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与CT对股骨头坏死的临床诊断研究

2015-07-09 20:32刘秀玲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5年22期
关键词:股骨头坏死核磁共振

刘秀玲

【摘 要】目的:分析对比核磁共振与CT对股骨头坏死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5月来我院就诊的股骨头坏死患者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3例,对照组43例。其中观察组采用核磁共振进行诊断,对照组采用CT进行诊断。结果:对照组阳性检出率为58.14%,观察组阳性检出率为88.37%。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核磁共振对于股骨头坏死的诊断效果明显优于CT,危害性更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核磁共振;CT;股骨头坏死

股骨头坏死,又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为常见的骨关节病之一。主要原因是股骨头受损或者内部血供中断,引起骨髓成分或者骨细胞死亡等,进而引起股骨头塌陷、骨结构改变以及功能性关节障碍等[1]。大多因风湿病、血液病、潜水病、烧伤等引起,先破坏邻近关节面组织的血液供应,进而造成坏死。其主要症状,从间断性疼痛逐渐发展到持续性疼痛,再由疼痛引发肌肉痉挛、关节活动受到限制,最后造成严重致残而跛行。准确诊断并予以有效治疗是改善患者临床预后的关键。成人股骨头坏死诊断的主要方法包括很多,核磁共振与CT因有较好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在临床上被广泛地应用于早期诊断过程之中[2-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14年1月至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86例股骨头坏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49例,女37例;年龄22~75岁,平均年龄为(58.3±5.7)岁;此病早期以疼痛为主,疼痛的部位是髋关节周围、大腿内侧、前侧或膝部;晚期以功能障碍为主,股骨头塌陷、碎裂、变形,有的可造成髋关节半脱位。将86例患者随机性地均分为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组(MRI组)43例,CT组4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CT组:患者应用CT检查诊断。患者常规取仰卧位,采用PhilpsNX8000型CT扫描仪进行检查,层厚为10mm,层间距为10~13mm。对于病灶局部进行5mm薄层或者加层扫描。MRI组:应用核磁共振技术进行诊断。采用Marconi0.23T机进行扫描。为体线圈,取横断面T1WI和T2WI。脂肪抑制技术T2WI加冠状T2WI进行扫描。SE序列为横断面T1WITR30O-400/TE15-22ms以及T2WITR4000-4500/TE90-125ms,并加以冠状T2WI。扫描参数:SE序列为横断面,T2WITR4200-5000/TE90-100ms;冠状面扫描,层厚5~8mm,同时在横断位或者冠状位加脂肪抑制技术(T2WI序列)。扫描参数为TR4800-6000/TE8O-120ms。对于病灶局部实施3mm薄层或者加层扫描完成检查后,应以X线平片诊断为阴性。对两组的检出率进行对照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χ-±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检出率比较 CT组检查出阳性25例,阴性18例,阳性检出率为58.14%;MRI组检查出阳性38例,阴性5例,阳性检出率为88.37%。MRI组的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CT组(P<0.05)。详见表1。

2.2 影像学表现 股骨头坏死在核磁共振上的表现为:斑点状或条状长T1WI、长T2WI信号;部分表现为局限性斑片状、楔形或不规则形低信号区;少数合并少量关节囊积液。股骨头坏死病变的不同时期在CT上的表现也是不同的:①早期:梁缺少,或有部分骨小梁增粗、增多、融合;股骨头骨性关节面出现部分吸收、中断或增厚;髋臼缘有轻微的骨质增生。②中期:CT可显示出三层结构:中心为死骨,且被一透亮的骨吸收带所环绕,最外围则是新生骨硬化带;同时从CT上还可见,股骨头骨性关节面的破坏、中断和增生硬化;关节间隙宽窄不等;髋臼底及其外围有骨质增生,皮质增厚现象。③晚期:股骨头出现塌陷变形,中心有较大低密度区;节软骨下出现壳状骨折片;髋臼盂唇化突出,整个关节变形。

3 讨论

自1980年以来,国内外学者报道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X线分期方法较多,国内多采用Ficat分期法,这种分型对某些有症状无X线征象者结合功能检查,可达到早期诊断目的[4]。X线检查不能显示Ficat0-1期的股骨头坏死,无法作出早期诊断,而CT片可以发现病兆,股骨头坏死的CT检查,是以横断面分层观察股骨头死骨多少与大小,而且可以明确显示囊状改变的大小,股骨头软骨下断裂骨折,股骨头塌陷的部位和塌陷的程度。随着螺旋CT及MRI的广泛运用,MRI检查早期股骨头坏死的敏感性极高,是诊断早期股骨头坏死极佳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MRI检查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敏感性以及检出率,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CT检查。其应用电磁波技术作为射频脉冲,故辐射性比较小,对患者的危害较小。MRI检查可综合多种技术进行检查,获得更为全面、准确的诊断参数,更好地显示股骨头病况。该技术能够在任意断面、任何组织部位进行扫查,且扫查范围360°不受限制。此外,应用MRI检查股骨头坏死可显示关节积液情况,为临床诊断提供更加全面的病理信息以及生化信息。

综上所述,核磁共振对于股骨头坏死的诊断效果明显优于CT,危害性更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文兵.股骨头坏死患者CT与核磁共振诊断的比较研究[J].中国CT和MR1杂志,2012,10(6):102-103,114.

[2]周红梅,李苒光,崔冰,等.CT与MRI检查在成人股骨头坏死早期诊断价值的探讨[J].河北医学,2006,12(6):529-531.

[3]叶伟龙,陈忠,吴小红.股骨头坏死的介入治疗[J].河北医学,2010,16(7):854-855.

[4]史凤雷,李登科,李晓辉.支撑术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研究进展[J].中国正骨,2011,23(4):99.

猜你喜欢
股骨头坏死核磁共振
DSP在磁共振数据接收系统中的应用分析
陈旧性前交叉韧带断裂膝关节退变影像学研究
超导磁共振与多层螺旋CT对诊断股骨头坏死效果比较分析
超声检查在类风湿关节炎诊疗中的研究进展
细针钻孔减压术联合活血养骨汤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疗效观察
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股骨头坏死疗效分析
成人早期股骨头坏死应用CT和MRI检查诊断临床价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