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产业融合发展必要性与可行性探索

2015-06-23 23:20徐祥军
现代商贸工业 2015年12期
关键词:可行性必要性

徐祥军

摘要:产业融合是在技术创新和技术融合的内在推动下,在传统产业边界出现的产业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经济现象。产业融合发展是现代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河南省已具备产业融合发展的宏观经济环境、产业环境和企业已满足产业融合发展条件,应从创建良好外部环境、完善产业政策、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等方面入手积极推动河南省产业融合发展。

关键词:产业融合发展;必要性;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2001102

1 引言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高新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各产业的应用,原有传统产业间的明确界限日趋模糊甚至重划产业界限,出现了产业融合发展的经济现象。

河南省既是传统的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又是新兴的工业大省和经济大省,是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产业融合将对河南省总体产业布局、中原经济区建设、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应当紧密结合河南省当前现实经济形势,深入分析河南省产业融合发展的可行性与必要性,为省政府制定相关产业经济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

2 河南省产业融合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2.1 产业融合是现代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产业融合现象是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运用而出现的,它打破了原有三大产业分立发展的态势,使产业内部或产业间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从而形成新的产业模式。从本质上看,产业融合就是不同行业和产业在分工基础上的重新组合,建立了更具效率的分工链条网。产业融合的出现,是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结果,是现代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是因为:产业融合是全球范围内的产业发展的共同趋势。起始于上世纪中叶的信息革命使全球进入新的经济时代,信息成为核心生产要素。以此为基础,高新技术在产业间得到迅速扩散并产生技术外溢,使不同产业共享生产技术,生产具有较强替代性的产品。因此,传统产业间的纵向关联模式逐步发展成为新型的、具有共同技术基础平台的横向关联模式。产业关联模式的变革,会引起产业结构变革。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物流、能源、信息等高新产业开始出现了产业融合现象并逐渐渗透到传统产业,成为现代产业发展趋势。因此,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趋势具有必然性,河南省应当顺应这一趋势,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支持和引导本省产业融合发展。

2.2 产业融合是河南省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客观需要

2011年10月,国务院正式将中原经济区建设纳入国家战略。河南省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主体与核心,农业是河南省的传统优势产业。改革开放以来,包括农业在内的各产业取得长足发展,基本形成了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服务业快速发展的产业格局。但是,目前河南省产业发展进程却面临着第一产业发展缓慢、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失衡较为严重、第三产业发展不足、企业集约化和规模化水平不高、资源利用率相对较低、环境保护不力等问题。在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时代背景下,这些产业结构不合理、生产效率较低等问题成为制约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成为缓解上述制约因素的必然选择和有效途径。产业融合发展是现代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河南省作为我国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地区,更应当顺应这一趋势。因此,只有不断努力推进河南省产业融合发展,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满足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客观需要。

2.3 产业融合是河南省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要求解决资源对社会经济增长的瓶颈制约,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产业可持续发展之路。产业可持续发展是在产业层面上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三要素以及生态、经济、社会三大系统的协调发展,注重发展的可持续性。

河南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人口大省,要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推进产业融合。这是因为:首先,产业融合发展能促进河南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融合现象的起始于高新技术、信息等产业与相关产业的横向融合,大力推动产业融合可以将工业高新技术平台扩散至农业等其他产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节约经济成本,带来技术扩散效益。其次,产业融合发展能促进河南省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河南省人均资源贫乏,长期以来经济的粗放式增长使资源约束问题日益凸显。大力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可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现整个产业体系的效益最大化和经济的集约型增长。最后,产业融合促进河南省生态、经济、社会三大系统的协调发展。产业融合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能有利于生态环境优化,缓解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对立,促进三大系统的协调发展。

3 河南省产业融合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3.1 宏观上看,河南省具备产业融合发展的外在条件

河南省地处我国中部,承东启西,是我国承接产业转移的核心地带。河南省是我国第一农业大省、第一人口大省。河南省的传统优势产业是农业,是全国主要粮食产区。近年来,河南省传统优势产业——农业稳中有升,第二、第三产业增长速度较快,基本形成了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服务业快速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据河南省统计局在2015年3月2日发布的《2014年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4全年河南省生产总值34939.38亿元,比上年增长8.9%,保持了总体经济运行平稳增长。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160.81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17902.67亿元,增长9.6%,第三产业增加值12875.90亿元,增长9.4%。河南省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格局,为产业融合发展创造了宏观经济环境。

2012年11月,国务院批复《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年)》,中原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2013年3月,国务院批复《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2013-2025年)》,是我国第一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航空港经济发展先行区。毫无疑问,上述国家战略的逐步实施,将会有力推动河南省经济增长,成为河南省产业融合发展的必要条件。

3.2 中观上看,河南省具备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条件

河南省是传统农业大省,农业生产方式和组织形式较为单一、简陋,与其他产业界限明显,融合度极低。改革开放以来,这种格局被逐渐打破,以农业为代表的传统优势产业平稳发展,以信息技术产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迅速崛起,产业融合现象已经出现并呈现较快发展趋势。首先,单一的农业产业结构被改变。传统的以种植业为特征的农业产业结构,逐渐向农、林、牧、渔及农副产品加工与服务的新型农业结构转变,产业内部融合初现端倪。其次,传统产业间的界限日趋模糊。原有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界限清晰,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高新技术在各产业间的渗透,产业间的界限日趋模糊。近年来,河南省旅游农业、信息农业、休闲农业发展很快,是各产业间不断融合发展的具体体现。最后,产业融合已呈现加速发展趋势。虽然产业融合现象被纳入学者的研究视野时间不长,但作为经济现象本身已表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主要表现在:农业向工业和服务业渗透、工业向服务业渗透融合;新型工业技术向农业渗透、服务业向工业渗透融合;工业向农业和服务业融合等方面。

