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钢琴奏鸣曲op.26》走近巴伯

2015-07-05 14:43陈家贝
参花(下) 2015年4期
关键词:巴伯二十世纪奏鸣曲

陈家贝

一、美国二十世纪最重要的钢琴作品之一——巴伯的《be小调钢琴奏鸣曲op.26》

这是一部为庆祝美国作曲家协会成立二十五周年而应邀创作的作品,这是由钢琴大师霍洛维茨首演的一部作品,这是一部应用了十二音技法并将钢琴技能发挥到了极点的一部作品,这是一位美国现代作曲家在音乐界奠定声望并因此而闻名的作品。带着如此浓厚的兴趣,我从图书馆查阅到了这部作品,翻开泛黄破旧的谱页,一串串音符奇妙的组合在了一起,吸引我眼球的是那新颖的织体材料和崭新的创作手法,为我打开了另一扇窗,看到了一面新的景象。我迫不及待的坐在钢琴前面,想快速的认清它的面貌。

作曲家仍然运用了传统大型奏鸣曲的体裁,四个乐章的模式也很常见。第一乐章的奏鸣曲式写法仍旧严格的遵循了传统的范式,在第一主题与第二主题之间有着鲜明的对比。明确的主题动机一层层强健有力地展开让我好像看到了贝多芬的影子。由附点节奏贯穿的旋律带有坚实、肯定且略显冲动的性格让我感受到了作曲家渴望冲破某种阻力的心境。中间出现的不协和音造成的严峻音响好似作曲家在倾泻内心的忧郁。同样如此有戏剧性冲突的感染力和运用动机发展的手法与贝多芬的奏鸣曲如出一辄。所不同的是,作者采用了十二音体系的规则,以及用他特有的方式进行音乐表现的处理。他从十二音的音列旋律中提取动机,但他不是去盲目追随严格的十二音体系作曲法,而是熟练地表现出自己的风格,充满了独特的表现力。如此地把新的创作技巧巧妙的融入在传统的原则上,正如“旧瓶装新酒”——在一个传统的结构中融入了当代的作曲元素。

仅仅在第一乐章作曲家就采用了五个不同的动机发展,运用反向、模仿、变奏等等多种手法,使之成为一首具有统一性且内容非常丰富的乐曲,足以可见本曲结构素材的精炼紧凑。

这样一首引人入胜的作品摆在我的面前,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解读它,了解它,想探究一下它背后的故事:

巴伯的《钢琴奏鸣曲op.26》作于1949年,那正是在他一生中重要的创作时期写下的最杰出的作品之一。最初只有三个乐章,在慢板中结束全曲。但在作品首演之前,霍洛维茨夫人与巴伯的电话中称其是一位能力有限的作曲家,这显然也是霍洛维茨本人对这个只有三个乐章的《钢琴奏鸣曲》的印象吧。巴伯因此而受到了刺激,于隔日便创作完成了第四章——此乐章反而成为了整部奏鸣曲气氛最为辉煌热烈而且极具演奏难度的乐章,这或许也是巴伯始料未及的。乐曲写的十分“钢琴化”,将钢琴这种乐器的功能发挥到了极致,是一首辉煌的炫技作品,由三声部赋格构成的奏鸣曲式,既有主调音乐的成分,又加入了复调的写作手法,并结合了现代的音乐特色。如爵士音型里特有的节奏摇摆感等等。巴伯把主调音乐与复调音乐结合,把传统曲式与现代技法结合的浑然天成,这在当时的音乐作品中是非常具有创新性的。虽说此乐章是在霍洛维茨夫人“刺激”下一天之内的产物,但无疑是诸多音乐元素巧妙、完美融合的乐章,在整部奏鸣曲中独具特色。

这首奏鸣曲堪称美国作曲家创作的最杰出作品之一。蒂彻勒评价这首奏鸣曲:“在过去的30年里,此曲一直是位于美国其他作曲家作品的前列。它的贝多芬式的凝聚性,严谨性和精巧性,使其跻身于伟大作品的目录中。并把现代作曲技巧与过去三世纪结合起来——十二音作曲技法。当代和声素材、奏鸣曲式、帕萨卡利亚和赋格——这些足以使巴伯作品26号钢琴奏鸣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经典。”

让我更想知道的是这样一位妙手如花的创作者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拥有着何等的思绪和情感,生活在一种何等的境界里,使得他创作了如此精粹的作品。

二、走近塞缪尔·巴伯——二十世纪西方多元化音乐的集大成者

在二十世纪西方音乐史中记载的赫赫有名的大家中有表现主义音乐的代表人勋伯格、贝尔格、韦伯恩;有新古典主义乐派的斯将拉文斯基、普朗克、米约,有民族主义音乐的巴托克、艾夫斯、威廉斯等等,没有巴伯的名字。继续寻找下去有序列音乐的代表人梅西安、布列兹,有电子音乐的斯克豪森,偶然音乐的凯奇,甚至有追寻新音色的的利盖蒂,也没见巴伯的影子。当二十世纪70、80年代出现了一个新流派——新浪漫主义音乐时,有些原来“激进”的作曲家又趋于“保守”,音乐又回到了有调性,回到了十九世纪。有些研究者把巴伯归为新浪漫主义,称听巴伯的音乐,令我们仿佛看到一抹浪漫主义的落日余晖,在天边映着它最后的一瞬美丽。他的作品基本上是有调性的,特点是大小调的自由转换。作为一位二十世纪的美国作曲家,巴伯一直被评论界认为是一位极富抒情气质的作曲家,他的作品充满着浪漫主义的情怀,作曲家本人完全不像生活在二十世纪之中,甚至直至现在,他最为人喜爱的作品依然是创作于1936年的《弦乐柔板》,而到《钢琴奏鸣曲op.26》问世之后,才真正颠覆了人们对巴伯及其音乐作品的形象。

