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石漠化成因分析及治理措施

2015-07-02 00:16龙华邓晓斌
山东工业技术 2015年12期
关键词:石漠化治理广西

龙华++邓晓斌

摘 要:广西石漠化是我国西南岩溶地区重要的自然灾害之一,具有分布范围广、发育典型和程度深等重要特点。石漠化严重制约着岩溶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根据广西石漠化空间分布状况和特性分析石漠化的成因,提出合理的石漠化治理措施。

关键词:石漠化;分析;治理;广西

石漠化是土地石质荒漠化的简称,是在特有的自然环境背景下,由于受到不合理人类活动的干扰而引起的植被遭到破环、土壤大量流失,基岩大量裸露的一种土地退化现象[1]。广西岩溶地区具有分布广和发育典型的特点,碳酸盐岩分布面积高达8.95万km2,岩溶地貌约占我国南方岩溶地区的17%,约占广西总土地面积的37.8%,严重阻碍广西社会经济的发展,是贫困的根源。近30年来,国内专家学者利用不同角度探讨我国岩溶地区石漠化问题,包括岩溶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特点、岩溶石漠化状况、分布、成因机制及生态重建等,得到了一些有价值的认识[2-5]。本文通过分析广西石漠化状况和成因,探讨石漠化治理措施,对于加快石漠化综合治理进程和提高治理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广西石漠化特点及成因分析

1.1 石漠化特点

分布范围广:广西石漠化主要分布在岩溶发育典型的河池、百色、崇左、南宁、桂林、来宾和柳州等7个市的76个区县,行政面积高达17.87万km?,其中岩溶地区面积为8.32万km?,占总土地面积的46.6%。石漠化主要集中分布在广西中部的红水河和浔江流域;广西西部的左、右江地区;广西东北部的漓江中下游一带。发生石漠化的地区出现水土流失的现象非常严重,导致河流中含有大量的泥沙,不仅对当地水资源的开发和使用产生直接影响,还威胁到珠江流域的生态环境状况,生态区位十分重要。

程度深:在石漠化土地中,轻度石漠化面积2353.1km?,占总石漠化面积的10%;中度石漠化面积为6590.64km?,占总石漠化面积的27.2%;强度石漠化面积为13041.96km?,占总石漠化面积的55.2%;极强石漠化面积为1805.1km?,占总石漠化面积的7.6%。从上述统计数据来看,广西石漠化以强度恶化极强为主,占总石漠化面积的62.8%,其主要分布在河池、百色和崇左等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聚集地区、石山多地区和经济发展较落后地区,不易于石漠化治理。

1.2 石漠化成因分析

1.2.1 自然因素

碳酸盐岩具有抗风蚀能力强,基岩形成土壤能力差,成土过程缓慢的特性,因此在岩溶地区土壤资源十分匮乏。大面积分布、厚度深的碳酸盐岩和贫瘠、浅薄的土壤是石漠化土地产生的前提条件。广西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均气温为17~22℃,年总降水量为1250~2000 mm,具有雨热同季和强降雨集中的特点,为石漠化土地的产生提供了强烈的侵蚀推动力和适宜的溶蚀条件。陡峭、零星的岩溶山地丘陵的坡面地形成为水土流失的潜在动力。加之岩溶地区存在地下水系和地表水系错综复杂分布的特殊双层水系结构,在枯水季节常出现干旱的现象,使植被大量枯死、土壤松疏,引起土壤稳定性和抗侵蚀能力降低,最终导致水土流失甚至石漠化。

1.2.2 人为因素

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对石漠化具有直接影响,尤其是不合理的人为活动促进石漠化演变的进程。人为因素对石漠化演变的影响总是通过一定的物质形式表示,如人类的活动可以导致土地、植被、大气、水体等产生质和量上的改变。岩溶地区人口快速增长的同时,原本就缺乏的土地和能源不能满足需求,使原有的各种自然资源消耗量增多,引起植被覆盖度下降。加上不合理的耕种模式和经营管理方式,如陡坡开垦(>25°的地区)、过度樵采和过度放牧,甚至沿袭原始的刀耕火种方式,加之近来快速发展的小矿山、修路等富民、便民工程等,使得原本脆弱的岩溶生态不堪负重,导致石漠化演变速度增快。

