表性地方剧种之一。根据目前江西学界普遍接受的观点,其历史可追溯到清晚期的光绪年间,即十九世纪上半叶起开始广为流传于南昌各乡间村落的古老戏剧表形式。时至今日,这个已有一百八十多年历史的古老剧种,直到今天仍然是南昌地区喜闻乐见的地方剧种之一。南昌采茶戏的由来,主要来自南昌地区传统的农耕生活方式,南昌地处江西中北部,清晚期茶叶种植是本地区的主要农业支柱产业。茶农们在每天的生活劳作和娱乐休闲中,自发的组织形成了一种最初的采茶戏形式,在其漫长的发展  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今天的采茶戏。最初的表形式尤为朴实简单,从“攀笋”、“秧麦”、“卖棉纱”等传统剧目来看,都是表现劳动人民日常生活的小戏,人物角色只有一丑一旦,增加了新剧目之后,又添了一个小生,因此就叫“三角班”(“脚”同“角”)。根据记载,最早有人在南昌禾埠起班,到光绪中叶,南昌北岸有下四班:金玉、清泰等;南岸有上四班:四喜、庚义等,这是现在所知的最老班社。到了光绪末年,随着各大戏班子的规模和从业人员的不断扩大,以及受到赣剧和京剧等已经规模定型的代表大型剧种的影响,原来主要以表本地小戏为主的本地戏班子,开始逐渐加一些大型剧本的出,从而逐渐形成了所谓“半班”的表方式。到了民国时期的1927年,经过一段历史变迁的南昌采茶戏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南昌采茶戏也开始被邀请入班,从而结束了只在乡村表难登城市大雅之堂表的旧习,采茶戏在这个时期也堂而皇之的进入南昌市区的各大出场所,开始各种定期的商业出,并迅速在城市中生根发芽。与此同时,其也积极地吸收当时已经在城市舞台上相当成熟代表剧种的特长之处。在这段时间采茶戏不仅在唱腔、伴奏、乐器等方面有所改进,而且在服装、舞台美术等方面也大为改观,剧目场次逐渐增加,表  形式也变得复杂起来。

员角色也更加丰富,角色行当有生、旦、净、丑四个基本类型,有花旦、青衣、老生等九个行当,各行当的声乐技巧、身段工架乃至化妆服饰等各种造型手段,也都形成了不同程式和规则。

据统计,南昌采茶戏流传下来的老戏共有121个,包括小戏54个、大戏67个。新中国成立后,上创作、改编或修审过的古装戏和表现现代人民生活的时装戏,大小约有30余个。

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伴随着各种多元化表形式崛起而带来的挑战和竞争。曾今辉煌一时的采茶戏也由此转入了低谷期。南昌采茶戏逐渐面临与流行和新潮流争舞台的挑战和考验。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人才断层脱节,即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南昌采茶戏从业人员的流失与断层现象日益严重,很多优秀的员不满现状开始大面积转行,优秀的青年艺术人才对于传统的采唱戏缺乏认识和信心;二是出团体深陷财政危机,即在出市场低谷时期,剧团无法自主维持自身的运营,无法支付员的工资,没有更多的财力改进剧团运营,无法引进更多更好的表所需设备和服装,舞美陈旧,设备老化,没有原创等一系列问题深刻困扰着南昌采茶戏剧团的运营。最后是市场问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审美水平的提高,观众市场难以继续扩大。

南昌采茶戏所遭遇的上述困境和问题,其实在西方很长一段时间也是曾出现。布迪厄是活跃在上世纪法国文艺批评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他在研究欧洲戏剧的诸多社会性问题时,提出了——“场域”、“惯习”、“资本”等三个关联理论。“场域”,又名(field):布迪厄认为:“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network),或一个构型(configuration)。而“惯习”(habitus):具有社会性和可变性,是一个场域里大部分行动者在某个时期的主要情感体验和处事方式,具有习惯、习性的意思,但是却不是单纯反射性的习惯,而是一个透过长时间生活实践,累积下来的,被视为理所当然的一种习性。布迪厄在其社会学研究中常常将场域和惯习分析联系起来分析问题。场域是具有惯习的场域,没有惯习的场域是不存在的;惯习是场域的惯习,脱离场域的惯习也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说,每个场域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惯习,每种惯习都是在特定的场域中成长和发挥作用的。根据布迪厄的观点理论,对于南昌采茶戏文化的当代传承问题,不能忽视时代对于艺术的需求,也不能忽视社会政治等大背景对于艺术的影响,即南昌采茶戏的发展或研究,均不能脱离其所属的大语境环境。而另一方面,在聚焦与南昌采茶戏场域所相关的行动者——剧团、员、观众等行动者的存在运行方式,才是对南昌采茶戏文化的传承发展发挥着核心作用的重要环节。

