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就业观特点及引导对策

2015-06-17 09:15郭钰
现代商贸工业 2015年11期
关键词:就业观被调查者比例

郭钰

摘要:

对当代大学生就业观的主要特点作了分析,要用“先就业后择业、鼓励自主创业”的择业观念来引领就业观,通过调整知识结构、加强职业规划教育、调整就业心态、正确就业定位和把握就业机会等途径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关键词:

就业观;择业标准;职业规划;社会主义道德

中图分类号:

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1009302

就业观,简而言之就是个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就业问题上的综合反映,是人们对就业目的和意义较为稳定的看法和态度。当代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的基本看法、基本观点和基本态度是怎样的呢?最近,笔者以广东省某高校管理学系的大三学生为对象,开展了大学生就业观抽样调查,以下是笔者对297份有效问卷统计数据的分析和看法。

1当代大学生就业观的主要特点

通过对本次调查统计数据的分析研究,笔者认为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呈现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1就业岗位意向还是以稳定为基础的传统就业模式

大学毕业从事什么工作?选择怎样的单位?如何认识和处理学业与就业的关系?这是所有大学生共同面临的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此次调查统计数据显示,在对“根据你的就业期望值,您会对以下就业单位做如何排序”问题的回答中,选择事业单位的人数比例最高为55.56%,其次是政府部门、外资企业和国营企业,比例分别是53.54%、53.54%和51.52%,有4444%的学生选择了民营企业和自主创业,可见90后大学生对自主创业的态度更为包容和开放。以上数据说明,多数大学生在对待就业岗位问题上的选择还是偏重于稳定,传统之中加之开放。

1.2在择业标准上,比较注重工作报酬

择业标准是就业观的核心内容。在本次调查中,笔者设计了“在选择工作的首先考虑的因素(可多选)”的问题,并提供了“薪水福利”、“地理因素”、“行业前景”、“个人喜好”和“办公环境”等选项供被调查者选择,统计结果表明,在所有被调查者的选择中,选择“薪水福利”的人数比例最高,为73.74%,选择“地理因素”“行业背景”“个人喜好”“办公环境”的人数比例分别是66.67%、64.65%、59.6%和44.44%。以上统计数据显示,多数学生把薪水待遇、地理因素和行业前景这三项作为择业时考虑的最重要的因素。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在择业标准上趋于理性务实,同时看重工作的外部条件和未来发展,学生们在进行选择时较多考虑个人因素,较少考虑社会需要,即使在追求自我实现时也折射出主要强调的是“自我”而非“社会”的需要,这种择业标准体现出强烈的时代感。

1.3大学生就业应具备的素质较为全面

当今大学生正生活在我国多元化的社会转型期,随着视野的开阔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他们对就业有着多方面能力提升的共识,这是大学生们的普遍特性。同时,当代大学生对于过去用人单位最看重毕业生具有的素质和条件问题上,较之具有很大的差异性。本次调查统计数据显示,在对“你觉得大学毕业生应具备哪些素质(可多选)”问题的回答中,自上而下排列的因素依次是“知识和专业素质”、“生理和心理素质”、“创新能力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公关能力”,比例分别为85.86%、81.82%、73.74%、73.74%和6061%。以上数据说明,大学生们认为毕业生就业时应具备最基本的素质是知识和专业素质以及生理和心理素质,创新能力素质次之重要。在对“你觉得用人单位最看重大学毕业生的哪些方面(可多选)”问题的回答中,排在第一位的是社会实践经验,比例高达8384%,其次是学历及学习能力、工作交际能力、和专业知识与技能,比例分别是67.68%、67.68%、57.58%,可以侧面地看出用人单位从过去偏重求职者的学历和专业转变为社会实践经验,可见,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社會对大学毕业生的素质需求更加综合全面,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性。

1.4对首次择业和就业的态度表现出较大的宽容性

本次调查统计数据显示,当代大学生选择第一份工作的态度较为开放,体现出较大的宽容性。有4848%的被调查者认为“干什么都可以,主要是积累经验”,有24.24%的被调查者要看“单位文化氛围”,2323%的被调查者“很看重,需要精挑细选”,只有303%的被调查者“不惜任何代价,找一份高收入工作”,这种选择与大多数90后较为宽裕的家庭环境和物质条件有很大关系。在对待就业难的态度上,7576%的被调查者的态度是先就业再择业,18.18%是先择业再就业,5.05%和1.01%选择出国留学和考研(与国内大规模考研大潮的形势截然不同),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更加趋于理性与务实性。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各大高校加强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学生们逐渐树立起正确的就业观。二是从大学生自身的方面上来说,社会竞争愈加激烈,学生们在面对就业压力时日趋自信与成熟。三是基于现今工作岗位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当代大学生对工作的态度由以前的保守稳定转变为多元化的尝试与锻炼,看重个人素质的提高、人生体验的追求和个人价值的实现,这是当代大学生鲜明个性的体现。

