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化技术创新理论综述

2015-06-24 10:55姚丽霞廖丽平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生态化研究企业

姚丽霞 廖丽平

(1.广东工业大学 管理学院,广东广州 510520;2.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管理学院,广东广州 510665)

自从英国工业革命以来,技术就凸显出强大的力量,成为推动经济高速增长的核心动力。然而,传统的技术创新以经济利益为导向,忽略了人与自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导致了生态危机和资源危机。在此背景下,技术创新生态观日益受到重视。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同时,还首次提出了“美丽中国”的概念,强调“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提出应当“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生态化技术创新 (Ecological Technology Innovation,简称ETI)也被称作技术创新生态化,它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全面引入了生态学思想,与科技创新及低碳战略的思想高度吻合,不少学者对该领域进行了研究,生态化技术创新将是未来技术发展和技术创新的探讨方向。

本文试图在回顾生态化技术创新理论形成与发展的基础上,探讨其概念内涵,将生态化技术创新与传统技术创新进行比较,梳理生态化技术创新现有的理论研究成果,以丰富生态化技术创新理论体系框架,最后总结生态化技术创新的研究趋势,以期为将来的理论及实践研究提供展望。

一、生态化技术创新的起源

自从熊彼特提出“创新”理论[1]以来,技术创新理论主要停留在经济和商业价值层面上,无论是从技术学角度、经济学角度还是纯理论角度,传统技术创新都致力于实现商业价值这一最终目的[2]。传统技术创新已不再适应社会的发展,其内在缺陷促使技术创新转向生态化。

1962年美国生态学家卡尔逊发表的《寂静的春天》引起了国际社会对环境高度而广泛的关注。此后,欧美等发达国家开始关注技术创新的生态化问题,生态化技术创新于90年代中叶开始形成气候。1994年,美国政府发布“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技术”报告,强调“促进生态化技术发展一直是本届政府的一个高度优先的任务”。随后,日本、德国及欧洲很多国家也都开始将技术创新生态化列入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发展议程。

20世纪90年代后,国外学者开始从不同角度对生态化技术创新进行研究。W.Hopfenbeck(1992)[3]从全面质量管理的角度,提出了生态化技术创新过程模型,注重企业在日常的质量管理与渐进创新改革过程中改善创新管理,从而提高企业的创新收益。Nelson和 Winter(1992)[4]认为,生态技术是一种完全不同于现有技术轨迹的技术范式,技术生态化的创新受到技术机会、技术创新的选择环境、学习效应等多重因素的影响。随后,越来越多学者对生态化技术创新进行了探讨。Chen H. 和 Shi S.A.(2008)[5]认为生态技术创新的形成来源于传统的技术创新中经济增长和生态破坏之间的冲突的理性反思。Javier Carrillo-Hermosilla, Pablo del Río, Totti Könnölä(2011)[6]通过案例研究,从设计、使用、生产服务及政府角度提出了分析生态化技术创新的多维框架,认为所有维度的结合在技术生态化管理中至关重要。

我国学者傅家骥 (1998)[7]最早对技术创新提出定义,认为“技术创新就是指科技成果变成商品,并在市场上销售实现其经济价值,进而获得经济效益的过程和行为”,这是传统意义上的技术创新。湖南大学彭福扬教授于2002年首次提出了技术创新生态化转向理论,并在此后的一系列课题中深入探讨了生态化技术创新[8]。随后,国内很多学者开始对生态化技术创新进行了研究。

二、生态化技术创新的概念内涵

彭福扬 (2003)[9]在我国最早提出了生态化技术创新,他认为技术创新的生态化包括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两个层面。更确切而言,在技术创新活动中要达到两个“有利于”,一是要有利于维护自然生态的稳定与和谐,二是要有利于社会生态的建立。曹如中,彭福扬 (2003)[2]提出,生态化的本质是在追求一种有序化的过程,是对无序、混乱的不断克服,使系统的调控由组织化程度较低向组织化程度更高的方向发展的过程。何小英,彭福扬,杨慧春等 (2003)[10]立足于技术创新生态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重新审视了传统的技术创新观,认为传统技术创新观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错位。他们认为技术创新生态化跟传统技术创新一样,仍然还要促进经济增长,但同时还要推动自然生态平衡,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达到社会生态的和谐有序。

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彭福扬等 (2004)[11]对生态化技术创新的内涵进行了更为深入全面的表述:技术创新生态化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纳入技术创新的目标体系,把单纯追求市场价值转向追求包括经济增长、自然生态平衡、社会生态和谐有序及人的全面发展在内的综合效益,追求四大效益的有机统一。在实践中,对技术创新提出了更高的生态化要求,要求经济、资源、集群、社会以及人本身都需要注重生态效益。