一、南昌采茶戏文化场域

1.剧团

南昌采茶戏的剧团是其赖以生存的重要载体,即如果没有了采茶剧团的繁荣发展,南昌采茶戏的发展根本无从谈起。与其他姊妹地方剧种一样,南昌采茶戏的传承发展更多的时候取决于是否有一些大师级别的采茶戏老艺人。在采茶戏传承发展的关键时期,应该充分调动这些优秀的民间戏曲艺人的积极性,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一个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通过发扬他们自身各自不同的优势,扬长避短博采众家之长,为采茶戏的传承发展寻找到新的出路和契机。特别是让这些多年来从事表实践且有着丰富经验的老艺人们,参与到采茶戏的革新传承之中来,发挥他们集体的智慧与各家之长,一同为南昌采茶戏寻找新的出路。作为南昌采茶戏传承发展的主题,即布迪厄理论中所谓的主要“行动者”,其在这一过程中则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剧团可以通过自身的改革创新,将剧团的发展放置到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去,大胆地让剧团经受市场的洗礼;另一方面剧团也可以通过发挥自身的社会资源优势去寻找积累更多的可利用的社会资本,切实有效地将无形的文化艺术资产,能动地转换成文化商品,接受市场经济的考验。endprint

南昌采茶戏剧团早期主要有创始于道光年间的三长班,创始于同治年间荷湖周家三脚班,创始于光绪年间的合义堂,民国年间的贫民省剧社、井坊兄弟游戏班、南昌地方难民剧团等。1949年后,传承南昌采茶文化方面做出最大贡献的当属南昌市采茶剧团,于1956年由民营公助的“南昌地方剧团”改建而成,并于1968年12月抽调江西省采茶剧团、南昌市采茶剧团两团的艺术骨干重新组成南昌市采茶剧团,成为传承南昌采茶戏的中坚力量。另外,建国后南昌市周边县区也相继成立采茶剧团:1959年11月成立南昌县采茶剧团;1956年4月成立新建县采茶剧团;1957年12月成立安义县采茶剧团;1956 年成立进贤县采茶剧团,1960年3月成立南昌市童声采茶剧团.......

上述这些采茶戏剧团,在各自漫长的发展历程中,虽几经沉浮,辉煌与挫折交替,但都积极地巩固着自身的文化资本提升态势,在不断地出实践中传承着南昌采茶戏的传播与普及,为南昌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承贡献了自己的一份贡献。他们在传承的过程中,一方面紧抓自身文化资本的提升,另一方面不断努力巩固自己的场域文化空间;一方面积极努力地争取更多的社会认可和社会资本,另一方面也积极地将其转化为剧团运作发展的经济资本;正是在充满艰难与挑战的过程中,传承了南昌采茶戏,为江西地方戏剧戏曲市场争取到了可贵的一席之地。

