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投行将撬动互联互通共同发展大格局

2015-07-07 09:42汤敏
紫光阁 2015年7期
关键词:亚投行亚洲基础设施

汤敏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的筹建,开创了由中国发起,由发展中国家主导与推动的第一个多边国际金融机构。亚投行的成功,是中国的一个胜利,更是发展中国家的一个胜利。

亚投行为什么能成功?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一个事能够成功,需要天时、地利、人和三大要素。

从天时看,目前的国际金融秩序正酝酿着一次大的变革。现在国际金融秩序是70年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在美国的布雷顿森林会议上确定下来的。当时全世界很多国家都派官员去参加讨论。英国派了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拿出他的一整套方案。中国当时的财政部长孔祥熙也带一个庞大的代表团,也拿出一套方案。但结果还是美国财大气粗,最后采取了美国这套方案:以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美元跟黄金挂钩,其他各国货币的汇率跟美元挂钩。同时,还成立了两个非常重要的国际组织,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到今天,70年前设计的国际经济秩序,现在看出有很多的弊病。特别是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以后,美元“一币独大”,而美国的货币政策又是主要以本国的利益为出发点来设计与推动的,这就有可能会跟它的国际储备货币的角色发生冲突。同时,两大国际组织的政策主要是由美国引导的,美国在这些国际组织里都有一票否决权,这样的安排暴露出很多的弊病,因此这些国际组织需要改革。

从地利的角度看,亚洲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最大瓶颈就是基础设施缺乏。亚洲开发银行预测,要达到世界的平均水平,从2010年到2020年,亚洲基础设施就需要8万亿美元的投资,即每年8千亿美元。亚洲其实不缺钱,到去年年底,亚洲国家仅外汇储备有7.3万亿美元,占了全世界的外汇储备的三分之二。一方面基础设施投资缺钱,一方面有很多钱又用不上,这说明就缺一个机制,把外汇储备变成投资的基金,把钱安全有效地投出去再收回来。也就是说,缺一个把亚洲的钱用在亚洲的好机制。

从人和的角度看,中国经济正处于一个大转型的过程中。转型的最重要特点之一就是中国企业大规模走出去。2014年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高达1200亿美元。也就是说,中国企业一年对外投资的钱就等于亚投行总资金的1.2倍。而且,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每年还以15%到20%的速度不断地增长。亚洲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主战场。而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需要一个安定的、繁荣的增长环境。亚洲国家经济表现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成效。

因此,让亚洲国家经济发展得更快,基础设施更完善,跟我们自己的利益息息相关。基础设施投资又是中国的强项。把亚洲国家的需求和中国本身的利益与优势结合起来,中国积极推动亚投行的筹建是顺理成章的。

亚投行筹建成功的启示

建设亚投行,中国是受益国之一。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一些议论:中国西部省份还非常需要基础设施投资,中国还有两亿多贫困人口,为什么不把这些钱投给我们的西部,投到贫困人口上去,先解决我们自己的问题?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首先,中国企业正在走出去,中国企业每年对外投资的钱是中国在亚投行总资本的两倍多。把这些钱用好了,或者说这些投资回报的多少,对我国经济有很大影响。亚洲是中国企业投资的主战场,亚洲经济的好坏与我们自己利益是息息相关的。把亚洲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好了,不但被投资的亚洲国家受益,也是保护我们自己利益的长远之计。

亚投行是我国继续实行开放战略重要的一环。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有经验、有优势。从这个意义上说,牵头筹建亚投行,中国也是实至名归。美国现在正在推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与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这两个协定未来有可能替代WTO,形成新的国际贸易与投资体系。而这两个协定都把中国排斥在外。我们未来的发展空间有可能被缩减。从这种意义上说,亚投行也是为了加强我们跟周边国家的伙伴关系,扩大我们企业在利用国外、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机会。

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亚投行不是中国的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是一个国际机构。中国是大股东,但还有很多别的股东。我们要实现自己的利益,同时也要关注别的国家利益。一定要有一种合作共赢的开放思路。

我们现在要学习如何做好一个大国。从我们自己的利益来说,从我们对世界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责任来说,都要把大国的角色做好。这首先要有大国的胸怀。也就是说,一事当前,我们不仅要考虑自己的利益、短期的利益,同时要考虑别国的利益、长远的利益,真正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从这种意义来说,亚投行是由中国主导的第一个国际多边机构。我们不但能够促进亚洲地区更快地发展,给中国企业,给全世界的企业创造更大更好的发展空间,同时我们还能从中学到和积累如何做好一个大国的经验。中国正在从被动的全球化参与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从国际规则的接受者转变为参与规则的制定者,从一个地域、人口大国转变为一个能为世界做出更大贡献的真正大国。

亚投行运营的挑战

二十多年前,笔者就成为中国在亚洲开发银行(亚行)工作的第一批人员。见证了从政府官员到我们这些在国际机构中的雇员不断消化、学习和掌握国际机构运作的全过程。今天,中国自己来发起成立一个国际机构,我们这些早期的国际机构工作者都非常感慨,非常自豪。

