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留学生习得“是……的”句的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

2015-06-26 17:28董肖翊
亚太教育 2015年16期
关键词:遗漏偏误句式

董肖翊

摘要:“是……的”句是现代汉语交际中频繁使用的一种句式,也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它多变的句式,丰富的语义以及多样的功能使得许多对外汉语教材都将其列为一个专项语法进行教授。本文从“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选择大量语料,详细分析了韩国留学生在使用“是……的”句时经常出现的几种偏误类型及偏误原因,并藉此为留学生的汉语学习以及对外汉语教师的教学提供一些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是……的”句的结构;偏误分析;对外汉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H19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6-0111-03

一、引言

在现代汉语中,“是……的”句无论在口语还是书面语里都是一种不可忽视的重要句型。虽然它的结构比较简单,并且语义也非常容易理解,但是由于人们在说话或写作时常常采取“省略”、“变换主语和宾语的位置”、“改变主语施事或受事的状态”等措施导致“是……的”句的形式变的复杂,出现很多结构变体,所以很容易让留学生产生理解上的偏误。在查看“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过程中笔者发现韩国留学生使用“是……的”句的频率非常高,同时出错率也非常高。这一现象不禁引发笔者思考,促使笔者从对外汉语的角度对“是……的”句的偏误进行一番深入的研究。

二、“是……的”句的结构分析

大多数学者认为“是……的”句的结构基本可以分成两类,第一类称之为“是……的”句(一)(以下简称为句式(一)),即以“是……的”为标志的动词谓语句。这里的“是”是判断动词,“的”是结构助词。“是”常在谓语前,有时也在主语前。“的”常在句末,有时也在谓语动词之后,宾语之前。这种句式强调说话人表达的与动作相关的某个重点,并非动作本身,例如时间、处所、方式等等。其中“是”在肯定句中可以省略,否定句中不能省略。“的”字不能省略。整个句型的否定形式是“不是……的”。

根据《汉语水平考试语法举要与训练》①中的总结和实际语料整理的情况,句式(一)的结构主要有以下几类:

1.主语+是+主谓结构+的。这种类型是指当一件事在过去已经完成,而我们要着重指出做这件事的人是谁的时候常常采用的句式。全句的主语在意义上就是这个动词的受事,说话时重音落在主谓短语中的主语上。例如:

(1)信是市长寄的。

(2)这本书是李老师写的。

例(1)中“寄信”这件事已经完成,强调动作的施事者是“市长”。例(2)中“写书”这件事已经完成,着重指出做这件事的人是“李老师”。所以这种结构主要用来强调一件已经完成的事的施事者。

2.主语+是+动词+(宾语+重复动词)+的。在这种结构中,“是……的”的中间一般是一个动词,如果动词带宾语,则必须在宾语后面再重复一次动词。有时也可以是一个主谓词组,全句的主语就是这一个动作产生的结果。说话时重音落在动词上。例如:

(3)我头疼,是熬夜熬的。

(4)他脸红,恐怕是海风吹的。

例(3)中“是……的”的中间是一个动词“熬”,且这个动词后带宾语“夜”,所以必须在宾语后再重复一次动词。而例(4)中“是……的”的中间是一个主谓词组“海风吹”。“脸红”是“吹”这个动作产生的结果。所以这种结构主要用来强调产生某种结果的动作行为或原因。

3.主语+是+状语+动词+的+宾语。这种句式要表达的意义重点是由“是……的”中间的状语来体现的,因此句子的重音也在这种状语上。例如:

(5)我是前天进的城。

(6)他是从农村来的。

例(5)中“是……的”的中间是由状语“前天”和动词“进”构成的,表达的意义重点便是这个时间状语“前天”,强调动作发生的时间。而例(6)中“是……的”的中间是由状语“从农村”和动词“来”构成的。强调动作发生的处所“农村”。由此我们看出,这种结构类型主要是表达当某一动作在过去实现或完成,强调动作的时间、处所、方式等。

除了以上列出的句式(一)的几种结构之外,“是……的”句还有第二种句式(以下简称句式(二)),即以“是……的”为标志的动词或形容词谓语句。这里的“是”是副词,“的”是语气词。表示说话人的看法、态度或见解。“是”和“的”在句中起肯定判断或加强语气的作用。“是……的”中间是动词词组。整个句型的否定形式是把“是……的”中间的成分改成否定形式。同样根据《汉语水平考试语法举要与训练》中的总结以及实际语料整理的情况,句式(二)的结构主要有以下几类②:

