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不到的幸福

2015-07-05 16:31范辉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5年8期
关键词:内心世界卡夫卡

范辉

摘 要:卡夫卡的作品一直密切关注内心世界,发觉和体验源于内心幽暗之处的痛苦与冲突,淋漓尽致地将灵魂城堡之中的不安与恐惧、自由与孤独、悲观与绝望表现出来。卡夫卡的作品,内在主旨其实表达的是一种基于内心幸福资格的缺失,而产生的不断验证与寻找的彷徨历程,只不过由于作者的悲观情绪所致,虽然历经千辛万苦,追求幸福的旅程终究是一场徒劳。卡夫卡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他正是通过对于自己灵魂的拷问与探寻,从而表现了生活在相同情境之下现代人的灵魂全景。

关键词:卡夫卡 内心世界 荒原意识

一、真实而残酷的心灵关照

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中认为文学由四个要素组成:世界、作家、作品、读者。这里的世界通常指外在的客观世界——人们栖居、生活并奋斗的处所,数不胜数的文学也在不遗余力地通过各自独特艺术风格去表现这个世界,承担一定的社会批判或者道德判断功能。伟大的作家们似乎比一般人更能体会生命之中的各种精微奥秘,他们密切关注现实生活之中的生离死别,喜怒哀乐,更能发觉和体验源于内心幽暗之处的痛苦与冲突。

不过,在卡夫卡这里,情况显然迥然不同,他所关注的,并不是外部世界,而是内心世界,卡夫卡的写作鲜明表现了个人化的生存体验,而且,卡夫卡显得格外纯粹,他一心只关注自己的精神世界,极其细腻地描绘和表现自己幽微的情绪体验。英国批评家艾德温缪尔认为:“现实主义与寓言交织在一起,这是卡夫卡独特的创造”,现实主义指向外部世界,而寓言指向内心世界。卡夫卡通过自己的《美国》《城堡》《审判》三部长篇小说以及《变形记》《乡村医生》《地洞》等短篇小说,将内心世界描绘得血肉丰满,可感可触。

在卡夫卡的日记以及传记中,可以知道卡夫卡对于文学巨大的兴趣与其家庭尤其是他父亲有密切的关系。因为生性敏感、怯弱又加上天资聪颖,他与父亲之间一直保持着一种紧张的博弈关系,这种关系,最后一直扩散为他与其他人、与婚姻、与家庭、甚至与整个社会的无法融入的隔绝与焦灼。他对于心灵世界的关注,一直着眼于那些悲观、消沉与灰暗的方面,他是一个标准的完美主义者,一直将目光聚焦在自己没有得到满足的那部分情感需求,而无暇顾及到自己已有的幸福与快乐,而这种视角和心态,直接造成他内心的荒凉之感。

二、不安与恐惧

尽管有学者认为卡夫卡的创作具有极强的不确定性,梦魇一般的灰暗调子,迷蒙不清、毫无逻辑的叙事,人们无法清晰了解他究竟在表达什么,不过,在卡夫卡的作品之中,不安与恐惧毫无疑问已经成了他首先重点表现的心理体验。不安与恐惧是一种心理状态,是基于安全感以及归属感缺失而产生的,卡夫卡在作品之中,并没有交代这种不安与恐惧究竟产生于哪里,却通过具体的人物、事件、情节将这种情绪状态形象地表现出来。

