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道安“质”论的局限性

2015-07-10 22:58高楠
校园英语·中旬 2015年6期
关键词:局限

高楠

【摘要】道安“五失本”论常被誉为佛经翻译时期“质”派经典论述。然而,通过对现存史料考究,道安对“失本”的表述多有矛盾之处,难以自圆其说。文章认为,矛盾原由大致有两方面,一是道安的语言局限,二是思想局限。

【关键词】道安 失本 局限

中国译论的衍生与发展出现在前秦时代,史称佛经翻译时期。佛经翻译时期始于东汉末年,止于隋唐,在这长达近一千年中涌现出许多中国翻译史上伟大的翻译家,其中,释道安的“五失本”论被钱钟书誉为“吾国翻译术开宗明义,首推此篇”。此外,道安为佛学传播,译经等方面做出了诸多贡献。然而,道安作为佛经翻译时期的重要人物,却少有人称之为“翻译大家”,这究竟是何缘故?下文将就道安的译论谈谈个人见解。

一、道安的困惑

道安所作与翻译有关的著述大都收录在经录中,当中属《比丘大戒序》和《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抄序》最为人熟知。后者中提出了著名的”五失本”论,即“胡语尽倒而使从秦,一失本也;胡经尚质,秦人好文,传可众心,非文不合,二失本也;胡经委悉,至于叹咏,叮咛反复,或三或四,不嫌其烦,而今裁斥,三失本也;胡有义记,正似乱辞,寻说向语,文无以异,或千五百,刈而不存,四失本也;事已全成,将更傍及,反腾前辞已乃后说而悉除,五失本也。……“。从文中看,道安是力主佛经译文不应贬梵从秦、多加文饰、删繁就简。而在《比丘大戒序》中道安也表明了类似观点。他说:“将来学者审欲求先圣雅言者,宜详览焉。诸出为秦言便约不烦者皆蒲陶酒之被水者也!”。此处道安把经过删减的译文比做兑了水的葡萄酒,了然无味。如此看,道安是不折不扣的“质”派。然而,从现存史料来看,道安对这个论题的立场似乎多有矛盾。如:

[竺佛]念乃学通内外,才辨多奇。常疑西域言繁质,谓此土好华,每存莹饰,文句减其繁长。安公、赵郎之所深疾,穷校考订,务存典骨。既方俗不同,许其五失胡本,出此之外,毫不可差。<僧伽罗刹集后记,出三藏记集>

竺佛念译经删减,安公(道安)“之所深疾”,即非常反对,又因“方俗不同”所以“许其五胡失本”。道安反对删减,这里又允其失本,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道安弟子释僧睿在道安去世后曾在鸠摩罗什译场担任笔受(注释),他说:

执笔之际,三惟亡师“五失”及“三不易”之诲,则忧惧交怀,惕焉若厉。虽复履薄临深,未足喻也。幸冀宗匠通鉴,文虽左右,而旨不违中。遂谨受案译,敢当此任。<大品经序>

可见,释僧睿是把道安的“失本”论当作“质”论,因为罗什译经好“文”。而道安对翻译的见解似乎一直“摇摆不定”:

昔从武遂法潜得一部戒,其言烦直,意常恨之。而今侍戒,规矩与同,犹如合符,出门应彻(辙)也。然后乃知淡乎无味,乃直道味也。而慊其丁宁文多反复称,即命慧常令斤重去复。

常乃避席谓:「大不宜尔!戒犹礼也,礼执而不诵,重先制也,慎举止也。戒乃迳广长舌相,三达心制,八辈圣士,珍之宝之。师师相付,一言乖本,有逐无赦,外国持律,其事实尔。此土《尚书》⒀及与《河》、《洛》,其文朴质,无敢措手,明祇先王之法言,而顺神命也。何至佛戒圣贤所贵,而可改之以从方言乎?恐失四依不严之教也。与其巧便,宁守雅正。译胡为秦,东(束)教之士,犹或非之。愿不刊削以从饰也。」众咸称善。于是按梵文书,唯有言倒时从顺耳。<比丘大戒序>

道安在主持翻译《比丘大戒》之前曾经度过一个译本,当时他觉得该本言语烦直,所以在他主持下又译了一遍,但还是“嫌其丁宁,文多反复称”,遂“命慧常,令斥重去复”。然而慧常以“恐失四依不严之教也。”予以反驳,最后因“众咸称善”,道安没有坚持自己的意见。

道安在翻译中遇到的困惑在文中一览无余。他已经发现了佛经翻译存在的问题,即言语反复,于是尝试删节,却又遭众人反对,不得已放弃。那么,既然发现了问题,何以不能解决问题?