2.  员

员是戏剧舞台的主角,也是传统戏剧的主要行动者与传承者。员水准的高低是直接关乎于表  实践和传承发展的核心要素。优秀的传统戏剧表  艺术家不仅是一位优秀的表者,有时候更是一位重要的改革者、教育者、研究者等身兼数职的重要人物。纵观南昌采茶戏的历史脉络,正是一代一代不同时期的优秀戏剧艺人,在他们呕心沥血的艰辛历程中,用汗水和心血滋养了南昌采茶戏的传承发展。正是他们每个人的艺术生涯构筑了传承至今的南昌采茶戏。目前可查解放前活跃于南昌地区的优秀艺人及其团体主要有:以刘启召(“梅生子”)、谢与旺(“猴子”)、傅朝果(“腊婆子”)、李志福(“福宝子”)等四位并列而成的三长班的“新建四子”;以及合义堂的吴方金,曾有“青衣泰斗、文武花旦”之称;熊印根善文武老生,其技艺与戏德均受同行盛赞,誉为“南昌三根”之一。解放后南昌采茶戏步入鼎盛时期,曾多次为重大政治和外交活动做专场出,主要员还受到了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59年8月,党的八届八中全会在庐山召开,省采茶剧团出了大型传统戏《三女抢板》,毛泽东看完出后接见了剧中主要员邓筱兰、陈飞云等人;1968年底,南昌采茶剧团、省采茶剧团合并为南昌市采茶剧团。受“文革”的冲击,剧团工作停滞,大多数员下放,剧团主要出《红灯记》等具有革命色彩的采茶戏。打倒“四人帮”后,南昌采茶剧团逐渐走上了辉煌的顶峰。1978年,南昌采茶剧团出的《宝莲灯》卖座创历史记录,连续两百多场爆满。辉煌的采茶戏市场造就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其中,邓筱兰就是其中的佼佼者。邓筱兰,生于1926年,1990年辞世。她幼年随戏班子游走江湖流落到南昌,10岁开始学习南昌采茶戏,12岁登台,15岁成为戏班的台柱子。1956年,成为南昌市及江西省采茶剧团团长。因为功底扎实,戏路宽,“茶味”浓香,行腔婉转华丽,刻画人物深刻细腻,曾为中共八届七、八中全会出,受到毛主席、周恩来、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出次数多了,毛主席和周恩来都亲切地喊她“表妹”(妹妹加之江西老表的昵称)。

当我们再次穿越历史,借鉴布迪厄理论重新审视这些曾今鲜活于舞台之上的诸位南昌采茶戏名家之时,会发现这些优秀的传统戏曲民间艺人就是南昌采茶戏文化场域中的代表人物,正是其无形传承历史的主角和行动者。他们在艺自己艺术人生的同时,也为南昌采茶戏文化场域的构建添光加彩,拓展出更多丰富的地域特色文化符号,提升了采茶戏本场域文化资本的档次。

3.观众

观众是研究南昌采茶戏文化域场时,最容易忽视的受众群体,即相对于场域之中的行动者,观众则是戏曲文化场域之中,处于员对立面的另一位参与者,同时更是又一位重要的行动者。观众是采茶戏艺人及其团体发展的重要支持者,两者相辅相成,观众作为场域之中的欣赏者,观众的审美态度、审美水准、审美取向等,都对该地区传统戏曲的发展给予了直接重要影响。从另一个视角看,传统戏曲团体其实本身就是传统文化  出市场中的文化生产者,他们为了满足更多不同层次和需求观众的要求,其通过自己的劳动和创意,努力迎合观众的审美需求生产文化产品——传统剧目;在这个过程之中,观众的反应显得至关重要,因为观众的反应直接判断了艺人和剧团的文化产品是否畅销,是否为文化市场中消费主体——观众所接受。观众喜欢则艺人和剧团受欢迎,由此增加场域活动者收益,由此良性循环;反之,收益减少,生存受到威胁,最终被文化市场所抛弃。所以,要想深度改变南昌采茶戏低迷的局面,必须关注到场域之中的大众主体——即观众,因为这个行动群体才是南昌采茶戏发展的主体。只有争取到更多的观众群体,才是深度解决南昌采茶戏当下困境的好办法。

二、南昌采茶戏场域中南昌人的惯习

南昌采茶戏作为立足于南昌本土地域文化土壤,而发展传承的地方代表剧种,其无处不彰显着南昌地域特色的文化符号。采茶戏的戏文行腔都是以南昌方言为基础的,剧中所折射出来的人文风情也都是南昌老百姓的真实再现,南昌人的审美惯习和思维方式、性格特征等均潜移默化地深入其中。这些极具代表性的特色文化符号不仅使南昌采茶戏极具本土特色,有别于其他地方剧种,而且也充分展示了南昌人在自己的文化场域中的角色扮和角色行驶,集中体现了南昌人千百年来所传承的地域文化风土人情。

文化场域中的南昌特色文化符号与采茶戏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的。一方面采茶戏文化域场中的行动者——民间艺人,其本身就是土生土长的南昌人,同时在其漫长的艺术表与创作过程中,没有人比他们更懂得南昌观众所喜爱的艺术需求,由此在漫长的艺术变迁之中,这些文化符号也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到南昌采茶戏的传承变迁里,成为了南昌采茶戏文化资本中的精髓部分。与南昌观众审美需求和文化关系相吻合的南昌采茶戏,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自我调整、自我变革,能动地与之越发吻合,一方面成为采茶戏文化在过去现在代代相传的客观保证,另一方面也成为南昌采茶戏不断自主吸收南昌地域特色文化的主要原因。endprint

