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关怀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新途径

2015-07-05 08:53迟真
2015年52期
关键词:心理契约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迟真

摘要: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力量,把握学生心理变化的轨迹,促进与大学生关系的良性互动对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心理契约理论在新的形势下对促进大学生与辅导员之间的关系具有现实作用。以心理契约理论促进大学生与辅导员的关系是一种人文关怀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新途径。

关键词:心理契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本文论述大学生与辅导员建立良好心理契约的必要性,探索人文关怀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新途径。

一、心理契约的内涵

心理契约是与经济契约相对应的一种隐含的、非正式的、未公开说明的相互期望和理解,它包括成就需要、安全感、补偿和职业发展等。美国著名管理心理学家施恩将其界定为:“个人将有所奉献与组织欲望有所获取之间,以及将针对个人期望收获而有所提供的一种配合。”[1]

Shore[2]等人认为,心理契约在组织中有两方面作用:一是可以減少雇佣双方的不安全感;二是可以规范雇员的行为。高校辅导员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会形成对彼此的期望与承诺,这就是大学生与辅导员之间的心理契约。大学生和辅导员间建立了良好的心理契约,就能更好地实现学生行为与学校规范之间的同化,增进、协调大学生与学校之间理念的认同。可以说,心理契约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手段。

二、以心理契约理论促进大学生与辅导员关系的必要性

经济转型期,大学生的价值观和社会心理都在发生变化,他们对人文关怀的诉求使得促进大学生与辅导员的关系成为必然。

1、经济转型必然引起大学生的价值观从“重集体利益”向“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均衡”转化,不少大学生对师生关系的认识发生了扭曲。他们认为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消费关系,“学生是出钱消费的顾客,学校或教师是提供服务的商家。”[3]同时,辅导员希望通过教育使大学生成长成才,以适应市场经济所带来的种种挑战。辅导员与大学生心理契约的界定发生了许多微妙的变化。因此,在经济转型时期以心理契约理论促进大学生和辅导员的关系显得十分必要。

2、心理契约是大学生表达民主诉求的载体。大学生是人格独立、自主性强的群体,其价值取向方面具有鲜明的民主、合作因子,导致大学生对公开、透明和民主管理风格的需求强度日趋强烈。但是不少高校辅导员仍然信奉“师道尊严”,这便造成了大学生与辅导员之间心理契约的违背。因此,以心理契约承载大学生的民主诉求,对于促进大学生与辅导员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

3、心理契约是寻求契约化与人性化管理的结合点。心理契约以其独具的内隐性、情感性和诺承性,坚守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法国思想家卢梭说过:“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心里,它形成了国家的真正宪法。”[4]我们可以看到,大学生与辅导员的关系更需要一种心理上的契约,从而实现契约化管理和人性化管理的有效结合。

三、心理契约理论在调控大学生与辅导员关系中的重要意义

心理契约理论无论是从辅导员角度、从学生角度还是从大学生与辅导员关系角度对于调控大学生与辅导员关系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1、从辅导员角度看,以心理契约理论调控大学生与辅导员之间关系,便于及时监控和干预大学生的心理。大学生的心理契约具有自主性、敏感性、教育性、成就感和发展性等特征,难以把握。大学生与辅导员建立良好的心理契约,有利于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Robinson等人经实证研究发现,心理契约及其履行与雇员的内外表现、信任、满意感和去留问题具有相关性。[5]辅导员根据大学生的心理契约现状,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建立预警与干预机制,有利于大学生良性心理契约的达成与维护,从而使大学生以健康向上的状态投入到学习生活中。

2、从大学生角度看,以心理契约理论调控大学生与辅导员间关系,有利于约束控制大学生的行为,提高大学生对辅导员的承诺水平和自身责任的认知度。大学生以辅导员对自己所负的责任尺度来衡量和控制自己的行为,以此作为调节和约束自己行为的心理砝码。对于学校的规章制度,他们只能是处于一种被动的接受;但是他们可以通过其自身心理契约的调整来控制自己的行为,形成与学校之间行为标准的认同。

3、从大学生与辅导员关系角度看,心理契约着力于平衡大学生和辅导员的关系,调节双方之间心理契约的契合度。辅导员对于表现优秀的大学生应给予一定程度上的鼓励,大学生也不断地根据辅导员的要求调解自己的行为,双方以此维持心理契约的动态平衡。

总之,应用心理契约理论促进大学生与辅导员的关系,是人文关怀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注重对心理契约理论的运用,对于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具有现实意义。(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朱少英.双向承诺视角下知识型员工管理:理论与实证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5页。

[2]Shore &Barksdale,Examining Degree of Balanced Level of Obligation in the Employment Relationship:A Social Exchange Approach,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J].1998,(19):731-744.

[3]王平.论构建和谐高效师生关系中的心理契约重建,高等农业教育,2007年第7期.

[4]卢梭.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0页.

[5]Robinson,S.Trust and Breach of the Psychological Contact,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6,41(4).

猜你喜欢
心理契约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基于心理契约的高校学生班委干部管理及培养研究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