后来的学者[12-15]对生态化技术创新内涵进行了补充或拓展。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观点:(1)生态化技术创新体现了一种新的技术观:技术进步开始关注自身存在的自然物质条件和社会选择问题。(2)生态化技术创新是一种价值观的转变: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看,人们的价值观从二元对立到和谐共存的转变;从人与人的关系来看,人们的价值观从以人为中心向以人类为中心的转变。(3)生态化技术创新是生态化自然技术创新、生态化社会技术创新和生态化人文技术创新的有机统一体,三者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的复杂关系。

部分学者从更微观的角度阐释了生态化技术创新的内涵。刘红玉 (2010)[16]从市场需求的角度提出:生态化技术创新是指创新主体从市场需求出发,研究、开发生态化技术并实现其价值的过程,包括生态化技术的构思、设计、研发、中试、产品市场化等环节。

三、生态化技术创新与传统技术创新的对比

(一)本质区别

生态化技术创新跟传统技术创新有着本质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7]。

1.生态化技术创新具有视野的广阔性。生态化技术创新将技术创新活动与自然、社会、人及人所处的环境等联系起来,而不是仅仅遵循自然技术——经济价值的单一线性模式。

2.生态化技术创新具有结构的多维性。生态化技术创新是由诸多要素相互影响、有机结合而构成的网络,横向层面包括自然技术创新、社会技术创新和人文技术创新,纵向过程包括创新的构想、技术的选择、研究开发与市场销售等各个环节。

3.生态化技术创新具有目标的多重性。生态化技术创新包括经济生态化、自然生态化、社会生态化和人的生态化等不可分割的四大目标,而不是仅以经济利益为目标。

(二)具体区别

传统技术创新向生态化技术创新的转变是创新范式的根本转变。尹艳冰 (2008)[18]认为,传统技术创新的行为主体仅仅是企业,而生态化技术创新的主体是多元的,是一个以企业为核心,政府、高校及科研机构、公众参与并制约企业创新行为的多元主体。同时还总结对比了传统技术创新 (Traditional Technology Innovation,简称TTI)和生态化技术创新 (ETI)的区别[19],如表1所示。

表1 ETI与TTI的区别

四、生态化技术创新的理论观点

(一)生态化技术创新的制度框架和运行机制

随着对生态化技术创新理解的不断加深,部分学者开始研究其制度条件和运行机制。

李广培等人 (2010)[20-21]构建了生态化技术创新五维度的制度理论框架,主要包括技术创新生态影响来源主体属性、技术创新生态影响的属性、生态化创新实践的操作与选择、生态化创新制度的有效需求、生态化创新制度的绩效评估。在市场机制下,技术创新的自组织演化呈现出非生态理性特征,生态化技术创新过程模型强调制度性组织因素必须贯串和规制从创新设计到创新生产、消费的全过程。

生态化技术创新的运行机制主要包括调控机制、动力机制和公众促进机制三种。[7]其中,调控机制是指以政府为引导,以企业为主体,以高校和科研机构为支撑的立体调控机制。动力机制是技术创新理论的核心内容,从外源和内源两个角度来确立生态化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创新主体内部为内源驱动,其余影响因素为外源驱动。公众促进机制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假 (非)参与、象征性参与和实质性参与。

刘巧绒等人 (2010)[22]使用了资源效用的X倍数革命模型,试图针对模型中涉及各要素进行机制的调节。其模型如下:

f=(R-W)/R=1-W/R

其中R表示物质消耗系数,W表示其中废弃和排放物,f表示生态技术系数,可见0<f<1。如果用Y表示经济产出,g表示资源利用效率,则:Y=f×g×R。

可见,当R一定时,为了提高Y,必须不断提高g。为了实现经济产出目标,必须不断提高生态化技术系数和资源利用效率,因此围绕这一目标,构建了生态化技术创新的实现机制,具体包括市场拉动机制、企业创新机制、政府推动机制、科研机构助推机制、公众参与机制和国际合作机制。

(二)生态化技术创新的模式

从生态化技术创新的运作过程的角度,生态化技术创新过程大体划分为四个阶段:创新决策、研究与开发、生产和市场实现阶段。尹艳冰(2008)[8]结合生态化技术创新过程的特征,借鉴Kusz提出的“为环境而设计—面向环境的制造—面向环境的营销”思想,构建了生态化技术创新过程模型。针对生态化技术创新的每个阶段的特征说明具体的操作指引,使得整个生态化技术创新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完美结合。

从自我分类理论的角度,徐建中,王莉静(2008)[23]将企业生态化技术创新发展模式分为四种,分别是企业生态化纵向闭合模式、企业生态化发展的5R模式 (5R理念,为 Rethink、Reduce、Reuse、Recycle、Repair:再思考、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再修复)、企业生态化的并联共生网络模式、企业生态化的一体化实践模式——生态工业园。

