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从信仰最开始的地方中共“一大”会址消防工作侧记

2015-06-28 13:41吴佳伟
东方剑·消防救援 2015年6期
关键词:会址安保纪念馆

谭 婧/文 吴佳伟 谭 婧/图

坚守,从信仰最开始的地方中共“一大”会址消防工作侧记

谭 婧/文 吴佳伟 谭 婧/图

2015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将迎来94周年华诞。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建立起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推进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在党的生日之际,本刊特别走访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透过“一大”会址纪念馆的消防安保工作,体会那份崇高信仰的星火燎原。

中共“一大”会议简介

1921年7月23日起,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参加会议的各地代表有李达、李汉俊、张国焘、刘仁静、毛泽东、何叔衡、王尽美、邓恩铭、陈潭秋、董必武、周佛海、陈公博,包惠僧受陈独秀派遣参加了会议,他们代表着全国50多名党员。陈独秀和李大钊因公务在身未出席会议。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科尔斯基列席了会议。在会议进行过程中,突然有法租界巡捕闯进了会场,会议被迫中断。于是,最后一天的会议,便转到了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举行。经过讨论,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和决议,并选举产生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选举陈独秀任书记,张国焘为组织主任,李达为宣传主任。党的“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

从此,在中国出现了一个完全崭新的,以马克思主义为其行动指南的,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的无产阶级因此有了战斗的司令部,中国的劳苦大众从此有了翻身解放的希望,中国的革命从此焕然一新。

6月的上海,空气里飘荡着淡淡的花香。穿过林立的酒吧、咖啡馆和商铺,漫步在当红的时尚地标“新天地”,这里极具摩登气质的现代商业让不少人为之迷恋。而这片繁华的转角,还有一处“最红”建筑同样让人着迷。

这个地方就是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开天辟地”的兴业路76号——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多年来,在这片闪耀着建党荣光的赤红之根上,“一大”会址纪念馆用出色的消防安保工作,守护着那一粒信仰的火种熊熊燃烧。

全员重视 守护星星之火

别处防火是为了灭火,“一大”会址防火是为了守“火”。

1921年7月那个燥热的季节,13名平均年龄仅28岁的青年,在上海法租界的一处建筑中秘密集会,将那颗从西方“盗来”的火种,嵌入古老中国的历史命脉。从此,这颗星星之火席卷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以势不可挡的火势开启了一个崭新时代的黎明。

当年那座并不起眼的房子,如今成了“一大”会址纪念馆。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实物见证,无论在党的历史上还是当今的世界舞台上都有它的一席之地。也正是这样特殊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影响,纪念馆消防安保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里的安全不能有任何差池。

“一大”会址的建筑性质也促使纪念馆必须具有切实可行的消防安保工作。为了完整地呈现原貌,建于上世纪20年代初的“一大”会址仍保留着典型的石库门建筑风格,红窗栏、青砖墙、乌木门……尽显老上海的浓郁气息。然而这样的房屋属于砖木结构,也就是说除了外墙和屋体为砖墙外,地板、门窗、房梁等都是木质结构,火灾负荷大、耐火等级低,很容易发生火情。

面对这样的特殊性,“一大”会址纪念馆从各个方面提升对消防安保工作的重视,自1952年建成开馆至今,纪念馆从未出现任何纰漏。

“一大”会址纪念馆的消防安保等级很高,属于上海市消防重点管理单位,市消防局重点处会定期对其进行安全检查和培训,帮助其消除火灾隐患。同时,它也是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60多年来,这里征集收藏的文物史料和历史照片达10万余件,其中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的有上百件,是上海近现代文物史料收藏数量最多、国家一级文物最多的革命纪念馆。

“一大”会址纪念馆的安保力量配置也很足,全馆共有57名工作人员,其中4名负责“一大”会址的专职保卫干部和1名负责“周公馆”的专职保卫干部共同组成“一大”会址的安保管理队伍,这样的比重相当于每十名员工中就有一人负责安保。另外,在全馆1300平方米的占地面积内还有62名保安分布其中,共同形成纪念馆的安保力量。

除了力量配备充分,馆内的安保部门还是一个具有“唯一性”的部门。据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安保部主任陈光民介绍,纪念馆法人代表、分管馆长等领导每月都会来参加安保部门的例会,及时掌握整个月内消防安保情况及问题,抓好工作方向,对安保工作的资金、人力、物力等问题提供支持和保障。馆领导每月参加安保部门例会的这一规格对全馆各部门来说是绝无仅有的。

