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的语言艺术特色刍议

2015-06-30 07:01张明明
作家·下半月 2015年9期
关键词:讽刺儒林外史对比

张明明

摘要    《儒林外史》是吴敬梓创作的长篇讽刺小说,该小说以简练的语言、真切的描写、夸张的手法、冷峻的讽刺,塑造了封建末世的文人群像,批判了吃人的封建礼教、僵化的科举制度。在《儒林外史》中,吴敬梓用夸张、对比、白描等手法将讽刺艺术发展到新的境界,被誉为“白话文学的典范”。本文从客观冷静的讽刺艺术、夸张对比的语言手法、生动贴切的语言风格三方面出发,分析了小说《儒林外史》的语言风格。

关键词:《儒林外史》  语言艺术  讽刺  对比

吴敬梓乃清代著名小说家,他于弱冠之年便考中秀才,此后在科举之路上再难如意,反落得“文章大好人大怪”,后来吴敬梓主动放弃了“博学宏科试”,长期流落于扬州和南京两地。吴敬梓出身于名门望族,他生性豪迈,不善营生,在挥霍完旧财之后逐步沦落为贫困潦倒的普通百姓,巨大的人生變故让吴敬梓看透了残酷冷漠的社会现实,洞察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和人情世故的虚伪。在贫困潦倒的生活中,吴敬梓创作了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该小说真实再现了康乾时期封建文人的生存状态,成功塑造了封建末世与科举制度下的文人群像,批判了吃人的封建礼教、腐败的社会现实、僵化的科举制度。在《儒林外史》中,吴敬梓用夸张、对比、白描等手法将讽刺艺术发展到新的境界,被誉为“白话文学的典范”。鲁迅先生认为,《儒林外史》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如集诸碎锦,合为帖子,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

一  冷静客观的讽刺艺术

古代讽刺小说多以直抒胸臆、主观评说等方式进行讽刺表达,“欲著一人之恶,则酣畅淋漓……而学士大夫,转安之若素”,将反面人物描写得一无是处,将现实社会批判得污秽不堪。在小说创作中,吴敬梓以客观理性的态度进行语言描写,形成客观冷静的语言风格。比如,在叙事和描写中,作家从未流露主观情绪,而是“直书其事,不加断语”,不落一字褒贬,纯以白描出之,以朴素的文字书写世态炎凉、生死离散、生活潦倒等,即便是那些无知、无耻、无聊的人物,作家也没有夹杂同情、憎恨、厌恶等主观情绪。

小说《儒林外史》中的人物形象多源于现实生活或作者自身分离的人物原型,作家通过夸张、想象、白描等艺术手法对现实社会中的官僚豪绅、名士清客、没落文人等进行典型化处理,真实还原了有善有恶、有真有假的社会模型。在《儒林外史》中,吴敬梓共描写了二百多个人物,但是涉及人物长相的仅有二十多个,如“蜜蜂眼,高鼻梁,落腮胡子”的严贡生,“黄胡子,高颧骨,黄黑面皮”的讼棍潘三,“两道重眉,满腮胡须”的来霞士等,这些人物描写极为洗练,没有丝毫扭捏,人物形象既不普通也不奇特,给读者一种客观冷静的文学气质。这些人物形象中既有时知县、瞿买办、瘦子、胡子等恶人、庸人,也有王冕这个的理想人物;既有虞育德、庄征君、迟衡山等正面人物,也有杜慎卿、鲍廷玺、王胡子、杨裁缝等“没良心”的人物,不同类型人物形象的塑造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感和客观性,深化了语言讽刺的艺术深度。

在《儒林外史》之前,古代讽刺小说多以幻想、夸张等浪漫主义手法进行语言表达,以实现讽刺人物、批判社会的创作目的。比如,《聊斋志异》中,蒲松龄虚构了可以嗅出文章好坏的盲僧、可以改变人官运的秀才,以这种大胆的想象、适度的夸张、离奇的虚构讽刺了封建科举制度。而吴敬梓则将客观、冷静、细腻的语言手法进行小说创作,用白描手法对生活场景进行谢细节描写,以朴实自然、精微细致的语言表达深刻的讽刺意义,“所写的事情是公然的,常见的……现在给他特别一提就动人”。比如,第七回“范学道视学报师恩,王员外立朝敦友谊”中,范进等人在席间谈论起苏轼的诗词,“数年前,有一位老先生点了四川学差……这荀玫是老师要提拔的人,查不着,不好意思的”。在这段话中,吴敬梓并未使用夸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只是自然平实地叙述了说话过程,却将范进的无知刻画得入木三分,也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在情感表达上,吴敬梓常用“婉而多讽”的艺术手法,将含蓄的情感隐藏于故事情节之中。比如,小说开篇之处,作家就借王冕之口批判了僵化的封建科举制度,“这个法却定不好”。书中作家也塑造了许多可怜、可悲、可恨的封建文人,以平实的语言描写他们的言行举止和内心世界,展现了文人们为封建礼教和科举制度所左右却甘之如饴的生存状态。如小说中王玉辉是受理学与八股文毒害的典型,他恪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迂腐教条。三女婿死了,女儿要殉夫,他竟然对女儿说,“这是青史留名的事,我难道反而阻拦你”,在女儿绝食死去后,王玉辉竟然说到“死得好”。

