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如何“新编”?——读宋世明《打马过江湖》兼及其他

2015-06-16 08:02赵普光
青春 2015年6期
关键词:路人甲新编人心

赵普光

1935年10月26日,上海。鲁迅在且介亭为自己第三部小说集《故事新编》写序言。他说:“是想从古代和现代都采取题材,来做短篇小说。”“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一篇。”鲁迅随意点染,竟然成为一种堪称独步的小说体例“故事新编”,在百年中国文学中,余脉一直不断。

80年后,南京。一位名叫宋世明的作家,正在奋笔疾书,写作一篇题为《打马过江湖》的小说。读《打马过江湖》,我竟不自觉地想到了《故事新编》。我并不是拿宋世明和鲁迅比,我想连宋作家自己也还不敢这样想。但是,如果从对历史的戏仿与典故的化用上看,《打马过江湖》确乎可以看作“从古代和现代都采取题材……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一篇”。

鲁迅写的多是“大人物”,启蒙意识使内心充盈着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英雄气。而宋世明《打马过江湖》更多用心在路人甲那样“这辈子活得面目模糊,毫不起眼”的小人物身上。《打马过江湖》与《史记》中经典且精彩的“鸿门宴”有关,但作者没有停留于重复拼制王侯之间的争斗、算计,而是将笔触聚焦于如恒河沙般的一个“群众演员”路人甲身上。太史公耗神最多用笔最细的精彩之处,在宋世明这里只是被虚化为简单的背影轮廓:“楚兵甲突然望见大帐内一条身影在舞动,映在帐篷顶上的影子时长时短,时速时滞。楚兵甲说楚兵乙你看,楚兵乙再看时影子已变成了两条。两条身影分分合合,影影绰绰,无声无息。楚兵甲和楚兵乙茫然而又遥远地望着那些无声动着的影象。”若干年后,垂垂老矣的楚兵甲,最后只是在念叨被樊哙打掉的两颗门牙!面对“影响的焦虑”,一反常规,独取其小,才能直击人心。看似小人物,每一颗心灵深处也激荡着几多波澜。人人都是路人甲,或曾是路人甲。每个人都想出镜,大多数只能沦为喧闹的背景,可是即使幸运的能够有个特写或者成为配角、主角,然而这背后的过程却不能细看,或肮脏,或荒诞,或狗血,在这个戏中或许是主角,但是在整个历史中,不过只是个路人甲。

在《打马过江湖》之前,宋世明还有两篇小说值得一提。一篇是《宋朝的娱乐生活》,在这篇小说中,刽子手康正午的暴戾之气在决绝之中得到了救赎。另一篇叫做《流沙》,写曾经在中国民间社会很常见但是现在已然消失的民间卖艺者。三篇连在一起,可以视为宋世明的“江湖系列”。其中所着意塑造的都不是名垂史册的英雄,而是芸芸众生中的某一个。但这些人内中又藏着超越一般世俗中人的执着之心、恪守之道与浩然之气,从而隐于红尘而又超拔红尘。笔者姑且将这种方式称之为“反英雄的英雄气”。

江湖系列是一种隐喻,隐喻的是人心,是一种人性中的本色。对本色的坚守,就是一种侠义。所以宋世明在书写主人公荡气回肠与诚朴笃厚的同时,都隐隐有一个对比。路人乙的钻营与无底线,凸显的是路人甲的本心之葆存;普通卖艺者的小伎俩,凸显的是杨铁锤的本分。现实生活中,宋世明说话与行事多戏谑,让人误以为其近于道家。然而他的“江湖系列”让人看到,作者骨子里更尊崇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儒家。

宋世明在《流沙》创作谈中自问:“人人皆有江湖,世上独缺英雄。这个小说写完了,下一个江湖在哪里?”而我的答案是:江湖在人心,英雄更在人心。人生在世,英雄气易有,而平常心难得。真正做到平常心,或许才是真英雄。

猜你喜欢
路人甲新编人心
龟兔赛跑新编
新编报到等
如何让人物从“路人甲”变成“主角”
愿得一人心
你算得出甲能喝几瓶汽水吗
软糯甜美 俘获人心
《亡羊补牢》新编
“反腐”过后人心能否维稳?
打动人心的琐碎
《我是路人甲》横店漂流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