高度重视消防安保工作,让“一大”会址纪念馆这片孕育中国共产党之“根”的最初土壤成为膏腴之地、沃野千里。

自出一家 探索安保模式

信仰的火种从“一大”会址传遍中华,也把安全之光照亮了每个角落。

走进这座修旧如旧的纪念馆,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风云际会的年代。90多年前“一大”会址门前的马路还被外国人叫做“望志路”,现今早已更名为中国人的“兴业路”。从“望志”到“兴业”,这里承载了中国共产党94年的奋斗与探索,这里也沉淀下“一大”会址纪念馆自己摸索出的消防安保之道。

无论是馆内新员工还是老员工,全员消防安全教育培训是他们的必修课。不同于灌输式教育,纪念馆的安保部门把员工必须掌握的消防安全知识分成四类,陈光民把它们总结成:哪些是可以做的;哪些是不可以做的;可以做的怎么做好;不可以做的怎么预防、避免。看似简单的四句话,却囊括了纪念馆安全保卫的行为准则,方便员工们记忆并遵守。

就连进驻“一大”会址纪念馆的施工人员,也必须先接受安全教育培训,方可开始施工作业。2011年春,“一大”会址经历了一次堪称是“整体效果为数次修缮中最好”的修缮,如此大规模的修缮对馆内的消防安全来说也是巨大挑战。为了保障施工安全,纪念馆要求施工方派专人与馆内保卫干部共同监督现场情况,并规定一律经馆方同意才能动用明火,不给纪念馆留下一丝火灾隐患。

对络绎不绝的参观者则是直接采用进门安检的方法,把握进门的这道关卡,把一切可能危害到消防安全的因素挡在馆外。另外,几十个监控探头24小时掌握馆内外一举一动,并将实时画面汇总到“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监控中心”,一旦有突发情况发生,中心能第一时间找到事发位置,了解现场情况,作出正确科学的指挥判断。

“一大”会址纪念馆的消防安保工作把“预防”做到了极致,不仅防人,而且防物。纪念馆的安全检查也有自己的模式,主要分为查岗位责任、查设施设备和查隐患整改排查。

岗位责任制是保证检查质量的手段之一。下班前,每位员工需要在一分钟例行自查中检查自己的电源插座、电器开关等是否全部关闭;部门主任需要监督下属员工检查,并与法人代表签订了安全协议书,一旦员工出现检查失误,部门主任也要承担相应责任;安保部门在下班后再进行统一检查,确认无误后关闭总闸。2009年8月的一天,安保部门在下班后的安全例检中发现,有一个部门员工下班前未切断办公室的电蚊香,虽然暂无大碍,但一旦电蚊香液烧光或短路,后果将不可想象!根据责任制规定,相关责任人都受到了严肃批评教育及处分。

在纪念馆开放时间段,每两小时还有一次针对全馆设施设备和安全隐患的巡查。这样的巡查不仅每天有,每月、季、年都有,比如每季度的检查主要对设施设备做综合性点检,每年还有第三方的检测。纪念馆在四个层面的检查也有自己的口诀:想到就要写到;写到就要做到;做到一定要记录。这三点也是保证了所有检查有迹可循、有据可查,杜绝造假的情况发生。

独树一帜的消防安保工作,让“一大”会址纪念馆在变幻莫测的国内外环境的追赶与超越中巍然屹立、昂首前行。

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高度重视消防安保工作,安保力量配置充分。

“一大”会址中的消防安保设施默默守护着纪念馆。

应急处置 书写责任使命

守护“一大”会址纪念馆的消防安全,对纪念馆的员工们来说是工作也是信念。

从上海石库门到北京天安门,相隔1000多公里,在这样的空间距离里,正是无数革命先烈用振兴国家的责任,穿越多少急流险滩,才打开了一个古老国家走向世界的大门;从1921年到2015年,94个春夏秋冬,在这样的时间距离里,是各族人民用复兴中华的担当,历经多少艰难曲折,才开辟了中华民族走向光明前景的道路。如今,硝烟弥漫的战火岁月淡去,中共把“根”留在了这里,也把共产党人面对危难的冷静从容与信仰信念留在了这里。一代代纪念馆员工牢记责任、牢记使命,用守护会址安全的实际行动承担起这份历史重托。

纪念馆拥有一套完备的应急处置预案,一旦发生情况,应急预案便会迅速启动。为了模拟突发事件场景,使每位员

猜你喜欢
会址安保纪念馆
中军军弘集团秦皇岛安保公司 以党建为统领 打造“军”字品牌安保企业
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掠影
亚布力企业家论坛永久会址:雪山中的洁白丝绸
萧军纪念馆
跟踪导练(一)
沈南第一个党支部纪念馆
秋收起义纪念馆
秋收起义纪念馆
“八闽巾帼心向党·万村千居唱起来”古田会址展演兴起“大学习”热潮
如何找准安保与宣传的平衡点——以G20杭州峰会安保宣传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