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大众创业了,企业要变创业平台吗

2015-06-30 22:56
销售与管理 2015年5期
关键词:小米用户企业

国家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全中国都将行走在创业创新的道路上,创业和投资都将更灵活、门槛更低。

之前,创业者和投资人非常缺乏社会资源的协助,更多依靠的是个人或者小团队的力量。现在,创业者和投资人不再是“单兵作战”,而是可以利用全社会的资源推动项目顺利成长。

创业的形态也更丰富,之前是个人创业模式,现在,企业都开始出现创业平台。例如,合伙人制本质就是创业平台。小米、万科、海尔、3M公司都是创业平台。

从企业管理上来说,为了使企业员工的绩效更大化,更彻底地激发员工的潜能和工作动力,同时也为了避免有才能的员工流失,把员工变合伙人和股东,把员工变创业者,成为当下的两个选择。前者如小米,小米是共同创业平台,找到很牛的人才,并用足够有诱惑力的股份留住人才一起创业,小米由此“去KPI化”。后者如海尔——海尔是提供个人创业平台,提供资源,海尔自己占创业项目的部分股份。

现在,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下,在“互联网+”的推动下,个人创业机会更有利。那么,你的企业需要成为创业平台吗?要成为创业平台,又需要如何打造?合伙人制,股份如何给?

就此问题,本期《销售与管理》杂志邀请资深人士从多角度给出自己的看法,供大家参考。

一、创业,人人当天使可好?

人人当天使是忽悠

人人天使这个提法不科学,只是现在中国经济发展到这一步,需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每个人是不是具备当天使的条件,是不是具备做创始投资的的能力?做天使投资肯定是回报最大,风险也最大。那么这里最核心的是什么呢?

我做创始式投资前前后后有十年了,一半成功一半失败,应该说成功率很高了,失败的一半也非常惨痛。每每睡不着觉的时候,我觉得自己成功失败的问题在哪里?凡是成功的都是我懂的,主要是懂它的商业模式,第二个是团队我特别熟,特别了解。这两个因素加在一起都成功了。失败的,基本上投的都是技术。比如几年前投了视频压缩技术,一个50G的电影可以压到两百多兆,还原回来还是那么清晰,这能使传输成本、储存的成本大大降低,甚至可以改变电影发行的模式——想象空间太大了,激动不已,投,失败了。为什么?不懂技术,开发方只是那么一说,就投了。所以我觉得人人当天使,那是不可能的。所以众筹平台忽悠人人当天使,就为了把自己平台做好;忽悠大家都可以来入股,是让自己企业尽快的获得资金,或者获得其它方面的。

二、企业要不要打造创业平台?

三方面的考虑

在互联网思维疯狂肆虐的时代,很多企业都被迫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需要自己变成创业平台,这主要是基于三方面的考虑:

首先,企业要变创业平台、进行自我颠覆,是时代的要求。“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踏上时代节拍的企业,但是一个企业不可能永远踏上时代的节拍,所以企业要像冲浪者,赶上下一个浪尖。”而下一个浪尖就是互联网时代的浪潮。互联网时代是一个新的时代,它具有新的时代特征,互联网时代的零距离、去中心化、分布式管理的特点,让有着200年传统的古典管理理论不再适用,改变了生产线、组织架构关系和资源部门的配置。另外,“互联网+”由李克强总理在两会上提出,互联网正在深刻改变着各个行业,企业只有进行自我颠覆,才能够适应时代的变化。

其次,企业要变创业平台、鼓励员工创业,是激励员工的要求。所有的企业管理者都知道,人才是企业最大、最具有竞争力的财富,企业中的人才——员工是企业重要的资产,如何将员工汇聚在一起为企业奋斗,是将员工当作雇佣者还是合伙人,是企业值得思考的问题。企业通过为员工提供创业平台,为员工提供“零成本创业”的机会,有利于员工实现成就感、地位、理想等高层次需求,有利于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让员工释放出最大的价值,这对企业的发展、对员工的提升是一种双赢。

再次,企业要变创业平台、进行不断创新,是企业长续发展的要求。企业要长续发展,基业常青,创新是其最好的良药,而企业变创业平台,能够鼓励员工创新,通过不断的创新,裂变,推动企业不断往前发展。不破不立,企业不进行自我颠覆的结果只能是被他人颠覆。

