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视阈下初中语文阅读课的教学分析

2015-06-26 01:21周官华
亚太教育 2015年16期
关键词:阅读课新课改初中语文

文/周官华

新课改实行以后,初中语文阅读的要求与目的都与传统教学有了较大改变。对学生开展素质教育并不断提高整体阅读能力成为教学的重点之一,传统阅读教学模式在新课改的领导下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一、现阶段新课改下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一)教学目标设置无效。部分教师设置阅读教学目标时并不注重引导学生领会文章试图传达的人文主义精神和审美情趣,而是将文章生硬地肢解成若干部分,将阅读教学转变为机械的中心思想、段落结构、语法组合等等模板式的分析过程。学生无法体会阅读素材中内含的文化底蕴、作者的精神与情感等深刻内涵,不仅失去了阅读的兴趣,也使最初的教学目标设置无效。

(二)教学方法使用无效。信息化时代下多媒体教学方法大量引入传统课堂教学,恰当运用这些新型教学手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学科知识。然而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对多媒体教学方法的辅助性能并不十分清楚,经常出现使用不当或过度使用的情况,导致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反而成为阅读教学的干扰因素。

(三)课堂节奏调控失调。部分教师在事先准备阅读教学教案时过于机械,在教学过程中完全按照教案的预设采取“照本宣科”式的模式指导学生开展阅读。然而学生实际阅读情况常常出现与教案预计不相符的情况,教师又不能及时根据现场变化灵活调整,因此出现课堂节奏调控失调的现象,学生阅读效果大打折扣,教师的教学目标也无法实现。

(四)课堂活动组织无序。由于已经习惯了长期以来“碎片式”的阅读课程教学,部分教师还不能很快转变旧的教学思维,阅读课上经常出现不必要的琐碎分析或者反复的机械式练习,使阅读教学缺乏综合性实施的可能,而过于分散的要点分析也无法突出阅读材料的重点,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呈现出无序化的倾向。这种教学模式一方面不能使阅读教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另一方面影响了学生阅读的有效性,同时也制约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进程。

二、新课改下语文阅读教学改革的意义

(一)是社会时代发展的要求。当代社会要求学校教育能够培养出综合性的应用人才,作为母语教学的语文阅读而言,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提供合格的熟练掌握母语“听说读写”能力的未来社会建设者。社会对学生学习汉语阅读的要求不仅是能够顺利读懂并理解不同类型汉语文字作品的基本含义,而且需要学生能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完成语言应用,同时能够传承中华文明的优良传统,使古老的华夏文明得以延续和发扬。

(二)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必然需求。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中呆板、教条的程式化教学模式既不能给予学生足够的文学素养培育,又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理解和应用文字的能力,最典型和直接的表现就是写作的困难。学生长期以来没有对阅读建立起感性的整体意识,课堂教学局限于模块化的分析和判断,因此阅读对于写作没有走到应有的铺垫和促进作用,学生读不明白,写得艰难,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语文教学的整体效果。

三、新课改下语文阅读教学改革的策略

(一)培养学生阅读兴趣。首先不能让学生感觉阅读是一门高深艰涩的“技术活”。教师应让学生了解,作为母语教学的语文阅读其实就如同呼吸一般自然。中国人从小到大都是在阅读各种不同汉语文章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长至各类小说,短至产品的说明书,这些都是阅读,所以阅读极为平常,也十分必要。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阅读的人文美与情趣美。比如学习《爱莲说》时,教师可以预先制作Flash课件,将莲花从泥塘中发芽生长直至冲出水面盛开的过程向学生展示,同时配以课文内容的音频,使学生一边欣赏莲花生长过程一边熟悉阅读内容,这样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心目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花中君子的风范。第三,引导学生感觉阅读的趣味性,比如学习《核舟记》时,教师可以结合网络资源中有关微雕艺术的记录片或者视频以及相关图片组合教学,使学生在阅读文字的同时又能观赏到具体的实物图像,既能满足学生对核雕艺术的好奇心,又能充分体会到作者在文章结尾出发出“技亦灵怪矣哉!”的感慨。

(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极其重要,只有当阅读成为一种习惯,阅读者才能持之以恒,进而通过时间的累积使阅读由“量变到质变”,最终提升阅读与写作的能力。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书目,可以从每天阅读一、两千字开始,逐渐增加到每天阅读四、五千字左右。

(三)掌握恰当的阅读方法。一般可采取先通读再精读的方式开展阅读,例如学习《孙权劝学》时,由于是文言文的内容,故第一遍先以通读的方式掌握其中的文言字音字义,了解大概意思即可;第二遍则要将整篇文章读通顺,在语音语调上形成整体的感觉;第三遍开始了解并掌握全文的含义;第四遍则需读出作者的写作出发点和试图表达的思想与情感;第五遍是对课文进行背诵。除了通读和精读的阅读方法外,学生还应掌握略读、游览等其他方式,不断提高阅读的速度和对作品关键点与重难点的敏感度,通过了解并掌握各种不同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的效率和效果。

(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最好能够阅读与写作相结合共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比如可以定期写作读后感,教师可以事先列出若干问题要求学生在写读后感时回答出来,如“本文中你最喜欢的语句或段落是哪一句或哪一段?为什么?”、“你不喜欢的语句或段落是哪一句或哪一段?为什么?”;如果阅读的是故事性的文章,则可以提问:“故事中哪个人最令人感动?为什么?”或者“哪个角色让人反感?为什么?”等等。带着问题写作可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找到阅读和写作的对象或目标,而不至于出现无的放矢或言而无物的情况。

结束语

新课改视阈下初中语文阅读课的教学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教师与学生需要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发现最合适的教学模式,通过不断改革旧的教学手法创新教学,使学生的阅读水平得到更大的进步。

[1]赵丽娜.新课改下初中语文高效阅读教学的思考 [J].中国校外教育,2015,10:99.

[2]俞彩娥.初中语文阅读课的课堂教学 [J].文学教育(下),2010,03:105-107.

猜你喜欢
阅读课新课改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基于主题意义的“生本”高中英语阅读课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新课改下关于学生减负的几点思考
初中英语阅读课有效词汇教学策略
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策略初探
合作学习在大学德语阅读课中的应用
新课改对立德树人的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