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桃乎,无桃乎?

2015-07-05 13:29颜福林
杂文月刊 2015年6期
关键词:干群父老乡亲安全帽

颜福林

羊年春节前,李克强总理去贵州考察的路上遇到了一群农民工,交谈中,他们着总理面哭了,总理“非常有感触”,都动了真情。

这让我想起去年秋天与一位农民工相对垂泪的往事。偶然在一个工地遇到一个操湖北口音的农民工,驻足攀谈,知他是湖北省秭归县人,是老乡,再细聊下去,他竟是我堂兄的女婿。經人介绍,近几年他一直在黑龙江的一个建筑工头手下打工,辗转多地,第一次来穆棱市。我请他到家吃饭,全家8口人作陪。席间我问他在外面闯荡还好吗?没想到一句“还好吗”,竟让这个40多岁的汉子放声痛哭起来……他哽咽着说:对不起,我失态了,见到亲人实在忍不住。

这件事让我明白,农民工在总理面前流泪,那是农民工认定了总理就是他们的亲人。

共产党的干部本就是百姓的亲人。在战争年代,他们严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流血牺牲,为父老乡亲谋解放。在和平年代,他们到农村是泥腿子,同吃同住同劳动,唠的是家常嗑,就是一农民;下工厂,一身工作服,头戴安全帽,无论是锤子扳子,还是机床铣床,手眼都不生疏,就是一工人;平日里,无论是喜事还是愁事,民生大事还是家庭琐事,百姓都愿意找干部唠叨,说到动情处,或欢声笑语,或泪眼婆娑,有啥难事,政府必有求必应。那是鱼水之情啊!

但不知从何时起,有些干部与群众拉开了距离,有了隔膜,很难听进百姓的心里话,百姓也不再愿意见官,事实上也不是想见就能见得到的,有了急事有了冤情不得已去见官,宁可下跪(那是官员的耻辱),也绝不会抛泪,因为欲哭无泪。

何以至此?从现今一些干部的身上可以找到答案。比如,他们有时也去农村或工厂搞“调研”,但袖子不撸裤腿不卷,白手套一尘不染,安全帽只不过是道具。他们忙开会,忙发文,忙政绩工程,忙轰动效应,忙弄虚作假,忙欺上瞒下……忙呀忙,终于把自己忙成了一个远离群众的“形式主义者”。一些干部只坐在办公室和在小车里办公,办公就是拍脑袋决策,拍板上项目,独断专行,发号施令,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久而久之,把自己搞成了一个百姓避之远之的“官僚主义者”。一些干部沉迷于享乐和奢靡,在灯红酒绿中珠光宝气里迷迷糊糊地进了温柔之乡,父老乡亲则成了模糊的记忆。他们倒也不乏亲人,上级领导、有钱老板、秘书司机、百依百顺的下级,甚至通奸的情人,都是亲人,却再没有几个能掏心窝子的百姓亲人。结果是,干群似乎成了两个不同的“族群”,衣食住行有别,言谈举止不同,所思所想合不上拍,官心民心靠不拢,干群这对曾经的亲密“恋人”,被一些干部单方面给吹了。

党的十八大以来,经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高压反腐,干群之间传统的鱼水情在回归,百姓在干部面前又开始袒露真情了,又把干部当亲人了,这不,农民工在总理面前都“任性”地飙泪了!

但某些干部与百姓之间还有“最后一公尺”的距离,在亲人面前还显得有些“扭捏”,逡巡不前,放不下身段扑上去拥抱。

密切干群关系,像亲人那样相处,干部必先投之以“桃”,下基层,接地气,实心实意为百姓谋利益,百姓自然会报之以“李”。如此,投桃报李,干群重归一家,鱼水情深,形成一种新常态,那时,“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干群之间曾经的隔膜,就只作为一种警醒,而留在了我们的记忆之中。但某些与群众长期疏离的干部,现下手中几乎已无“桃”可投。有桃乎,无桃乎?就成为检验这些干部能否忠实履行“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标尺。这也应当成为组织部门考核与任用干部的一条硬标准。

猜你喜欢
干群父老乡亲安全帽
小小安全帽,生命保护伞
走近父老乡亲
李全锁:打造黄酒品牌 回馈父老乡亲
袁毅平作品
下乡扶贫记
爆笑四格
“民心工程”架起干群连心桥
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促进基层和谐稳定
父老乡亲
我的“干群”相处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