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航电精品 助蓝天圆梦

2015-06-23 06:13姜玉芬
军工文化 2015年4期
关键词:民机架构航空

姜玉芬

众所周知,航空工业被誉为现代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体现了国家综合实力和民族创造力。其中被誉为飞机“大脑”和“神经系统”的航空电子综合系统,则集成了现代高新科技众多发展领域的最新成果,其技术水平更是国家科技实力最为显著的标志之一。

中国航空无线电电子研究所(以下简称“上电所”),是一家走过58年发展历程,矗立在黄浦江畔的航空电子技术高新技术企业,让飞机装备更加睿智的“大脑”、更加敏捷的“神经系统”是他们孜孜以求的梦想,也是对他们价值的最好诠释。

记者:作为一家军民机航空电子系统技术研究的高科技单位,近年来上电所在推动我国航电技术发展方面取得了哪些显著成绩?

王金岩:上电所承载着国内军民机航空电子综合技术研究和产品研制的使命,拥有国家级航空电子综合技术重点实验室,我们有责任推动航空电子专业技术跨越式发展,有义务为军民机提供先进的航空电子专业技术和产品。众所周知,在信息化武器装备快速发展的今天,“信息化、网络化、体系化”成为装备发展的新特征,对航空电子传统的专业体系、研发方法、工具和平台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我所提出建设成为“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系统所”的愿景,目的就是瞄准装备发展的新特征,夯实专业技术基础,吸收先进系统工程管理方法论,引进先进的工具平台,坚持走架构驱动、创新导向的发展之路,提升在装备“信息化、网络化、体系化”研发创新能力,为推动国内航空电子技术跨越式发展作出专业技术研究所应有的贡献。

近年来,我所确立了技术领先发展战略,在技术推动装备发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建立了技术成熟度评估(TRL)管理制度和新技术导入机制(NPI),部分技术成果已经在在研的重点型号中得到了推广应用。为了实现基础技术能力的提升,我们系统梳理了航空电子技术相关专业,开展了技术创新活动,具体包括三方面:首先是面向航空电子产品能力提升,我们从建立产品专业技术研发平台入手,以国际先进技术为标杆,攻克影响产品功能/性能的关键技术,有效提升了显示控制、网络、信息综合处理、软件工程等产品实现能力,性能大幅度提升;其次,面向系统架构技术能力的建立,我们通过消化国际上先进架构设计理念,引进先进的设计方法、工具和平台,从装备应用场景分析入手,建立了航空电子架构设计、信息融合、任务合成、人机工效评估、飞行管理、健康管理等专业实验室,有效支撑了架构技术能力提升,初步形成了航空电子综合技术设计能力,有助于应对未来复杂系统设计能力;再次,面向新领域、新业务开拓,我们瞄准未来装备发展需求,重点发展“信息化、网络化、体系化”装备,如大型飞机综合监视系统、无人机通用化控制系统、基于ADS-B空管监视系统、联合战术无线电系统、空中加油精确导航定位系统等,通过大量投入基础技术研究,取得了一批技术成果,部分系统已列入到装备型号研制,我们有信心在这些领域能够得到突破。

记者:刚才王所长提到上电所瞄准国际一流,努力赶上世界先进水平,想问一下,贵所在航电先进技术的发展上还需要突破哪些技术上的难点?

王金岩:瞄准国际一流,首先需要我们认识自己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到底在哪里?林左鸣董事长曾经说,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要实现从“望其项背”到“并驾齐驱”,再到“遥遥领先”。实际上,问题并非都在技术层面能解决。我个人认为这种差距不仅体现在基础技术层面,同时体现在架构技术层面,也就是我们与西方国家有了同样的“蓝图”,但是在“路线图”上我们可能仍然存在路径不清晰的问题,大到装备研发体系,小到企业内部,如何组织开展产品研发过程,就是我们面临的问题。集团正在积极推进架构治理、AOS、基于模型系统工程(MBSE)等,我认为集团已经认识到了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必须突破复杂系统研发系统工程上的瓶颈。

具体到航空电子技术,涉及装备作战任务使命的实现,更是体现装备“信息化、网络化、体系化”特征的基本平台因素。我认为与国际一流相比,需要突破的关键技术还比较多。首先,体现在系统基础技术上,如系统架构、信息融合、任务合成、智能决策、人机工效等方面,我们都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需要我们在实验室、型号研制和产品应用中不断探索;其次,体现在系统架构技术上,作为航空电子专业技术研究所,对用户需求识别、捕获和定义上,尤其是对需求完整性验证评估上存在先天不足,虽然我们引进了先进的方法、工具和平台,但要取得突破,除了提升自身能力,还需要建立为主机提供专业技术的服务意识,在与主机、用户合作上取得突破;再次,体现在基于复杂系统工程过程建立和管理上,尤其是新技术导入(NPI)、基于模型系统工程(MBSE)、产品制造符合性评估和全寿命周期项目管理,都是我们面临的差距。

记者:您对突破这些技术难点有哪些思考和举措?