帝国型组织未来都会成为创业孵化平台

原来的企业是帝国型组织,有非常强烈的等级,未来企业的管理体系一定会越来越扁平化。因为帝国型组织的管理层级,阻碍了企业对市场和用户的感知,所以帝国型组织向扁平化的合伙制平台转变,现在是大势所趋,无非就是怎么解决合伙制这个问题。

在企业内部,怎么解决合伙制这个问题?那通常情况下有三种做法:第一种,就是我们传统的发放期权和股权。企业越有资本,越有在资本市场上表演的能力,发放期权和股权的效果越好;第二种,就是从商业模式分配上做高额分配,就是不给股权,给真金白银;第三种,就是比较彻底的,叫创业孵化平台。

帝国型组织未来都会成为创业孵化平台。企业实际上相当于是利用它的系统、品牌、资源等,去推动一个个有能力的人在上面创业。但是平台跟每一家企业、每一个人都是合伙关系,跟每一个人带的一支团队都是合伙关系,这在互联网时代叫零距离、去中心化,是扁平化的机制,可以让谁都能够跟用户保持更加密切的沟通,倾听用户的声音,满足用户的价值,同时得到用户的肯定。

未来的平台有两种模式,第一个叫员工创业平台,第二个叫用户复兴平台。就是所有人的薪水,所有人的收入,来自于用户给你的钱。那谁去感知用户呢?就是用一个又一个扁平化的创业组织去直接感知用户,用户肯定了,大家全部有收益。

整个公司给的是一种机制,给的是一种平台,给的是一种品牌;这样,我们现在看到,在互联网时代创业非常明显的,无论是打车平台还是上门推拿服务平台,它的公司模式都很简单——平台吸引流量过来,然后一个个有能力的人变成了独立创业者,平台跟他是三七甚至是到二八的分配关系,最后钱都是用户支付、平台统一来分配的。

这个模式为什么非常有效?因为它是最符合人性的。独立的每个个体,原来都没有创业的可能性,没有支撑这个品牌的可能性,没有支撑市场的能力;这个平台也离不开一个个有能力的个体,所以这种合伙制的机制是离用户最近的,最扁平化的,效率最高的。

未来每个企业设计这样的机制,机制推行以后,你会发现,整个员工或者骨干,潜能都被充分的激发出来,完全是另外一种状态。海尔集团从2005年开始,大概用了九年时间开始摸索这套体系。海尔原来那个帝国组织体系离用户太远了,它现在十几万辆家电配送车,都是平台,用户有需求了就抢单,抢单以后还要看用户评价,由用户评价来决定每一个人的收入分配。这个模式很多行业都是可以去借鉴的,这个趋势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是不可逆转的。

现在到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留人是最难的了。如果你不在内部机制上去解放自己,去颠覆自己,那你等着人走了去颠覆你。

创业平台的路还很长

对于非平台型企业是否需要转变为创业平台,我认为其首要目标还是要厘清搭建创业平台的出发点在哪,企业是否达到搭建创业平台所必须的天时、地利、人和。

现在国内做的比较好的由传统模式转向做平台的如海尔、万科等,它们之所以能够转变为创业平台模式,正是因为它们在国内乃至国外都具有相当的影响力,本身企业品牌的号召力能够聚集相当数量的行业顶尖人才。顶尖人才是非常稀缺的,一般的品牌价值不高的企业能够招聘到高端行业人才就应该庆幸了,根本不敢奢望行业顶尖的人才。

另外海尔、万科这类品牌知名度高的企业,它本身的管理具有相当的基础,这是转变为创业平台的重要基石。而在国内,大部分的企业还处在向管理要效益的阶段,管理基础还很薄弱,管理提升空间还很大。所以不要跟风,不要因为小米的成功蒙蔽了双眼(站在风口上的猪都能飞起来),要理性的分析,先把自己的内功练好,打好基础。绩效管理在国内绝大部分的企业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国内企业的管理者的专业素质还有待提高,人才作为创业平台最不可或缺的资源,当企业管理和人才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再转变为创业平台并不迟。

“量力而行”,无须模仿

对于企业是否需要转变为创业平台,尤其是发展历程较长、经营管理成熟的企业,个人认为需要“量力而行”,无须模仿。是否需要转变,首先考虑其必要性与风险性,其次考虑其可行性与具体举措。

企业转变为创业平台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使企业获得持续、快速发展的有利态势。“创业平台”是基于新的人才激励理念的一种发展模式和经营策略,是现阶段以及未来一段时期内,众多力图创新发展、追求突破升级的企业激发组织和员工潜力与价值、推进企业快速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但并非唯一有效手段,同时,模式的转变必然伴随着巨大的经营风险。

目前采取“创业平台”模式的企业较少,在一些新兴行业的初创型企业中应用较多,也有部分成功实践案例。但对于发展历程较长、经营管理成熟的企业,整体转变风险较大;对于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而言,转变理念、对实施过程的把控等均具有较大难度。即使有海尔这样的龙头企业较为顺利的实施了模式转变,对其他大多数企业而言,更多的仅仅是参考意义。

三、企业如何打造创业平台?

