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革历史回顾与河南省国企改革趋势展望

2015-06-23 20:03宋振平
现代商贸工业 2015年12期
关键词:河南省国有企业改革

宋振平

摘要:国有企业改革作为提高经营效率的手段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被认为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通过对国有企业改革历程的回顾,从中找到国有企业改革的逻辑,结合河南省国有企业改革的现状,探索经济新常态下河南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

关键词:国有企业;改革;河南省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2016102

1 国有企业改革的逻辑

1978年之前,中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的各部门基本上全是以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存在的公有制的实现形式。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下的国有企业运行方式使得国民经济的资源配置长期不能遵循经济效率的原则,大量资源或者潜在资源还在源源不断地投向已经呈现边际生产力递减甚至已经为负数的领域和企业,资源错配的长期化必然导致国民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基于这一现实情况,当时各界的普遍共识是国有企业必须进行改革。

国有企业与一般性的社会化大公司一样同样面临委托代理问题,作为所有者与管理者相分离的企业,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应该是着眼于解决好委托代理问题,探索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长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国有企业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按照逻辑上的先后顺序进行改革:

(1)剥离国有企业承担的政策性负担和享受的政策性福利,赋予国有企业独立市场主体地位。

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有企业属于政府行政计划职能的有效组成部分,人财物的调配及日常生产经营活动都是受政府控制的,企业没有任何生产的自主决策权。政府即作为出资人的委托人又是作为具体生产经营管理的代理人而存在,即委托人与代理人合一。与一般私营企业不同的是,国有企业存在着所有者缺位现象,所有者缺位造成国有企业的委托人(代理人)并不会真正关心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通过赋予国有企业独立市场主体地位并建立有效的外部治理机制以后,就基本解决了非市场化力量对国有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干预,这为解决国有企业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激励相容机制奠定了基础。

因此,国有企业改革第一步是应该把国有企业的委托人与代理人进行有效的分开,剥离国有企业承担的政策性负担和享受的政策性福利,真正赋予国有企业独立市场主体地位,让国有企业真正成为以成本收益核算为基础的平等参与市场竞争的微观主体。

(2)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得委托人与代理人激励相容于一个企业之中。

在国有企业的委托人从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分离出来以后,接下来面临的问题就是委托人与代理人如何激励相容于一个企业之中。这涉及到国有企业运行和发展有关的企业组织和管理制度建设,包括企业组织、运营、管理等一系列行为的规范和模式,国内外的实践证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选择。

通过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形成由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经理人员组成的相互依赖又相互制衡的公司治理结构并有效运转,彻底克服过去产权不明晰、权责不明确、政企不分、管理落后等弊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了企业内部治理结构,既保证了委托人实现国有资本最大化的目标,也为代理人通过自身努力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提供了经济刺激,两者做到了一定程度的激励相容。

(3)积极推动产权的民营化改革,为国有企业改革提供多样化的产权支撑。

产权清晰是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有企业产权是单一的,其产权关系是最清晰不过的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有企业貌似是最具有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的。对大多数国有企业而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意味着必须从单一的国有产权重组为多元产权结构,产权的多元化就有了按照不同所有者的不同产权给出“清晰”的界定。多元化产权的途径就是民营化改革,即国有企业把其全部资产分解并把部分资产以股份形式出售给社会公众,广泛吸收社会各界资金,把国有企业完全的国有资本转变为国有控股或者参股的股份制企业,从而把国有企业改造成社会化的民有企业。

2 国有企业改革存在的一般性问题

(1)与西方不同的是,中国国有企业改革首先应该赋予国有企业的独立市场主体地位。

由于国有企业长期在扭曲的体制中生存发展,特别是长期依赖政府的支持与默许的垄断地位,从而形成了顽固的逆向选择机制,不仅自身效率难以提高,而且还对正常的市场经济发展产生了较大的负外部性。鉴于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国有企业独立的市场主体地位以及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激励相容问题,因此市场的公平竞争并不存在,大多数的私营企业只能在国有经济不存在的边缘地带存在,这种格局严重压抑了市场经济发展的潜力,限制了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超大型私营企业的成长。

国有企业管理者人选上实际存在的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地位是随时转化不仅使得国有企业的独立市场地位大打折扣,更重要的是缺乏通过提高要素生产率来提高经营绩效的动力与被市场淘汰进而失去岗位的压力,企业家才能缺失或者无用武之地,或者将有限的企业家才能应用于非生产性领域,依靠便利的寻租条件和垄断地位获得个人或集团利益。

