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实效性的若干思考

2015-07-05 01:53蔡文涛
2015年52期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计算机基础

蔡文涛

摘要:如何让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更好、更快地融会贯通所学的计算机知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师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基于教练式教学视角对中等职业《计算机基础》课运用教练式教学法的必要性、可能性及其如何运用教练式教学法提高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实效性进行了若干思考。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计算机基础;教练式教学

一、引言

从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以来,本人一直从事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工作。多年教学工作经验告诉我,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理论,另一方面更要使学生掌握更多的专业操作技能。如何将计算机理论知识转化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是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的基本任务。随着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条件的改善,大部分《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从教室转移到了多媒体教室,学生基本上可以每人操作一台电脑。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大都入学成绩不高,文化基础较差,缺乏良好的学习方法,进而入学后在学习上有些困难,更缺乏自觉性。如何提高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实效性,是我们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工作者急需解决的问题。基于教练式教学法的特点和优势,笔者对基于教练式教学法如何提高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实效性进行了若干思考。

二、教练式教学法的含义及特点

(一)含义

我们知道在体育运动上,一名运动员想取得好成绩,一般是体育教练先从理论到实践教运动员某项运动项目的基本理论和做法,然后由运动员“练习”,在练习中有什么问题或不足,教练再指导修正不正确的行为,以至运动员掌握为止。而我们的职业教育各项技能的培养教学,包括高等和中等职业教育,何尝不是如此呢?于是,我们的“教练式”教学模式或方法就应运而生了。教练式教学法的核心就在于教师将传统的仅仅讲授或传授角色转换为教练式的教师角色,在教师的导演下由学生自主积极地学习、能动性练习,实现学生掌握一门职业技能的目的。

(二)特点

1、在“师”与“生”的关系上,传统教学或课堂上,教师是主角,教师讲什么,学生学什么或听什么,学生是被动的接受主体。在教练式教学中,应强调学生是为主体,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课堂的主体是学生,不管“运动员”如何“蹩脚”,“教练”绝没有代替“运动员”出场的道理,学生必须操作练习。

2、在“教”与“学”关系上,强调以“学”为主,“教”为“学”服务。教师的教学内容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考虑学生的接受心理、接受程度和接受特点,而不是从教师的角度,考虑我要教什么、如何教。因为学生不是“被动接受体”,而让学生掌握才是“教学的目的”。

3、在“讲”和“练”的关系上,强调以练为主,“讲”为“练”服务。“练”是“教练式”教学模式的中心环节,是“主体”。因为专业技能的形成,不是“讲”成的,而是“练”成的。没有一个体育明星是靠教练“讲”上领奖台的,都是靠“练”磨砺出来的。教练式的教学法要求教师必须精讲多练、巧讲精练。

三、教练式教学法在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中运用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一)必要性

教练式教学法在中等职业计算机教学中加以应用,是由中等职业教育特点和中等职业教育的对象——学生的特点共同决定的。中等职业教育是对具有高中阶段文化基础的人所进行的在职业技能培养方面的教育。到目前为止升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大部分为没有达到普通高招分数线的学生,也可以说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招生的绝大部分学生为高中落榜生,这部分学生相对来说文化基础知识比较差。因此,在中等职业技能培养中,要增强教学过程中的指导性、形象性、趣味性、参与性,并在教练式教师的导演和启发下加强动手操作和练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学习效果。

(二)可能性

教练式教学法能在中等职业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加以应用,是由中等职业《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特点决定的。《计算机基础》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基础课程,熟练掌握这门课程,可以为以后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如何让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更好、更快地融会贯通所学的计算机知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师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与水平,一是要靠动手练习,二是要靠老师亲临现场教练式操作指导。这就意味着,在中等职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要导入教练式教学法,教师要在学生计算机操作练习中起教练作用。

四、用教练式教学法提高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实效性的若干思考

(一)用教练式教学法提高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实效性的几个原则

如何在计算机教学中,使学生乐于其中,让学生收获更多?如何让学生去自主学习,与老师合作探究,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我认为,在用教练式教学法提高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实效性中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1、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唱主角,让他们动手操作。2、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独立、合作解决问题,让他们分享收获与困惑。3、在教学中,教师要做的是导和问,强有力的导演和提问,是教师的基本职能。4、在教学中,重要的是,教师本人的状态,是否在教练状态。

(二)用教练式教学法提高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实效性的具体做法

传统的计算机教学中,教师以“讲”为主,一味地灌输;“教练式教学”,作为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对学习主体的关注,在教学的过程中摒弃知识性的传授模式,而更多侧重引导学生自己操作,教师在关键点上给予学生以启发,触动其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实践中学习、领悟、提升,进而提高教学实效。

计算机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计算机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这就要求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

要改变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动的合作探究学习,是计算机课程教学的重点,其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是“教学之本”,因而自主学习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基础。学生经过自主学习就会产生疑惑,有了疑惑不能独自解决,于是就有了交流合作的必要;学生可以通过合作交流来切磋学问、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因此合作与交流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

“教练式教学”以自主学习为核心,主要是把课堂时间交给学生,把学习内容交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强化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生动活泼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并体验学习的过程和自我获取知识的乐趣,从而使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形成各自的学习方法。

“教练式教学”以合作学习为支撑,是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尊重他人、虚心好学的品质;培养帮助他人、共同进步的精神。通过合作学习,发挥群体优势,计算机课堂教学效果必然得到改善。(作者单位:河南省商务学校)

参考文献:

[1]於立勇.中职计算机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探讨[J].新课程导学,2012(1):27-28.

[2]李冬華.用教练式教学法提高德育课的教学时效性[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1):65-67

猜你喜欢
中等职业教育计算机基础
浅析中职《汽车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
将情感教育融入“老年护理学”教学中对中职卫校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影响研究
文科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实践
基于QQ群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践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