1.5学习目的更加明确,积极应对就业

当代大学生从进入学校开始学习之日起,对未来的学习就直奔于就业的目的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例如:在对“在校期间考过相关职业证书”问题的回答中,选择“考过”的人数比例高达91.92%,选择“未考过”的人数比例仅为8.08%。在“在校期间做兼职工作”问题的回答中,选择“做过”的人数比例为76.8%,选择“未做过”人数比例仅为23.2%。在“在校期间担任过学生干部(学院或系部)”问题的回答中,选择“有”的人数比例为46.46%,选择“没有”的比例是5354%。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学习目的愈加明确,就业准备愈加积极和活跃。

2加强大学生就业观的教育

通过对本次调查统计数据的分析研究,笔者认为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从总体和主流上看是合理的,大多数学生能够按照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主义道德观的标准去对待就业、择业和创业的问题。但是,也必须看到,部分大学生在这些问题上所表现出来的一些功利性的认识,“以自我为中心”,“金钱至上”,必须引起社会、学校和家庭的重视,并采取积极和有效的措施去加以教育和引导。笔者认为,在对大学生实施就业观教育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2.1用科学的态度对待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就业是大学生四年学习生涯的结束,是走向工作和个人职业生涯的必经阶段,是实现社会价值与人生价值的开始,青年人在大学阶段对知识的追求和能力的提升对未来的就业和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采取科学的态度来对待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目前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必须面对和解决好的一个重要问题。正确的态度应当是坚持引导和疏通,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学业和就业中的各种关系,坚持学业与就业、学业与创业、目前需要与长远生涯的和谐发展。

2.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大学生的就业观

社会变革大潮之下,我国的经济成分、就业方式、职业内容和利益关系日趋多样化,因此,必须要确立马克思主义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核心地位和主导作用,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大学生的就业观。一是要引导大学生学会用理性的立场和观点来认识考试、求职和就业以及处理求职和择业中的各种关系;二是要引导大学生掌握正确的道德行为和道德评价标准,知道“什么是发扬的,什么是批判的”、“什么是高尚的,什么是卑劣的”。

2.3加强成才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

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就要在高校继续加强大学生的成才教育。在对大学生进行就业观教育中,应该向大学生强调以下两点:一是要树立远大理想。大学生作为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不仅需要理论学习和实践,更需要理想、信念和事业,如何在人生的重要阶段成才发展是他们重要的课题。二是摆正学业与择业的关系。坚持学业与择业协调发展,坚持把学业放在第一位,只有把主要的精力和时间投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实践活动上,才能为以后就业找到更好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4加强职业规划教育,引导大学生培养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

习近平主席在2014年5月4日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说过:“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因此,从走进大学的第一天,大学生们就要根据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目标,进行科学的生涯规划,不但要有社会责任意识,客观地认识自己的能力、兴趣和个性,形成科学的职业观念,确定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而且要有意识地在大学期间提升未来发展所需的知识与能力,为未来的就业和事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功底。

职业道德,就是人们在职业生活中应遵循的基本道德。要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就要引导他们按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忠于职守,乐于奉献;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依法行事,严守秘密;公正透明,服务社会。此外,还要掌握择业和求职的道德准则,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责任意识,方能促进自己职业生涯的长足发展。

2.5做好就业和择业的准备

大学生就业的准备贯穿大学生涯始终,从跨进大学校门的第一天就要抓紧:一是明确目标,制订计划,掌握方法,勤奋学习。做任何事情,目标不明确就容易迷失方向。没有计划,就会杂乱无章、影响效率。二是积极参与,用于实践。各种技能是在实践过程中发展形成,并在實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因此,实践是培养各种技能的重要途径。三是加强锻炼,强健身心。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存压力越来越大,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现代社会各行各业无不要求就业者拥有强壮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从入学起,大学生们就应加强锻炼,强健身心,唯有如此,未来的大学毕业生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才有可能胜任本职工作,才能担负起振兴中华的重任。

参考文献

[1]柳云飞,周晓丽,张素红.教育制度创新与社会就业增长—全球视角下的教育与就业关系初步分析[J].前沿,2010,(3):122125.

[2]叶忠.近二十年中国教育与就业关系研究评述[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7(3):7578.

猜你喜欢
就业观被调查者比例
一个可供选择的全随机化模型
人体比例知多少
疫情后,青年农民工就业观变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当代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研究
按事故责任比例赔付
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意识调查报告
限制支付比例只是治标
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的融合
“愿去民企”体现毕业生务实就业观
余姚市民幸福感民意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