(2)独立市场主体地位的缺失造成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相互交叉而存在。

国有企业改革的着眼点是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而国有企业独立市场主体还没有真正得到落实,国有企业还承担者大量的政策性负担和享受着政策性福利。

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是国有企业的运行规则中政府意志的体现与市场规则的遵从何为第一位。国内的一些学者认为,国有企业的定位应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认为在一定程度上转轨时期政府意志可以超越市场规则。但现实的实际却是国有企业的运行规则不管是成熟市场经济国家还是欠发达国家都是一样的,政府意志如果不以市场规律为基础,不仅不会弥补市场失灵,反而会造成大量的政府失灵也同样存在。一方面,政策优惠、政府补贴和市场壁垒等差别性政策不可避免地带来价格扭曲效应,上市融资、税收倾斜等优惠政策造成企业、行业间苦乐不均,要素报酬不平衡问题异常突出,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另一方面,国家把大量的资源投入到本该市场发挥作用的领域,政府主导的高投资造成产能过剩与经济效率低下并存,边际产出不断降低甚至为负,政府失灵也同样存在。可见,超越市场规则的国有企业造成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相互交叉而存在,阻碍了市场机制的顺利进行。

(3)2006年以来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逐渐停滞。

2005年2月25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部以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主题的中央政府文件。支持民营经济的意愿是好的,但是现实情况却是不容乐观,原因在于没有赋予独立市场主體的国有企业会利用其在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的价格差扰乱正常的经济秩序,其承担的政策性负担与享受的政策性福利使得民营经济的市场空间逐渐压缩。尤其是金融危机以来的4万亿投资计划和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等蛋糕大部分被国有企业分割。同时,由政府主导的对基础性工业和支柱产业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国进民退趋势。

3 河南省国有企业改革两个阶段

作为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个缩影,河南国有企业的发展阶段从有完整统计口径的1998年开始明显地划分为“调整增长——深度调整增长”两个阶段。

3.1 调整增长阶段(1998-2006年)

调整增长并不意味着不增长,而是有调整的增长,这是与国有企业改革的大环境是相一致的,有改革必然涉及到原有发展路径的调整,有调整其增长速度就必然不会维持一个特定的趋势,而是呈现上下摇摆的特征。从统计数据来看,这一阶段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增加值从1998年的572.4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1521.5亿元,增加了949.1亿元,年均增加118.6亿元。从增长率趋势来看,呈现出逐渐减弱的波形特征,最高波峰为19%、最低波谷为5.5%。调整增长的特征表明河南省国有企业改革还处于攻坚阶段,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以及外部发展条件的变化,国有企业面临的约束条件可能会更加严格。

3.2 深度调整增长阶段(2007年之后)

从2007年之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波峰是逐渐降低的,2006年的波峰值为15.9%,比1999年的波峰值低了3.1%个单位,在外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说明既有的国有企业改革对河南国有企业产出的影响逐渐平稳。但是,恰恰是2006年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既有的国有企业改革局面在外部环境发生恶化之时并不足以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导致了国有企业进入了深度调整增长阶段。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起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经过了2007、2008两年的发酵与传导之后,以出口导向为目的的东南沿海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由于外部市场萎缩导致生产经营活动举步维艰,这又进一步传导到以资源型产业为主的河南省国有企业的发展。整个调整过程是从众多的消费终端逐级向较少的产业链上端传导,这就造成了对河南省资源型产业的影响程度非常深。但一个消极的情况是,从那时以来国有企业改革逐渐变得缓慢起来,且随着4万亿投资的拉动大部分又被国有大企业瓜分,所投向产业又都是国有企业占据主导力量的部门,虽然会带来国有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率的短期飙升至16.4%,但长期来看是以更恶劣的结构恶化为条件的,是一种虚假的增长,2012年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率重新跌至-1.1%就是例证。而新一届政府上台之后,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把改革当成是中国目前最大的红利,相应的对国有企业的市场化改革必然会提上日程。可以预见,随着调整过程的不断推进,河南省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率将会持续下降并逐渐稳定在一个适宜的水平上。

参考文献

[1]陈建华.股权结构不应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基于出资人及其监管到位的国企管理制度设计[J].经济体制改革,2006,(2).

[2]丁任重,王继翔.中国国有企业改革演进:另一种视角的解读——关于“国退民进”与“国进民退”争议的思考[J].当代经济研究,2010,(4).

[3]中原发展研究院课题组.改革红利论: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探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4]黄速建.国有企业改革三十年:成就、问题与趋势[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8,(6).

猜你喜欢
河南省国有企业改革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新时期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
国有企业加强预算管理探讨
如何做好国有企业意识形态引领工作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