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LD油田厚层块状特稠油油藏开发研究

2015-07-02 01:40许万坤张风义刘小鸿王大为吴婷婷
石油地质与工程 2015年1期
关键词:厚层渤海稠油

许万坤,张风义,刘小鸿,王大为,吴婷婷

(中海石油(中国)天津分公司渤海石油研究院,天津塘沽 300452)

渤海LD油田厚层块状特稠油油藏开发研究

许万坤,张风义,刘小鸿,王大为,吴婷婷

(中海石油(中国)天津分公司渤海石油研究院,天津塘沽 300452)

LD油田位于渤海海域,具有埋藏深、油层厚度大、原油黏度大等特点,属厚层块状特超稠油油藏,开发难度大。利用数值模拟等方法,结合海上油田高效开发的要求,对热采开发方式、井网井型、注采参数和隔夹层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双水平井蒸汽辅助重力泄油技术是开发此类油藏的最有效技术,提出了“双水平井先蒸汽吞吐降压、后转蒸汽辅助重力泄油”的开发模式,优化出开发注采参数和先导试验方案,并对开发结果进行了预测。

渤海LD油田;特稠油油藏;蒸汽驱;注采参数

渤海稠油资源丰富,对于地层黏度小于350 mPa·s的稠油,通过优化注水、水平井开发等方法,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对于地层黏度大于350 mPa·s的稠油,目前存在着油藏类型多、储量规模大、动用率低且常规开发效果差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动用这部分储量,结合油藏特点,对渤海油田地下黏度大于350 mPa·s稠油进行了分类[1],其中,薄互层稠油油藏和厚层块状特稠油油藏是主要的两类。前者经过在南堡35-2油田的几年热采实践,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初步摸索出了一套开发经验和方法[2];而后者的热采至今未动用,需要探索开发新思路。

1 油藏特点

LD油田油藏具有以下特点:

(1)受断层夹持的断块构造,埋藏深,主力油层的埋深均大于900 m;

(2)原油黏度大,地层温度50 ℃条件下黏度已大于1.0×104mPa·s, 密度1.006 g/cm3,据黏温曲线推测15 ℃时黏度高达56×104mPa·s,与国外典型油砂原油黏度相当(加拿大油藏温度小于15℃,原油黏度为100×104mPa·s);

(3)油层厚度大,单层厚度为30~55 m;

(4)辫状河道亚相沉积,储层岩性主要为含砾中~粗砂岩,储集层横向变化大,非均质性强,特高孔、特高渗储层,隔夹层发育;

(5)边底水活跃,水体倍数大于3倍。

通过对国内外类似油田的调研,蒸汽辅助重力泄油(SAGD)技术是目前开发此类油藏的最有效技术[3-4]。相比国内外SAGD开发的油藏,LD油田埋深较大。例如加拿大和新疆SAGD油藏埋深300~400 m,辽河杜84块埋深为600~700 m,而LD油田埋深为1 000 m左右;加之海上开发成本高、空间有限、高速开发等条件限制,其开发模式需要进一步的探索与优化。

2 开发技术研究

2.1 热采方式

通过对比不同热采方式筛选标准[2],LD油田主要油藏地质条件都满足SAGD热采要求(表1)。同时,利用油藏工程方法和数模模拟研究不同热采方式的开发效果,其中SAGD采油速度、采收率最高(表2),因此,SAGD适用于该油田。

2.2 转SAGD时机优化

LD油田埋深较大,原始地层压力高,如果照搬国外SAGD标准开发模式,势必导致注汽压力大、注汽井筒热损失大,进而影响井底蒸汽干度、油汽比、汽化潜热的利用,严重影响SAGD开发效果及经济效益。从不同地层压力SAGD开发的年产油、油汽比曲线来看(图1),原始地层压力下转入SAGD开发的效果最差;随着地层压力的下降,开发效果逐步变好,但地层压力太低时的开发效果变差。因此研究认为,渤海LD油田采取先期吞吐降压,适时转入SAGD开发方式可取得较好开发效果。

表1 主要热采方式适用油藏条件对比

表2 不同热采方式采收率对比

2.3 井网井型确定

图1 不同压力时SAGD年产油及油汽比对比

SAGD注采井组合方式主要有双水平井和直井-水平井两种[5-7]。结合海上油田开发的要求,设计了2种井距、3种布井方式,并对比其开发效果(图2)。

图2 不同布井方式示意

两种布井方式各有优缺点。对于直井-水平井SAGD而言,若采用150 m井距,可以缩短降压时间,但注采井间形成热连通所需时间较长;若采用70 m小井距,则整个区块井数较多,单井累产油量较低。两种井距的直平组合方式均无法满足海上少井高产的经济要求。综合考虑降压时间、预热时间、单井累产油、井数等因素,推荐渤海LD油田采用150 m井距双水平井SAGD进行开发(表3)。

