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科举影响下的历史教育

2015-06-26 23:13左斌
亚太教育 2015年16期
关键词:历史教育宋代科举

左斌

摘要:宋代是我国古代历史教育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科举制趋于进一步的完备,以经史为基础内容的科举考试制度极大地促进了宋代历史教育的发展。本文试以宋代科举为视角研究宋代历史教育的实施和影响。

关键词:宋代;科举;历史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6-0279-02

一、宋代科举考试中的历史内容

两宋时期科举大致分为常举、制举、武举和童子举。宋初时常举科目主要有进士科和明经诸科,其中大多数科目都是对儒家经典的考察,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道:“六经皆史也,古人不著书,古人未尝离事而言理,六经皆先王政典也”[1]。因此儒家经典完全可以称之为宋代官学历史教育的主要载体。另外三史科(《史记》、《汉书》、《后汉书》)更是直接对历史内容的考察。后来常举科目虽发生了多次变动,但对历史内容的考察也不乏其中。绍兴十三年(1143年),高闳曾上书高宗称:“取士当先经术,请参合三场,以本经、《语》、《孟》义各一道为首,诗赋各一道次之,子史论一道、时务策一道又次之,庶几如古试法”[2]。后来高闳的建议被付诸实施。上文中提到的“子史论”皆是对历史内容的考察。

宋初时制举科目仿照前代设置三科:贤能方正直言者极谏科、经学优深可为师法科、详娴吏理达于教化科,后来在真宗景德二年增设至六科,“增设博通坟典达于教化、才识兼茂明于体用、武足安边、洞明韬略运筹决胜、军谋宏远材任边寄等科”[3]。后至仁宗天圣七年,增加至十科。从宋代制举的科目中可以看出,像博通坟典、经学优深等科目都涉及到了经史内容。宋代制举的方式也发生了多次的变化,初起直诣阁门自荐,后改经学士院试,又改为中书门下试,再改秘阁试,但都是要经过一次初试。阁试一般是论六篇,每篇500字以上,要求一天内完成。论的出题范围为“九经、十七史、七史、《国语》、《荀子》、《杨子》、《管子》、《文中子》正文及注疏内出,内一篇暗数,一篇明数”[4]。由此可以看出宋代的制举不论是科目的设置还是考试内容都是以经史为基础,包含丰富的历史内容。

宋代的武举考试较唐代比最突出的特色是增设了程文,程文的考试主要包括策问和兵书墨义。策问主要以时务边防及经史言兵事者为问题进行对答;兵书墨义,即讲解各类兵书的大义。《续资治通鉴长编》中记载:英宗治平元年,学士贾黯奏:“请如明经之制,于太公韬略。孙、吴、司马诸兵法,及经史言兵事者,设为问目,以能用己意或引前人注释,辞明理畅,及因所问自陈方略可施行者为通……诏从之,并命馆职两人与判兵部同试策一道”[5]。由此可以看出宋代武举中的程文考试十分注重经史和兵书的考察。

童子举也是宋代科举的一大特色,在北宋时期,其考试内容并没有统一的范围要求,一般为是否能通五经。到南宋孝宗帝时,统一规定了童子举的考试内容、录取方式和奖励办法。如下:“淳熙八年,始分为三等:凡全诵《六经》、《孝经》、《语》、《孟》及能文,如《六经》义三道、《语》、《孟》义各一道、或赋一道、诗一首为上等,与推恩;诵书外能通一经,为中等,免文解两次;止能诵《六经》、《孟》为下等,免文解一次。复试不合格者,与赐帛”[6]。由此可以看出童子举的考试内容也以经书为主,包含丰富的历史内容。

二、宋代科举制下历史教育的发展

宋代科举制度在继承唐代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减少了考生资格限制;扩大了科举取士名额;提高了录取后的待遇水平等待。另外宋代科举制度与唐代不同的是“及第即命以官”[7],即科举考试及第后可以直接任官,至太宗时官位等次与及第等次直接挂钩。宋统治者对科举制度的改革以及对科举考试的大力提倡,极大地诱发了人们的向学热情,从而大大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科举考试的提倡和三次兴学运动,促进了宋代官学教育的恢复和发展。北宋初,沿用唐时《五经》为官学教材,其后又多次进行校订,至咸平四年(1001年)真宗诏《九经》疏义为官学的统一教材。至南宋时又变为《易》、《诗》、《书》、《仪礼》、《春秋》五经,上文中已提到“六经皆史”的说法。除了儒家经典外,学校还学习相应的史书,如《史记》、《汉书》、《后汉书》等等,史书的学习更是历史教育的直接体现。由此可以看出宋代官学的历史教育以儒家经典和史书的学习为主。