1.是+可能补语/能愿动词+动词+的。例如:

(1)这个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2)情况是会不断变化的。

例(1)中“是……的”的中间是由能愿动词“可以”和动词“解决”构成的。例(2)中“是……的”的中间是由能愿动词“会”加上动词“变化”构成的。这种结构主要用来表示说话人的态度或看法,认为某件事是怎样的。

2.是+形容词词组+的。例如:

(3)这些意见是非常正确的。

(4)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例(3)中“是……的”的中间由“非常正确”这个词组构成。例(4)中“是……的”的中间是由“比泰山还要重”这样的词组构成构成的。它们都是形容词词组,这种结构也主要用来表示说话人对某件事的态度或看法。

3.是+单独的形容词/动词/能愿动词+的。例如:

(5)我心里是踏實的。

(6)困难是有的。

(7)这样做是应该的。

例(5)中“是……的”的中间由“踏实”这样单独的形容词构成。例(6)中“是……的”的中间只有一个单独的动词“有”。最后一句例(7)中“是……的”的中间只有单独的能愿动词“应该”。这种结构同样用来表示说话人的见解或态度。

三、“是……的”句的偏误类型

偏误是指由于目的语掌握不好而产生的一种规律性的错误,它偏离了目的语的轨道,反映了说话者的语言能力和水准。在对语料库中搜集的例句进行研究和分析后,我们发现韩国留学生在“是……的”句使用方面大致存在以下几种偏误类型:

(一)遗漏偏误

这类偏误是留学生在本该使用“是……的”句的地方遗漏了“是”或“的”而造成的,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遗漏“是”。这种偏误主要是指在本该使用“是……的”句的地方遗漏了“是”字。例如:

(1)虽然如此,学习汉语也(是)有乐趣的。

(2)虽然我的专业跟他不同,但他给我的影响(是)巨大的。

从上面两个例句我们可以看出,一开始它们都遗漏了“是”字,导致句子表达不流畅且不完整。正确的表达应该是第(1)句在“也”字后边加“是”字,第(2)句在“影响”后边加“是”字。

2.遗漏“的”。这种偏误主要是指在本该使用“是……的”句的地方遗漏了“的”字。例如:

(1)我是1970年3月15日出生(的)。

(2)我相信贵公司应该是不会拒绝我的加入(的)。

在这两个例句中,原句在末尾都遗漏了“的”字,导致句子结构残缺,表达不完整。正确的说法是在第(1)句和第(2)句的末尾都加上“的”字。

(二)误加偏误

这类偏误是留学生在本不应该使用“是……的”句的地方却添加了“是”字、“的”字或者“是……的”而造成的。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误加“是”。这类偏误是留学生在本不应该使用“是……的”句的地方卻添加了“是”字。例如:

(1)他们给了我美丽的友情,我也(是)非常爱他们。

(2)如果我年少时没有发奋学习,我(是)不会有今天的成就。

在这两个例句中,不加“是”字时的句子结构清晰,表达流畅,加上“是”字后反而显得累赘。所以更为正确的表达方法是把两句话中括号里的“是”字都删去。

2.误加“的”。这类偏误是留学生在本不应该使用“是……的”句的地方却添加了“的”字。例如:

(1)我的好朋友是德国(的)人。

(2)我觉得现在是秋天(的)。

同样,在这两个例句中,不加“的”字时已经能够清楚正确的表达写作者的意思,加上“的”字后反而显得拖沓,易产生歧义,可以说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所以正确的表达方法是把两句话中括号里的“是”字都删去。

3.误加“是……的”。这类偏误是留学生在本不应该使用“是……的”句的地方却添加了“是”和“的”字。例如:

(1)我一开始就把汉语当作(是)第二语言来学习(的)。

在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误加“是……的”的错句较少,这是其中较典型的一句。不加“是……的”时的句子表达是正确的,加上“是……的”后反而显得更累赘了。所以正确的表达方法是把括号里的“是”和“的”都删去。

(三)错序偏误

这类偏误是留学生将“是“字的位置放错,导致句子语序混乱。例如:

