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先进地区区域创新发展的实践及启示

2015-06-16 11:44庞彦翔
经济研究导刊 2015年14期
关键词:区域创新启示发展

庞彦翔

摘 要:区域创新发展是当前引领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式。区域创新发展的实践推动了区域创新理论研究的深入,并在更广大的范围内推动了区域发展实践。研究分析了美国硅谷、欧盟、日韩在区域创新发展方面的做法,并对促进区域创新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先进地区;区域创新;发展;启示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4-0044-03

引言

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加深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使得区域创新能力在地区经济获取国际竞争优势方面成为决定性因素。创新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量,区域创新是区域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

通过对国外先进地区区域创新发展的实践进行梳理和总结,从中获取有关区域创新发展的启示,丰富区域创新理论,以加快我国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工作,增强区域创新能力,促进区域创新体系与地方经济的互动发展。

一、区域创新发展的理论渊源

区域创新系统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提高区域创新能力,保持区域科技、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英国的梅特卡夫( Metcalfe) 教授认为,以国家为单位来分析创新技术体系的可能太大了,建议使用特色的、以技术为基础的、以地理和制度为边界的区域作为研究单位。英国卡迪里大学的库克(Cooke,1990,1994,1996)认为,区域创新系统是由在地理上存在分工、相互关联的生产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等构成的区域性组织体系,其主要功能是推动区域内的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促进区域内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增长。库克的研究被认为是区域创新发展研究的里程碑。之后,关于区域创新发展的研究兴起,并在经济社会中推进实践发展。

我国学者对区域创新发展理论也进行了深入探讨。王缉慈(2001)认为,区域创新体系是指区域网络各个结点(企业、大学、研究机构、政府等)在协同作用中结网而创新,并融入到区域的创新环境中而组成的系统。即区域创新系统是区域创新网络与区域创新环境有效叠加而形成的系统。侯仁勇、胡树华(2004)认为,区域创新体系是一个由职能机构、组织和政策及其相互联系组成的有机整体,它通过系统内各要素的互动作用,推动区域新技术或新知识的产生、流动、更新和转化。它的要素既包括“看得见”的行为主体( 企业、研究机构、教育培训机构和政府等),又包括“看不见”的运行机制、政策和法规等。吴贵生(2006)认为,区域创新体系是指区域内相互关联的技术创新行为主体,以及相应体制和机制构成的开放性网络系统。

综合来说,区域创新系统是指在一定的地域空间范围和开放的边界区域内,以相互关联的技术创新行为主体为主要单元,通过创新结构自身组织及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实现创新功能,并与环境相互作用和系统自组织作用维持创新的运行和实现创新的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国外先进地区区域发展的实践

(一)美国硅谷的区域自主创新发展的实践

“硅谷”是世界信息技术和高新技术产业的中心,位于美国西海岸北加州,总面积约3 800平方公里,其中北加州第一大城市圣何塞(San Jose)为硅谷的中心。1971年,《商业周刊》首次称这一地区为“硅谷”,此后被广泛使用。硅谷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发展创新的地区网络,政府、大学或学院、研究机构、企业、金融服务机构、资本市场、人才市场和技术市场等共同组成一个自创新网络。这些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不断地创新、发展和融合,从而形成紧密联系的地区网络。至今,硅谷通过坚持自己的分散灵活的创新机制,逐步恢复并巩固了自己的发展优势,树立了区域自主创新发展的典范。

硅谷拥有世界一流大学和研发机构,拥有一的流实验室和各个专业的顶尖人才,知识和技术密集度居美国和全球之首,同时硅谷也是研发与市场紧密结合的典范,成熟的市场体系使硅谷的高新技术产业高度集聚。完善的市场体系,健全的法律法规,和谐的政府市场关系,充裕的资本市场,专业化的投资或项目服务,是推动硅谷的区域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硅谷模式被认为是完善的市场体系优化了各类科技资源与社会资源的配置,并决定了区域创新体系的成功,最终成为推动美国区域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硅谷的创新模式主要有3种:一是企业主导型的创新模式,主要以区域内产业链上各节点企业联结成创新合作网络;二是产学研合作型创新模式,大学及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或大学、科研人员与风险投资家合作创办企业,实现产学研的有效结合,使科技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三是中介服务模式,硅谷有着非常发达的中介服务产业,能够将资金、技术、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迅速整合。