两宋时期私学中的蒙学也十分重视历史知识的培養,蒙学的历史教育主要体现在历史类童蒙读物的大量出现,如《三字经》、《十七史蒙求》、《续千古文》、《史学提要》等,这些历史类童蒙读物通过对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讲述来对儿童进行历史教育。白寿彝先生曾对《三字经》作出评述:“《三字经》基本上是一种进行历史教育的书,其中包括历史知识方面的教育”[8]。这些童蒙读物的传播促进了宋代历史教育的广泛化和通俗化。

在宋代的书院教育中,历史教育同样受到了重视。除了《五经》是书院的通行教材外,史籍还成为许多书院的必读书籍。程颐教于伊皋书院时,就十分重视经史的学习,朱熹称:“程夫子教人,先读《语》、《孟》,次及诸经,然后看史,其序不可乱也”[9]。吕祖谦曾任丽泽书院山长,撰有《左氏传说》、《大事记》等史著,他将这些史著作为其门生读史的参考书目。延平书院的日习常式中规定“晚读《通鉴纲目》,颁每日为课程,记其所读起止,前书皆然”[10]。宋代书院的历史教育与许多书院教育家的重史思想有很大关系。

另外宋代极具特色的讲史活动是社会历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苏轼的《东坡志林》载:“涂巷中小儿薄劣,为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颦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11]。两宋讲史活动的盛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历史教育的传播,使历史教育趋于大众化和普遍化。

三、宋代科举制下历史教育的影响

科举考试中对历史内容的重视促进了宋代历史教育的发展,在科举制的影响下,历史教育对宋代社会各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首先,科举制下历史教育的繁荣为宋统治者提供了治国策略。“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是历史教育最重要的作用。治道元年(995年),太宗尝谓侍臣曰:“自晋、汉以来,朝廷削弱,主暗臣强,纪纲大坏,仅成邦国。联承丧乱之后,君临大宝。即位之始,览前王令典,睹五代弊政,以其习俗既久,乃革故鼎新,别作朝廷法度”[12]。从上述话语中可以看出,宋太宗十分重视历史,朝廷法度都是在吸取前代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司马光撰《资治通鉴》的目的就是为了要帝王学习历史,吸取经验教训,从而制定出有效合理的治国方略。

其次历史教育的发达推动了宋代史学的发展。陈寅恪先生说“中国史学莫盛于宋”[13],宋代史学的繁荣与历史教育的发达是密不可分的。宋代史学的发展首先体现在修史机构的完备,除延续前代设史馆、宰相监修国史,设起居郎令修起居注外,又设起居院、日历所、会要所、实录院、国史院、玉蝶所等修史机构。宋代的修史体系是相当完善,后世所设的修史机构,大致不出宋代的规模。其次是史学体例发展日趋完善,除原有的纪传体、编年体、典制体之外,还开创了纪事本末体、纲目体、方志体等新体例。宋代史书的大量涌现也是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经过比较,宋代的史书较前代的总和还多。

最后历史教育的发展给宋统治者培养了大批的治史人才和教育家。宋代的史学家,特别是史学名家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朝代。现在有著作流传于世的宋代史学家,不少于一百三十人。像司马光、欧阳修、郑樵、袁枢都是我国史坛上的佼佼者。宋代的教育家也是数不胜数,像朱熹、程颐、吕祖谦等,他们的教育思想直至今天都十分受用。

结语

综述所述,宋统治者重视科举考试,同时重视对于历史内容的考察,因而在科举考试中涉及大量史学知识,从而促进了历史教育的发达。在科举制下宋代历史教育的发达为统治者制定出合理有效的治国方略起到了借鉴作用,同时也推动了宋代史学繁荣和治史人才的培养。

(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基金项目】:西北民族大学2014年科研(实践)创新项目《宋代历史教育》(Yxm2014167)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清]章学诚.文史通义·易校上[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2][元]脱脱.宋史·选举志(卷156)[M].中华书局.1977.

[3][元]脱脱.宋史·选举志(卷156)[M].中华书局.1977.

[4]岳珂.愧郯录(卷11)[M].中華书局1985.

[5][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02)[M].中华书局.1979.

[6][元]脱脱.宋史·选举志(卷156)[M].中华书局.1977.

[7][元]脱脱.宋史·选举志(卷155)[M].中华书局.1977.

[8]白寿彝.中国史学史教本[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9][宋]朱熹.朱熹集(卷35)[M].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

[10][宋]徐元杰.梅野集(卷35)[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1][宋]苏轼.东坡志林(卷1)[M].青岛出版社.2010.

[12][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8)[M].中华书局.1979.

[13]陈寅恪.《陈寅恪先生文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猜你喜欢
历史教育宋代科举
小小花钱看科举
五四新潮下的历史教育
关于中学历史教育教学任务的几点思考
唐代科举的投卷与荐举之风
浅谈宋代瓦子勾栏的兴盛及对书会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宋代工笔花鸟用线
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
宋代浦城吴氏家族与王安石新法
宋代尚意与晚明尚奇书学思想的探析与比较
用历史教育营造班级和谐小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