(1)对吸烟的看法是每个人不一样的。

(正确:对吸烟的看法每个人是不一样的。)

(2)这是大部分很好的。

(正确:这大部分是很好的。)

在现代汉语中,语序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之一。在以上两个例句中,留学生将“是”字的位置放错,使整句话的语序颠倒,难以理解。所以,正确的说法应该是下边括号中表达。

(四)误用偏误

这类偏误是留学生在本应该使用“是……的”的地方误用为“是……了”或其它助词。例如:

(1)这个问题是在什么地方都有(了)。

(2)这种情况下人是很容易着急(了)。

“了”主要是表示事情已经过去或者将要进行的动作,表示一段时间。例如:“我刚才吃饭去了。”“我到家了。”语气上更加平缓,没有“是……的”句的肯定意味强。在以上两个例句中,留学生在本该使用“是……的”的地方使用了“是……了”来代替,造成表达上的错误。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将末尾的“了”都改成“的”字。

除了以上几种偏误类型,还有一种便是韩国留学生常常回避使用“是……的”句,该用的时候反而没有用。例如:

(1)我认为不挨饿(是)第一位(的)。

(2)对贫穷的人来说这些食物(是)买不起(的)。

在这两个例句中我们可以看到,原句同时遗漏了“是”和“的”字,导致句子表述不当,结构残缺。正确的表达应该是第(1)句在“挨饿”后边加“是”字,在末尾加“的”字。第(2)句在“食物”后边加“是”字,在末尾加“的”字。

四、“是……的”句的偏误原因

偏误是指由于目的语掌握不好而产生的一种规律性的错误,它偏离了目的语的轨道,反映了说话者的语言能力和水准③。偏误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这里我们主要就目的语的负迁移,母语的负迁移、学习策略及学习环境四个方面来分析韩国留学生在学习“是……的”句时产生偏误的原因。

首先是目的语知识的负迁移。它是指学习者把所学的有限的、不充分的目的语知识,用类推的方法不适当的套用在新的语言现象上导致偏误产生的原因,也称为过度概括或过度泛化。它在“误加”和“误用”这两种偏误上表现的最为明显。由于留学生在学习“是……的”句之前可能先学习过了“是字句”、“的字短语”、“结构助词”以及“动态助词”等方面的知识,但是由于学习的不清楚,掌握的不牢固,不明白它们的使用规则和差别,常常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推断去运用,所以导致在学习“是……的”句时出现误加“是”、“的”,或者该用“的”时用成了“了”等偏误。

其次是母语知识的负迁移。学习者不熟悉目的语规则的情况下,只能依赖母语知识。具体到“是……的”句的学习中主要体现在错序偏误方面。韩语不同于汉语主、谓、宾的语序,其语序为主、宾、谓,并且在口语中常常省略后面的谓语。例如,在汉语中我们会说“这本书是我的。”而在韩语中的表达就变成“这本书我的是”或“这本书,我的。”直接省略了“是”字,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会出现遗漏偏误的原因。

第三是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学习者作为语言学习的主体,无论是在语言学习或是运用的过程中都会为了达到满意的效果而采取各种计划和措施。除了我们刚刚提到的过度泛化,还有简化和回避等等。其中“简化”是指学习者有意减少他们认为的目的语中冗余的部分,使目的语的学习变得容易和简单。而“回避”则是指学习者对某种句式、词汇没有把握时就尽量避免使用它。具体到“是……的”句的学习中学习者为了避免自己出错常常出现遗漏“是”、“的”或干脆不用“是……的”句的偏误。

第四是学习者的学习环境。除了上面谈到的属于学习者方面的因素外,外部因素也是偏误产生的原因之一。这里主要指教师不够严密的解释和引导,甚至不正确的示范等外部因素。“是……的”句本身类型多样,变化复杂,在授课的过程中很多教师常常采用演绎法,先讲语法点,再进行造句练习,整个过程抽象,机械又枯燥,学生学了半天可能仍然不能很好的掌握“是……的”句的用法,所以常常出现偏误。

五、“是……的”句的教学对策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学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培养留学生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为了减少留学生在汉语学习中产生的偏误,最终达到提高交际能力的目的,我们需要思考出一些相应的对策。

