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现状调查研究

2015-07-05 01:53谷雨
2015年52期
关键词:女大学生

谷雨

摘要: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据统计等方法,对该校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体育意识、体育常识储备及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现状等方面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该校非体育专业女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态度是积极的,动机是多层次的;女大学生在锻炼项目上多选择与身体接触少、对抗性不强、力量小项目;且锻炼多集中在校内体育场,与同学在一起;体育消费水平比较低;平时生活与体育联系也不太紧密等,并提出一些参考建议。

关键词:女大学生;非体育专业;课外体育锻炼

一、前言

大学时期是青少年各项身体素质不断发展,心理不断健全的关键时期,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而且关系到整个民族的健康素质和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而课外体育锻炼又是高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高校体育工作目的、完成高校体育工作任务的重要手段之一。从何淑娟[1]等人对全国68所普通高校的16768名大学生,108名教师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当今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人数仅占学生总15.4%。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全国学联近日联合下发通知,决定从2014年开始,在全国高校范围内全面启动和广泛开展大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主题群众性课外体育锻炼活动。这些政策为青少年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和平台,为学校更加广泛深入地开展课外体育锻炼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2]。

课外体育锻炼是指:在课余时间里学生运用各种体育手段和方法,以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心健康、丰富课余文化生话等为目的的身体活动[3]。课外体育锻炼是课外体育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是高校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体育教学的一种延伸与补充,更是学校体育教学中的一项重要教学任务。合理、科学的安排课外体育锻炼不仅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也能有效地促进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课外体育锻炼提高学生的身心发展,还能培养学生的终身意识。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某高校随机抽取的政法学院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女生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近几年国内相关的文献资料,对目前国内大学生,特别是女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现状和影响因素等,作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和认识,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问卷调查法。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其中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女生各发放100份),回收388份,回收率97%,有效率91.5%。其中学生比例结构为:大一学生100人,占25.77%;大二学生96人,占24.74%;大三学生96人,占24.74%;大四学生96人,占24.74%。

3、逻辑分析法。把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找出规律性和显著特点,从主客观两方面,运用心理学、教育学从大学生体育锻炼价值观角度进行逻辑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的特征与问题。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体育常识储备情况

对该学院女生在课外体育锻炼对健康的影响、如何看待课外体育锻炼、运动前热身与否和运动损伤等方面的知识储备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女大学生认为体育锻炼对健康是有影响的,且认为课外体育锻炼非常有必要参与,只有极少数认为没必要参与,认为学校开设的体育课可以满足她们对体育锻炼的需求。该学院相当一部分女同学认为自己与高中时的体质健康状况有所下降,需要加强体育锻炼。57℅的女生在运动前按照科学手段进行热身活动,而且也养成了良好习惯。60℅学生能说出常见的运动损伤,但仍有82℅女生不可以处理运动损伤,可见女生缺乏卫生急救的理论和实践。

(二)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现状

动机是直接推动有机体活动来满足内部某种需求的内部状态,是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4]。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动机多为增强体质,说明女大学生意识到了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为了提高体育成绩、丰富生活情趣、发展个性、兴趣、爱好和调节紧张学习也同样作为课外体育锻炼的动机。总的来说,女大学生对课外体育锻炼的动机是多层次的。

跑步虽然是比较枯燥的体育项目,但是简单易行,大球项目如篮、排、足球只受到一小部分女同学的喜欢,女生在项目的选择上,更偏重于身体接触少、对抗性不强的项目。考虑到方便经济的因素,大多锻炼锻炼时间选择在傍晚或晚上,结伴锻炼。并且以学校操场为首選,符合大学生日常生活和经济特点,而只有一小部分选择校内健身房或校外收费场馆,体育消费观念正在发生变化。

(三)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生活现状分析

体育生活消费状况是一定体育意识和消费方面的具体反映,体育消费金额在某种意义上可以反映体育消费水平。可能是由于大部分女生的生活资金来源与家庭状况,半数每学期的体育消费在50元以下,极少数消费在百元以上。女大学生主要的体育消费用在了购买服装上,用在指导咨询费和观赏方面却很少,透视出女大学生的消费主要集中在基础性需求方面,与女大学生的消费能力与消费意识有关。调查显示,有75℅的女生不喜欢观看体育赛事,日常生活很少关注体育赛事、新闻等方面的东西,极少数女生购买体育书报、体育比赛门票,应该利用现有资源引导学生对体育的关注。

(四)影响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因素

影响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主观因素中,懒惰占78℅。兴趣是他们从事课外体育锻炼的动力,没有了兴趣,就没有了动力,应创造一些体育氛围,吸引女大学生眼球,调动她们的积极、主动性。女大学生只看重眼前的利益,没有把体育锻炼与终身体育结合起来,未能理解体育锻炼的真正涵义,对体育锻炼的价值认知还比较肤浅。在课外体育锻炼中受伤是不可避免,只要加强保护与注意,就可以减少受伤,需加强引导与教育。

由于近几年大部分学校规模扩大,而场地、器材等方面的投入没有跟上,尤其是适合女生特点的场地、器材和项目更少,如羽毛球、乒乓球这些对抗性不强、娱乐性强的项目深受女生喜欢,但对场地条件要求较高,无法满足女大学生少女锻炼的需求。另外,缺乏正确的指导、身体和生理因素、缺少兴趣相投的同伴等都作为影响女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客观因素。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态度是积极的,且对体育锻炼的常识有一定的认知,但在常见的运动损伤方面了解欠缺。

2、该校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动机是多层次的,主要是增强体质、丰富生活情趣。在课外体育锻炼项目上,女大学生选择身体接触少、对抗性不强、力量小,主要是慢跑、羽毛球、乒乓球、健美操为主。锻炼次数较少,运动量适中。锻炼的时间段集中在晚上。

3、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场所集中在校内体育场,锻炼的方式主要是与同学在一起,体育消费水平比较低,主要用于购买体育服装。女生的平时生活与体育联系也不够紧密。

4、影响该校非体育专业女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因素是多样化的,主要是懒惰、怕苦怕累、场地器材、身体与生理因素等。

(二)建议

1、加强健康教育,树立健康第一的观念。培養学生肯吃苦、耐劳的精神,帮助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指引她们正确处理困难、挑战困难,从而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营造一些体育锻炼的氛围,使女大学生主动参与课外体育锻炼,开展一些体育保健知识或体育知识讲座,帮助她们认识到课外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主动性参加体育锻炼。同时要加强对学校体育宣传工作和体育法律法规,认真执行和落实学校相关的体育政策与法规。

3、根据女生的“多接触、对抗性小、改变体形”的需求心理,开展一些娱乐性强的项目,发挥个人体育个性和特长,让她们体验到运动带来的乐趣,从而更容易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4、加大体育经费的投入,建设和完善学校体育设施,充分发挥有效的体育场地,合理利用体育器材,通过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来吸引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建设一定的社会公共体育场馆为体育锻炼提供方便。(作者单位:成都体育学院研究生部)

参考文献及注解:

[1]教育部.关于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公告.2011

[2]杨卫东.中美休闲体育的比较研究阳[D].硕士学位论文.苏州:苏州大学,2003.

[3]宋德海.吉林省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质状况与课余体育锻炼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

[4]梁建平.女大学生体育锻炼思想及行为状况分析[J].体育科学,2000,(2):20-22.

猜你喜欢
女大学生
新时期高职院校女大学生性健康教育途径探索
浅析女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
女大学生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研究
六字诀健身气功锻炼对女大学生焦虑心理的影响实验研究
我国就业中的性别歧视问题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