四大转变助企业成功打造创业平台

企业在转变成创业平台的过程中,需要作出四方面的转变:

首先,战略需要做出转变。企业转变成创业平台,相应的战略也应做出调整,企业要建立企业领导者所希望达到的创新愿景,并形成企业员工对这一愿景的共享,要鼓励创新,营造企业内部创业的有利环境。

其次,组织需要转变。战略决定组织,组织是实现战略的支撑。若企业战略转变了,那么,组织结构也要发生改变。传统组织结构层级众多,层层汇报的组织结构不利于创新,企业组织结构要向扁平化发展。就像小米公司,解放团队,忘掉KPI,组织结构扁平化,小米公司没有KPI,通过用户的反馈来驱动开发,响应快速。

再次,薪酬需要转变。传统的薪酬体系中,一个企业分为多个级别,每个级别有下限和上限的薪酬,不同级别线性增长,但是这对于创业小团队并不适用,需要进行新的薪酬设计。如海尔,将工资分成四段,第一段是基本工资(生活费),到了第四段,可以分享,甚至有自己的股权;小米公司在团队激励方面也是给足团队利益,让员工“爽”。在人才竞争激烈的今天,没有足够的利益驱动,创新也将受到阻碍。

最后,文化需要改变。企业要变创新平台,首先需要“重视员工”的文化!内部创业成功最重要的是人,是团队,就如小米公司将人看得比公司制度更重要,让员工发自内心的热爱工作;中国的传统文化讲服从,服从家庭、服从君王、服从上级,企业需要从传统的“服从文化”转变到“创新文化”;企业还需要“以顾客为导向”,无论是小米还是海尔,他们都是将顾客放在第一位的,因为顾客直接决定了产品或服务有没有市场,直接决定了内部创业的成败。

那么,为了保证企业成功地转变为创业平台,还需为企业内部创业者提供人力资源、资金的支持、制度保障等各种有利于创业的条件。

内部创业者需要谁,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才,可以借助企业内部丰富的人力资源。比如海尔,开放用人权,用谁创业者说了算。

企业还要为内部创业者提供资金支持。创业者们需要资金,但也不是所有的内部创业项目都会得到资金的支持,这就需要一个筛选机制。可以通过商业计划书评选、演示等类似于风险投资筛选项目的方式,对内部创业项目进行评选,最终选出前景好、有创新、风险可控的好项目。海尔采取的方式是市场化,内部召开创客(创业者)大会,按照市场化的定价方式来决定企业估值。

企业转变成创业平台,相当于一个孵化器,而创业是高风险的活动,这就需要有相应的制度保障。企业应建立科学合理的风险监控机制和收益分配机制,既要控制创业过程中的风险,又要激发员工创业的热情。

此外,企业要变成创业平台,企业领头人要在观念、角色方面做出改变。企业领头人要树立创新观念,鼓励创新,明确推动并鼓励员工创新的企业思路,同时要保证每位员工都了解这一思路。企业领头人不再仅仅作为企业管理者,还是员工创业的导师。企业领头人往往在企业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这些经验财富可以帮助到进行内部创业的员工。聪明的管理者还会把自己的角色转变为协调者,更多以“寻求帮助”的形象出现。将“命令”变成“感谢”,这是企业领头人需要转化的管理思维。

把企业变创业平台的整体实施

要转变成创业平台,企业首先需要在战略层面、组织与流程层面、绩效与薪酬激励层面进行统一规划、统一部署、计划实施。

首先是战略层面。在互联网时代,企业把员工变合伙人和股东,或者创业者,意味着需要放弃原来以企业为中心的战略,变为以用户为中心的战略。员工进入创业平台,就会与用户资源紧密连接,在为用户创造价值的同时体现员工的自身价值(双赢策略)。

