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手农具

2015-07-05 12:00李业成
杂文月刊 2015年8期
关键词:下田农具老农

李业成

有两个农业符号给人的印象最深,一是历史课本上的那张耜,耜是最早的犁田农具;再一个是头戴草帽,身披蓑衣,肩荷一把锄头的佝偻老农。这两个农业符号都与农具有关。

古时有个典故,有一位将领,每日枕着戈睡觉,有人问他何故,他说:“我以此戈取功名!”这个典故含讥讽之意,但除却那份功利心,这种务实得没有杂念杂质的事业态度,当与老农差不多。

老农手里的农具就是用来谋食的,农人与农具有着说不出的感情。农人之外,可能很少有人近距离见过那些农具,或亲手摸一摸那些农具,他们对农具只是一个大概的印象,只认识农具的形,不认识农具的情。农具不只是一个形体,也是一个感情体。我是摸着农具长大的,一家人下地干活,一人一件农具,很少混用,各人的农具各人用得顺手。同样是一把铁锨,一把锄头,不同的人用起来感觉差别非常大,如果这些农具顺手好用,既出活儿又减少疲劳,用得不顺手,结果就相反。这些农具的好用与否最主要的取决于柄。比如铁锨,它的木柄选择有弹性的独木才好,借助木柄的弹性,干起来活儿来就会节省不少力气,而且借助锨柄的弹性产生的那种节奏感让人愉悦,觉得像变了一个人似的。镢柄和锄柄同样都有自己的最佳原理。自己手里的农具用久了,不仅顺手还会产生感情,每一件农具使起来都贴手应心。

镰刀也是一个农业符号,它几乎就代表了一个“农”字。那长得像树一样的高粱、苞米,在镰刀下刷刷倒地,成片的金黄色的稻麦,在镰刀下刷刷仆倒,人站在田野上,最大的痛快感就是手中握有一把镰刀。镰刀的造型天生宜收割和砍伐庄稼,它的短柄、长锋、利刃、钝背,在一个农人拉开的架式中,产生出最佳收割效果。镰刀不分工,是男女通用的农具。古人造字,“男”字一目了然,就是農田里的体力人,而“女”字,犹如一个人与一架织布机造形,这就是男耕女织的农业社会的劳动分配。但女人后来也和男人一同下田,从事强度轻一些的劳动,镰刀就是现成的一种适宜她们下田劳作的农具。女性怀抱稻禾,镰在手,头顶花帕,秋风烁金,在田野上极有诗意。劳动体现美,劳动与农具配合体现出人肢体的美,是原始的舞蹈。南风紧,麦梢黄,布谷鸟急急叫,万事俱备,只欠镰刀。于是天不亮,村庄里一片磨镰声。这是爷们儿的工作,把全家人用的镰和备用的镰全部提前磨好,磨出一指宽的白刃,然后哗啦啦地抱到田头,一展镰刀之威。

一个农人手里的一件农具可以用一生。一把镢头,是一生用不完的,磨损了,再让村头匠铺里的铁匠挂上一块钢继续用。随着收割机的使用普及,我本以为铁匠这一行过时了,死猴了,没想到,大集上居然见到有人在机动三轮车上生起铁匠炉,真为他们的坚持高兴。镢柄也是可以用一生的,镢柄都是柞木,最差的也是槐木,材质坚硬。所有镢柄、锄柄、锨柄都像打蜡烤漆一样光滑,这是长时间劳动的手磨成的。劳动者手上的农具不仅有他们的体温汗水,劳动者每一次筋动脉跳也都与手中的农具互动。这就是手与农具的关系。我和农具一同下田,一同收工,不同的是,我躺着睡,农具站着睡。

记得早年乡村有一种“扫盲”识字课本,至今还记得其中的文字:“叉筢扫帚扬场锨,碌碡簸箕使牛鞭……”两句话就包含了七种农具,一篇课文能包含上百种农具。农具与农业、农业劳动密不可分,有一些农具现在虽然不用了,甚至见不到它的影子了,但它们都是农业的符号,就像耜和锄头是农业的符号一样。灭草剂不是。

【童 玲/图】

猜你喜欢
下田农具老农
古代农具“奇妙夜”
击打式谷物加工农具
打猎误伤老农肇事逃逸被公诉
老龙和老农
农具印象
老农答记者
农具史话:耒耜、耧车
深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