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现代金融业打造成海南支柱产业
——以海南农信社发展为例

2015-06-23 12:28袁国华
今日海南 2015年7期
关键词:农信社金融业海南

□袁国华

将现代金融业打造成海南支柱产业
——以海南农信社发展为例

□袁国华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大力发展地方金融机构,提升服务水平,满足重点项目融资需求,着力解决“三农”和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目前,海南银行业机构数量有序增加,金融服务梯队逐步壮大。2014年,海南金融业增加值210.6亿元,占GDP和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6%和11.6%,金融业增加值增速为16.2%,高于GDP增速7.7个百分点,金融业税收31.9亿元,占全省税收7.1%,其中海南农信社存贷款增量全省商业银行排第一,上缴税金8亿多元,在经济新常态下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海南农信社为金融业做大做强提供了现实经验

自海南发展银行关闭以来,海南被戴上了“金融高风险区”的帽子,很多金融机构闻海南而色变,不愿意将总部迁入,甚至不考虑在海南设立分支机构。为彻底改变海南“金融高风险区”的形象,2008年,在时任省长罗保铭的主导下,全国最后一家改革、资产质量最差,历年亏损高达50亿元的农信社扛起改革的重任,在海南金融改革的大潮中扬帆奋进。8年多来,海南农信社存款由改革前的96亿元增至如今超过1100亿元,贷款由过去56亿元增至如今600多亿元,由过去默默无闻到如今的支农主力军。农信社为海南金融产业做大做强提供了现实经验,为海南做大做强金融产业,探索了可借鉴之路。

第一批领到沃信顺卡的海南师范大学的学生们开心不已

一、做大金融业需要政府大力扶持。海南农信社每遇攸关发展的关键时刻,省政府总会伸出援手帮一把、扶一程。时任省长罗保铭与孟加拉国穷人银行家尤努斯的拉钩约定,拉开了海南农信社以小额信贷,全面推动海南农村金融的综合改革的序幕。省政府出台的《海南省支持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减免了农信社有关税费,设立了农信社改革补贴专项资金等,建立起扶持农信社改革发展的长效机制。农民小额贷款贴息上升为省政府战略,通过金融杠杆作用,放大有效财政资金扶持农民增收效应。

二、做大做强金融业需要改革创新的勇气和实际举措。省农信社成立以来,紧紧抓住改革创新,从制度、效率、公平、诚信等方面下功夫,激发了每个农信人的创造活力,增强了农信社在市场风浪中的搏击力。

一是建制度、控风险。省农信社成立以来,将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共出台280余项制度。这些制度在提升农信社的经营管理水平和防控风险能力,推动农信社朝着制度化、合规化、规范化的轨道不断迈进,有的制度甚至成为全国可资借鉴的样板。如小额信贷的“九专五交机制”成为破解农民贷款难的有效举措,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评价;设立高压线,实行三个零容忍(对贪污腐败零容忍、对发生案件零容忍、对贷款收不回零容忍),设立“三五”举报机制、贷款赔偿准备金制度等,防范了风险,让责权利落实到了个人。

二是促效率、保公平。制定了党委议事规则、民主评议、公开监督等一系列制度,确立了“横向分权、纵向放权、稳定轴心、上下联动”的集中领导和分工负责制,实行党务公开、社务公开、财务公开和账务公开等。打破“大锅饭”,建立竞争公平的绩效分配制度,做到岗位工资凭业绩,效益工资靠利润,工资“能高能低”,干部“能上能下”,单位与个人收入同步增长。

三是抓改革、树形象。2011年,海南省政府提出的“五个一工程”,其中第一条就是要设立地方法人银行。海南农信社抢抓机遇,强力推动白沙农合行、海口农商银行、三亚农商银行先后挂牌成立,在全省树立了规范、成熟的商业银行的形象。2014年,琼中农信社开全国之先河,第一个吃“螃蟹”——进驻内地资本市场,找到了一条落后地区金融机构增资扩股的有效途径,大大提升了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核心竞争力。

四是“一小通”、惠民生。海南农信社独创了“一小通”小额信贷模式,培养了一支500多人的小额信贷技术员队伍,累放小额贷款189亿元,惠及56.8万农户。

三、做大做强金融业需要强化科技引领。8年的深化改革,海南农信社信息科技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普惠金融服务不断拓展与延伸。

一是72%电子替代率,成为全国农信系统佼佼者。海南农信社在先系统后应用的规划下,先后上线以社保卡、健康卡、校园卡等为代表的IC卡多应用平台,搭建起以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等为代表的互联网服务平台,完成了以银保通、银商通、银企通等为代表的银企服务平台……在这些平台上,海南农信社陆续实现了社保、医疗健康、校园管理、公共交通等大量基于金融IC卡的应用,完成了水、电、燃气等的自助缴费、手机号转账等互联网渠道应用,开办了银保、理财、外币等业务,在这些系统支撑下,海南农信社电子渠道交易替代率超过72%,处于全国农信领先水平。