二、道安的局限

道安在译经过程中译经发现了诸多问题,但最终并未能得以解决,究其原因,大致有两方面:一是语言局限,二是思想局限。

1.语言局限。依史料记载,道安也并没有系统地学过梵文。正因如此,道安译经,始从研究旧译佛经。因语言不通,只好用异译来互相参照补充。为正确理解原意,他“寻文比句,对勘同异”,“对旧译诸经能正其谬误”,而且道安似乎更青睐西域僧人的译本,如:

佛泥曰后。外国高士。抄九十章。为道行品。桓灵之世。朔佛赍诣京师。译为汉文。因本顺旨转音如已。敬顺圣言。了不加饰也。然经既抄撮合成音投。音殊俗异。译人口传。自非三达。胡能一一得本缘故乎。由是道行颇有首尾隐者。古贤论之。往往有滞。仕行耻此寻求其本。到于阗乃得。送诣仓垣。出为放光品。斥重省删。务令婉便。若其悉文。将过三倍。善出无生。论空持巧。传译如是。难为继矣。二家所出。足令大智焕尔阐幽。支谶全本。其亦应然。何者抄经删削。所害必多。委本从圣。乃佛之至戒也。<道行经序>

文中道安讨论的是《般若经》的两个译本,一为竺朔佛主译(诵原文),支谦传言(口译)的《道行》和叉罗,竺叔兰译的《放光》。《道行》为“抄撮”本,即并不完整,内容有删节。道安先评《道行》翻译“因本顺旨,转音如已,敬顺圣言,了不加饰也”,即赞扬支谦口译的译文很贴近原文,然而之后又说 “经既抄撮,合成章指,音珠俗异,译人口传,自非三达!,胡能一一得本缘故乎?”,即是说虽然汉本译得很好,但原本有删节,中国读者真的能理解其主旨吗?道安将《道行》与《放光》比对,发现后者 “斥重省删,务今婉便,若其悉文,将过三倍。善出无生,论空特巧,传译如是,难为继矣。二家所出,足令大智焕尔阐幽。”,即《放光》经原本完整,虽译文只有原文的三分之一,但抓住了重点,突出了原意,这样的翻译是难以企及的。最后道安得出结论:“抄经删削,所害必多,委本从圣,乃佛之至诫也。”

《道行》和《放光》同为删节本,前者删节原本,后者删节译本,道安的看法却相去甚远。究其原因,还是因为道安译经不懂梵文,删节原本会让他难以“一一得本缘故”。所以,道安常奉外来译经为“真经”,觉得梵文经书必是完整的。而这种推崇也使他在翻译过程中忽略译入语(汉语)在译文中的作用以及读者对译文的接受程度。

2.思想局限。前文提到道安在主持翻译《比丘大戒序》时对译文有删减之意,但因其弟子慧常称此举“恐失四依不严之教”最后没有坚持自己的意见。那么为何道安如此在乎有违教义?

首先,道安弘法,受安世高影响甚重。安世高学说的核心是“禅数”,其要点是运用宗教教诲所得的信仰力量,限制来自内部情绪的干扰和外界欲望的引诱,并按照规定的方式进行思考,以对治烦恼,达到心绪宁静、心身愉悦的境界。道安创立的“本无宗”与安世高学说有相同之处。而这种强调限制自我的修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道安的翻译:

此土先出诸经,于识神性空,明言处少,存神之文,其处甚多,中、百二论,文未及此,又无通鉴,谁与正之?先匠所以辍章于遐慨,思决言于弥勒者,良在此也。<毗摩罗诘提经义疏序>

先译出的经典,存神之文甚多,寻经无证,道安只能“思决言于弥勒”。这体现了道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虔诚的佛教信仰,从另一方面讲也制约了道安的翻译。作者和译者作为一对二元对立在翻译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道安则忽略了译者的能动性,又过度的放大了原文作者的作用。

道安因语言和思想上的两重局限而难以对其译论自圆其说,但是矛盾的表述绝不意味着他对自己翻译思想的立场不坚定,反之却表明了他正在朝着正确的翻译道路前行。实际上,道安已经看到翻译佛经的问题,也尝试去解决问题,只是最终没有得出一个统一的办法。毋庸置疑,通过研究整理旧译佛经,主持译场,并亲自参与佛经翻译,道安对于佛教中国化,及佛教在隋唐以后走向繁荣功不可没,而他的译论为后世研究佛经翻译亦起到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俞森林.道安之佛经翻译及翻译思想考述[J].宗教学研究, 2011(1).

[2]郑延国.翻译方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3]王宏志.翻译史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4]孟昭连.汉译佛经语体的形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2).

猜你喜欢
局限
向局限致敬
重庆地票的成效与局限
打破私人影院的局限 LG ProBeam HF80JG
鲁迅“谴责小说”概念的构建及其局限
不受身材局限的美服
“史证”的局限和历史学习方法的多样化
我国破产法的适用局限与完善建议
自体脐带血临床应用局限多
庄一强看医改走出行业小局限
昭通作家群的困境与局限