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支持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难点与建议

2015-06-17 18:50李文斌
商场现代化 2015年12期
关键词:古浪县网点县域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工程”,银行业在县域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发挥着推动作用。为此,我对辖区银行业支持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古浪县经济金融发展概况

1.县域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古浪县地处河西走廊东段,为古丝绸之路要冲,总面积5103平方公里,辖10乡9镇251个行政村,总人口39.82万人,其中农村人口35.58万人,属国扶贫困县。近年来,该县大力实施“四五四”发展战略,培育壮大支柱产业,多方招商引资搭建发展平台,宏观经济呈现出增速加快、效益提升、生态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的良好态势。初步形成了以“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为主导的农业支柱产业,以水泥、电石、卫生纸、石灰氮、双氢胺、面粉加工为主导的工业支柱产业。至2014年末,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9.76亿元,增长8.2%;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11.8亿元,增长5.3%;实现工业增加值9.37亿元,增长14.2%;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14.18亿元,增长8.2%;实现大口径财政性收入3.16亿元,增长18.22%,公共财政预算支出24.58亿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507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4589元,分别增长14.4%和9.3%。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逐步增强。

2.银行业服务县域经济作用明显。古浪县现有政策性银行、大型银行、邮储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5类银行机构,其中农业发展银行网点1个,工商银行网点1个,建设银行网点1个,农业银行网点4个,邮储银行网点8个,甘肃银行网点1个,农村信用社网点22个,银行网点遍布全县各乡镇。可见,从银行机构种类和网点数量上看,该县属于银行组织体系较为健全的县域,业务基本覆盖全县各乡镇和行政村。近年来,按照“政府主导、金融参与、企业配合、多方联动、合力共建”的工作思路,古浪县各银行机构积极配合政府安排,在金融产品创新、服务方式创新和组织创新等方面进行了诸多积极探索。截止2014年12月末,全县银行机构存款总额达71.32亿元,同比增长24.91%,贷款总额达到47.34亿元,增长30.70%。全县金融机构中,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占主导地位,各项存、贷款分别占全县金融机构的80.05%和83.62%。

二、银行业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及问题

1.经济环境滞后,银行支持的动力不足。一是农业方面:古浪县农业是一个脆弱产业,境内水资源严重缺乏,多沙漠和山地,山区人口占全县1/3,川区人口通过推进“下山入川”工程逐年增加。农业灌溉主要依靠黄河提灌工程,农业成本高于其他同类地区。加之农田开发期短,土地贫瘠产出较低,辖区80%的农户还停留在传统的种养业等弱势产业上,规模化生产经营方式占比较低。全县农户贫困面大,有近20万贫困人口,贫困程度深。二是工业方面:县域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地方属地优势企业很少,粗加工、低技术、低附加值的经营模式仍是县域经济的主体模式。2014年规模以上企业18家,工业产值27.45亿元,主要经营水泥、电石、石灰氮、双氢胺等生产项目。规模以下企业1117家,年产值12.79亿元,平均114万元,主要生产麦芽、卫生纸、面粉加工、酿造等轻工项目。2014年,地区生产总值仅占全市的10.72%,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产业规模偏小、结构雷同、投入不足,经济基础薄弱,抵抗风险能力较弱,总体仍属于欠发达地区的深度贫困县。因此,对于以商业化经营,利润为目标的现行银行体制,县域经济实体对银行信贷的吸引力不强。

2.银行业受体制机制制约,有效信贷投入不足。2012-2014年,古浪县金融机构存贷比例分别为37.61%、55.94%和66.37%,一直保持较低的水平。农业银行贷款份额虽大,但绝大部分投向了县域外的公路建设等项目,信贷业务对小企业覆盖率过低。近年来农村信用社随着实力的壮大,信贷投放能力增强,县域经济支持力度加大。但是,由于农村信用社受其结算手段、信用工具及其市场定位的制约,信贷投向仍以传统农牧业为主,结构单一,经营管理水平很难适应县域经济多元化发展的资金需求,“一社支三农”不堪重负。作为支持县域经济和“三农”发展的主力军,古浪县农村信用联社几乎包揽了全部农户的建档评级工作,以占全县银行机构42.64%的存款额,提供了全县47.50%的贷款,但存贷比例仅为66.37%,存差仍达23亿元。银行业系统内资金的“效率”配置,致使县域机构的资金“外流”现象十分突出。