在短篇小说《地洞》里,卡夫卡将自己内心的不安与恐惧非常形象地表现出来。《地洞》里那个不知名的小动物,弱小、怯懦且敏感,它竭尽心力为自己修建了一个地洞,意欲给自己提供一个安宁并且幸福的生活,可事实上,每天仍然生活在莫名的惴惴不安之中,总觉得自己的安全受到某种未知威胁,于是,它陷入了无休止的自我争论、迟疑与徘徊之中,并在脑海之中虚构和幻想各种各样可能出现的危险:“洞里还有其他数目更多、内容更广、常常被深深压了回去的忧虑,但它们煎心揪肠的程度恐怕并不亚于洞外的生活所引起的忧虑。”“我的生命如今正处于其巅峰,可即使如此也几乎没有完全宁静的时刻,我会死在深色地衣下面的那个地方,在我的梦中,常常有一只贪婪的鼻子不停地在那里嗅来嗅去。”“我住在我这洞府的最里头过着宁静的生活,而那个对头在此期间正不声不响地掏着洞从某个方向慢慢向我靠近。”“确切地说,睡着了的是我,而那个破坏者却醒着。”从这些叙述之间,不难看出,作者借这个不知名的小动物,表达出了自己内心渴望幸福,却又一直犹豫和不安的摇摆不定的状态。

在长篇小说《审判》之中,作者对于内心不安与恐惧的表现同样清晰可见,《审判》讲述得看似是一个离奇而荒谬的故事,主人公K在某天清晨醒来被莫名告知有罪,通过不断努力,想证明自己的清白,却最终归于失败。作者所表达的绝对不是现实生活之中的罪以及审判,“K得到电话通知,下星期天将对他的案子进行一次短时间的审理。他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从现在开始,审讯将一次接一次有规律地进行,也许不是每周一次,随着时间的推移,中间隔的时间会越来越短。”这正是心灵的工作规律,穿过重重迷雾和看似荒谬凌乱的场景,我们可以确定的是,这场审判的法官是心灵,逮捕K的也是心灵,一切的根源都来自心灵。小说中有一段很有意思的叙述,监察官对K说:“你误解了我的意思。你被捕了,这是确实的,但是并不禁止你去辦事;也不阻碍你继续过正常的生活。”在平庸而现实的生活之中,又有多少人,如同K一样,看似自由自在地活着,内心却被自己或者环境强加了各种各样的枷锁,理性与感性之间,一直争论不休,甚至处在不停的搏斗之中。

三、自由与孤独

后现代主义认为:个体是极其渺小、微不足道的,在现实生活之中根本无法掌控生活的方向。这是典型的现代人的生存体验,卡夫卡对此可谓深有体会。现实生活之中的卡夫卡,炽烈地热爱文学,对于世俗、寻常的生活一点都不敢兴趣,他有些病态和偏执地沉浸在个人的精神世界里,不愿意承担相应的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卡夫卡恐惧婚姻和家庭,虽然他内心认为建立一个家庭是一个男人一生的最高成就,但他最终还是选择放弃。

在卡夫卡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个体的责任被真正消解掉了。他希望在自己纯粹自在的精神世界里来一场酣畅淋漓的“逍遥游”。于是在其短篇小说《变形记》里,我们看到主人公在某一天清晨醒来,出其不意地变成了大甲虫,失去了工作,失去了亲情,最后也失去了生命。这种看似荒谬的情节,却有着极其震撼人心的内涵与深意,变形为虫,失去人形,同时失去的也有作为一个社会人所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变形为甲虫之后,主人公不用再去为了生计而整日奔波,也不用再去赚钱养家、纠缠于亲情等各种琐碎的细节之中。他拥有了看似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与整个社会有了真正的隔绝状态,再也没法跟其他人沟通了。

庄子《逍遥游》的主题也是追求一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他所追求的是一种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本质上也是与现实生活世界完全隔离的状态。卡夫卡式的变形在内在精神上与庄子的逍遥游有着一致性,都是产生于平庸、乏味和琐屑的现实生活的厌倦与失望,导致了重新寻找和建立全新的精神寄托的努力。

