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都可能是野蛮之人

2015-06-19 13:12张三苏
科学家 2015年5期
关键词:水货勒庞香港

张三苏

2015年3月初,一段有关香港反水客示威的视频在网络上被疯狂转发。视频中,数十名带着口罩的香港青年以反水货客为名“围攻”一对大陆母女,被指责的母亲打开行李箱以示“清白”,但这种证明仍平息不了这群青年的责骂,此时,依偎在母亲身后被吓哭的小女孩儿,更是让人感到揪心。

舆论纷纷谴责视频中的青年,同时,人们也在疑惑昔日代表时尚、潮流、先进理念的香港人怎么变成了“粗暴的示威者”。当然,我们不能以偏概全,“暴民”只是区区之众,不能代表全体香港人的形象。视频播放后的翌日,香港多家纸媒都在头版刊登对于“暴民欺老弱,全城谴责”报道的报道

虽然有视频为证,但因为地域与环境的不同,或许我们很难设身处地地理解这种冲突情景。那么,我们就将视线拉回到内地。

2012年9月,由于中日关于钓鱼岛领土争端问题,中国掀起了反日之风。出于对祖国领土的捍卫之心,国人反日的情绪再次被点燃。全国各地纷纷组织了反对日本政府“购买”钓鱼岛的民众抗议活动,随着活动的升温,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打砸日产车辆、伤及日系车主生命健康等一系列非理性的抗议活动。

此类事件一出,民众一片哗然。支持一方认为抵制日货是爱国行径,可以被理解;也有人认为,这是伤害同胞的盲目爱国行为,应该被制止。无论舆论偏向何方,砸车伤人者最终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两段事件发生在不同的背景环境下,因此,没有任何可比性。但我们似乎也能在其中隐约窥探到一只相似的幕后“黑手”——一种代表激进、冲动、非理性甚至与本性相悖的心理。

不过,白驹过隙,尤其是在“信息爆炸”时代,人们对事件本身的印象早已湮没在海量信息流中。同时,每个人都会存在一种侥幸心理和“第三人效果”,认为此类暴徒行径不会发生在自己身边,即使发生了,也会感觉对他人的影响要比对自己的深刻。

殊不知,这只“黑手”其实就潜伏在我们身边,甚至,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这只“黑手”的“操控对象”。

野蛮推手

为什么?这是大家首先会冒出来的一个疑问,为什么会有这种“施暴”心理的存在,为什么平时文质彬彬的人会融入“乌合之众”。

对此,我们可以从已经问世100多年的社会学经典名著《乌合之众》(The Crowd)中一探究竟。书中,作者、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将这种心理解读为一种群体心理:

“群体中的个人不再是他自己,他变成了一个不受自己意志支配的玩偶。孤立的他可能是个有教养的个人,但在群体中他却变成了野蛮人——即一个行为受本能支配的动物。他表现得身不由己,残暴而狂热,也表现出原始人的热情和英雄主义。”

首先,勒庞提出,容易诱发这种心理的环境是群体。因为从数量上看,形成群体的个人可以体会到来自组织的一种势不可挡的力量,这使得他敢于发泄出自本能的欲望,而在独自一人时,他就必须对这些欲望加以克制。群体是个“无名氏”,组成群体的个体负责发出群体动作,但却不需要对此动作承担责任,由此,曾经约束个人的责任感就会消失。作为群体的“某人”,就可以在“群”的庇荫下为所欲为、愈发猖狂。

其次,群体的心理与状态具有传染性。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群体之所以能凝聚成一个团体,正是因为这些人有着相同的属性。因此,在集体心理中,具有个性标签的才智、思想就会被削弱,而留下“人云亦云”的同质性。因为同质性,所以有认同感,群体中彼此的戒备心会减弱,彼此间更容易相互影响,被对方“催眠”。

大胆推断一下,反水货客示威者中很大一部分人或许被真正的水货客所困扰过。“水货客的确造成香港市民大大不便,那些水货客绝不是一般游客,他们来港目的不是游览景点和欣赏香港风土人情,他们只是聚集在商场市集疯狂采购,把所有物品堵塞在店铺门口和大街上整理。”这段解释来自一位香港网友,他讲到很多水货客已经影响到香港本地人的正常上班生活秩序。

相同的困扰让他们自然聚集为“反水货客”组织,加上“占中”事件或者有人蓄意的煽风点火,让这些人的反对情绪异常高涨,必须要找个出口或对象发泄出来。于是,在街上看到拉着行李箱的人,不管是香港人还是大陆游客、是不是真正的水货客,先一通批判之。发泄了,“痛快”了,多巴胺分泌了,成瘾了。

“长时间融入群体行动的个人,不久就会发现,自己进入了一种特殊状态,他非常类似于被催眠的人在催眠师的操纵下进入的迷幻状态。被催眠者的大脑活动被麻痹了,他变成自己脊椎神经中受催眠师随意支配的一切无意识活动的奴隶。”勒庞将其总结为“一个不受自己意志支配的玩偶”。

而联想到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身处一个或者多个团体,大家也是因为相同的属性而聚在一起,有时候发些牢骚抱怨、有时候表达对某事的看法,周围的人时常点头附和,表达一下感同身受……当然,我们还能控制负面情绪,还有理性判断能力,没有蓄谋之人的恶意鼓动,因此不至于沆瀣一气。

扼住野蛮

或许会有人提出疑问“群体中的个人在‘清醒后不会受到自己道德或良心上的谴责吗?”

对此,群体也有“安慰”自己的理由。首先,无需负责已经让每个人的良心承受的谴责大打折扣了。另外,在他们看来,他们所做的事也算作“道德”的内容。

群体可能无恶不作,也可能表现出极崇高的道德行为和牺牲献身精神,所以“以名誉、光荣和爱国主义作为号召,最有可能影响到组成群体的个人,而且经常可以达到使他慷慨赴死的地步”。

那要如何做才能保证不被催眠,即使催眠也能够及时抽身?

个体保持独立的判断能力与理性思维非常重要。能够辩证的看待事物,才不至于盲目从流。战争年代,日本侵犯我国领土主权固然可恨,今日人们表达爱国情绪也无可厚非。但单纯的抵制日货而不思考为“中国创造”贡献一份想法与力量,绝不是理性的爱国行为,更何况仅是因为名牌归属为日本就盲目损害同胞财产。

而如果发现有人被“催眠”,身边的人“一句悦耳的言辞或一个被及时唤醒的形象,便可以阻止群体最血腥的暴行。”虽然,群体意念很难被撼动,但不同的暗示也有可能会使“迷路”的人改弦易辙、迷途知返。

虽然,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野蛮之人,但每个人也可以拥有扼住野蛮的能力,后者的选择权也在每个人自己手中。

猜你喜欢
水货勒庞香港
马克龙再度当选,但勒庞的高票败选表明法国的分裂日益加深
香港之旅
展与拍
勒庞败选后大跳摇滚 网友喊她参加“舞林大会”
“一周一行”后内地客减逾半
你会遭遇何种水货恋情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