3.融资中介服务及相关配套体系发展滞后。县域经济主要以中小企业和“三农”为重要组成部分,但其经济基础薄弱,贷款风险很大,由于缺乏利益风险补偿机制,银行为了规避风险,容易将之排除在门外。如同大部分欠发达县域,该县尚未建立完善的评估、中介体系,相对县域经济发展融资需求,融资中介发展明显滞后。一是担保公司规模偏小,担保能力不足,银行与担保公司开展合作不积极。二是缺乏土地、林权等相关资产评估、产权交易等中介机构。三是抵押贷款评估存在登记环节多,收费高等问题,增加贷款成本,而且手续烦琐,效率不高。调查中发现,抵押担保不足成为制约信贷投入的主要因素,大部分银行认为贷款未获审批的原因是抵押不足,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将抵押担保作为未获贷款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银行业支持县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几点建议

1.挖掘存量潜力,统筹发挥各类银行机构的作用。银行业金融机构仍是县域金融体系的主力,要厘清银行机构职责,按照业务侧重,挖掘潜力,做强基础,划定区域,发挥银行业合力作用。继续巩固农信社的支农主力地位;鼓励大型银行充分发挥资金实力和管控能力强的优势,重点支持涉农龙头企业、县域重点项目等的发展;引导邮储银行积极促进资金回流县域,并在与农信社的竞争上有所作为;充分发挥农发行政策性业务具有的量大、成本低等优势,抓住农村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带来的机遇,加大支持县域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的力度。

2.不断创新,开发适合县域经济发展的新产品。各银行机构要深入开展市场调研,积极灵活运用各种金融工具,有针对性地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结合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状况,以农业龙头企业、农村种养大户、农机大户、农村个体工商户为重点,在农村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农资、农副产品生产加工、绿色农业、特色农业等方面加强创新。积极拓展中间业务,推出一批适合小微企业特点和适应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的创新产品,为小微企业提供结算、汇兑、代收代付、融资辅导等金融服务,以及市场动态、行业发展、政策法规、利率、汇率等多种信息咨询服务。

3.大力推进城镇化、村镇化建设,夯实普惠金融服务的基础。偏远农村地区,山大沟深,群众居住分散,交通不便,机构设立网点、布放自助机具投入多、产出少,发挥作用也不明显。一些偏远地区除极少数居民形成规模很小的村落外,大多居住分散,户与户相隔数里、甚至上十里的非常普遍。无论是设立物理网点还是布防自助机具都不现实,促进偏远地区农户城镇化、村镇化才是解决普惠金融发展的根本思路。基于此,建议当地政府要紧紧抓住“下山入川”移民搬迁安置工程和《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的契机,加大偏远山区农民移民搬迁,建立移民新村和移民搬迁点,改善居住条件,促进城镇化、村镇化建设。只有这样,银行机构才能适时配置金融服务设施,有效解决普惠金融不足的矛盾。

4.完善配套服务体系,优化企业融资环境。一是完善信用担保体系,规范融资担保机构,建设一批有资质、有实力、管理规范、风险管控能力强的担保公司。加快发展面向农户和农村小微企业的担保机构,探索发展农村互助担保和行业担保组织。二是加快发展社会中介服务组织,完善信用评级、资产评估与流转、信息咨询等体系。三是优化政府及相关部门配套服务,通过国家专门设立支持贫困县发展专项基金,由财政对担保借款给予一定的贴息政策,吸引银行加大信贷投入,支持贫困县域经济持续发展。四是开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广泛开展诚信宣传教育活动,改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提升整体形象。

作者简介:李文斌(1994- ),男,汉族,甘肃武威人,研究方向:金融学

猜你喜欢
古浪县网点县域
古浪县水果型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及效益分析
快递网点进村 村民有活儿干有钱赚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于细微之处见柔版网点的“真面目”
山东县域GDP排名出炉
古浪县祁连山北坡退耕还林现状生态效益探讨及可持续经营对策
甘肃古浪县黑果枸杞人工栽培与采收技术研究
优化内部劳动组合 释放网点营销潜能
县域就诊率为何差了40%
对银行业支持贫困县生态移民情况的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