缙云山下

2015-06-15 08:21陈丽萍
中华手工 2015年6期
关键词:南京路缙云山北碚

陈丽萍

坐上回北碚的车,不多久淅淅沥沥下起雨来。窗外,缙云山越发朦胧,想起唐代诗人李商隐那句“巴山夜雨涨秋池”,缙云这座“巴山”,在雨中越发像一座巨大的屏风,把热闹的重庆城挡在外面,留给北碚这座小城无边的安静。

遇见“民国”

因为8年多的陪都历史,重庆留下不少民国的痕迹。如果要选一个痕迹最重的地方,私心觉得北碚为最。北碚老城区,有一条狭长的南京路,与国内50多座城市的南京路(街)相比,这条南京路并不繁华,却足够独特。

“九一八”事变后,为激励国人奋发图强、坚持抗战,当时北碚的行政长官卢子英决定“以各沦陷区的地名,改定旧街路名。”于是,清合路、学园路、金佛路、均和路等15条街道先后改名为辽宁路、大连路、上海路、南京路……日军攻占一个地方,北碚就将其命名为一条道路,是无奈,是提醒,也是铭记。

也许正是这份铭记,让那时的北碚掀起一个个抗日热潮,这份热潮吸引着各路人士到来。至今,在北碚还保留着老舍旧居、梁实秋故居、有众多文人痕迹的金刚碑……赫赫有名的他们,留给北碚深厚的文史记忆。

北碚老城不大,20分钟就能走完,城市规划却很好,整个街道呈“井”字形,相比重庆城的起伏不平,整个城区显得很平坦,不时能见到骑自行车的人。这一切,要归功于一个人——卢作孚。这个“民国船王”主政北碚时,进行了大规模的乡村建设和社会改革,一手搭建了北碚老城的框架。他不希望北碚成为像重庆主城那样十里洋场的“上海模式”,而是积极开拓实业、发展文化和旅游,成为民谋福祉的“北碚模式”,于是有了北川铁路、中国西部科学院、天府煤矿、北泉公园、北碚图书馆、兼善中学……七八十年过去了,卢先生搭建的北碚框架依然屹立。从北碚步行街往江边走,中间就是北碚公园,卢老长眠于此,墓碑前方是他的雕塑,弯腰鞠躬,唤一声“北碚之父”吧,他当之无愧。

一群人,影响一座城。卢作孚虽然是进取的,但城市里的文人却是懂得享受的。所以和重庆人的风风火火不同,北碚人生活更闲适,没事的时候喜欢看书、养花、喝茶、盘珠、玩石……

缙云山 手艺人

如果说北碚老城适合寻古,那么新城显然适合寻艺。

从老城坐地铁,一站路就到了新城。出站就是缙云广场,背靠缙云山,十分开阔,夜晚是广场舞的天下。小雨依旧,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左转,穿过几条小道,便可看到一个弧形“建筑”。仔细看,是“半圈”门面,有木艺、茶道、石艺……继续往前,另外“半圈”门面是书画。这里是北碚民间工艺和美术聚集地,闹中取静。

也许是下雨的缘故,好几间店都没有开门。一路走过去,见到好几个老石缸,种着睡莲,石缸露出一半在外,正好接住雨水,漾开一片涟漪。信步迈入沉世间艺术空间,一家可以喝茶的地方,随你走动,老板不闻不问。隔壁的玄竹堂来了一个小姑娘。“平时大家差不多10点开门,下雨天就更懒得起了。”小姑娘是做兼职的学生,很热心,“陈老师有时候会在店里雕,也不着急,慢慢做。”基本上,这半圈手艺人都是这个状态,店铺半开半闭,做事不慌不忙,有工作室,也在店铺做活。

见我饶有兴致的样子,有人主动招呼。“随意看看。”店主陶老是一个捡石头的人。我问:“是长江石么?”他纠正,“是嘉陵江石。”因为在嘉陵江边捡的,甚是固执。在北碚,不乏捡石头的人,尤其嘉陵江对岸的先锋村,村民都不种地,每周出去一趟捡石头,居然发展出一个产业链,获美名“奇石村”。

李启毅的臻楠阁在最左边,店内略为空荡,不过几个摆件、梳子、佛珠,材质均黑乎乎的。他取出一盏高瓦数灯,照在木头上,灯光所到之处,金丝浮现。尤其店中间那块镇店之宝,金丝波动,气势十足,那是阴沉金丝楠木。这个80后手艺人,正研究做木扇。“来点不一样的。”他很喜欢北碚的气氛——够慢,“阴沉金丝楠大多经过几百年的沉淀,值得花更多的时间。”

从臻楠阁出来,不远处就是梅花山,抗战时期牺牲的最高将领张自忠长眠于此;再往前,是西南大学,梁实秋住过的雅舍就在山脚,老舍住过的多鼠斋也相去不远;还有藏在步行街边的“红楼”(北碚图书馆),江边的自然博物馆……北碚,也值得花更多时间,体会城中手艺的慢调子。endprint

猜你喜欢
南京路缙云山北碚
北碚: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最亮底色
中国新诗创研中心在重庆北碚揭牌
张钒油画作品
梁漱溟在重庆北碚的文化教育活动
重庆缙云山旅游资源开发初探
上海南京路百年变迁
《北碚在抗战: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
透视上海市城市规划与城镇化进程
缙云山
缙云山森林土壤微生物数量与群落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