当然,亚投行的筹建成功,只能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未来的路还很长。我认为至少有三大挑战。

第一个挑战是运营的挑战。亚投行怎么运营,怎么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怎样能把钱很好地贷出去、收回来,怎么能够把这50多个国家的利益诉求摆平,怎么样让美国、日本等国反对亚投行的借口,如对环保的标准不高、反腐的标准不高等问题在事实面前破产,这些都需要我们建立一个很好的运行机制。

在过去的长期发展中,世界银行存在70年,亚行也存在50多年,积累了很多有效的经验,有不少好的规章制度。咱们可先把它拿过来。但仅把世界银行、亚行这套机制拿来还不够,还要进行必要的改革。这两个银行为了反腐和平衡各国的利益,制定了很多的规章制度,但有些已经过时的规章制度导致了这些机构运作起来效率低下。endprint

对亚投行的另一个挑战是,如何把亚投行办成如世界银行与亚行那样的政策型银行与商业银行之间的准商业银行的模式。亚洲基础设施的需求投资极大,一年就八千亿美元,而亚投行的总资本只有一千亿美元,这还得分好多年才能投得下去,这点钱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怎样用亚行的项目去四两拨千斤,把民间资本吸引进来,这就需要智慧,需要创新。现在的PPP模式让政府与民间一起来投资,对政府的行为可能会有一些约束。如果再把如亚行这样的国际机构也拉进来,通过一些国际间的压力,通过国际信誉来参与,民间资本可能会更放心一些。除了民间的资本参与,能不能把一部分商业银行也引进来参与部分内容的融资?最近,国内媒体揭露,即使是国内银行对国内的PPP项目贷款,也需要满足包括所处区域、还款来源、资产负债率、实收资本以及现金流等在内的20多项条件,对跨国的项目要求会更严。因此,如何走出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如何建立一套使各方都受益,都愿意参与的机制,如何设计这里面的细节,需要创新,需要智慧。

亚投行可以考虑把“互联网+”的思维融入到筹融资、产品设计、运营管理上来。首先是要投资互联网的互联互通。很多的发展中国家互联网的基础设施还很落后,在关键点上应该优先投资。各国都有很多长期资金,如外汇储备、养老金、人寿保险资金等,如何建立一个新机制将这些资金的一部分整合起来,让这些长期资金能投入回报稳定的基础设施上去。互联网金融的的众筹、P2P的概念能不能移植到亚投行的筹资业务上去?通过大量的小规模的资金最后聚集成一大笔钱来进行投资?这些都有很大的创新余地。

再者,亚投行的基础设施项目如何与民间的项目,与地区的发展形成“组合拳”的效应。中国民间曾经有一条发展经验叫“要致富先修路”。路修好后在中国能致富,是因为中国有快速的经济增长,群众致富的积极性已经调动起来了,路修通了,当地经济就能发展起来。但是,这个经验用到别的国家不一定能成功。比如说70年代咱们国家帮助建设的坦赞铁路,建好后没有被很好利用。那么,怎样才能使基础设施的投资有效呢?这就需要把产业结合进来。路修好了,能帮助产业快速发展;产业发展起来了,路才能起到作用,才有还款的能力。亚洲国家正在产业大调整、大转移的过程中,如果能把亚投行的投资跟各国的产业调整与产业转移密切结合起来,多方都会得利。如何把基础设施投资,与产业转移、资源开发以及社会发展形成组合拳推出去,这些都需要亚投行创新机制。

最后,亚投行作为一个金融机构,防风险是其第一要务。毋庸置疑,亚投行的风险还是很大的。运营的风险就不小,比如说项目设计好不好,路修得质量高不高,环保符不符合要求等。还有的是国家风险。20世纪80年代缅甸找亚洲开发银行借了不少钱。90年代初军政府上台后西方国家对其进行制裁,结果很长时间缅甸就不还在亚行与世界银行借的钱了。最近希腊的债务危机,也是一个国家风险的例子。对于一个金融组织来说,信用是非常重要的。亚投行资本金是一千亿美元,但实际上成员国只用交20%的资本,叫实缴资本,剩下的八百亿美元是要到国际资本市场发债来筹集的。这时机构的信用就非常重要。像亚行、世界银行都被评为AAA级,发债的利率就低,再转借到发展中国家的利率就比较低。但如果你的项目运作有问题,国际评估机构把评级给降下来,发债成本就要提高。所以,怎样保持好的信誉,怎样减少风险,也将是对亚投行的一个很大挑战。endprint

猜你喜欢
亚投行亚洲基础设施
亚洲自动售货机展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望加速
公募基础设施REITs与股票的比较
振动搅拌,基础设施耐久性的保障
充分挖掘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潜力
那些早已红透VOL.03半边天的亚洲it gril,你都关注了吗?
多赢共赢的好事情——“亚投行”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