以上的研究均是从运作过程的宏观角度进行的研究,部分学者针对企业微观层面提出了生态化技术创新的内部发展模式。马瑞先 (2008)[24]提出了五大内部发展模式,包括资源生态化利用模式、清洁生产模式、产业链拓展模式、生产者责任延伸模式及产品服务化模式。这五种模式实质上构成了企业生态化技术创新从源头控制到过程控制到终端控制的全过程。边云岗,刘国建(2011)[25]提出了多元主体协同共生的技术创新模式。生态化技术创新模式应是以具有相应功能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政府和公众为主体,共生主体是基础,共生环境是条件,共生关系是关键。

(三)生态化技术创新的测量与评价

对技术创新的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国内外学者对技术创新的测量也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对生态化技术创新的测量仍是较为少数的。

国外技术创新测度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当时人们只将R&D投入和工程技术人员数量作为测度技术创新的主要指标。后来人们认识到技术创新过程并不是遵循简单的线性模式,开始对企业技术创新进行稍微复杂的测度。1986年,克莱因 (S.Kline)和罗森堡 (Rosenberg)提出了创新的“链环-回路模型”(Chain-linked model)。[8]但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国内外对技术创新的测度的理论研究仍比较缺乏。直到90年代后期,随着更多学者关注技术创新测量的领域,测量方法才得以丰富起来,其评价指标体系也逐渐细化。目前,国外学者对于技术创新测度指标的研究做了不少尝试,但始终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指标体系。国内学者对于技术创新测量的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才开始,主要集中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及效率等方面的研究。

对于生态化技术创新的测度,尹艳冰等(2009)[26]较早提出了生态化技术创新测度模型,并采用了一种改进的基于模糊积分的模糊测度方法来测度。他们提出的指标体系主要将生态化技术创新分为生态化技术创新主体、生态化技术创新能力、生态化技术创新过程和生态化技术创新效益四个一级指标,这些指标能较为全面地反映生态化技术创新的各个维度,跟彭福扬教授所提出的概念内涵相当吻合。其中,生态化技术创新主体分为核心主体和支撑主体两部分;生态化技术创新能力分为潜在技术创新资源、技术创新投入和技术创新产出三个指标;生态化技术创新过程分为创新方式选择、创新过程控制和共生创新程度三个指标;生态化技术创新效益分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个指标。这个指标体系展示了生态化技术创新的逻辑层次和影响要素。

徐建中,王莉静 (2010)[27]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企业生态化水平两个层面去评价企业生态化技术创新水平,其中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包括对技术创新基础能力、技术创新投入能力、技术创新产出能力进行评价;企业生态化水平的评价包括生态化经济水平和污染减量化水平。并采用了灰色关联法和信息熵法,对医药制造业的11个企业技术创新指标与企业生态化水平综合指标的关联度进行了测量,然后分析其静态和动态结果,以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四)生态化技术创新的障碍

作为一种新的技术创新理念,生态化技术创新在理论及实践上必然需要经过一段探索,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生态的协调统一。学者们在研究过程中总结出我国企业生态化技术创新建设缺乏成效的原因在于企业人员意识、政府制度安排、市场机制等方面,并针对性提出了一些理论见解。

杨永芳,胡良民 (2005)[28]分析了及企业和政府之间的博弈关系,提出企业在进行生态化建设时,应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建立完善的、适应市场机制的环境经济政策体系,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建立一套完整的引导、鼓励机制。

彭福扬,刘红玉 (2006)[29]指出,生态化技术创新是社会内在的和谐发展动力,其实施具备了思想上、经济上和政治上的有利条件,但是仍存在诸如思想认识差距、生态化技术创新意识不强和缺乏良好的实施环境等方面的障碍。

彭福扬等 (2004)[11]认为要实施生态化技术创新,必须要转变传统的以经济利益为唯一目标的观念,树立正确的技术创新观;其次还要对发展战略及其相应的管理体制进行调整;最后还需要加大生态化技术创新的宣传力度以及及时合理测量生态化技术创新的实施效果。

刘红玉 (2010)[16]强调健全、完善促进生态化技术创新的政策法律体系的重要性,并提出应当建立生态化技术创新合作交流机制。

刘巧绒等 (2010)[22]提出要联合市场、企业、政府、科研机构、公众及国际合作等多方力量及各自作用机制来推动循环经济下的生态化技术创新。

五、生态化技术创新的研究趋势

作为技术创新领域最新的研究方向,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生态化技术创新在国内外仍处于探索阶段。许多学者对生态化技术创新的研究都是先从理论着手,从哲学上、伦理学上、经济学上来探究,进而转向生态化技术创新的实施过程及过程中涉及的相关要素的研究。根据前人的研究,可看出该领域的研究趋势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理念与时俱进