二  夸张对比的语言手法

第一,夸张手法。在《儒林外史》中,吴敬梓擅长用夸张手法描写人物性格,以机智、风趣、凝练、诙谐的语言表现生活中的不合理与自相矛盾,让人物逻辑与生活逻辑自然而然地发生矛盾冲突,在否定的性格与夸张的演绎中将人物的丑态逼真地刻画出来,让“清者愈见其清,浊者愈显其浊”。比如,第五回“王秀才议立偏房,严监生疾终正寝”中,在众人面前严监生并未咽气,举着手指垂死挣扎,直到小妾赵氏将灯草拔掉一根后,严监生才“安然离去”。这段细节描写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严监生的守财奴形象,“作者极力摹写……写守财奴临死光景,极情尽致”。在二十三回“发阴私诗人被打,叹老景寡妇寻夫”中,为了炫耀自己与黄知县分的关系非同寻常,牛浦郎洋洋得意地吹嘘到,自己骑驴大大咧咧地到了暖阁,“走得地板咯噔咯噔的一路响”,这种夸张描写生动表现了牛浦郎的荒谬滑稽和丑陋可耻。第十回“鲁翰林怜才择婿,蓬公孙富室招亲”中,在鲁编修招待女婿的婚宴上,“蓬公孙下来告过丈人同二位表叔的席”,然后戏子开始登堂表演,“忽然乒乓一声响,屋梁上掉下一件东西来……原来是一个老鼠从梁上走滑了脚,掉了下来”,老鼠掉在热汤里,将碗打翻,从新郎官身上跳下,把大红缎补服弄油了。此后,看戏的厨子不留神打碎了两个汤碗,狗闻到闻到香味凑了过来,“厨子使尽平生气力,跷起一只脚踢去……把一只钉鞋踢脱了”,“陈和甫坐在左边的第一席……乒乓一声,把两盘点心打的稀烂……泼了一桌”。原本盛大而严肃的婚礼被老鼠搅乱了,可谓是“一只老鼠坏了一锅汤”。

第二,对比手法。吴敬梓擅长用对比手法表现讽刺意图,通过不同事物或情形的对比描写,烘托人物性格,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人物的斑斑劣迹。比如,范进与张敬斋一起去高要县打秋风,恰好碰上了“为人率直……所以历来的父母官,都蒙相爱”的严大位,严大位自称与汤知县的关系非同寻常,并夸耀到“(汤知县)诸事忙作一团,却连忙丢了,叫请小弟进去”。但是乡邻却在县衙内告发严大位“关人的猪,讹人的钱”,汤知县也说严大位“做贡生的人,忝列衣冠……着实可恶”。作家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表现手法揭示了严大位的虚伪和不知廉耻,撕掉了乡绅们虚假的面纱。再如,在“范进中举”中,范进没盘缠参加乡试,找丈人胡屠夫商量,结果被胡屠夫骂得狗血喷头,“癞虾蟆想吃起天鹅肉来……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抛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叫我一家老小嗑西北风”。范进中举之后喜极而疯,“把两手拍了一下……就往门外飞跑”,于是,大家商量着怎样医治范进的疯病,最后想到了范进平时最害怕的人——胡屠夫,这时胡屠夫正好迎面过来,“众人如此这般,同他商议”,胡屠夫犯了难,“虽然是我女婿,如今却做了老爷……永不得翻身”。后来,在众人的一直劝说下,胡屠夫就喝了两碗酒,壮了壮胆,将平日的凶恶样子拿出来,打了范进一下,却不敢打第二下,心里还暗自琢磨,“果然是文曲星,打不得”。这段故事情节描写非常细腻、准确,特别是对胡屠夫前后行为、动作和心理的强烈对比,形象表现了胡屠户阿谀奉承的嘴脸和卑劣势利的本性,也揭露了现实社会的虚伪冷漠和世态炎凉。