(二)欧盟的区域创新发展

欧盟的区域创新发展被认为是区域间合作创新发展的典范。欧盟是一个准国家实体,其区域政策的宗旨在于消除区域间利益矛盾。欧洲联盟委员会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启动并执行了旨在合作创新发展的“欧洲创新发展框架计划”,有效推动了欧洲经济的发展。约翰松(Johnson,1997)认为,欧洲的创新体系包括3个层面,即国家各自的创新系统建设、国家之间进行的双边与多边创新合作,以及欧洲联盟共同制定的整体合作计划与行动纲领。国家间进行的创新合作主要内容包括:(l)知识基础设施建设,如大学、培训基地、实验室、通讯网络、数据库等;(2)鼓励创新交流体制的建设,如知识产权保护、税收政策、创新相关法规等;(3)创新活动支持系统建设,如专利机构、标准计量与监督机构、技术服务机构等;(4)科学位与技术发展的合作;(5)政府技术政策的合作等。

欧盟在运作机制、运作层次、区域分别和措施选择等方面的区域政策经验值得学习。区域创新政策设计科学规范,区域政策可在各种地域层次(国际、国家层面上)运作,将问题区域划分为落后区域、萧条区域与膨胀区域,采取不同的发展措施促进发展创新。Mikel Landabaso(2010)基于对欧盟区域创新政策的研究指出,以创新导向促进区域发展最重要的是转变文化、构建高效的创新体系、激发创造才能和企业家才能、建立起有益于创新的商业环境。

(三)日本、韩国区域创新体系的实践及启示

范硕、何彬(2014)研究了东亚创新集群的发展模式,研究认为东亚有自己独特的创新规则,以日韩为代表的东亚创新集群发展模式不同于“美国模式”。日韩创新体系中政府的政策导向、大企业自身的研发投入等因素对推动区域创新作用巨大,而大学、研究机构、中小企业所起到的作用却很小的。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既与东亚一直处在技术追赶阶段,创新体系的市场化不充分有关,也与东亚文化相对保守,鼓励创新但对创新失败的容忍度有限有关。

日本作为经济技术大国,其技术的创新发展与宽松的国际技术交流与产业转移的背景下“生产技术”的模仿创新和知识的溢出效应有关。巴斯(Bass,1998)在其《日本的科技园:国家政策与地方发展》一文中说,其在日本在模仿美国、欧洲的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发展方面进行了富有东方特色的有益尝试,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创新区域发展模式。日本为提高国家整体及首都地区科学技术水平,自1970年起在东京附近建立起筑波科学城,随后分别由国家负责以美国和欧洲的重点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中心及产业化基地为模板,进行了一系列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建设,并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不断进行经验的积累和总结,建设追踪世界创新系统发展的最新模式,并结合本国的经济与文化特色,使科技园区的建设内容和形式表现出日本特色并得以不断提高。日本的区域创新表现出国家模式的特征,比如,强调政府在创新区域发展中的宏观协调与规划作用,调动地方政府的科技园区建设积极性,从而保持了区域发展的有序性;促进技术开发与产业化,并要求企业加强员工基本技术素质的培训,为保证企业产品的质量打下基础;同时加大对基础研究与开发活动的支持力度,旨在通过模仿实现超越。

韩国采取的是同样是政府主导型的创新发展模式。韩国各级政府积极鼓励通过吸引外资和引进技术来提高区域创新发展能力,通过“官产学研协同技术开发”行为,提高企业技术研发的水平和效率,使韩国的区域创新体系得以迅速发展,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业绩。韩国政府为鼓励科技创新,在税收政策方面给予较大的优惠,包括技术开发准备金制度、新技术推广所需资产投资税金减免或折旧制度、研究实验用设备投资税金减免或折旧制度、实验研究用样品和新技术开发产品免征特别消费税制度、技术转让收入法人税减免制度等,措施具体且优惠力度大;政府还加强对技术创新的资金支持,主要形式有政策性金融扶持和技术开发基金等,支持资金数额巨大且逐年递增;政府还设立了研究开发信息中心、科技成果商品化事业团、技术开发洽谈中心及新技术成果实用化支援机构等,协助企业将新技术成果商品化。韩国重大科研开发项目大都由政府支持并由政府的科研机构进行开发,近年来随着韩国经济规模的持续扩大,单纯依靠国家科研机构已无法满足产业及经济发展的需求,韩国政府在坚持国家科研机构在区域创新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的同时,拓展创新模式,吸纳企业研发力量,促进区域创新发展。

