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铺垫写好记叙文

2015-06-18 12:38廖斌
第二课堂(初中版) 2015年6期
关键词:邱少云于勒铺垫

廖斌

记叙文中的铺垫是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渲染、进行衬托的一种表现手法,是为主要情节蓄积酝酿的过程,是主要情节的基石,能增加情节张力,制造悬念,使情节更有吸引力。

一、记叙文怎样进行铺垫

1. 交代背景,平缓引入

在作文开头交代故事发生的原因或环境,即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或缘由,对故事的发生发展做必要的情况介绍。如《皇帝的新装》第一段描述皇帝如何喜爱新衣服,这就交代了他被两个装成织工的骗子所骗,最后光着身子举行游行大典的原因,为故事的发生作了铺垫。文章中的环境描写一般起铺垫的作用,使故事更真实合理,更利于表现中心。

2. 铺陈渲染,顺理成章

铺垫能构成伏笔和照应,使作品针线细密,情节发展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铺垫从情节发展的方向来分,有正铺、反铺。正铺是铺垫方向与情节发展的方向完全一致,又叫正面铺垫。反铺是铺垫的方向与情节发展的方向完全相反,出乎意料,又叫反面铺垫。在用铺垫的时候,可以适当交代故事情节的发展,使故事情节更自然平稳、内涵丰富;可以对人物的情感变化进行适当交代,有利于突出任务特点。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在介绍志愿军潜伏部队周围的环境时写道:“前面六十多米就是敌人的前沿阵地,不但可以看到铁丝网和围墙,还可以看见地堡和火力点,甚至连敌人讲话都听得见,敌人居高临下,当然更容易看见我们。我们趴在地上必须纹丝不动,咳嗽一声或者蜷一下腿,都可能被敌人发觉。”这就为故事向高潮推进作了铺垫,为“我”为什么看到战友邱少云被烈火整个儿包住想救而不能救,邱少云为什么“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直到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做好了铺垫。

3. 蓄势待发,引人入胜

通过铺垫,可以渲染气氛,形成“山雨欲来”的情势,促使读者产生期待、盼望的急迫心情,这样就大大增强了作品的吸引力,突出文章主旨。陶铸《松树的风格》前几段的大量文字浓墨重彩地描绘松树的形象,赞美它“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又用杨柳、桃李同松树作对比,补充说明松树“给人以启发,以深思和勇气”;直到第九段作者才笔锋一转,点明题旨说:“我每次看到松树,想到它那种崇高的风格的时候,就联想到共产主义风格。”原来此篇前面对松树的描绘和赞美是铺垫蓄势,后面对共产主义风格的赞美才是全文的主旨。这篇文章正因为有了前面形象感人的铺垫,后面入题才显得格外坚实有力。

4. 水到渠成,瓜熟蒂落

铺垫有时是为下文的情节做暗示,这种铺垫形式主要是用次要情节去暗示主要情节的发生,为主要情节埋下伏笔。如《孔乙己》一文中写道:“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文中这里通过对秋天冷的描写(秋风越来越凉,初冬,靠着火,穿棉袄),为下文写孔乙己的悲惨遭遇作了铺垫,也暗示了孔乙己死亡的命运。又如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开头浓墨重彩地描述“我”一家人如何日夜盼望“发了财”的于勒回来,如何对于勒的钱拟订上千种计划,然后笔锋一转,写全家人意外地发现于勒竟是个靠卖牡蛎为生的穷水手。这样,前面的铺垫与后面的情节形成巨大的反差,这也是铺垫手法的成功使用,情节跌宕,意味深长,艺术效果强烈。

二、铺垫如何入手

1. 多看相关优秀习作

同学们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得多了,自然耳濡目染,写的时候就不会再抓耳挠腮、无从下笔了。

2. 多构思多思考,在心里打腹稿

同学们唯有平时多思多想,肯动脑筋,方能构思出精巧的作品来。

3. 多动手练习,多动笔创作

同学们光看光想肯定还不够,还要多亲自动手创作,大胆尝试,可以先从记日记、写周记等练起,日积月累,写作定会终有所成。

多看、多思、多写、多尝试,这就是写好作文的最基本经验。

三、铺垫误区示警

巧妙运用铺垫手法创作的文章好写易出彩,但在写作过程中也要注意以下几点:

1.铺垫的主要目的在于突出重点,犹如绿叶衬红花,烘云托月,把主要的东西表现得更加鲜明、突出。但是,如果运用不当,也容易患主次混淆、甚至喧宾夺主的毛病。

2.其次,运用过程中也要注意自然妥当,不可为铺垫而铺垫,搞得文章生硬别扭,上气不接下气。

3.“前铺”与“后垫”的服务对象要前后一致,相互连贯,否则就会脱节断气,分散力量,削弱中心。

总之,在设置叙事作品的情节中,不但要安排好故事发展的顺序,而且要做好铺垫,使之很好地发挥其艺术作用。

(编辑 巧克力)

猜你喜欢
邱少云于勒铺垫
云的天庭,从不惧火
——电影《邱少云》观后
邱少云和他守望的城
烈火中永生
——献给邱少云
我的年度汉字
——宅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出 气
引导学生做好阅读理解题的铺垫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