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如何创设高效语文课堂情境

2015-06-23 02:09谭蓉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5年6期
关键词:创设情境课堂

谭蓉

利用恰到好处的教学情境,向45分钟要效率,早已是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仍有不少课堂表面上热热闹闹的,却有为互动而互动之嫌,不仅严重偏离了语文课堂的本色,也未能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顺利达成教学的基本目标。那么什么样的教学情境才是有效的呢?怎样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呢?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点粗浅的认识,不妥之处,敬请方家批评指正。

一、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应考虑的几个维度

(一)教学目标

教师在课前以及课堂上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能和学生一起实现教学目标,因此在创设情境时必须紧紧扣住教学目标展开,必须预先设想当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时会有怎样的参与行为和心理感受,必须关注能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和能力。只有这样,事先设计的情境才是切实可行的。

(二)学习主体

不论教师的备课多么精细化,千万别忘了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人,教师所要做的就是通过循循善诱的引导,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大胆质疑并尝试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潜力,从而一步步地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为此,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必须关照学生的兴趣点、已有的知识结构和内在的学习需求,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充分发挥应有的主体作用,完整地体验疑惑和欣喜并存的心理经历,从而获得课堂赋予他们的生命活力和自主学习带来的快乐。

(三)唤起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第斯多惠也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可见情感的激发要比单纯的知识传授重要得多。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如果教师不能点燃学生的情绪,让他们情不自禁地敞开心扉与我们交流、与作者对话,那么无论多么完美的教育理想和教学目标,都只能是镜花水月。

(四)维持兴趣

一部优秀的影片,不论放映的时间有多长,总是能通过各种手段俘获观众的心,让人不知不觉间就完全沉浸在了主人公所处的情境中,直到影片结束还意犹未尽。同样的道理,一节好的语文课,也应想方设法利用一个个教学情境,将学生的全部注意力吸引过来,使他们的情绪始终保持在亢奋状态。只有这样,45分钟才能收到良好的效益,而不至于让人在痛苦难熬中身心俱疲。

二、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打造高效语文课堂的途径

(一)充分挖掘生活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选进中学语文教材的文章,由于融进了作者对生活独特的感悟,加上艺术化的呈现形式,全都文质兼美,启人深思。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在设计教学情境时,不妨有意识地利用现实生活中的教育资源,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深入文本和作者的内心,进行个性化解读。以讲授《品质》这篇小说为例,教师可以先抛出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你平时买鞋更看重它的款式还是质量?”“品质这个词一般都用在人身上,你有没有想过一双鞋也可以有品质?”“如果你是鞋匠格斯拉,面对越来越萧条的生意,你会怎么做?提高鞋的价格?降低对鞋的品质要求?还是因为可以清晰地预见未来干脆放弃制鞋这门传统的手艺?”这些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可以一下子将学生的兴趣吸引过来,并引导他们展开热烈的讨论,进而在思维碰撞中渐渐勾勒出鞋匠格斯拉的形象,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旨。

(二)巧妙运用语言情境,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学说到底就是语言的艺术,对教学内容有条不紊的讲解,对学生启发式的询问,对学生学习态度及学习能力的评价,各个教学环节之间巧妙的过渡等等,都需要教师运用感性色彩和理性色彩兼具的语言。这一点对于更多地承载着用语言浸润学生心灵使命的语文教师尤为重要和必要。因此,教师在朗读、讲析一篇篇情感真挚、文采斐然的课文时,一定要重视如何运用饱含感情的语言,将文章中表现的生活场景呈现出来,使得文章中的人物栩栩如生地站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教师精心营造的气氛中完成与文本作者的心灵沟通。例如,在讲解《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时,要让学生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描述和议论,深刻地感受到鲁迅先生对残虐凶险的段祺瑞执政府和下劣无耻的走狗文人的愤恨,对刘和珍那样的爱国青年惨遭杀害的悲痛,对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奋然前行、殒身不恤的革命先驱的颂扬,对精神麻木、缺乏一定是非观念、苟且偷生的庸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痛心。在这样的语言情境中,让学生准确地领会文章的中心自然就容易多了。

(三)合理利用媒介情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这里所说的媒介主要是指多媒体计算机,利用它的好处在于可以通过画面、音乐与文字一体的直观形式,快速地将学生带进教师渲染的情境中,使他们在视觉器官和听觉器官都获得审美愉悦的基础上,更乐意研读课文、参与课堂讨论,从而收到传统的讲授法难以达到的效果。例如在赏析《荷塘月色》中的四至六段时,借助多媒体就可以让学生很容易地感受到荷塘月色清新淡雅、朦胧恬静的特点,这时候如果教师再及时地讲清文章的写作背景,引导学生将作者笔下美化了的荷塘世界与他当时身处的现实环境相对照,并找出散见于文中的暗示他心情的句子加以品味,学生就自然理解朱自清先生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思想感情了,并进而可以窥见旧中国正直的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

(四)精心设置角色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语文教材上的不少课文都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在讲授过程中,如果强化互动的环节,尝试让学生扮演文中的角色,效果肯定要比单方面的讲解好得多。理由很简单,学生一旦成了演员和观众,必然要精读课文,反复揣摩文中人物的语言、思维和情感,这样一来,不仅会大大增进他们对文章的知解,也会在热烈活泼的气氛中激发起他们强烈的参与角色体验、参与课堂学习的意识。例如学习话剧《雷雨》时,教师可以将周朴园、鲁侍萍、鲁大海等角色分配给学生,先指导他们在朗读台词时如何读出人物的语气、情感和潜台词,然后再组织他们通过对一个又一个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的分析,准确地把握剧中的人物。经过这样处理,相信大家参与个人探究和集体讨论的主动性肯定会有所增强,对可能引起较大争议的问题人物周朴园阶级性和人性并存的性格特征以及虚伪、冷酷、自私的丑恶嘴脸有清醒的认识,与被动地听讲、做笔记相比,自然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谭  蓉  江苏省海安双楼中等专业学校  226661)

猜你喜欢
创设情境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