三、国外先进地区区域发展的启示

区域创新体系源于社会经济发展实践,并随着实践的发展,产业集群、区域创新体系的理论研究日益深化,从而在更广阔的区域和产业领域取得丰硕成果。从美国、欧盟、日韩的区域创新发展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出区域创新发展并没有统一的标准模式,须结合各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实际和社会文化特征,进行创造性发展。但以下因素被认为对于促进区域创新的较快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1.完善的创新制度规范。设计完善的制度对于创新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起到保障作用。制度是规则,科学完善的制度对于平衡协调各方利益,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多方共赢,引导企业健康发展,保护创新各方利益,激励有效创新行为,共同促进区域创新发展起到坚实的制度保障作用。

2.政府的适当作用。建设区域创新体系要遵循市场规律,既不能放手不管,又不能管得过细。从国外先进地区的经验来看,政府对于区域创新发展的影响主要是从宏观环境构建、宏观战略引领方面发挥作用,如区域创新体系的规划、公共创新平台建设、支持创新的各项政策、投资战略引导等都是区域创新发展的至关重要的宏观环境。

3.官产学研的有效结合。区域创新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求系统中的各要素明确定位,建立各要素间的创新协同网络,高效互动与合作,实现官产研学间的良性互动,激励区域各方有效合作共同推进区域创新发展。

4.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美国文化本身就鼓励创新、鼓励冒险,对于创新失败有较强的容忍力和包容度,并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建立了相对完善的风险意识和风险防范措施。欧洲文化是谨慎的创新,既鼓励创新,又强调其严谨性,尊重制度尊重规范。而东亚文化相对保守,因而在实施区域创新战略时,政府的支持、鼓励和保障性措施显得尤其突出。

结语

通过对国外先进地区区域创新发展实践的分析可知,由于宏观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各区域资源禀赋的差异、社会传统文化的差异、各国各地区政府政策的差异、各区域产业基础的差异,各国各地区推进区域创新发展的路径不尽相同。各地区可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构建区域创新的基本理念,制定科学完善尊重各方利益的市场规则;政府有效适度,实施战略引领,塑造尊重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共同促进区域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 崔聪.河南省区域创新发展模式的探讨[J].区域经济,2014,(11):135-136.

[2] 杨凤阁.河南省区域创新能力分析与发展策略[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2):24-29.

[3] 廖志江.面向区域创新发展的信息服务集群研究[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3,(11):64-68.

[4] 刘曙光,田丽琴.区域创新发展的模式与国际案例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01,(3):20-24.

[5] 涂成林.国外区域创新体系不同模式的比较与借鉴[J].科技管理研究,2005,(11):167-172.

[6] 侯仁勇,胡树华.国外区域创新对我国中部发展战略的启示[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4,(8):59-63.

[7] 韩丽娜.河南省区域创新体系构建的策略研究[J].新乡学院学报,2014,(3):17-19.

[8] 汤尚颖,吴金艳.对中部地区区域创新发展战略思路的重新思考[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6,(3):15-21.

[9] 范硕,何彬.东亚创新集群发展模式的空间面板模型分析[J].南京社会科学,2014,(3):33-32.

[10] 郭庆然.英美区域创新体系的实践及对我国的启示[J].湖北社会科学,2010,(3):95-98.

[11] 魏建漳.区域开放创新:欧洲EURIS经验借鉴[J].开放导报,2014,(12):103-106.

Abstract:Regional innovation development is an important mode of the current lead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practice of regional innovation development promote the in-depth theoretical research of the regional innovation,and promoting regional development practice in a wider range. Analysis on the Silicon Valley in the United States,the European Union,Japan and South Korea in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innovation practice,and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innovation.

Key words:advanced area;regional innovation;development;enlightenment

[责任编辑 仲 琪]

猜你喜欢
区域创新启示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基于区域创新网络的产学研合作机制研究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