结合当前社会的发展理念来研究生态化技术创新。近年来,社会发展越来越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强调生态观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因此,对生态化技术创新的研究越来越趋向于与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科技、和谐社会等生态理念相结合,并针对这些价值观导向制定相应的机制政策。

(二)侧重企业微观层面研究

对生态化技术创新的研究从社会的宏观层面转向企业的微观层面。众多学者认为企业是生态化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将是实施技术创新向生态化转变的最主要行动者,企业是如何从源头、过程和终端三个方面对生态化技术创新进行控制的,企业应当形成怎样一种生态化技术创新模式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影响企业生态化技术创新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应当如何提高生态化技术创新效果,这一系列问题已成为企业生态化技术创新的研究重点。

(三)探索研究方法

注重对生态化技术创新效果的测量及评价。对于技术创新生态化效果的综合测度,目前学术界仍没有明确的最佳方法。对生态化技术创新的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目前依然处于探索阶段,将会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四)寻找解决措施

目前生态化技术创新的实施仍面临不少障碍,尽管该理论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但在实践中应如何克服障碍仍未得到有效解决。积极探索提升生态化技术创新的措施,顺利促使技术创新生态化转向仍将是未来的研究重点。

[1]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2]曹如中,彭福扬.技术创新生态化转向研究[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3(3):110-114.

[3]Hopefenback W.The Green Management Revolution:Lessons in Environmental Excellence[M].NewYork London,Toronto,Sydney,Tokyo,Singapore,1992.

[4]Nelson R,etal.An Evolutionary Theory of Economic Change[M].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Belknap Press,1992.

[5]Chen H ,Shi S A.Research of Local Government Behavior in Eco-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rocess[C].Proceedings Of 2008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public Administration(4TH),2008:190-199.

[6]Javier Carrillo-Hermosilla,Pablo del Río,Totti Könnölä.Diversity of eco-innovations:Reflections from selected case studies[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0(18):1073-1083.

[7]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8]尹艳冰.面向循环经济的生态化技术创新体系构建及其测度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8.

[9]彭福扬,黄剑.从社会发展观看技术创新的生态化转向[J].科学学研究,2003,21(3):321-324.

[10]何小英,彭福扬,杨慧春.技术创新生态化与可持续发展[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1):15-18.

[11]彭福扬,曾广波,兰甲云.论技术创新生态化转向[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8(6):49-54.

[12]姚天祥.技术创新的生态化转向[J].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6(2):22-27.

[13]顾丽,彭福扬.技术创新生态化:一种新的技术创新观[J].科学管理研究,2005,23(1):9-15.

[14]黄劲松.基于循环经济的生态化技术创新[J].生态经济,2007(12):54-56.

[15]李锐,鞠晓峰.技术创新的生态化转向及其实现机制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82-85.

[16]刘红玉.大力推进生态化技术创新引领经济复苏[J].科技管理研究,2010(18):4-8.

[17]胡元清,彭福扬,刘红玉.复杂性思维视域中的生态化技术创新[J].科技管理研究,2007(7):17-19.

[18]尹艳冰.面向循环经济的生态化技术创新主体系统研究[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8(5):108-113.

[19]尹艳冰,赵宏,刘绍伟.基于改进模糊积分的生态化技术创新测度方法[J].统计与决策,2009(16):62-64.

[20]李广培,周小亮.生态化技术创新转变的制度条件及其演进[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12):24-27.

[21]李广培,周小亮,李少凤.嵌入组织因素的生态化技术创新过程模型及其制度结构:功能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17):163-167.

[22]刘巧绒,王礼力,杨冬民.基于循环经济的生态化技术创新实现机制[J].中国科技论坛,2010(2):32-36.

[23]徐建中,王莉静.基于自我分类理论的企业生态化发展模式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23):112-115.

[24]马瑞先.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生态化发展模式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

[25]边云岗,刘国建.基于绿色技术系统观的生态化技术创新模式[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3):10-13.

[26]尹艳冰,赵宏,刘绍伟.基于改进模糊积分的生态化技术创新测度方法[J].统计与决策,2009(16):62-64.

[27]徐建中,王莉静.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生态化水平的关联分析[J].软科学,2010,24(10):6-14.

[28]杨永芳,胡良民.我国企业生态化建设的问题及其发展思路[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8(4):492-494.

[29]彭福扬,刘红玉.实施生态化技术创新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J].中国软科学,2006(4):99-102.

猜你喜欢
生态化研究企业
企业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企业
企业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生态产业化 产业生态化
科技园区生态化创新发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