2 治理措施

广西岩溶土地石漠化演变快、危害大、影响深,严重制约着当地社会和经济的和谐发展,因此必须进行综合治理。

2.1 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工程

从1980年以来,有关部门对岩溶地区实行“以封山育林为主,造林补植为辅”的措施,改善岩溶地区植被覆盖度低的情况。

自实施以来累计完成封山育林大于1万km2,有60%的林地植被覆盖度高于30%。与此同时,积极开展人工造林,在石头缝隙间种植核桃、竹子、任豆、金银花和香椿等植被。不但保护生态环境,而且种植的植被具有经济效益。大量岩溶地区采用持之以恒的封山育林和人工造林措施,不仅使森林覆盖度提高,生产方式和生活环境得以改善,而且对极大的推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生活水平[6]。

2.2 农村生态能源工程

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在1997年加大宣传和应用恭城瑶族自治县实行的“养殖-沼气-种植”新型农村发展模式,标志着全区农村生态环境和能源建设取得阶段性进步。在1998年,区人民政府在100个生态村、50个生态乡和20个生态县开展了以沼气为主的试验项目。据统计数据显示:岩溶地区累计建293.71万座,沼气使用率高达36.71%;建有节约柴木和煤灶499万座,中小型水电站2.4万个;风力发电机123台。不但加大投资畜牧业,而且近年来森林覆盖率逐年增长[6]。

2.3 水土保持工程

岩溶石漠化区水土资源都缺乏,人地矛盾突出,造成一方水土不能养活一方人的局面。从1970年以来,在岩溶地区不间断的推行砌墙保土及造田造地和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由国家财政项目资助的水土保持项目及珠江上游南北盘江碳酸盐岩地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试验工程等均对保护水土和防止石漠化加剧产生积极影响。今年来广西水利部门共累计对91条小型流域展开防止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累计投入1.34亿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高达958.7km?。特别是2003年由国家财政项目资助展开的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珠江上游南北盘江碳酸盐岩地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试验工程以来,初步形成了在岩溶地区保持水土、提高土地利用率、恢复土地石漠化的方法和措施,是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典范,并提供宝贵的经验[6]。endprint

2.4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

从1993年以来广西在岩溶地区按照政策有规划、有组织和有步骤地对恶劣的生态环境,人均耕地占有面积低于0.02 hm?,未解决温饱问题,几乎停滞发展的贫困户和存在没有耕地、居无定所的少数民族地区展开脱贫异地搬迁措施。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到2012年底,在全区11个市的54个县组建的异地搬迁点267个,居民居住点1167个,解决了近4.8万户22.1万人的贫困居民的住房问题。兴修水利690 km,新建村级道路1094 km,解决623处人畜饮水难的问题,新架设水管670 km,新建学校面积5300 m?,新布设电线130 km。展开异地搬迁扶贫试点工程,不但推动社会经济的效发展,而且对石漠化治理产生重大影响[6]。

2.5 沃土工程

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广西43个土壤肥力监测点不间断的进行定时定点的监测,为全区耕地质量发展和评定提供重要的依据。“十五”以来,全区逐步形成新型复合肥料、养料研发中心和土地肥料实验基地,对区和县两个等级的土壤肥力测试中心逐渐完善。通过利用“增”(增加施用有机复合肥料)、“提”(提高有机肥料的利用率)和“改”(防止土壤肥力退化)等各项有效的措施,提高耕地的综合生产力。近年来,全区测量土壤肥力并施肥试验中心以每年10万hm?以上的速度增长,推动全区土地利用133多万hm?,改善中偏低产农田13多万hm?,使用高质量的农家肥3500万吨,使有机肥和农家肥料利用率提高6%至8%,农民节约开支高达6亿元。