王金岩:在技术发展过程中,遇到技术难点实际上是正常的,关键是思考如何解决这些技术难题,尤其是前瞻性的预先研究非常重要。刚才讲到上电所推行“技术领先”战略,意味着我们对科技创新定义是基于两个方面的,一是解决当前装备研制存在的技术实现问题,二是解决未来装备发展需求问题。正是基于对科技创新的双重认识,一方面建立了基于产品研发的专业技术研究平台,突破在研型号关键技术,为重点型号产品研制保驾护航;另一方面面向未来装备发展的新特征和新需求,开展新概念、新方法、新架构论证,在“十二五”期间获得了从航空电子系统架构技术、平台技术、专项技术等预先研究课题,突破航空电子技术难点、建立面向复杂系统研发体系为目标,这些举措对我们突破技术难点有很大的帮助。

最近,张新国副总经理在年度工作会上提出,要组织开展AAA(Advanced Avionics Architecture)技术研究,我认为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它不仅仅停留在未来航空电子系统物理实现层面,而是研究航空电子面向信息化战场各种场景,识别装备“信息化、网络化、体系化”特征下,航空电子系统面临的任务、能力,识别AAA的需求,形成未来航空电子新的专业技术体系,完成对未来航空电子技术发展的“蓝图”和“路线图”的描述,引导未来航空电子系统研发。我个人认为突破AAA关键技术,一方面是为了解决基础技术问题,另一方面则是提升我们架构技术和面向复杂系统的研发能力。

记者:您对上电所突破当前难点阐述了很清晰的思路,也谈到了技术发展对上电所规划专业技术蓝图、路线图的作用。应该说通过技术发展引领产品、产业跨越式发展,近年来也保持了较好的增长势头。那么您对上电所未来的产业发展有何规划和设想?

王金岩:解决专业技术发展“蓝图”和“路线图”实际上是满足研究所发展的需要,尤其是“路线图”确定的是企业内部业务架构的关键。传统的研究室作为研究单元主体、型号设计师团队作业的业务模式完全不能满足复杂系统研发的需要,也不能适应企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因此,五年前我们初步开始了基于复杂系统研发的业务架构的梳理,开展了组织架构的变革,目标是形成上电所新管理体系和研发体系,支撑研究所走“创新驱动、产业发展”的道路,在这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2014年我们积极申请集团架构治理试点单位,全面推广多项目管理(MPM)应用,深耕集成研发环境(IPD)建设,完善基于复杂系统工程的研发体系。

在业务架构梳理过程中,我所先后成立了军机系统部、民机系统部、无线电通信导航系统部和非航空民品业务部,主要目标是面向市场、面向用户,捕捉不同领域用户需求,为用户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实际上逐步形成上电所面向用户的四个战略业务单元(SBU)。为了支撑SBU的发展,全所建立了两个产品实现卓越中心(COE),即软件部、电子部,全面为战略业务单元提供产品实现解决方案。软件部全面推进GJB5000A管理,以软件工程化、产品化为目标,全面提升软件成熟度管理能力,提高软件复用率;电子部则把“标准化、通用化和系列化”作为能力建设目标,引入DFX设计理念,按照国际标准推进产品制造符合性检查,全面提升产品质量和效率。另外,我们还推行共享服务保障理念,整合技术基础部、各类专业实验室等,为产业化发展打下基础。

记者:上电所通过前期的业务架构梳理,面对装备发展的新特点已经规划了发展的蓝图,甚至有了比较清晰的路线图,您对上电所发展目标有着怎样期待,如何处理规模和效率的关系?

王金岩:最近几年来,上电所在传统航电产品基础上,民机航电、无人机地面站、航空无线电和非航空民品上有了比较大的投入,部分项目在产业发展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有望获得新的突破。我认为,这是多年来开展业务架构梳理、组织架构调整和引进先进理念、方法和工具结果,是全体干部员工共同努力的结果。但是,距离国际先进航电标杆企业还有很远的距离,为了实现研究所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我认为经营管理上要按照实现四个统一,即要实现战略谋划和现实发展的统一,经营规模提升与经营质量效率的统一,科学技术进步与装备品质的统一,企业经营发展与员工事业发展的统一。

员工已经超过了2000人,人均效益从前些年名列集团前茅逐年下降,我所处于战略转型期,经营压力也非常大。我个人期待能够保持快速增长的常态,不仅是满足集团指标考核要求,更重要的是为了满足企业生存发展的需要。2015年,我们以“架构驱动、创新导向、合法经营,打造上电所发展新常态”为题召开经营工作会,就是尽快按照架构治理建立科学的经营管理秩序,把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作为工作的抓手,建立思维模式、职工素养、企业文化、技术发展、科学管理、质量管理新常态,发展是硬道理,逐步实现上电所“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系统所”的发展愿景。

记者:刚才王所长谈到了上电所在民机航电的发展,2015年是国产大飞机C919项目的首飞年,上电所作为C919项目的产品供应商,当前的研制进展如何?