三  生动贴切的语言风格

第一,口语化的语言词汇。《儒林外史》艺术成就与其精炼、准确、生动的口语化语言有着密切联系。小说中,吴敬梓运用了扬州、南京等地方言语,很少使用生硬冷僻的词汇。比如,中举之后范进就在集市上疯跑,胡屠户打了范进一个嘴巴,然后,众人“替他抹胸口,捶背心舞了半日”。“舞”本是安徽全椒地区的方言词,在这里有着“手舞足蹈,漫无章法”之意,讽刺了众人的谄媚逢迎、装腔作势、故做殷勤。此外,小说中还有许多民间俗语,如“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钱到公事办,火到猪头烂”等,书中还有一段关于五河县风俗的叙述,“说起那人有品行……问五河县有什么出产希奇之物,是有个彭乡绅”,这段通俗的谚语展现了科举功名造成的“势利熏心”,批判了封建末世的恶风恶俗。这些使小说语言变得准确简洁、通俗易懂,富有生活气息。

第二,生动准确的动作描写。小说《儒林外史》中的用词非常准确,特别是动词的运用,形象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胡屠夫去给范进贺喜时,拿了六两银子,“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这个,你且收着……屠户忙把拳头缩了回来”,作家通过舒、缩、揣等词准确而传神地揭示了胡屠夫矛盾而复杂的内心世界,表现了胡屠户的世俗、私利、虚伪、吝啬。范进家中做丧事,胡屠户上不得台面,只能下厨房,“帮着量白布、称肉、乱窜”。“乱窜”本指毫无目的的来回走动,在这里生动表现了胡屠户急于炫耀自我的神态,揭示了胡屠户的卑劣、庸俗、丑陋、肤浅。在第十六回“大柳庄孝子事亲,乐清县贤宰爱士”中,匡超人服侍患病的老父,“见太公烦闷,便搜出些西湖上景致”,在这里“搜”字有着没话找话之意,生动表现了匡超人的尽心尽意。

第三,切合身份的语言描写。不同的人物有着不同的身份地位、生活经历、文化修养、性格特点等,语言表达也各不相同。比如,周进、胡屠夫、鲁编修、范进的说话方式就迥然不同。第四十二回“公子妓院说科场,家人苗疆报信息”中,汤六爷有钱有身份,但却粗俗鄙陋,缺乏修养,细姑娘不愿唱歌给他听,汤六爷就说到“我这脸是帘子做的……我要细姑娘唱一个,偏要你唱”。在炫耀自家的财富时,汤六爷说到,“黄的是金,白的是银……就是捞毛的,烧火的也大把的银子挝出来赏你们”。这段人物语言表现了汤六爷的粗俗、鄙陋、浅薄、虚荣等。

小说《儒林外史》以简练的语言、真切的描写、夸张的手法、冷峻的讽刺,塑造了周进、范进、匡超人、王玉辉等封建文人,展现了被八股文、科举制度毒害的封建士人的种种丑态,批判了儒林道德的沦丧,揭示了科举制度对封建士人的毒害。

参考文献:

[1] 魏棉虹:《〈儒林外史〉的语言孤独》,《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

[2] 汪化云、蔡新中:《〈儒林外史〉语言“异质”说质疑》,《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3] 陈美林、吴波:《清人对〈儒林外史〉人物原型及情节故事的考据——纪念吴敬梓诞辰三百周年》,《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4] 韩晓云:《〈儒林外史〉不同章回语言差异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

[5] 彭成:《浅析〈儒林外史〉中杜少卿的人物形象》,《文学界》(理论版),2010年第6期。

[6] 王达:《〈儒林外史〉的商业文化价值》,《湖南商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張明明,郑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讽刺儒林外史对比
《儒林外史》的吃播
庄严隆重的祭祀仪式与不可预知的祭祀效果*——论《红楼梦》的除夕宗祠祭祀与《儒林外史》的泰伯祠祭祀
《儒林外史》戏剧演出资料考辨——兼谈《儒林外史》创作中的明清互现
新世纪以来国产歌舞电影典型案例分析
华盛顿?欧文短篇小说中的艺术赏析
赛博批评视角下对英剧《黑镜3:白色圣诞节》的解读
中日两国胶囊旅馆业的发展对比及前景展望
英国电影中“愤青”与“暴青”对比研究
浅析鲁迅《我的第一个师傅》艺术特色
《儒林外史》的坡式交际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