2.4 双水平井SAGD注采参数优化研究

结合海上成本高、平台空间及寿命有限的特点,通过对注汽速度、注汽干度、采注比和注汽压力的优化研究,优化出一套适合海上SAGD开发的注采参数。采用较低的注汽压力和较高的注汽速度[8],可以保证较高的井底蒸汽干度,配合合理的采注比,以提高泄油速度,增大最终采收率(表4)。

2.5 隔夹层对SAGD影响规律研究

LD油田属于河流相沉积环境,储集层非均质性强,部分区域纵向隔夹层较为发育,隔夹层的存在会阻挡蒸汽腔的扩展发育、加热后的原油无法泄流至生产井[9-10]。因此,需要从隔夹层的大小、位置、渗透率对SAGD开发效果的影响进行研究。

通过不同隔夹层方案研究,得出本油田隔夹层影响规律:①当夹层尺寸小于水平井长度1/2时,蒸汽腔可以绕过该夹层继续发育,即零星分布的小范围夹层不影响蒸汽腔的扩展,对SAGD开发的最终采收率影响较小,仅影响采油速度;②当夹层大小相同、平面位置发育不同时,只影响蒸汽腔的扩展形态,影响程度相当;③当夹层大小相同,纵向上夹层距离注采井组越近,影响程度越大,位于注采井之间会严重阻碍热连通;④泥质夹层对产能的影响大于物性夹层,当物性夹层渗透率大于500×10-3μm2后,蒸汽能够突破至夹层上部,此时夹层对蒸汽腔的发育影响程度较小。

表3 不同井网井型SAGD开发效果对比

表4 海上SAGD注采注采参数表

2.6 开发结果预测

在以上研究认识的基础上,设计了先导试验方案。预计先导试验区单对SAGD井组采油速度为2.6%,累产油20.6×104m3,采收率52.3%。相比单纯蒸汽吞吐开发,该开发方式采油速度和采收率大幅度提高,开发效果远高于其它开发方式,为渤海厚层块状特稠油油藏探索出一条高效开发新模式。

3 结论

通过对渤海LD油田为代表的厚层块状特稠油油藏开发技术的研究,获得了以下的认识和结论:

(1)受海上开发成本高、平台空间有限的开发特点和埋藏深等油藏自身条件的限制,传统的SAGD开发模式无法应用在渤海LD油田;

(2)结合LD油田油藏特点,创新性提出双水平井先期吞吐降压、适时转入SAGD的开发模式;

(3)根据海上油田高效开发要求,优化出一套适合LD油田SAGD开发技术的注采实施参数。

[1] 刘慧卿.热力采油技术原理与设计[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3.

[2] 刘小鸿,张风义,黄凯. 南堡35-2海上稠油油田热采初探[J].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2011,6(2):25-26.

[3] Roger M . Butler. 重油和沥青的热力开采工艺[M].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4:120-130.

[4] 李培武. 提高厚层稠油油藏开发效果研究与实践[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1,13(1):67-69.

[5] 耿立峰.辽河油区超稠油双水平井SAGD技术研究[J]. 特种油气藏,2007,14(1):55-57.

[6] 刘尚奇,王晓春.超稠油油藏直井与水平井组合SAGD技术研究[J]. 石油勘探与开发,2007,34(2):234-238.

[7] 杨立强,陈月明.超稠油直井水平井组合蒸汽辅助重力泄油物理和数值模拟[J].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1(4):64-69.

[8] 王志超,李树金,周明升.杜84断块馆陶油藏双水平SAGD优化设计[J]. 中外能源,2008,13(2):48-51.

[9] 钱根宝,马德胜.双水平井蒸汽辅助重力泄油生产井控制机理与应用[J]. 新疆石油地质,2011,32(2):147-149.

[10] 武毅,张丽萍,李晓漫,等. 超稠油SAGD开发蒸汽腔形成及扩展规律研究[J]. 特种油气藏,2007,14(6):40-43.

编辑:李金华

1673-8217(2015)01-0105-03

2014-08-08

许万坤,工程师,1984年生,2010年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油气田开发工程专业,长期从事海上稠油热采开发生产研究工作。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科技重大项目课题三“海上稠油油藏热采物模及数模研究”(YXKY-2013-TJ-02)部分研究成果。

TE345

A

猜你喜欢
厚层渤海稠油
渤海大学作品精选
相变换热技术在油田稠油开采中应用
稠油不愁
三层系厚层试验区调整注采层段改善驱替效果
温州地区厚层软土UU三轴试验与FLAC3D数值模拟
“烈焰”,在渤海边燃烧
Winter Walking in Wales威尔士的冬季徒步旅行
辽代“斡鲁朵”内的渤海人移民
厚层块状特低渗砾岩油藏水平井压裂参数优化
生化微生物技术在稠油采出水处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