从当今看西方音乐的发展,一方面仍是多样化的。如上所述,各种风格和流派并存,企图寻找一种理想的风格的时代可能已经过去了。另一方面,趋向综合,这里的综合不是指综合成一种风格,而是不局限于某一特定流派。很多作曲家都被卷入各种“派”或“主义”中去,现在又都逐渐摆脱出来。作曲家们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进行创作,不管这手段来自何方,并从中形成自己的个性。美国作曲家巴伯,曾被认为是一位守旧的浪漫派,如今,也被当作“先知”受到重新的评价。

那么,这重新的评价究竟如何界定呢?我带着好奇的心进一步探究下去:作为美国现代作曲家的巴伯,经历了什么呢?

在二十世纪之前,美国专业音乐掌握在欧洲人手里,没有自己的特点,虽然涌现出一批德国留学归来的作曲家,但他们的作品没有独创性,那时美国音乐在世界上仍然没有地位,到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音乐涌现出一批作曲家致力于创作民族主义音乐,如科普兰、格什温,他们把美国语言与西方第一流的作曲技巧结合起来,特别是科普兰,成为“最美国化的美国作曲家”。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美国音乐的下一代作曲家不再像以前的大多数人那样,非要到国外求学不可。国内的师资及欧洲人来到美国从事教学,使美国成为西方现代音乐文化的中心。新一代的美国作曲家巴伯就正逢这个时期。这时期的美国专业音乐具有多种民族、多种文化、多种音乐现象的多样性特点。作曲家既吸收、借鉴欧洲的音乐文化观念,又挖掘和发扬了本土及各地移民的民间音乐元素。

从巴伯的《钢琴奏鸣曲op.26》我们就看到了作曲家创造风格多元化的特点。不仅如此,在他其它的音乐作品中也能充分体现这一特点。最能代表其风格的是由托斯卡尼尼指挥NBC交响乐团为美国全国广播公司首次音乐季准备的最初两部美国作品——《第一乐队散文》及《弦乐柔板》,虽然这两首作品乐曲是巴伯早期创作的作品,其简明洗炼的风格和巧妙熟练的配器无疑是专业作曲家编织成的优秀、严密的总谱。他的作品主题鲜明易记,歌唱性强,旋律婉转悠长,各声部间配合协调,音乐具有内在的感情,当他运用不协和音及一些新音乐技法时,也没有因此改变自己抒情浪漫的风格。但他偶尔还会在个别作品中采用了新古典主义的方法,如为长笛、双簧管、小号和弦乐写的《幽默协奏曲》。音乐家对他的评价是“作品既尊重传统,又有独创精神”。

巴伯还是位男中音歌手,他的一些声乐作品写的比较成功,如女高音和乐队的《诺克斯威尔1915年之夏》中能清楚地听出他的抒情性,男声合唱和鼓的《秒表和军用图》中运用了少数不协和音来描述西班牙内战的牺牲者,他的《旅客之歌》《隐士之歌》等都是有代表性的当代声乐作品。此外,巴伯还以英国诗人斯彭德、豪斯曼,爱尔兰诗人斯蒂芬斯、叶芝以及小说家乔伊斯的抒情诗写出了许多歌曲和合唱作品。巴伯是一个以精通文学作品著称的音乐家,文学作品对于巴伯的作曲不可避免地起到了指导作用,在他的音乐创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他的《多弗尔海滩》就是源于英国维多利亚时代诗人马修·阿诺德的同名诗作;英国喜剧作家谢里丹的著名喜剧启发他写出了序曲《造谣学校》;他的成名之作《选自雪莱场景的音乐》的灵感来自雪莱的诗作,其中最优秀的《第一乐队散文》和《第二乐队散文》体现了巴伯已经把一种文学形式——散文,翻译成了音樂语汇。

巴伯后期作品仍然保持了这些特征。如1962年创作的《钢琴协奏曲》,“在其优雅的手法之下,展露了令人感到温暖的诚实,以及对形式巧妙地处理。”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作曲家的强烈情感。他依旧通过浪漫主义的方式,表现了美国民族的内在精神和活力。

在巴伯的音乐里,我们听到了古典的传统曲式,又兼具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风格。既注意诗意的情感抒发,又融合了美国民族音乐的精华,加之现代的新式技法,使他的作品弥漫着独特并精致高雅的品位,无愧为二十世纪西方多元化音乐的集大成者。

【参考文献】

[1]《美国专业音乐发展简史》,蔡良玉著,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年2月

[2]《20世纪西方音乐》,钟子林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2月

[3]《西方现代音乐概述》钟子林著,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年6月

[4]《钢琴音乐简史》,[美]F.E.科尔比著,人民音乐出版社,2010年2月

[5]《西方钢琴音乐概论》,张式谷、潘一飞编著,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年2月

(作者单位:山东艺术学院音乐学院)

(责任编辑 刘冬杨)

猜你喜欢
巴伯二十世纪奏鸣曲
二十世纪初期中国的密码破译
手机上的奏鸣曲
浅谈二十世纪新具象艺术与洛佩斯
二十世纪之散曲创作与研究
我学学习的智慧
春天的奏鸣曲
饥饿奏鸣曲
《中国的一日》所见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日常生活
祭献奏鸣曲(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