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史观与高中历史教学

2015-07-06 11:55李巧玲
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 2015年7期
关键词:史观工业革命现代化

李巧玲

随着高中历史新课改的深入,历史教材以及历史课堂的时代特色较之以往更加明显,在广泛引用新型历史研究成果后,各种各样的历史史学观念也开始涌人新教材和新考纲中,而如何利用科学、合理的历史史观解决实际问题,已经成为历史课堂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试图从现代化史观的基本内容、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情况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等几个方面予以论述和分析,希望能够从中发现历史规律,提高历史课堂教学实践的有效性。

一、什么是现代化史观

从含义上来理解,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就是现代化。现代化史观的内容,从时间上看,是从1500年以来尤其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历史和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历史;从内容上来看,现代化是指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尤其是从1500年以来的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纵向演进以及工业文明在全球的横向扩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实现这种演进和扩散的根本动因。在这一过程中,它引起了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军事、教育、社会生活及思维等全方位的深层次的社会变革。具体包括经济上的工业化、市场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自然经济到市场化等内容;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进程,即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等内容;思想文化上的理性化、科学化、大众化进程,即从封建、愚昧、落后到理性、科学、世俗化;社会生活方面的城市化和福利化的进程。其核心是经济上的工业化和政治上的民主化。从现代化的基本进程来看,主要包括两种途径:一种是原发型的,指的是西欧和北美,是内部因素的积累,自发转变的;一种是传导型的,其余大多数国家都不是内部因素积累,而是外部刺激,是回应和学习。

二、现代化史观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改革开放之前是传统的革命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通过不断的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变的。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以阶级斗争为中心的革命史观由于理论本身的缺陷,不能接受时代的挑战,导致在中学历史教学中面临危机,基于现实的需要和时代的呼唤,于是史学界出现了新的史学观念,现代化史观成为新宠。

20世纪80年代,现代化理论在我国兴起,进入21世纪后,现代化史观对中学历史教学的渗透和影响越来越大。这种渗透和影响主要体现在教材上,如不论是必修模块还是选修模块,都注重了政治、经济、文化的现代化,在政治模块“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专题中,抛弃了以前教学中比较重视的奴隶制和奴隶起义等内容,注重强调与现代民主和法制起源密切相关的希腊雅典的民主制和罗马法。“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一专题更是围绕君主立宪制和总统共和制两种政体,阐述近代民主政治的伟大进步;在经济模块,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化,都是置身于西方工业文明对我国的冲击和刺激下来认识的;在选修模块《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中,埃及的阿里改革、日本的明治维新、俄国的1861年改革、中国的戊戌变法等也都置身于工业文明冲击的大背景下加以论述和分析。

除此以外,也体现在高考命题中。近年的高考命题更加具有开放性、灵活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近几年比较风靡的历史史观非现代化史观莫属了。例如,2011年上海卷第17题,2011年广东卷第15题就分别考查了俄、日、中三国政治、经济方面的改革,突显现代化的内在含义。由此可见,高考试题中注重考查现代化史观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或潮流。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怎样运用现代化史观来解释历史并分析问题呢?

例如,对罗斯福新政的影响的分析,从现代化史观看,罗斯福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探索了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新模式,在坚持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了局部性的自我调整,避免美国走上法西斯道路,维护和巩固了美国民主政治。现代化史观同样也适用于工业革命,经济的近代化表现在英国率先开始并完成了工业革命,进入蒸汽时代,并成为“世界工厂”,其他国家如美、法、德等国也相继开始工业革命,由传统的农业文明向先进的工业文明转变,资本主义经济在世界范围内成为最先进的经济形态已经成为事实。经济的发展必然推动政治的进步,工业革命使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他们必然要求分享或独享政治权利,要求改革或完善现有的政治体制。除此之外,为更好地培养工业革命所需要的人才,主要的国家都实行了义务教育,英国甚至还借鉴了中国的科举制来实行文官制的考查,等等。

三、现代化史观运用于教学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首先,现代化史观与其他史观的关系。现代化史观与其他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革命史观、生态史观、唯物史观)的关系,并非相互敌对的关系。中学历史教学仅靠“现代化史观”是不够的,还应根据所学内容,从“文明史观”“全球化史观”等多元角度进行探究,以相互补充和完善。现代化史观只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应该用多元史观来全面分析、解决历史问题,做到取长补短,多角度认识历史本来的面貌。

其次,不要神化现代化。现代化并非完美无缺,现代化的实现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因为现代化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需要人类在探索中趋利避害。如工业革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生活恶化,女工问题、童工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等,以及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带来的环境问题、资源问题、贫富差距问题、疾病传播问题等,都是在现代化过程当中衍生出来的。通过辩证地分析问题,学生正确认识到现代化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形成了正确的现代化史观。

最后,现代化不等于西化。总体上来说,现代化是从传统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而这种转变,首先是从西方开始,并且是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率先完成了现代化。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很多国家都深受欧美现代文明扩张的影响,所以现代化具有一定的西化成分,但不能等同。因此,我国的现代化道路是一条从本国国情出发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猜你喜欢
史观工业革命现代化
边疆治理现代化
煤、铁、蒸汽与工业革命
第四次工业革命与超级智能时代
一个不容忽视的高考考察维度——比较史观
工业革命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工业革命的扩展
全球史观在初三历史复习中的运用
和而不同 学以致用——近两年各地高考历史试题中的多元史观刍议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