二是摘掉“土老冒”帽子,与大银行同处一个发展平台。2009年6月,海南农信社新一代综合业务系统上线运行。综合业务系统,让人工计算贷款利息、收息退出历史舞台,在全国农信第一家完成IC卡系统上线。

三是依靠科技,实现了许多全国第一。在科技引领下,名列全国农信系统第一、全国银行第十八的手机银行APP早已亮相,全国第一张加载金融功能的2.4G RCC手机支付卡已经运营,融合了互联网金融和线下业务创新的小额信贷产品——一小通顺贷等让小微和涉农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海南金融产业做大做强建议

在经济新常态下,在国际旅游岛建设战略有序推动的新形势下,海南要实行产业升级,必须发展“互联网+产业”。金融业作为知识密集型的产业,是与互联网技术同步跟进的朝阳产业和生态环保产业,符合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基础设施所需大量资金需求,也符合海南生态立省的长远发展要求,更符合海南经济特区引资引才要求。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背景下,如何实现海南金融产业跨越式发展?立足海南省情,建议着重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要借船出海。海南人口仅900多万,陆地面积仅3.4万多平方公里,大型企业少,受海南市场小的局限,只依靠海南本身来拓展金融产业,无法实现诸如广东发展银行、兴业银行等资产过万亿的“航母战斗群”。广发银行、兴业银行跨越式的发展经验就是“借船出海”。以福建兴业银行为例,该行已在福州、北京、上海、广州等全国主要经济中心城市设立108家分行、1435家分支机构(包括527家已持牌社区支行),在香港设立首家境外分行,营业网点覆盖全国、衔接境内外。在北京、上海设立了投资银行部、贸易金融部、环境金融部、资金营运中心、零售银行总部等总行经营性机构。兴业银行的社会贡献度是巨大的,自2006年起累计缴纳各项税款1069亿元,年均增幅35.72%,其中在福建省累计缴税514亿元,年均增幅49.54%,仅2014年在福建省税收入库就达138.2亿元。如果海南能够有兴业银行这样的金融产业航母战斗群,不仅资产过万亿,而且产业向国内外经济中心城市拓展,就可以其庞大的税收,支持海南发展民生和基础产业,同时也可用自己的良好形象,引资引才,推动国际旅游岛建设步伐,带动第三产业发展。

海南金融业要大发展,必须突破本岛资源,学习广发银行和兴业银行经验,在海南岛外设立本岛金融机构的分支机构,实现“走出去”,并且要大胆创新,发挥互联网金融+的效应,设立各类服务中心和信贷网点,发展金融以外的服务。要实现借船出海,就需由省委、省政府出面,统筹协调监管当局如中国银监会等,出台相关政策或签订省部战略合作协议,扶持海南金融产业出岛拓展。

二、要拓宽融资渠道,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效率。海南金融企业规模小,资本单薄,在市场搏击中抗风险能力弱。做大做强海南金融产业,发挥后发优势,在海南省情受限的前提下,必须在资本市场中寻求动力和资源。一是要把培育金融企业上市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实施金融企业上市培育工程,健全完善企业上市后备资源库,特别是要从注册地在海南的金融行业中,筛选和支持实力强、成长性好的优秀金融企业上市融资。省金融办加强与沪深证券交易所、中小企业股份制转让系统、港交所等境内外交易所的交流与合作,为我省企业上市融资创造有利条件。二是建立金融企业上市绿色通道。综合利用财政、税务、土地、工商等行政手段,为金融企业上市提供各种便利,真正为金融企业上市保驾护航。三是重奖上市金融企业。对于金融企业股改成功,且在主板和创业板上市、“新三板”挂牌和众筹平台等其他资本市场平台成功实现融资的企业,要拿出专项资金进行奖励。四是鼓励金融提升资本运作效率和水平。金融企业上市后,要鼓励再融资,通过公开增发、定向增发、配股和股权质押融资等方式,提高利用资本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和水平。

三、要做优做实地方农村商业银行。海口、三亚农商银行虽作为我省第一、第二大地方农村商业银行,但规模太小,市场基本局限于海南本岛。而且农信社传统存贷业务占主导,金融衍生工具少,与其他金融机构还有同质化经营的现象。要在政策上加以扶持,努力将他们打造成资本充足、内控严密、服务高效、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现代化股份制银行——海口银行、三亚银行。此外,要加快各市县行社改制力度,在市县政府支持下,将市县联社及时改制为以地域命名的商业银行,壮大地方金融实力,提升地方金融美誉度。积极争取银监会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将省联社改制为海南农村商业联合银行,做大做强海南地方金融机构,发挥其统筹全省农信系统发展和推动海南金融业改革的放大效应。

(作者单位:海南省农村信用社)

猜你喜欢
农信社金融业海南
砥砺前行
新形势下国内如何进一步开放金融业
海南杂忆
农信社:云南省农信社作品获最佳创意奖银奖
农信社:云南省农信社与德宏州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海南的云
59国免签游海南
五部门发布“十三五”金融业标准化发展规划
北京金融业享营改增红利
PYRAMID PAI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