首先,教师要不断加强自己对汉语本体语法的研究。对于“是……的”句这种复杂的形式和意义的结合体,仅仅从某一方面去研究是不夠的。要重视将语法、结构和语义相结合,同时也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手段,采用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例如情景法、交际法、正误对比法等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帮助学生理解,加强学生记忆。

其次,教师要增加对中韩相关句式的对比研究。就像中国的学生学习英语时,总是习惯在汉语中找到对应的单词那样,韩国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时,也离不开韩语的帮助。教学者对第二语言学习者的母语越了解,就越能预测教学中会遇到的难点和重点。因此,教师要善于总结韩语和汉语在语法方面的差异,例如对比汉语和韩语在“是……的”句式语序上的异同,这样才能更有效地进行教学,减少偏误的产生。

第三,教师要注意搜集和整理学生经常出现的偏误,并将它们分类,仔细思考和分析出现偏误的原因。对不同阶段的学生讲解的内容与深度也不同。对于初级阶段的学生来说,通过课文,练习和简单讲解给他们建立一个初步的概念即可,不需要将“是……的”句的每条规则和用法都讲解清楚。而中高级阶段的学生有了一定的汉语基础,也有自己的思考能力,这时就可以多给他们表达的机会,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之后教师启发式的纠正,引导他们自己找到错误原因。

第四,采用设置真实情境的教学方法。由于“是……的”句的第一种句式在日常生活中被使用的次数非常多,所以教师可以预先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句子的用法。比如,可以设置“篮球社团招新”的情境,并设计这样的一些问题:

1.你是几岁开始打篮球的?

2.你是在哪里学习这项运动的?

3.你平时是和谁一起打篮球的?

………

一开始教师可以用问答的形式指引学生做出回答,接下来锻炼学生在没有老师的提问下,逐渐成段地阐述自己经历,自然地用上“是……的”结构。当学生形成通顺自然的语篇表达时,即是初步掌握了句式(一)。

句式(二)是用来表示说话人的看法、见解和态度的。相对句式(一)来说,句式(二)的意义更加抽象,不容易掌握,所以句式(二)更需要教师结合恰当的情境来教学。比如可以设置“课前演讲”的环节,提前给出一个主题,如“网络的优点与缺点”,要求学生用“是……的”句的结构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既锻炼了口语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了这一句式。

第五,在学生学习方面,要注意认真听讲,加强对语法规则的掌握,学习了“是……的“句的结构后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多表达,多练习,勤于发问,善于总结。练习形式可以是口头练习或书面练习、个人练习或小组练习、课上练习或课下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不断回忆所学的知识,加深印象,牢固掌握。

六、结语

本文深入分析了韩国留学生在学习“是……的”句时出现的偏误类型,探讨了偏误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对策。并且更加明白,偏误是第二语言习得中必然有的现象,学习者正是通过不断的克服偏误学会语言的。教师在面对学生的语言偏误时不应如临大敌,也不应过分挑剔,重要的是鼓励学习者积极进行语言交际,同时运用恰当的方法帮助学习者改正偏误。正如教育界流传甚广的那句话“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所提倡的那样,教师在教授“是……的”句以及其它类似句式时还需多思考,多总结,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相信一定会使留学生“是……的”句的学习变得更加有效。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注解:

①李宝贵.汉语水平考试语法举要与训练[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239

②李宝贵.汉语水平考试语法举要与训练[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156

③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191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增订五版)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张斌.新编现代汉语[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3]杨春雍.对外汉语教学中“是……的”句型分析[J].云南: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

[4]张娟.留学生“是……的”句偏误分析[J].黑龙江齐齐哈尔:青年文学家,2013

[5]曹钰鼎.对外汉语教学中“是……的”句的偏误分析[D].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6]蒋辰超.韩国留学生“是……的”句习得及相关偏误研究[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猜你喜欢
遗漏偏误句式
来自动物星球的挑战(二)小五狼遗漏的线索
遗漏的光阴
“一……就……”句式偏误研究
例析wh-ever句式中的常见考点
新HSK六级缩写常见偏误及对策
应用品管圈降低腹腔镜抗反流手术术前准备遗漏率的实践
你会收集数据吗
特殊句式
介词框架“对……来说”的偏误分析
关心健康状况的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