2.6 整治耕地工程

自从新的《土地管理法》颁布实施以来,全区(包括岩溶地区)范围内逐渐进行耕地整治工作。初步统计数据表明,从1998年以来全区岩溶地区累计完成耕地整治约3.8万hm?,总体投资资金大于9亿元。通过土地整治、新建和修复水利、优化田间道路结构和建立农田保护林等,对项岩溶地区实行了山、水、田、林、路综合整治。通过耕地整治,使岩溶地区部分农田基础设施日趋完善,耕地质量和农业综合生产力显著提高,农业人口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农村生态自然环境得到有效改善。耕地整治是岩溶地区解决“三农”问题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型农村的重点项目。

2.7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于2001年全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在河池东兰县和百色乐业县试验后,效果明显,且在2002年在全区正式推广实行。累计退耕还林还草70.9万hm?,植被覆盖度得到明显提高,陡坡还林22.1万hm?,荒山荒地还林42.1万hm?,封山造林6.7万hm?。经过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推进,对陡坡耕地的森林植被恢复具有积极作用,降低水土流失,对于提高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具有积极影响。

2.8 人口控制及素质提高工程

严格贯彻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抑制人口快速增长,实行免费九年义务教育使总体人口素质得到有效提高,加大岩溶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改变就有结构。在控制人口迅速增长的同时,展开农民实用技能培训,使农业人口的整体素质和创造财富的能力得到显著提高。要实行切合实际的方法,提高岩溶石漠化地区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通过加大岩溶石漠化地区乡镇工业化进程速度,拓展就有渠道,调整就有方式。目前应该率先推行的方式包括:(1)绿色无公害产品加工业,地道中草药产业化管理,如金银花、天麻和五倍子等中草药的种植和加工;特色牛羊肉产品开发,如马山县和都安瑶族自治县等地区拥有强烈的地方特色的黑山羊养殖和销售一体化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水果和其他作物产品发展,如核桃、桃子、李子板栗和猕猴桃等。(2)开发独具特色的旅游业,岩溶石漠化地区具有其自身特性,可以进一步发展为旅游业,如岩溶溶洞、天坑和石林等景点以及多种多样的少数民族风俗习性,通过发展溶洞参观、石山攀岩、天坑观赏和风俗习性体验等,找到适合地方特色的产品和旅游业,并实现产业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加快岩溶石漠化地区经济发展。

3 结语

广西的岩溶地区石漠化主要是由自然因素(包括岩性、植被和气候)和人为因素(人口增长、陡坡开垦和过度放牧)两种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土地退化。石漠化综合治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本质是把生态、经济、技术和发展观有机结合的一种科学的可持续思想,而不是简单的将多种治理措施的实施。

参考文献:

[1]王德炉,朱守谦,黄宝龙.石漠化的概念及其内涵[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8(01):87-90.

[2]韦繁茂.广西石漠化及其对策[J].广西大学学报,2002,24(02):33-38.

[3]刘德煊.南方山区石漠化特点及防治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5(04):54-55.

[4]蒋树芳,胡宝清,黄秋燕.广西都安喀斯特石漠化的分布特性及其与岩性的空间相关性[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4,28(02):214-219.

[5]林中衍.广西岩溶地区石漠化生态经济治理模式[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4,21(02):34-37.

[6]张菁.广西壮族自治区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J].草业科学,2008,25(09):93-102.

作者简介:龙华(1974-),男,广西北流人,本科,工程师,研究方向:工程测量、遥感数据处理。endprint

猜你喜欢
石漠化治理广西
历届全国美展广西作品展(三)
历届全国美展广西作品展(一)
2018广西版画邀请展作品选登
浅析玉龙县石漠化综合治理成效
毛主席来到我广西
“孪生风云”之石漠化与贫困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数据+舆情:南方报业创新转型提高服务能力的探索
湖南将加快石漠化综合治理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