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休克”视野下的零翻译外来词对当代大学生语言使用的影响

2015-07-02 00:08熊紫瑞
科教导刊 2015年18期

熊紫瑞

摘 要 本文关注零翻译外来词对当代大学生的语言接受态度和使用习惯的影响,通过使用情感定位,将样本大学生的态度定位于文化休克理论的四阶段内,希望透视不同类大学生对于零翻译外来词的看法,对于零翻译外来词对汉语纯洁性的影响,并寻找其深层原因,为大学生正确对待使用零翻译外来词提出可行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 零翻译外来词 文化休克 语言使用

中图分类号:H035 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x.2015.06.094

Impact of Zero Translation Foreign Words to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Language Use in "Culture Shock" View

XIONG Zirui

(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Wuhan, Hubei 430073)

Abstract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translation of foreign words zero on College Students accepted language influence attitudes and habits by using emotional positioning, the sample of college students attitude positioned in the four-stage theory of culture shock, the Undergraduate different perspective hope for zero translation of foreign words view, translate foreign words for zero impact on the purity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and find the underlying reason for undergraduate correct attitude toward the use of zero-translation of foreign words and put forward feasible suggest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Key words zero translation foreign words; culture shock; language use

1 研究背景

1.1 理论背景

1.1.1 “文化休克”理论

1960年,人类学家Kalvero Oberg提出了“文化休克”这一概念:“一个人初次进入异文化环境后出现的各种心理上、生理上的不适应,是由于失去了自己熟悉的社会交往信号或符号,对于对方的社会符号不熟悉而在心理上产生的深度焦虑症,是一种有其独特征兆和医治方法的病态反应”。作为“文化休克”的理论延伸,学者又定义“在发现问题之后,找出办法克服问题,这一寻找办法的过程”为“文化适应”。至此,人类学家根据主体人的情绪变化将“文化休克”这一过程分为四个阶段:蜜月阶段、沮丧阶段、恢复调整阶段和适应阶段。

1.1.2 “文化休克”现象

在全球化的今天,跨文化间的各种交流日益增多。在这个过程中,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逐渐凸显出来,文化冲突在所难免,而这种冲突有时便容易产生“文化休克”问题。它是不同文化碰撞产生的心理及生理影响,这里的“不同文化”可以是指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也可以是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域,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文化。文化休克”的根源其一是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其二是思维模式的差异,其三是生活习俗的差异。

1.2 现实背景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迅猛发展,大量的英语原词通过各种渠道涌入了我们的生活。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些词比如说DNA,IT, DVD。人们通常把这类未经翻译就直接拿来使用的英语原词以及纯粹音译的外来词叫零翻译词。

2014年4月11日,人民日报刊发了一篇名为《外来语滥用,不行!》的文章,对零翻译外来词的过度使用现象日趋严重的现象进行了报道。而这些零翻译外来词不仅对汉语构词法产生影响,还对汉语文化产生影响,相关部门专家对此多年来也采取各种措施抵御该现象扩散。所谓零翻译外来词,即译者不用译语中现成的词语译出源语中的词语。零翻译词可归纳为两类: 移译词和音译词。自清末以来,汉语中来自英语的外来语的数量最大,主要分布在以下几个方面:人名、地名;称呼;饮食;服饰;科技;娱乐、教育;医药;其他。

2 研究方法

2.1 零翻译外来词

零翻译外来词翻译方法而言,可以将其分为移译词和音译词两类;就用途种类而言,分为人名、地名;称呼;饮食;服饰;科技;娱乐、教育;医药;其他八大类。课题组就样本将分别调研对象对于八大类零翻译外来词的翻译策略、翻译方法、翻译技巧选择定位,即先确定同一类词的翻译策略(异化或者归化),若选择异化策略,则仅研究选择零翻译方法,再确定选择移译技巧或者音译技巧的文化休克四阶段定位。

2.2 调研方法

此次调研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两条主线并行,调查问卷主要通过调研对象的自我情绪评测结合文化休克理论,定位于文化休克的四阶段,从文化休克的视野,确定当代大学生对于零翻译外来词的态度及使用情况。根据分析数据,再深入寻找原因。通过定位与原因总结规则,提出建议。整体方法将理论与现实相结合,深入浅出,更准确客观地得出结论,且研究视角具有独特的创新性。

(1)自我情绪评测:根据文化休克理论的四阶段,课题组将情绪高涨设定为10分,情绪适中设定为5分,情绪低落设定为1分,分值(1~5~10分)与情绪(低落—变化—高涨)成正相关。蜜月阶段则为5-10分,沮丧阶段则为1~3分,恢复调整阶段则为4~6分,适应阶段则为7~9分。其中为了区分5~10分区间的同一分值会出现两种阶段,我们会为选择5~10分的调研对象加测一题,是否在当下情绪稳定之前出现过情绪低落的情况(即分值处于1~3分),若出现则为恢复调整阶段或适应阶段,若未出现则为蜜月阶段。