所以在争取更多文化受众,抢占更多文化市场份额的观点之下,应该着  于如何努力让南昌采茶戏的审美文化与南昌人的地域文化惯习特色更加吻合,这才是解决问题的钥匙。而且还应该开阔研究视野,不要仅仅局限于南昌本地区,因为单一地区的范围毕竟是有限的,应该放寻找并拓展具有一定文化近缘性的周边地区或其他地区,甚至上升到整个江西省及周边深受赣文化影响的其他区域。文化域场的拓展,能够为南昌采茶戏行驶者争取到更多的市场份额和观众,从而获得更多的文化资本、经济资本、社会认同、社会资本等多方面的收益,为南昌采茶戏的传承发展寻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通道。

三、南昌采茶戏的发展出路

南昌采茶戏今天所遇到的诸多问题,其实与其他地方的传统戏曲剧种在发展中所遇到的情况是一样的,在审美日趋多元化的后现代审美时代里,传统戏曲越来越受到更为严酷的冲击和考验。针对这一现象,不同的学者也给出了不同的解释,有的认为当前传统戏曲艺术的低迷归咎于全球经济一体化大背景下,多元化文化潮流对本土传统艺术的巨大冲击,即审美单一和讲究意境审美的传统戏曲和今天多感官、多视角、多文化等多元化后现代主义审美,已经无法相提并论了,因为它已经无法全方位的满足现代人快节奏和功利主义至上的审美习惯了。

从当下的现实情况来说,南昌采茶戏的发展困境几乎已经是一个众所周知的现象了。作为今天南昌传统采茶戏的代表团体——南昌市采茶剧团,由于不能展开定期的剧目出,只能是迎合当下南昌观众的审美需要,主要以上各种商业性歌舞表为主,同时接受一些商业出,以此来维持剧团的日常运作及团务开支。作为表主体的员的情况则更不容乐观,面临着大面积年龄老化、转行离职、业务水准下降等诸多客观问题,且日益恶化。如此,剧团自身与观众危机、以及员问题等诸多问题,扑面而来,使得今天的南昌采茶戏的近况越发危机,如此下去,南昌采茶戏将面临失传的危机。

根据2006年6月8日出版的《中国文化报》上载有《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通知》指出:“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对于这个观点笔者认为,利用博物馆等设施来强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同时也看到了国家对于此类问题的关注与解决态度。但是,这其中还存在一个问题,即对于一些静态或固态的文化艺术,采用此类方式是非常有利的,而对于像南昌采茶戏这样的活态无形文化遗产来说,将其禁锢在博物馆之中,等于剥夺了传统戏剧剧种的生命力。这样的做法将使得南昌采茶戏丧失了自身的活性与表  的特性,将不再生动呈现,由此将更会被当下观众所遗忘。

为了南昌采茶戏更好的发展与传承,还是主张能够采用一种活态解决办法,来解决当下的诸多问题。还是应该尊重传统戏剧艺术本身的特性,从场域和文化资本、社会传播等开阔式宏观视角解决问题。

1.增加南昌采茶戏的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

可以说南昌特色是南昌采茶戏的最大特色,特别是其中所蕴含的南昌特色文化审美惯习与南昌地域风土人情等更是南昌采茶戏立足的根本。所以,任何针对南昌采茶戏危机问题的解决办法,都不应该忽视这个根本要素。应该从社会宏观语境视野出发,针对南昌采茶戏中所折射出的本地文化场域相关的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经济资本等利益要素入手。当下南昌采茶戏所面对困境的主要原因,也正是因为其在文化资本转化为文化商品的环节上脱节而造成的,即其没能在现实的文化市场经济竞争中,寻找到自己最佳的位置与运作模式,从而使得自己在文化市场竞争的博弈中败下阵来。

提升整合当前南昌采茶戏的文化资本,必须从南昌本土的地域特色文化入手。南昌采茶戏作为南昌地区的代表剧,其存在并突出于众多传统戏曲种类的原因,就是因为其所具有的南昌特色,如果忽视了这一根本,南昌采茶戏将失去赖以存在的基础,将会变得不伦不类,失去自我存在的价值。