追求自由,但最终的结果,却不能如愿以偿,而是陷入了更加令人绝望的孤独之中。甲虫最终凄然地死去,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它的死去,卻让家人松了一口气,像是卸掉了一个沉重的包袱。于是在《变形记》的结尾我们很难得地看到了卡夫卡作品中少有的明媚、温暖的调子,“于是他们三个一起离开公寓,已有好几个月没有这样的情形了,他们乘电车出城到郊外去。车厢里充满温暖的阳光,只有他们这几个乘客。”“仿佛要证实他们新的梦想和美好的打算似的,在旅途终结时,他们的女儿第一个跳起来,舒展了几下她那充满青春活力的身体。”这种反讽瞬间便将个体生存之中所体验的彻骨的孤独感表现得触目惊心。

四、悲观与绝望

在一部分作家的写作观里,文学是一种慰藉与补偿,通过描写温暖、感人、光明的故事,唤醒读者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但在卡夫卡这里,文学却是一种坦陈或者控诉,他有些偏执地紧紧抓住内心阴影不放,将生命之中的悲观、绝望通通一览无遗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卡夫卡也在一直尝试着努力与搏斗,比如说,在《审判》中:“K得到电话通知后,没有回答,便把听筒撂下了;他决定星期天按时赴约,这是绝对必要的。案子有进展了,他必须为之奋斗;必须使初审变成最后一次审讯。”在《城堡》之中,土地测量员一直在通过各种可能的尝试与努力,试图进入城堡。可惜的是,他的努力到最后都成了徒劳。《审判》的主人公最后仍然“像一条狗似的”卑微地死去。城堡虽近在咫尺,但任凭他如何折腾,精疲力竭,至死也未能进入。

在艾略特《荒原》这首著名诗作之中,作者描绘了现实生活之中的各种空虚、乏味、苍白与无聊的景象,这是一个缺乏朝气和活力的世界,生活在这个世界里的人们,也是麻木而可悲的。“我说不出话来,两眼看不见,我/不生也不死,什么也不知道/地看进光的中心,那一片沉寂/荒凉而空虚是那大海。”可以说,艾略特的荒原意识其实表达了生活在现代文明的废墟之中,丧失精神信仰的芸芸众生的心理状态。而卡夫卡,也在自己个人生活之中体验到的心灵荒原意识。

卡夫卡以自己独树一帜的作品,带领读者从外部世界走入了内心世界,展开了一场因为他独特生命体验而造就的具有浓郁卡夫卡气质的心灵世界探险之旅。这场旅行是悲观的、沉重的、黑暗的、无奈的,甚至还有那么一些荒谬与滑稽,卡夫卡似乎永远都在努力地寻找,却任凭他如何努力,都始终找不到一个出口。借此,他为读者揭示了一个真实并且残酷的道理:生活充满各种黑色幽默,幸福永远无法触及。

卡夫卡的内心体验,契合现代人的生活处境和由此而产生的心境体验。奥登认为,卡夫卡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他正是通过对于自己灵魂的拷问与探寻,从而表现了生活在相同情境之下现代人的灵魂全景。

参考文献

[1] 弗兰茨·卡夫卡.卡夫卡全集[M].叶廷芳,主编.叶廷芳,赵乾龙,黎奇,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2] 残雪.属于艺术史的艺术——卡夫卡与博尔赫斯的小说[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3] 叶廷芳,黎奇.卡夫卡书信日记选[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1.

[4] 曾艳兵.卡夫卡《城堡》研究述评[J].外国语言文学,2005(4).

[5] (奥)马克斯·布罗德.卡夫卡传[M].叶廷芳,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6] 叶廷芳.论卡夫卡[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7] 叶廷芳.通向卡夫卡世界的旅程[J].文学评论,1994(3).

猜你喜欢
内心世界卡夫卡
夜深人静
《卡夫卡传》
王志惠:用拼布“画”出丰富的内心世界
卡夫卡就是布拉格,布拉格就是卡夫卡
关于卡夫卡和《变形记》你不知道的故事
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是时候看看卡夫卡了
地点的政治:《无名的裘德》中的地点与人物内心世界
问解民族舞 让孩子内心世界更加丰富
认与逃的辩证法——石黑一雄小说中的内心世界
卡夫卡《变形记》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