其次是结构和流程层面。在以用户为中心的战略指引下,用户处于中间位置,聚合资源、合作方和员工,形成利益共同体。进入创业平台的员工的职责和使命发生根本变化,必然导致传统管理模式中的结构设计和核心流程出现较大变革,甚至是流程再造。

最后,绩效与薪酬激励层面。通常,一个企业分为多个级别和类别的岗位,每个级别有薪酬标准的上下限,不同类别也有差异,即传统的“宽带薪酬”体系,薪酬依据是每个人的工作岗位、工作时间、绩效考核进行激励和薪酬计算。但进入创业平台的员工直接连接用户,薪酬水平取决于连接用户的梳理和为用户提供的价值,这就意味着,考核的方式变成了用户直接考核,考核压力与员工收获基本呈现正向关联关系。

企业要变成创业平台,对企业领头人也有高要求。企业领头人需要对“创业平台”的核心意义、实践价值有清晰、理性的认识,对现代企业经营理念、内部管理机制等非常熟悉,具备驾驭“创业平台”这一激励机制的能力;其次,需要清晰明确的变革思路、科学合理的转型举措、循序渐进的实施计划应对变革风险和外部战略环境的变化;同时,还需要坚定的毅力应对变革中的各种阻力和困难。

四、合伙人制的股份纠结

初创型企业一定要有个老大

对初创型企业来说,合伙人制是现在企业考虑的一个基本点。现在做企业,好多的基本要素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比如信息沟通的方式,企业运营的方式,资源的配置,都跟过去不一样了,速度大大加快。现在一个企业,一个人上来玩还是一个合伙人团队玩,决定企业发展的速度。

对一个公司的创始人来说,一定要把合伙人制准备好。不管是员工还是骨干,你要调动每一个人参与到事业中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上来就做一些股权分配方案甚至实施的机制,后续可能会带来很多问题;不搞合伙人制,你的力量就没有对手强大,对手可能反应速度、各个方面都远超于你。所以这个辩证关系挺难拿捏的。

这要看自己的情况。如果创始人能力特别强,那可以设计一套期权激励方案来实现;如果创始人能力不算强,可以找一个团队来。雷军很强大,他还找了几个其他方面他不如人家的人来做。这样组建的团队,还是要有团队核心的。初创型企业一定要有个老大,要不然会有很多事儿,不能很快的决策,不能很快投资。

一起玩是趋势

合伙人制可能是企业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一帮人创业的时候,是把整个产业链上的人全部变成股东,但各人的股份是不一样的。像阿里是十八个人,每个人的股份不太一样;腾讯是十三个创始人,其中有七个核心创始人;还有360,360成功其实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它里面有很多人推广;还有一个就是雷军,他自己是得百分之七八十的股份,然后分一些给引进来的人才。所以说,更多人和股份、股权的结合是个趋势,不管是从传统的角度还是从现在来讲,在中国需要一个核心创始人,或者核心的人员结构。

至于给股份的时机或条件,每个企业不太一样。到底什么时候给,给多少?如果大家相互认可,一开始就可以给;如果有些人不认可,怎么处理?有时创始人分掉50%的股份,然后留着——其实这也是一个问题,留着最后几个创始人自己用。

从两个方向设计机制

创业平台上的人拿了股份,有天不合适,想换掉他,但换掉他,成本很高。为了避免这样的问题,我提供两个思路:

第一个就是从内部培养骨干。在公司工作多年的骨干,其实是有很强的忠诚度的,而且你对他很了解。对这些骨干,你要去设计一些机制,让他逐渐向合伙人的方向转。

第二个就是你成为单独投资的角色,相当于自己的公司是一个创业孵化平体,去投资一些有想法的员工的创业项目。比如小米现在有六七千万用户,小米用社群运营的方式巩固这些用户,它有能力去搞商业生态。雷军如果要投资一百家类小米的公司(就是参股),他可以找到做装修的,做充电宝的,然后把这些不同行业的业务与创业团队纳入小米的生态体系里面来;他做投资人的角色,同时给这些创业团队提供流量,让他们在小米的生态里面直接找到用户,并要求他们按照小米的规则去玩,比如一定要极致的产品价格,没有任何中间环节,比市场价格更具杀伤力,保证对用户的服务能力。

猜你喜欢
小米用户企业
企业
传递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杜小米的夏天
读《幸福的小米啦:小米啦发脾气》有感
可爱的小米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