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新常态是 “十三五”规划的主基调

2015-07-07 08:00石建勋
中国国情国力 2015年4期
关键词:十三五常态经济

◎ 文/石建勋

适应新常态是 “十三五”规划的主基调

◎ 文/石建勋

新常态“新”在哪里

1.新常态的特征

新常态不仅是一个经济新词,也是一个新的哲学范畴,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它来自于旧常态,但不是简单否定过去,而是变革和继承相统一的扬弃。要理解什么是中国经济新常态,应该首先考察中国经济“旧常态”的特征。中国经济“旧常态”可理解为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以前的状态,主要有五个特征:一是经济高速增长,年增长率10%以上是常态;二是通胀率比较低;三是经济比较优势主要依靠廉价劳动力和资源要素投入,以及对资源环境掠夺式开发和粗放式利用;四是经济发展平衡,增长主要靠外延式大规模投资建设扩张、房地产业过度投资和入世后外贸出口爆发式增长的拉动;五是高投资率、高储蓄率、高杠杆率和低消费率是常态。

有关中国经济新常态特征的表述有很多,最新最权威的概括是2014年12月9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总结揭示的五个主要特征:一是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二是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三是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四是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五是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

2.新旧常态的转换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经济基础薄弱,物资极度匮乏,百姓温饱不足。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要摆脱贫穷,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运用各种手段促进经济快速增长,加快发展是当时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经过30多年高速增长,我国经济的体量已今非昔比。如今,一年的经济增量,就相当于20年前的全年经济总量。由于体量和基数变大,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在保就业、惠民生方面的效应也明显增大;但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对资源环境的消耗也大幅增加。除此之外,传统产业投资相对饱和;全球总需求不振,外贸低成本比较优势削弱;传统产业严重产能过剩;生产要素的规模驱动力趋减;人口结构发生变化,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人口红利消失;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达到或接近上限;各类隐性风险随经济增速下调显性化;全面刺激政策边际效果明显递减等。中国经济“做不到”也“受不了”像过去那样高速增长,再加上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深度持续调整形成的倒逼力量,内外部因素叠加导致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

新常态之“新”,意味着不同以往;新常态之“常”,意味着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至少要持续10年以上,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速度适宜、结构优化、社会和谐;转入新常态,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已经或即将发生诸多重大转变,经济增长将与过去30多年10%左右的高速度基本告别,与传统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粗放增长模式基本告别。因此,新常态绝不只是增速降了几个百分点,转向新常态也不会只是一两年的调整。认识不到新常态下的新趋势、新特征、新动力,不仅难以适应新常态,更难以把握经济工作的主动权。以新常态来判断当前我国经济的特征,并将之上升到战略高度,表明中央对当前我国经济增长阶段变化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正在对宏观政策的选择、行业企业的转型升级产生方向性、决定性的重大影响。

新常态是进行时而非完成时

无论从理论和现实考察,还是从国内外环境和条件变化的分析判断,经济新常态是“进行时”而非“完成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描述的新常态五大特征只是一种趋势性的预期状态,还不是已经实现或已达到的现实状态。

1.新旧常态转换是一个复杂、长期和痛苦的过程

(1)从国际上看,世界走向“新常态”的过程是国家间不断争斗和博弈的过程,旧常态的引领者和受益者都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美国和美元不会自动退出霸权地位,维护或恢复美国和美元霸权的旧常态,获取霸权收益是美国一贯的国策,不可能轻易改变。

(2)从国内看,对增长率的崇拜和热衷于大拆大建的旧习惯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旧常态的引领者和受益者也不会自愿放弃旧常态下的既得利益。在“旧常态”和“新常态”的博弈中有许多不确定性,有反复、有矛盾、有冲突在所难免。