艺术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将为创作带来意想不到的真实,比如:劳动人民在社会生产中,每天所使用南昌所特有的生产工具或道具,是可以经过艺术的升华而添加到艺术创作于表之中;南昌老百姓所特有的风土人情、生活方式、生活惯习等,甚至是南昌地区所特有的宗教信仰文化等,都是丰富南昌采茶戏创作的源泉,这些地域特色要素也是南昌采茶戏艺术创作的准则;作为采茶戏唱腔和戏文中最重要的南昌方言,更是戏曲意境和韵味的精华,南昌方言所特有的语调、措辞、惯习等特征,都是采茶戏行腔走韵时的重要元素。

2.利用南昌采茶戏的经济资本

南昌采茶戏要发展离不开足够的经济资本,这些资本来源有一部分是国家的财政支出,更多的需要南昌采茶戏场域的行动者利用南昌采茶戏艺术本身的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去争取。可以利用南昌采茶戏传播南昌文化,也可以利用南昌采茶戏出赚钱,把南昌采茶戏推向市场,利用南昌采茶戏丰富的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换取支撑发展的经济资本。

要持续利用南昌采茶戏的经济资本就必须要有观众。目前来说,培养年轻观众对南昌采茶戏的长远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培养年轻观众,它的意义还在于培养他们的南昌文化认同感,这些年轻人长大后就是南昌采茶戏最好的传播者和代言人,他们可能把南昌采茶戏这种地方性的戏曲传播到全国甚至世界各地,让更多的人了解南昌采茶戏,这也是传承南昌采茶戏文化的一条路径。

3.保持场域跟文化惯习的合拍

南昌采茶戏文化场域和南昌人的惯习在社会转型的过程发生了一定的改变。保持南昌采茶戏文化场域跟南昌人文化惯习的合拍就是要求现在的南昌采茶戏必须要跟现代南昌人的审美情趣和思想感情接轨,展现出南昌人和南昌文化的精神风貌和时代风采,让观众觉得台上出的就是自己身边的事,故事讲的就是自己熟悉的场景,这样观众就会被出所吸引,也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

南昌采茶戏植根于南昌本土的文化环境,必然有南昌本土的文化符号和南昌人的文化惯习。南昌方言、信仰和风俗习惯是探讨南昌采茶戏与南昌地域文化之间的勾连,也是审视和考察南昌采茶戏文化与南昌人文化惯习关系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如果对南昌采茶戏的研究持续深入,就能体会和发现南昌本土文化对采茶戏文化影响的深远意义。对于南昌采茶戏文化与南昌人文化惯习之间的联系的研究目的和意义极大地促进了南昌采茶戏文化场域与南昌人文化惯习之间的更加合拍。唯有保持这种文化上的合拍关系,南昌采茶戏才能在南昌人心目中保持持续长久的亲切感,南昌人才能从南昌采茶戏及其场域文化中看到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参考文献

[1](法)皮埃尔·布迪厄、(美)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李猛、李康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2]高宣扬.布迪厄的社会理论[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

[3](美)斯沃茨.文化与权利:布迪厄的社会学[M].陶东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4](法)皮埃尔·布迪厄.实践感[M].蒋梓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

[5]容世诚.戏曲人类学初探:仪式、剧场与社群[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6]张建国.“采茶戏”和“彩调”中的女性文化特征[J].中国音乐学,2009,(2).

[7]李寿麟、牛田人.采茶戏源流考[J].嘉应大学学报,2003,(1).

[8]黄文华.赣南采茶戏丑角艺术的审美价值[J].中国戏剧,2009,(9).

[9]张佩莺、钟海林.对赣南采茶戏传承的思考[J].中国戏剧,2007,(2).

责任编辑:刘忠林?演endprint

猜你喜欢
场域
老师,你会使用场域效应吗
德育场域视域下中小学德育工作问题分析及优化建议
从个体雕塑出发看传统雕塑中场域构建的关系与呈现
场域理论下网络打赏现象分析
查无此人
刘晓玲:突破学校德育的场域困境
食物链
关于空间与场域关联性的探讨
基于“学习场域”的专业成长方式构建漫谈
如何构建基于“学习场域”的教师专业成长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