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课堂问题导学设计实施的途径

2015-06-16 00:28张菊红
中学课程资源 2015年3期

张菊红

摘 要:问题导学是教师通过创设的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技巧,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习知识并提高能力。高中化学课堂问题导学设计实施的主要途径是通过设计铺垫性问题,为学生铺路;设计渐进性问题,为学生指路;设计引导性问题,为学生领路;设计探究性问题,引学生闯路。

关键词:问题导学设计 铺垫性问题 渐进性问题 引导性问题 探究性问题

问题导学是根据新课改的教育理念以及问题教学的原理所构建出的一种充满生机、具有效率的课堂教学模式。它通过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去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发现问题、如何分析问题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技巧,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能得到应有的知识和能力。高中化学是一门抽象性较强的学科,其中的化学知识学生掌握起来并不是那么容易。有效利用问题导学教学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改变学生现有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因此,高中化学课堂问题导学如何设计是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设计铺垫性问题,为学生铺路

铺垫性问题是多种问题类型中的一种,它是指教师在讲授新知识之前的提问,提问的内容主要是与本课教学内容有关系的旧知识。铺垫性问题的作用在于为学生学习新知识铺路,以达到教学目标。教师在设计铺垫性问题时,首先要充分了解本班学生化学知识的认知水平,然后要考虑本班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最后需要设计铺垫性问题,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上没有困难。所以只有真正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情况,才能正确设计铺垫性问题。

例如,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知识在高中化学里有着很重要的地位,也是近年来考试的热点之一。学生在初中时已经学过,但可能已经遗忘,所以笔者在上“氧化还原反应”这一课时,首先设计了几个铺垫性问题作为导入:①在初中阶段我们学过哪几种反应类型?②什么是氧化反应及还原反应?③我们学过的氧化还原反应有哪些?请你写出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通过以上铺垫性提问,让学生回忆起所学过的氧化还原知识,为接下来更深入地学习氧化还原反应知识打好基础。再例如上“离子反应”这一课时,笔者提出这样的铺垫性问题:①什么是电解质?②什么是非电解质?③如何判断哪些是电解质?哪些是非电解质?通过以上铺垫性提问,学生马上回忆起所学过的相关知识,不仅能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还能为接下来学习离子反应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这样可以有效避免教师的直接灌输,通过对旧知识的复习,为接下来的学习铺路。

二、设计渐进性问题,为学生指路

化学课堂中的提问应遵循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表及里这样循序渐进的规律。渐进性问题的合理利用,不仅符合新课改中“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更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学习化学知识指路。教师在设计渐进性问题时,原则上要根据所教学的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设计,同时要充分体现出问题的科学性、启发性等原则,推动学生进行层层深入的思考。

例如笔者在教学“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时,在学完了相关知识点后,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稀硫酸与纯锌片或含有铜的粗锌片进行反应,哪种反应速度比较快?对于这个问题,学生可能受初中所学知识的影响都得出纯锌片与稀硫酸反应快而粗锌片反应慢这样的结论。此时笔者进行提问:①当纯锌片与稀硫酸反应时会产生什么?②本问题中的粗锌片含有什么杂质?③利用所学知识想一想粗锌片中含有铜,它与锌、稀硫酸反应后会形成什么?这样的层层提问,就好像剥笋一样,能使学生对原电池定义的认识逐渐深入,对原电池构成条件的了解更加深刻。再如,笔者在教授高二选修4“盐类的水解”这个知识点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当中的概念,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①盐溶液是酸碱中和的产物,但是为什么会分成酸性、碱性、中性?②在碳酸钠水溶液中存在什么离子?③碳酸钠水溶液里的这些离子经过相互作用后溶液会发生什么变化?这几个问题涉及电离平衡、弱电解质、水的电离等方面的知识点,而这些知识点又是掌握盐类的水解这个知识点所需要的,当学生掌握这些知识点后,再学起相关知识就会容易得多。

三、设计引导性问题,为学生领路

化学这门学科实践性、抽象性强,因此经常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教师刚讲完本节课的知识点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有的学生马上就忘记或看见题目就无从下手、不知所措。教师又不能马上给出现成的解题答案,这时候就需要用到引导性的问题去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学生领路。

例如笔者在进行期中考试复习时,曾经出过这样的一道题:现有氧气和氯气混合起来的气体1000 mL,氢气在这混合气体里充分燃烧并用水进行吸收后生成500 mL的溶液,从溶液中取出50 mL,用0.25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40 mL刚好可以中和,问氢气的容积应为多少?不少的学生陷入了迷茫,而且不知道该怎样计算。此时笔者提出了问题:①量的守恒关系是怎样的?②采用极值的方法如何解这个题目?③两种方法哪种更为简便?由此提醒学生本题的解题技巧。再例如在复习“硫酸铜溶液配制”时,笔者出了这样的一道题:实验室里需要960 mL的0.2mol/L的硫酸铜溶液,如果用1000 mL容量瓶进行配制,该怎样操作才正确?面对这道题,很多学生都出现了解题错误,于是笔者进行提问:①该题的容量瓶规格和特点是什么?②在配制溶液时所得到的体积是加入了水的体积还是溶液的体积?之后,学生在笔者的引导下很快找到了解题的方法。化学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难免出现对知识的遗忘,而通过引导性问题,则可以引导学生加强记忆,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起到“领路”的作用。

四、设计探究性问题,引学生闯路

探究性研究是近几年来高中化学的一个热点,探究性学习也是近几年来所提出的一种新型学习模式,而问题与探究两者是紧密相连的关系,有了问题才会有探究的欲望,有探究的欲望才能更深入地发现问题。设计探究性问题,就是要学生在已经学过的化学知识基础上进行再创造,从而掌握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笔者在教学钠的氧化物相关知识点时,就是通过一些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对过氧化钠的性质进行探究。笔者首先提出问题:“当出现火灾险情时,你会用什么来进行灭火?”有的学生说用水,有的说用灭火器。接着笔者继续说:“灭火器一般都是由二氧化碳来制成的,但是今天老师却要用水和二氧化碳进行点火,你们看(笔者往课前准备好包有过氧化钠的脱脂棉中滴几滴水),为什么会燃烧起来呢?”笔者再提问:①为什么脱脂棉会燃烧起来?②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后会产生什么物质?③你能设计一套实验的方案来证明你的结论吗?④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后能点燃脱脂棉吗?如何证明?此时学生的情绪高涨,充满了闯劲,学生分组交流、讨论、得出了实验方案:向一个盛有少量过氧化钠固体的试管中滴入少量的水,用手摸一下试管壁,很热,再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到木条马上复燃,证明有氧气生成。学生通过自主观察、分析得出最终的结论是:过氧化钠和水反应是一个放热反应,达到脱脂棉的着火点,而且生成的氧气支持燃烧。通过探究性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在化学领域中大胆地“闯”,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都得到了极大的发挥。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与过去的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在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教学思路上都有很大的不同,传统教学模式比较侧重教师的“讲”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则侧重于以学生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传统教学采用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问题导学模式主要是围绕学生的“学”,以有效的问题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积极思考、积极分析、积极探究,让学生主动地接受知识。学生在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身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学生的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化学学习效率自然也得到相应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