2.理想的新常态的到来需要引领、创造条件

(1)从国际上看,平等、民主的国际关系和国际经济新秩序,多元化的国际货币新体系,开放、公平和互利的国际贸易新机制等新常态都需要健康的力量去争取、去引领。

(2)从国内看,我国经济目前正处在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传统的动力和新的动力正处在一种胶着的状态,传统动力的体量比较大,新的动力虽然代表新经济的发展方向,增长速度比较快,但体量比较小。旧增长点的退出是波动性的,新增长点的发力也不是平稳的,这将导致未来3-5年间的经济增长速度出现波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既要保持定力,继续加大改革和结构调整,同时也要进行适度地预调、微调,引领我国经济尽快进入增长稳定、结构优化、环境改善、民生福利提高的新常态,力争把经济稳定在一个合理、合适的区间,为改革和结构调整创造稳定的环境。

主动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的战略选择

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是经济发展规律的充分体现。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人类不能改变客观规律,只能主动学习和适应,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就是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使我们的各项工作计划更有预见性、科学性,而不是被动适应、被动应付新常态的各种挑战。如果继续被动适应,违背客观规律是要受到惩罚的。京津冀地区严重雾霾就是大自然对我们长期以来多追求经济高速发展、少注重环境保护的惩罚。从这个意义上讲,新常态不仅需要“新认识”,更需要主动适应新常态的“新心态”、“新观念”和“新举措”。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发展的基础、条件和任务都有了变化,我们应顺势应变,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革创新,主动适应新发展阶段的经济新常态。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特殊阶段,如何有效缓解和化解这一特殊阶段的矛盾和风险,保持中国经济在新常态条件下的稳定运行,不仅是经济界、理论界的一个新课题,更是中国经济的每一个参与者,必须主动适应的一个新情况、新问题。

1.创造新优势

步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再靠以往大规模投资制造业、房地产业及外贸需求拉动,难以继续维持健康增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逐步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支撑作用,着力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市场主体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积极发现培育新增长点。这是中国经济由高速到中高速过渡必然发生的增长动力切换,也是重要的战略部署。

■ 外御其务 陈宝林/摄

2.保持稳增长和调结构平衡

保持稳增长和调结构是一个矛盾的两方面,增长不稳、经济下行压力大,调结构就缺乏基本前提条件,而结构调整缓慢,就难以实现可持续、高质量的健康增长。只有经济保持一定增速,就业和民生才有保障,大部分企业生产经营才能正常维持,才能避免发生系统性风险,进而推进转方式、调结构和全面深化改革等中长期目标的实现。因此,在经济新常态下,要把转方式和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只有微观基础和产业基础不断改善,经济稳定性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在结构优化调整中实现有质量的增长,在合理适当的增长速度区间内实现结构优化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不仅需要信心、决心,更需要高超的经济调控智慧和政策艺术,才能实现保持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平衡。

3.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突出“三大重点”

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经济中的突出问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继续实施区域总体发展战略,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这一战略部署意在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由东向西梯度推进,既有利于缩小地区差距和贫困差距,又能形成几大区域战略互动,打造新的经济支撑带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开放合作新平台。

4.推进改革

转向新常态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归根结底是体制和机制障碍,最终都要通过改革去突破。自2014年年初以来,行政审批、金融、财税、投融资、对外经贸等重点领域改革不断推进,既在稳增长上发力,又有效推动经济转型、结构调整,为我国长远发展打下基础。尤其是围绕解决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推进改革,推出既具有年度特点、又有利于长远制度安排的改革举措,为攻坚期如何向纵深推进改革作出具体部署,体现了中央强力促改革的决心。

5.适应和引领新常态应当是“十三五”规划的主基调

今年开始,我国经济将正式进入“7时代”,这是引领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标志性的一年。“十三五”期间,引领我国经济步入理想中的新常态,顺利实现旧常态向新常态的平稳过渡,需要更加重视和遵循经济规律、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真正实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和包容性发展,需要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这是对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宝贵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主动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有效化解当前和未来5-10年“三期叠加”困局的必然选择。

■ 编辑:田佳奇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猜你喜欢
十三五常态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做到监督常在 形成监督常态
智珠二则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5+2”“白+黑”是否应鼓励?
新常态报道要认识四种关系避免两个极端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