王金岩:纠正一下C919供应商问题,我所是中国商飞C919项目二级供应商,中航工业与GE合资的AVIAGE(昂际)公司是项目一级供应商,2013年我所正式从AVIAGE转移承担了C919项目显示系统(DS)工作包、网络交换机(SW)子工作包研制任务,成为国内首个民机A级系统供应商。由于军民机产品研制在标准、规范和流程上的差异,而且必须要符合FAA适航的要求,我所第一次承担民机系统级产品研制,没有成熟的研发体系支撑,产品研制存在较大的风险。我们必须按照国际认可的方法、过程、工具和平台来研制C919项目,引用前所长王国庆同志的话来说就是“承担C919项目研制任务是参加奥运会,要体现国际先进水平”。

为了规避型号风险,我所联合7家国际供应商,请了国际咨询团队,与AVIAGE公司通力合作。在此基础上,我所逐步建立了民机研发管理体系,按照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方法(MBSE)完善了研发流程、工具平台,克服了研制进度紧张、等级要求高、过程复杂等一系列困难,2014年底实现了显示系统蓝标件和网络交换机试验件交付,满足了C919项目要求。2015年面临着制造符合性检查、首飞关键设计评审、红标件交付、首飞飞行安全试验等一系列关键节点,我们将发挥国内供应商协调环节畅通,协作精神强的特点,充分利用国际合作咨询团队,进一步克服技术、过程和管理上的不足,全力完成试飞产品交付、系统试验、适航检查等工作。我们有信心在中国商飞支持下,通过自身努力,高质量完成项目研制任务。

记者:当前民机市场发展机遇非常好,但我们与世界其他优秀同行的竞争也相当激烈。上电所在推动我国民机航电发展有哪些举措。

王金岩:刚才我讲到了承担C919项目是参加奥运会,是与国际上顶尖高手同台竞技。我认为经历了这个过程,对上电所发展是非常有益的。首先让我们认识到了差距,其次为我们建立目标起到了指南的作用。民机市场的竞争不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也不只是在研发体系和流程层面,它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如研发成本、产品价格、产品服务等,都会影响企业竞争力。因此,民机航电产品研制要求企业实施全要素管理,通过企业综合实力才能赢得民机市场的青睐。我个人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推进:

一是主动作为,建立完善的民机研发体系。相较于FAA、EASA等国际成熟标准要求,我所民机适航标准体系仍不完善。我们应充分利用C919初步积累研发经验,进一步完善企业适航标准体系,服务于民机产业发展。

二是转变观念,开展企业内部全要素管理。顺应民机产业商业模式,通过专业技术体系、项目管理体系和经营管理体系建立,在产品的全生命周期中强化成本意识,重视知识管理,建立过程资产,形成家族化民机产品,节约研发成本,降低产品成本,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

三是吃透技术,开展民机航空电子基础技术研究,提升产品安全性、适航性水平。开展民机航电架构技术、安全性技术和适航技术等基础技术研究,确保产品在先进性、安全性和适航性满足用户需求。

四是面向国际,建立全球供应链管理能力。民机是一个国际化产业链,有效整合国际资源是参与国际竞争的核心能力之一,融入世界民机产业,打造和谐共赢生态圈,提升全产业链价值创造能力,获得管理差异化的竞争优势,这是我们发展民机产业的关键。

五是立足长远,培养专业化民机研发团队。民机发展需要专业化的人才队伍支撑,上电所民机研发队伍从2011年12人,迅速扩大到目前近200人。希望通过C919型号项目历练,这支年轻的队伍能迅速成长,成为上电所民机发展的精英团队,让他们怀揣航空报国的梦想,融入世界航空产业链,实现与国际优秀企业同台竞技目标。

猜你喜欢
民机架构航空
基于FPGA的RNN硬件加速架构
“闪电航空”来啦
“闪电航空”来啦
功能架构在电子电气架构开发中的应用和实践
基于Stateflow的民机液压控制逻辑仿真与验证
未来民机座舱显示控制系统初探
民机复合材料的适航鉴定
LSN DCI EVPN VxLAN组网架构研究及实现
民机研制风险管理浅析
达美航空的重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