(2)随机问卷法:本次调研活动以华中科技大学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每个学校150人(文科生非英语专业50人,英语专业50人,理科生50人),共计300人。通过精心设计科学的调查问卷,随机调查两大高校共300名学生,切实获取一些数据。

(3)典型访谈法:在查找资料了解受众群体情况后,抽取典型,进行专访,华中科技大学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大学生各15名(文科生非英语专业5人,英语专业5人,理科生5人),共计30名,了解其对“文化休克”现象的了解,并对日常使用零翻译外来词,不同使用态度和使用情况的深层原因。

2.3 调研对象

大学生群体乐于主动接受新鲜事物,接触的零翻译外来词也比其他群体明显较多;由于学业及研究的需要,有更多机会接触外来词,甚至使用外来词。随着,中国与国际接轨程度逐渐密切,越来越多的外来词出现在当今时代,所以选取当代大学生作为调研对象具有极高的典型性,可行性及时代性。

3 研究成果

3.1 问卷展示

您喜欢JOHN吗?您喜欢约翰吗?为调查问卷中的第一组问题,通过三组调查对象(英语专业,文科,理工科)对于JOHN与“约翰”两个样本的四阶段定位,可以看出无论任何组别,受访者对本组词汇都表示几乎相近的态度,无重大变化。其中英语专业,受到其专业学习的特定因素影响,对于两种词汇表达都有很高的接受度,少有沮丧及恢复现象出现,对于零翻译外来词以及母语的使用较为灵活,相互影响小。文科受访者处于蜜月阶段以及适应阶段的占绝大多数,但对于JOHN样本的处于沮丧阶段比“约翰”样本的稍多,显示出非英语专业英语学生,受母语的影响还是会对其语言使用产生作用。理科组明显对于两个样本都表示适应,与文科组,包括英专及非英专,都有明显差异,可以看出理科同学对语言使用的敏感度要明显低于文科同学,同时对于零翻译外来词接受度较高。

3.2 访谈展示

您认为从您最开始听说这些词到现在随口就会说出这些词的这个过程中,您的心理发生过什么变化?比如说您曾经是否有抵触过它的心理,或者是是否有怀疑过外来词汇的适用性?还是一直都很欣然的接受这种词对您说话方式的一种改变?

英专学生:开始还是会有些不适应的,但是没办法,我是英语专业的学生,需要不断增大词汇量,零翻译词汇也算是英语单词吧。老师与同学们都这样用,我自己也就跟着用啦。现在,我也会很开心的用这些词汇了,可能丰富了我的说话方式吧;新闻专业学生:可能因为专业的原因,我一直都是很喜欢各种新鲜事物的,不会排斥它们,从刚刚开始的接触到现在的随口而出,我觉得一直都是顺理成章的事吧。外来词汇是表示一种新兴的事物,不会怀疑它的适用性;计算机专业学生:IT行业对外来词是没有抵触心理的,我们一直更新换代网络信息科技,出现的新词都是理所当然的。当然,即使有抵触心理,也要尽快摆脱,并且不断适应吧。

3.3 成果小结

总体来说,英语专业的学生对零翻译外来词的接受程度最高,因为专业的原因,每天需要接触大量的词汇,这种零翻译外来词作为一种知识被学生们储存,实验结果大体都是呈蜜月期。对于非英专的文科学生来说,因专业的不同,实验结果会有较大差异,如新闻专业的学生无沮丧和适应期,乐于接受新鲜事物而中文专业的学生对于这些零翻译外来词都有一定的抵触心理,随着这些词不断影响我们的生活而不断适应。对于工科的学生来说,因为专业知识大都是国外直接引进的概念,对专有名词是不抵触的全盘接受,相对于文科学生更容易接受零翻译外来词。

4 结语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剧,大量零翻译外来词进入我们的生活,当代大学生对于零翻译外来词大都持开放与包容的态度,并在生活中使用。外来词的进入是一个在开放环境里语言发展的必然阶段,应保持清醒的头脑,从理性的视角去看待,不能盲目跟风。政府相关部门也可以制定相关政策或法律法规,从一定程度上规范零翻译外来词的使用,既方便人们的生活,又维护汉语的正常使用。

参考文献

[1] Oberg ,k. Culture Shock : Adjustment to New Cultural Environments[J]. Practical Anthropology,1960(4):177-182.

[2] 韩燕.高校学生对汉语中英语外来词的态度及使用习惯调查[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3).

[3] 邱懋如.可译性及零翻译[J].中国翻译,2001(1):24-27.

[4] 张凤先.汉语中英语外来语的分类与翻译[J].文学语言学研究,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