3.3 微观上看,河南省具备产业融合发展的企业驱动力

产业融合是传统产业在利益驱动下相互作用的结果,使原本界限分明的产业出现交叉融合,导致产业边界逐渐模糊乃至消失、新产业不断出现的运动过程。胡汉辉、邢华(2003)提出产业融合方式具有产业渗透、产业交叉、产业重组三种形式。产业渗透即高新技术除了在满足高新技术产品的生产外,还会延伸到传统产业产生技术外溢效应,促使传统产业高附加值化,提高企业利润。产业交叉即某一产业的产业链自然延伸至其他产业,在产业边界逐渐出现交叉融合。随着融合度不断加深,模糊乃至消失的产业边界处会出现新的产业,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产业重组即同一产业内部或联系极其紧密的产业之间实现资源生产资源、生产技术的重新组合。产业重组会产生新的产业业态,是提高资源使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适应市场需求的产物。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润最大化是企业追求的目标。因此,无论以何种形式出现的产业融合,都将引起产业结构优化、生产效率的提高和企业利润的增长,这为河南省企业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内在驱动力。

4 河南省推进产业融合发展与政策建议

产业融合是现代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河南省应当顺应这一趋势,把握产业融合发展规律,积极采取政策措施推动产业融合的科学健康发展。

4.1 创造良好外部环境,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产业融合会带来产业结构升级,但产业融合发展的具体过程还需要良好外部环境,以维护市场竞争的公平性,提高市场效率。因此,河南省政府应当将推进产业融合发展纳入“十三五”规划,明确产业融合的重点性、层次性,逐步建立起产业融合发展良好的外部环境。

产业融合能带来产业结构优化,需要制定相关政策积极推动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化升级。首先,应尽快建立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政策,打破行政垄断,弱化行业界限,加强产业间的经济联系,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其次,加大农业的财政投入,转变农业支持方式,对于农业与相关产业融合予以更大政策支持。河南省是农业大省、农业强省,农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程度决定了河南省产业融合度。第三,坚持市场导向,转变政府职能。通过出台相关,引导企业、行业、产业不断创新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推动产业融合的高端化发展。最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产业融合发展带来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这需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完善宏观调控体系,为产业融合的科学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4.2 调整完善产业政策,为产业融合发展搭建平台

传统产业的相互独立性要求政府根据不同产业特点制定不同的产业政策,以符合产业分立发展。但是,针对不同产业的多重政策体制将不适应产业融合发展的原则与要求,必须尽早尽快调整,搭建产业融合发展平台。一是打破条块分割的传统管制模式,建立融合性产业管制框架。随着产业融合发展的深入,原有管制框架必将成为产业快速发展的阻碍。只有建立更具包容性、更符合新特点的融合性产业管制框架,放开资源在不同产业间的流动限制,才能更快推进产业融合发展。二是制定合理的产业技术政策,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产业融合的前提是技术创新与融合,产业融合的结果之一是形成技术扩散效应,在不同产业形成统一的技术平台。因此,要推进河南省产业融合发展,政府应当制定鼓励技术创新相关政策,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规模,为产业融合发展搭建良好的技术平台和产业平台。

4.3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产业融合发展创建协调机制

林民盾、杜曙光(2006)提出现代产业体系是一个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相互融合、协调发展的系统。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与产业融合发展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河南省应当紧跟经济发展趋势,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调动企业积极性,不断推进产业融合发展。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等创新形式化解现代产业体系在构建过程中的瓶颈。充分利用河南省农业大省的优势地位,不断推动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与工业、服务业的融合。目前,河南省正处于工业现代化进程的中期阶段,在现代产业体系构建进程中,应当充分协调好农业、工业与服务业的关系。这需要打破传统各产业相对独立的利益分配机制,建立起产业融合发展的协调机制,重建利益链条。例如,加大农业的财政投入和金融支持,消除农业产业化的隐形壁垒,鼓励农业机械化、现代化、信息化发展,让农民得到更多实惠。在资金、政策方面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倾斜,鼓励、支持、引导相关企业的技术扩散,有利于统一产业技术平台的形成。企业是产业融合过程中的具体实施者,只有在现代产业体系构建过程中建立产业融合发展的协调机制,协调好各方利益,才能加速资源自由流动,充分调动经济主体的参与产业融合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厉无畏.产业融合与产业创新[J].上海管理科学,2002,(04).

[2]马健.产业融合研究评述[J].经济学动态,2002,(05).

[3]马健.信息产业融合与产业结构升级[J].产业经济研究,2003,(02).

[4]周振华.信息化进程中的产业融合研究[J].经济学动态,2002,(06).

[5]严奇春.知识创新视角下的产业融合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30).

[6]于刃刚.三次产业分类与产业融合趋势[J].经济研究参考,1997,(01).

[7]谷健全.新趋势下产业融合发展研究——以河南为例[J].中州学刊,2014,(11).

[8]胡汉辉,邢华.产业融合理论及其对我国发展信息产业的启示[J].中国工业经济,2003,(1).

猜你喜欢
可行性必要性
PET/CT配置的可行性分析
PKEP术后短期留置尿管的可行性分析
中国设立PSSA的可行性及其分析方法
电气自动化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
养老金入市的必要性与风险分析
小学英语教育的必要性及其教学方法研究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应用题解答水平
PPP物有所值论证(VFM)的可行性思考
自由选择医保可行性多大?
HDL-C,LDL-C,CK-MB和RBP使用朗道质控品作为室内质控品的可行性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